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由於劇情需要,導演、編劇用創作想像力結合部分傳說,將建文帝與朱棣的「見面會」搬上螢屏,不僅增添了文藝作品的藝術感,而且在邏輯上也能自洽,給人感覺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靖難之役」中,朱棣帶兵攻入南京城,宮中火光沖天。朱棣在宮中清剿數日,宮人、女官、內官皆被殺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敵除外。朱棣最「掛念」的無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從,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有說建文帝已經逃之夭夭。
如果建文帝被火燒死,那朱棣可謂高枕無憂,也就沒有見面的機會;如果建文帝活著跑走,那對朱棣的威脅就不小。
據說,南京失守時,建文帝看形勢不妙,想到朱元璋曾經留下的一個盒子,打開一看,發現裡面是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內容是,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會謀反,朱允炆不是對手,因而為自己的孫子留下後路,讓他出家當和尚。
於是,建文帝剃了發,帶著幾個隨從悄悄出宮。走到河邊,這時正有一條船在岸邊等候,撐船的是一位道士王升。他對建文帝說,朱元璋託夢,讓他在此等候。建文帝上船後,暫時脫離險境,開始了流亡生活。此時,南京城雖然失陷,但大片河山依舊是建文帝的地盤,他沒打算搶回皇位,卻一走了之,所以,建文帝的逃跑也被稱之為「遜國」。
建文帝一行人,奔波於滇、黔、川、鄂、閩、浙之間,打尖而食,建廟而居,既要躲避官府追查,還要防備盜賊劫掠。
在永樂朝,朱棣一直沒有停止對建文帝的搜查,他派胡濙四處尋找。永樂二十一年,朱棣討伐蒙古,駐紮在宣府。有天夜裡,朱棣已經休息,聽說胡濙從南方回來,馬上起床召見。胡濙報告了建文帝的行蹤,朱棣得知建文帝並無復闢的打算,也就放心了。
隨著朱棣、朱高熾的去世,建文帝的境況有所好轉。到正統五年(1440年)時,建文帝因一個和尚出賣,被逮至京城。
此時,靖難之役已經過去40年,建文帝也遁入空門,對明英宗沒有任何威脅。因此,朝廷對建文帝以禮相待,他被迎入西宮。建文帝入宮後,宮中人都稱他為老佛。後來,他在宮中安享晚年,圓寂後葬於北京西山。建文帝的墓地,既無封土,也無植樹。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在西域、福建、雲南甚至南洋,都流傳著建文帝的傳說,但都沒有確切證據。在明帝王世系中,建文帝也一直沒有正式地位。
不論建文帝當時是否逃走,他跟朱棣的血海深仇已經結下,即使活著,兩人也幾乎沒有見面的可能。
第一,朱棣與建文帝雖是叔侄關係,但在權力鬥爭面前,親情與人性經不住考量。
龍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強的神器,誰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龍椅的人一定會千方百計排斥他人。為了龍椅,手足相殘,親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秦有胡亥誅扶蘇,唐有世民殺建成……
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馬,但他卻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幟,尤其在朱棣繼位初年,有相當的號召力。朱棣要坐穩皇位,必須將建文帝除之而後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還是遁入空門,只要你朱允炆活著,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
以朱棣殺伐決斷的個性,以及對帶有建文標籤之人的處置手段來看,朱允炆的行蹤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難逃一死。
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搶走,他若活著,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生存。他逃命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有膽量,再入龍潭虎穴,去見朱棣叔叔?
第三,正史記載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間傳說、野史筆記上,各有各的說法,但都是建文帝雲遊四方。
在不確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過建文帝,甚至傳說連鄭和下西洋都與之相關。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傳說,早就煙消雲散。
秋媚說:當建文帝開始削藩,朱棣準備「清君側」時,叔侄兩就註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見,那也是陰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裡就是虛的,誰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