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也是如此?

2020-12-22 鮮花暢談歷史

朱棣駕崩的時候,太監馬雲開掛了。他仿佛老祖宗趙高附體,想出了掩人耳目的辦法:用一個密封極好的大金屬棺材,保證朱棣遺體不腐敗發臭,最終穩定了危局。這和趙高當年用鹹魚掩蓋秦始皇的屍臭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初衷在我看來也是一樣的不可告人。

大明王朝建國後,雖然把蒙元打回了老家,但蒙古人仍時不時地侵擾邊境,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為了面對蒙古人的騷擾,乾脆把首都搬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國門」的架勢防禦蒙古人,但即便如此,馬背上的英雄們仍然三天兩頭來搶劫。朱棣自然也不是朱允炆那樣的窩囊廢,動不動也來個御駕親徵,打的蒙古人幾度灰頭土臉。

時間到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蒙古人在正月裡就對大同、開平一帶實施搶劫,朱棣的好心情在大過年的就被破壞了,於是馬上調兵遣將徵集糧草,預備春暖花開的時候按老規矩打丫挺的。到了四月三日,各項準備工作就緒,朱棣帶著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直奔茫茫草原中的蒙古韃靼領導人阿魯臺。

用民間一句俗語形容阿魯臺這個人,那就是「又窮又不老實」,這傢伙前幾次被朱棣打怕了,但又惦記著大明境內的人口財富,所以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搶劫。這次聽到朱棣又親自帶著大軍來了,嚇得趕緊跑的遠遠的,和朱棣玩起了遊擊戰。朱棣的大軍在草原上兜兜轉轉,最終也沒看到阿魯臺部隊的影子,到了六月下旬時,後勤補給也快消耗一空,朱棣只能下令班師。

朱棣回程中的心情複雜,在七月七日走到一個名為清水源的地方時,他看到路邊的石崖高達數丈,覺得這地方正好適合寫「到此一遊」,於是便命令隨行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寫了文章刻在上面,好讓後世知道他曾經來過。這也體現出另外一點:已經64歲的朱棣,估計也明白此行是自己最後一次親徵了,英雄遲暮廉頗老矣,他的心裡酸酸滴。

大家注意,接下去戲肉來了!根據史書記載,七月十六日到了蒼崖戍(哨所名)時,朱棣不豫(身體不舒服),第二天到了榆木川時,朱棣大漸(病危),留下傳位皇太子的遺詔後就駕崩了。接著,「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

史書文字極其嚴謹,從行文的先後順序來看,出主意用錫打造大棺材存放朱棣遺體,然後秘不發喪的主意,很顯然是太監馬雲提出來的,然後兩位大學士又對此進行了補充和豐富,最後成功地封鎖了消息,他們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給遠在京城的皇太子朱高熾送信。朱高熾緊接著派兒子朱瞻基趕到北伐大軍中,掌握了兵權後給才發布了朱棣的死訊。

馬雲在此事件中的表現,歷來被認為是穩定了大局的智勇雙全之舉,因為當時漢王朱高煦對皇位有野心,如果暴露了朱棣的死訊,朱高煦很可能利用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發動叛亂,如果那樣的話,大明王朝便將選入混亂之中,孤懸在外的十幾萬大軍的命運也未可知了。

但我們仔細推敲,卻可以發現,馬雲的的這種做法,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首先,朱棣在駕崩之前,應該有足夠的時間接見軍隊主官,並對後事做出妥善的安排;其次,朱高煦此時正在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按照路程算即便有人通風報信,朱高煦也來不及反應,秘不發喪之事,純屬多此一舉;最後,北伐將士的家屬都在國內,而皇太子朱高熾正坐鎮京城,部隊根本就沒有譁變的可能,又何必掩人耳目?

更令人生疑的是《明太宗實錄》上的一段記載:車駕次翠微岡,上(朱棣)御幄殿……楊榮、金幼孜侍……諭榮、幼孜曰: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幼孜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託。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

說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對楊榮、金幼孜兩人說:太子這些年曆練的不錯,等回京後我就把國家的事都交給他,自己退休養老安享晚年了!楊、金兩人回答說:太子為人十分仁慈厚道,天下人都喜歡他,一定不會辜負皇上的期望。朱棣高興之下,還讓馬雲賞賜了兩人酒肉。

這事怎麼看都顯得假,朱棣的性格不到閉眼根本就不會放權,怎麼會對兩位主要助手說出這樣的話?即便說出來那也是試探,楊、金兩人應該高呼陛下萬壽無疆才對,又怎麼可能不知死活地替朱高熾站臺,難道不要命了?這種情況下朱棣居然還很高興,賞賜兩人酒肉,豈非咄咄怪事?

