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2020-12-18 小火說歷史

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

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據記載,平亂大軍出發前,建文帝還特地告訴主帥,不要傷害自己的親叔叔。此外他認為一個老將耿炳文足夠收拾朱棣,但卻不知耿炳文守城有餘但奪城能力不足。或許在他心裡教訓下自己的叔叔就行了,沒必要見血吧。

最終南軍兵敗如山倒,在見識了燕王的厲害後,朱允炆又戰前換將,派「行走著的快遞員」李景隆率50萬大軍北伐,沒過多久便丟盔棄甲,南軍精銳也基本上損失殆盡。之後朱棣一路南下,李景隆又打開了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皇宮一場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蹤,後來朱棣登基,也就是永樂帝。

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

我們談起明朝的歷史,繞不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以前是一個和尚,後來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朱元璋最終一路高舉在南京稱帝,他的一生足以用「傳奇」兩字概括。他也有很多兒子,可以說性格最像他的就是燕王朱棣。

據記載,朱棣從小就生的相貌偉岸,而且十分的聰明,於是在朱棣10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之後拜了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為師,在這期間,朱棣的騎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變得的足智多謀起來。

有人會說,朱元璋最喜愛的應該是太子朱標,因為朱標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朱元璋為了栽培朱標也是嘔心瀝血,給他配備了藍玉、常遇春、李善長、徐達等頂尖的文臣武將。

據《明史》記載: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或許在朱元璋腦海裡也曾經顯現那麼一下,立最像他的朱棣為太子,但朱元璋最終還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因為在他看來皇位向來是傳嫡不傳賢,所以哪怕朱棣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哪怕他上戰場廝殺的氣勢像極了當初的自己,朱元璋也不會為了朱棣而打破這一規矩,就這樣朱允炆在朱元璋病逝後登基,是為建文帝。

削藩引起的悲劇

建文帝沒有繼承到父親朱標的外柔內剛,也沒有受到爺爺殺伐果斷的影響,整個人就是一儒生的姿態,所以他性格方面比較軟弱,並且也沒有什麼軍事才能,說有識無膽也不為過。但是他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他覺得幾個藩王叔叔們,都在鎮守邊疆,手上都握有兵權,都具有謀反的能力。他覺得問題很嚴重,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準備削藩。

按照齊泰的意思是準備第一個拿朱棣開刀,類似於擒賊先勤王。可是朱棣的勢力比較的大,其他人又怕打草驚蛇,於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就挑了剩餘幾個比較弱的藩王開刀。第一個受害者自然就是朱棣的親兄弟周王朱橚,不僅被削去了官爵,還被貶為庶民。隨後齊王、代王、岷王的王爵相繼被削,湘王朱柏被廢除後,也舉火自殺。

這也是後來朱棣謀反時,為什麼其他藩王不來幫忙,朱允炆無法調動全國兵力鎮壓造反的原因之一。因為朱允炆的這一舉動,對其他藩王造成了很大損失,其他藩王又怎能不恨呢?當然這是後話了。

朱棣自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對他們這些叔叔們趕盡殺絕的做派,於是乎扯著靖難的旗幟,光明正大的造反了。當然也是建文帝十分善良,之前錯失了許多剷除朱棣的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臨近朱元璋病逝一周年忌日大典,按照要求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們都要進京祭奠。然而此時削藩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藩王們人人自危,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祭奠朱元璋這種大事含糊不得,不然就會被說成是不孝子孫。

為此他想了個折中的辦法,也是為了讓朱允炆放心,便派出三位兒子代替自己去南京。有許多大臣建議扣下,將他們坐人質,防止朱棣有異心。然而建文帝最終卻將他們放走,此事就連朱棣都覺得不可思議。朱棣在兒子們安全返回北京後,便發起靖難之役。

