所謂鹹魚掩蓋氣味,這純屬是侮辱漢王智商。雖然在歷史上漢王朱高煦確實只是一介武夫,腦子不太靈光,但朱高煦不是弱智,你在皇帝御帳前掛鹹魚豈不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嘛!就算皇帝愛吃鹹魚,也不可能把鹹魚掛在自己大帳周圍,傻子都知道出事了!
(大軍出徵哪來那麼多鹹魚)
當年秦始皇駕崩的時候,胡亥為了掩蓋氣味,曾在始皇帝遺體周圍堆滿鮑魚,以此掩蓋氣味。古代凡是讀過書的人,誰能不知道這段歷史!你拿著鹹魚掛滿了皇帝大帳周圍,這不是明擺著告訴漢王皇帝駕崩了嗎?
漢王朱高煦即便是又笨又蠢,但如此拙劣的表演怎能看不透!想拿這種伎倆避人耳目,簡直就是自欺欺人。
(我覺得這有點侮辱漢王)
其實對於朱棣去世的地點和時間,《大明風華》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明成祖朱棣確實是在第五次北徵時病逝在了榆木川,大體位置在今天內蒙古呼倫貝爾境內,而朱棣去世的時間是公曆1424年8月12日,也的確正值盛夏。
但是在朱棣去世時,皇太孫朱瞻基並不在朱棣身邊,他當時在北京和老爹朱高熾在一起。當時控制遠徵大軍局面的人是英國公張輔和大臣楊榮,這倆人都是朱棣最後見到的託孤之臣,他倆也都是太子黨的人。
在朱棣駕崩後,張輔和楊榮為了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決定秘不發喪。他倆立即命人做了一口漆制的棺材,將朱棣放入其中,然後偽裝成皇帝還健在的樣子,每天仍舊照常請安、奉餐。
皇帝的行帳是很大的,車駕也很大,再加之朱棣遺體至於漆器之中,短時間內味道傳不出來,張輔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整個軍中沒幾個人知道皇帝已經去世了,根本不需要擺鹹魚招搖過市。
與此同時,張輔加速大軍回程速度,並派楊榮先行回京將事情告知太子朱高熾。
七天之後,楊榮帶著皇帝駕崩的消息和傳位詔書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熾立即做好繼位準備,並派太孫朱瞻基出城迎喪。
由於朱高熾準備周密,漢王朱高煦根本沒有啥奪權的機會,並且在朱棣駕崩時朱高煦也不再老爹身邊,他當時正在山東自己的封地內待著呢!至於趙王朱高燧,在朱棣去世時他因之前涉嫌謀反,正被扣在京城內反省。
總的來說,《大明風華》對於歷史的改編是非常大,除了俞灝明飾演的漢王朱高煦形象比較貼切以外,其他所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都不算很到位。
(如果不提前告訴我,誰能想到這個男人竟然是日後拯救大明的于謙!這個形象也太唯唯諾諾了)
《大明風華》的套路完全就是照搬幾十年前的《戲說乾隆》,在《戲說乾隆》趙雅芝飾演的沈芳因家人被雍正殺害,於是準備找乾隆報仇,但在結識乾隆之後卻被乾隆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對乾隆產生了愛慕之心。
而在《大明風華》中也是如此,女主孫若微被塑造成靖難遺孤(真實歷史中孫皇后是山東地方官員孫忠之女,不是靖難遺孤)。原本孫若微是要找朱棣報仇的,但最後也是對朱棣崇拜得不行,套路和三十年前沒啥區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