這樣的記載顯然是在給朱高熾背書,顯得他皇位的合法性。我們在結合馬雲等人此前的表現,更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朱棣駕崩前留下的傳位遺詔,可能被太監和文臣上下其手給篡改了!太監馬雲終於和他的老祖宗趙高一樣,幹了一件大事!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嚴重篡改歷史
    大明風華中,朱棣第五次北徵卻因兵敗而氣急攻心,下線前還召楊士奇到御前,想改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下線後,楊士奇與朱瞻基為了防止漢王、趙王兵變,秘不發喪,為了防止屍臭氣味傳出,就用鹹魚隨車隊同行,再由朱瞻基快馬加鞭回京通知朱高熾繼位。
  • 《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太離譜
    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在第五次親徵蒙古期間,在榆木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朱棣駕崩以後,朱瞻基為了謀得皇位,在楊士奇和于謙、樊忠的幫助下,選擇了秘不發喪,隨著時間流逝,朱棣死的時候又正直盛夏,屍體很快就腐爛發臭,為了掩蓋朱棣死去的真相,楊士奇和于謙等人在朱棣的大帳外掛滿了鹹魚,用鹹魚的臭味去掩飾朱棣屍體腐爛的臭味
  • 用鹹魚掩蓋氣味!《大明風華》是否真實還原了朱棣駕崩後的局面?
    所謂鹹魚掩蓋氣味,這純屬是侮辱漢王智商。雖然在歷史上漢王朱高煦確實只是一介武夫,腦子不太靈光,但朱高煦不是弱智,你在皇帝御帳前掛鹹魚豈不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嘛!就算皇帝愛吃鹹魚,也不可能把鹹魚掛在自己大帳周圍,傻子都知道出事了!
  • 秘不發喪!古代3位皇帝駕崩後的共同選項,這項傳統不唯我國獨有
    看過電視劇《大明風華》,很多人一定會被皇宮裡面權力鬥爭步步驚心而深深吸引;尤其會對奪權的高潮戲——秘不發喪印象深刻。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伐韃靼,結果因韃靼太師阿魯臺事先得到了情報逃遁而無功而返。
  • 《大明風華》太搞笑,朱棣死後用鹹魚遮味?其實是一金屬發揮作用
    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總喜歡到處巡遊,看著碩大的國土內心也是豪情萬丈,畢竟他能夠一統天下,完成偉人的壯舉,這可是非常難得的。當時正是夏天,為了能讓秦始皇嬴政的屍體臭味不被人發現,於是用上了大量的鹹魚幹,一路上儘管很臭,但也沒有被人所懷疑。而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朱棣的形象十分威武,他本人也喜歡打仗帶來的感覺,因此朝廷一有什麼戰事他就會派出大軍攻打,正因為有了皇帝在身邊,每個將士都會極力的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最大化能耐,從而可以更好的作戰。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由湯唯、朱亞文等主演的歷史劇《大明風華》,講述了主角孫若微從靖難遺孤,一步步的成為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到最後成為太后的故事,雖然主要講述的是孫若微,但是因為她和當時的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也會帶到明朝的皇室的戲份。
  • 《大明風華》中,仁義厚道的朱高熾,為何死後卻用5位妃子殉葬?
    歷史上的朱高熾,堪稱「朱家人」中的「另類」!因為無論朱元璋,還是朱棣,哪怕建文帝朱允炆,其實都是弒殺之人,朱元璋和朱棣就不說了,說下建文帝,他撤藩之時非常狠,有人誣告他叔叔朱柏謀反,建文帝就命朱柏進京來,好好解釋一下,結果嚇得朱柏一家自焚而死!此事連史書都為朱柏喊冤。
  • 《大明風華》叫朱棣明太宗?是編劇弄錯了,還是另有隱情?
    《大明風華》是最近熱播的古裝劇,雖然號稱為歷史正劇,但槽點太多,這就使得我們對這部電視劇的很多情節產生了質疑。比如朱允炆手下的將領平安、盛庸,在電視劇裡竟然成為了朱棣「靖難之役」的功臣。再比如紅夷大炮出現在了永樂時期。同樣有人提出疑問,在《大明風華》裡面朱棣死後,大家沒有叫他我們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
  • 《大明風華》朱棣王學圻下線後,怎麼像換了劇?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已經接近尾聲,一直在追的網友可能都有這樣的一個感覺。這部電視劇雖然沒有分上下部,可是能夠明顯感到之間有一些落差。其中最明顯的部分就是朱棣在世的前半部分劇情和朱祁鎮、朱祁鈺繼位後的後半部分。
  • 讓「歷史」照進現實|專訪《大明風華》製片人姚昱竹