後來朱棣造反,跟他生死相向,朱允炆居然在軍隊出徵前,說「莫傷害朕之叔父」,就讓前去平叛的軍隊畏手畏尾,讓朱棣逃脫了不少危險。但是真的說起為什麼建文帝沒有調動全國軍隊鎮壓朱棣,主要還是有兩個方面原因:

朱元璋製造的「明初四大案」成為了朱棣的助力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處死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和將領,比如大將軍藍玉。當接到朱棣造反的報告後,朱允炆環顧四周,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派遣的將領,最終也只能拜託老將耿炳文,率軍北伐燕賊。對外宣稱出兵30萬,但實際上滿打滿算不會超過13萬。

不久兩軍交戰,朱棣對耿炳文的用兵可以說是了如指掌,畢竟是自己的父親的手下,對耿炳文的想法,朱棣還是很了解的,於是耿炳文的軍隊也被燕軍打的節節敗退。此後更是被朱棣逮到一個機會,成其不備,將耿炳文的精英部隊幾乎全部殲滅。接著朱棣在滹沱河北岸與耿炳文的剩餘兵力對戰,最終取得勝利。

所以朱允炆沒有調動全國兵力,因為手裡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唯一能排得上號的耿炳文還被打得節節敗退。有句老話不是說「將熊熊一窩」嗎?沒有能指揮打仗的將軍,就算有再多的士兵又有什麼用?

朱允炆用人方面存在了巨大失誤

後來朱允炆見老將耿炳文敗北,於是就任命李景隆出戰,要知道李景隆跟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只會動動嘴皮子,根本就沒有什麼軍事才能,又怎麼能勝任呢?朱棣見明軍又來,就將守護老巢的任務交給了兒子,自己率軍直奔永平去逛了一圈,可見他在心裡瞧不上李景隆的軍隊。

最後逼迫寧王將自己的精英部隊,也就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交給了自己,這樣一來的話,朱棣部隊的實力又大增。要知道蒙古朵顏三衛就是類似於僱傭軍的存在,個個都是能徵善戰之輩。

而反觀李景隆這邊,帶領的兵隊中也就都督翟能驍勇善戰,在崔能父子的帶領下,連破燕軍好幾個陣地。就在這關鍵時期,李景隆怕崔能搶了自己的功勞,於是就暫停進攻,這也就錯過了最佳戰機,給了燕軍喘息的機會,最終被從永平回來的朱棣夾擊,拋棄物資,連夜撤退,此戰丟了無數輜重給朱棣,所以李景隆的「行走的快遞員」稱號就這麼來的。

建文二年,李景隆不得不硬著頭皮再次召集60萬兵力,在白溝河一帶與燕軍交手,白河溝一戰可謂打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可是李景隆本人並沒有指揮的能力,導致失誤連連,加上率領的部隊膽怯,又怎能是身經百戰,英勇無敵朱棣的對手呢?很快李景隆率領的部隊就被燕軍打的大敗而歸,投降者不省其數。

所以說靖難之役,建文帝調兵遣將的明軍大概百萬之巨,但是卻慢慢被10萬人馬的朱棣蠶食,不得不說,有一個好的將領對軍隊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從這裡也能看出,其實朱允炆幾乎將全國軍隊都派遣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不會用人。

