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駕崩的時候,太監馬雲開掛了。他仿佛老祖宗趙高附體,想出了掩人耳目的辦法:用一個密封極好的大金屬棺材,保證朱棣遺體不腐敗發臭,最終穩定了危局。這和趙高當年用鹹魚掩蓋秦始皇的屍臭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初衷在我看來也是一樣的不可告人。
大明王朝建國後,雖然把蒙元打回了老家,但蒙古人仍時不時地侵擾邊境,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為了面對蒙古人的騷擾,乾脆把首都搬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國門」的架勢防禦蒙古人,但即便如此,馬背上的英雄們仍然三天兩頭來搶劫。朱棣自然也不是朱允炆那樣的窩囊廢,動不動也來個御駕親徵,打的蒙古人幾度灰頭土臉。
時間到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蒙古人在正月裡就對大同、開平一帶實施搶劫,朱棣的好心情在大過年的就被破壞了,於是馬上調兵遣將徵集糧草,預備春暖花開的時候按老規矩打丫挺的。到了四月三日,各項準備工作就緒,朱棣帶著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直奔茫茫草原中的蒙古韃靼領導人阿魯臺。
用民間一句俗語形容阿魯臺這個人,那就是「又窮又不老實」,這傢伙前幾次被朱棣打怕了,但又惦記著大明境內的人口財富,所以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搶劫。這次聽到朱棣又親自帶著大軍來了,嚇得趕緊跑的遠遠的,和朱棣玩起了遊擊戰。朱棣的大軍在草原上兜兜轉轉,最終也沒看到阿魯臺部隊的影子,到了六月下旬時,後勤補給也快消耗一空,朱棣只能下令班師。
朱棣回程中的心情複雜,在七月七日走到一個名為清水源的地方時,他看到路邊的石崖高達數丈,覺得這地方正好適合寫「到此一遊」,於是便命令隨行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寫了文章刻在上面,好讓後世知道他曾經來過。這也體現出另外一點:已經64歲的朱棣,估計也明白此行是自己最後一次親徵了,英雄遲暮廉頗老矣,他的心裡酸酸滴。
大家注意,接下去戲肉來了!根據史書記載,七月十六日到了蒼崖戍(哨所名)時,朱棣不豫(身體不舒服),第二天到了榆木川時,朱棣大漸(病危),留下傳位皇太子的遺詔後就駕崩了。接著,「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
史書文字極其嚴謹,從行文的先後順序來看,出主意用錫打造大棺材存放朱棣遺體,然後秘不發喪的主意,很顯然是太監馬雲提出來的,然後兩位大學士又對此進行了補充和豐富,最後成功地封鎖了消息,他們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給遠在京城的皇太子朱高熾送信。朱高熾緊接著派兒子朱瞻基趕到北伐大軍中,掌握了兵權後給才發布了朱棣的死訊。
馬雲在此事件中的表現,歷來被認為是穩定了大局的智勇雙全之舉,因為當時漢王朱高煦對皇位有野心,如果暴露了朱棣的死訊,朱高煦很可能利用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發動叛亂,如果那樣的話,大明王朝便將選入混亂之中,孤懸在外的十幾萬大軍的命運也未可知了。
但我們仔細推敲,卻可以發現,馬雲的的這種做法,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首先,朱棣在駕崩之前,應該有足夠的時間接見軍隊主官,並對後事做出妥善的安排;其次,朱高煦此時正在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按照路程算即便有人通風報信,朱高煦也來不及反應,秘不發喪之事,純屬多此一舉;最後,北伐將士的家屬都在國內,而皇太子朱高熾正坐鎮京城,部隊根本就沒有譁變的可能,又何必掩人耳目?
更令人生疑的是《明太宗實錄》上的一段記載:車駕次翠微岡,上(朱棣)御幄殿……楊榮、金幼孜侍……諭榮、幼孜曰: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幼孜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託。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
說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對楊榮、金幼孜兩人說:太子這些年曆練的不錯,等回京後我就把國家的事都交給他,自己退休養老安享晚年了!楊、金兩人回答說:太子為人十分仁慈厚道,天下人都喜歡他,一定不會辜負皇上的期望。朱棣高興之下,還讓馬雲賞賜了兩人酒肉。
這事怎麼看都顯得假,朱棣的性格不到閉眼根本就不會放權,怎麼會對兩位主要助手說出這樣的話?即便說出來那也是試探,楊、金兩人應該高呼陛下萬壽無疆才對,又怎麼可能不知死活地替朱高熾站臺,難道不要命了?這種情況下朱棣居然還很高興,賞賜兩人酒肉,豈非咄咄怪事?
這樣的記載顯然是在給朱高熾背書,顯得他皇位的合法性。我們在結合馬雲等人此前的表現,更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朱棣駕崩前留下的傳位遺詔,可能被太監和文臣上下其手給篡改了!太監馬雲終於和他的老祖宗趙高一樣,幹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