    正是因為《大明風華》這種類型的劇集稀缺,突破了行業題材同質化的困境,打破了觀眾對歷史劇的刻板印象,所以讓觀眾產生了在類型上的新鮮感,也讓《大明風華》在一眾劇集中極具辨識度。在姚昱竹看來,「我覺得用怎樣標籤化的稱謂論定它不重要,故事精彩讓觀眾喜歡、愛看、共情了才最重要。」
  • 《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棄劇了
    在《大明風華》中,永樂皇帝朱棣去世後,漢王朱高煦就開始著手造反,並在山東召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差點就顛覆了朱瞻基朝廷。然而,歷史上的朱高煦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發到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就藩了,後來自然也不可能跟隨朱棣出徵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樂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複製當年的「靖難之役」。
  • 《大明風華》中,朱棣後來見到了建文帝,然而歷史真的如此嗎?
    《大明風華》中,由於劇情需要,導演、編劇用創作想像力結合部分傳說,將建文帝與朱棣的「見面會」搬上螢屏,不僅增添了文藝作品的藝術感,而且在邏輯上也能自洽,給人感覺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 大明風華太子爺朱棣下線是第幾集 太子爺朱棣是哪一集死的
    《大明風華》是由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吳越、梁冠華領銜主演的古裝劇,現在終於等到裡面的太子爺朱高熾下線了,那麼大明風華朱棣哪一集下線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大明風華太子爺下線是第幾集  《大明風華》自開播就一直備受關注,在最新的劇情中,朱棣下線了,這也讓網友大呼捨不得,朱亞文告別朱棣。  這部劇高明就高明在,之前雖然鋪墊了很多朱棣英雄遲暮的劇情,但是真的到朱棣駕崩,劇裡卻沒有正面表現出一個老人的臨終。悲傷的落幕,被替換成了浪漫、奇幻又壯美的一個夢。
  • 《大明風華》那些明顯與歷史不符的情節,網友表示不能忍!
    最近一直熱播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終於大結局了。不過,真正了解這段時期歷史的人可能會覺得這部電視劇偏離歷史太多。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吐槽一下劇中那些明顯與歷史不符的情節,真的不能忍!雖然沒必要與電視劇太過較真,但多了解點歷史知識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劇中,明朝軍隊遭遇韃靼和瓦剌等部落頑強抵抗而陷入困境。然而,歷史上,朱棣一生5次親徵蒙古,一直保持輝煌戰績,從未陷入困境。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 大明風華:太子朱高幟又老又笨,朱棣為何不廢黜他?
    大型古裝宮廷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身材肥胖,略帶萌點的太子爺獲得不少網友的關注,甚至被明史迷吐槽將歷史上的朱高熾演活了。 朱棣早有謀反之心,但擔憂拖累家人一直遲遲不敢下決心,直到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出生,朱棣這才起身造反。
  •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網友淚奔!千古一帝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大明風華》從「靖難之役」開始,到過半有餘,朱棣無疑是前半部當之無愧的主角。雖然這位千古一帝常常以布衣示人、鮮有皇袍出鏡,但是帝王之威卻絲毫不減。一旦生氣起來,就連鐵憨憨的二兒子也得低頭。
  • 《大明風華》中燕王朱棣勵精圖治,歷史上為何有「燕王掃北」一說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的下線讓觀眾很惋惜,因為他在劇中確實勵精圖治,為明朝的發展付出了很多。而在歷史上,為何卻有「燕王掃北」一說呢? 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此時感到了威脅,於是發動了靖難之變,最後篡位取代了建文帝,自立為皇帝。
  • 《大明風華》一代帝王朱棣下線,淺談朱棣對明朝的貢獻
    隨著《大明風華》的熱播,朱棣徵戰返回途中於榆木川正式下線。王學圻飾演的朱棣,在觀眾心目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朱棣在社交網站上也表現出,對「大明」的不舍,對「兒子」以及「太孫」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