朱棣之所以成功,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朱棣有勇有謀,二來就是朱棣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謀反的,不成功便成仁。加上朱允炆用人不當,當時大明沒有人才可用,藩王們因為被削,很多也不願意幫忙,這也就導致了朱允炆後來幾乎也調不動軍隊了。此外朱棣雖然兵力較少,但都是英勇善戰之師,相反南軍就顯得很怯弱,氣勢上就已經輸了,所以兵敗也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乃是正統皇帝的建文帝,為何不敵一介藩王朱棣?四年就被攻入京城
    明朝建文帝便是這樣,雖為皇帝但盲目削藩,竟被叔叔朱棣取而代之。朱允炆乃是一朝天子,在全國範圍內都有號召力,全國的兵馬、糧草、武器裝備都任其調遣。在朱允炆開始削藩之時,朱棣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忠心,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入南京,作為人質表明自己無意造反,懇求朱允炆給自己一條後路。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後期朱棣想要起兵造反時,仍然牽掛著兒子,不敢造反,但誰讓朱允炆又聽信了黃子澄等人的讒言,以為將兒子送給朱棣會迷惑他,讓他坐以待斃,這樣對削藩更有幫助。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藩王們對朱允炆早就心懷不滿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之前,藩王們都對朱允炆十分不滿,只是他們沒有燕王朱棣的實力,所以才沒有起兵造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之後,通過詭計控制了寧王朱權的軍隊,並且跟朱權約定平分天下。其餘的藩王雖然沒有出兵幫助燕王,但是也都沒有進軍勤王。
  • 《大明風華》熱播,我們推測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如何對待?
    朱棣不敢,因為燕王朱棣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起兵的目的是清朝侄子朱允炆身旁的奸佞-黃子澄之流。所以明面上殺朱允炆肯定不敢,但是他也不敢放朱允炆。因為只要朱允炆在皇帝位置上,隨時都可以懲罰朱棣這個叛逆。所以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讓朱允炆留下「禪位」詔書,然後仿照奪門之變的方式圈禁或者仿照宋太宗趙光義那樣先加封高官然後幾年後弄個突然暴斃。
  •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怕背負傷害叔父的罵名。必然敗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很多,今天就說說其中兩個原因。仁慈的不是時候當年與燕王朱棣兵力爭執打仗時,他下達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命令,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讓他背負傷害叔父的罵名。朱棣的老婆就是徐輝祖的妹妹雖然徐輝祖一直堅定地站在朱允炆這邊,但朱允炆和他手下的大臣(特別是齊泰和黃子澄)哪裡敢用他為帥呢?可以這麼說,徐輝祖是朱棣在整個靖難之役過程中遇到的最難纏的對手。當時朱棣軍隊見山東濟南守軍眾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輝祖。齊眉山一戰,這個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滿地找牙,以致諸將紛紛要求「發工資,回老家」。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的建文帝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不理解皇爺爺為什麼要在邊境要地大肆封藩,更不能忍受藩王叔叔們兵權在握,於是「削藩」政策應運而生。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左軍都督府類似於現在的軍區,朱元璋將全國分為五個軍區,左軍都督府就是其中之一,李景隆這個官職絕對是實權派的官職,而太子太傅更是太子的老師,這個時候的太子顯然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正因為這層關係,所以李景隆成為建文帝在軍事上的心腹之人。
  •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將李景隆,為什麼會成為朱棣的大功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登基繼位,是為建文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親近信任。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造反,朱允炆接受黃子澄的推薦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率軍五十萬北伐。 但不知是朱棣太厲害還是李景隆太菜,在對燕軍的作戰中李景隆幾乎沒什麼勝績。1400年10月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南京,但卻沒有治其罪。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朝廷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徵討。
  • 朱棣不害怕活著的建文帝,反而對消失的他非常擔心,為什麼?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剛剛做皇帝就開始削藩,最終朱棣不服開始造反,靖難之役幾年後,朱棣打進了南京,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朱棣也在皇位上不安了數十年,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刻才得到解脫。那麼,這件事就很奇怪了,朱棣既然連活著的建文帝都不害怕,為什麼對消失以後的他非常擔心呢?如果建文帝真的死了,那麼這件事也就到此結束了,建文帝的兒子也被自己一直控制著,不管是殺也好,還是囚禁也罷,都無所謂。
  • 朱棣初起兵時,曾對寧王朱權說:大事成後,我與你平分天下
    朱棣其實可以說是建文帝逼反的。朱棣最初起兵時,其實非常倉促,基本上沒有太多準備。要兵沒兵,要錢糧沒有錢糧,要兵器沒有兵器。而朱棣面臨的困境其實為建文帝朱允炆早期將其誅滅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可惜建文帝沒有抓住,最後反而讓朱棣越來越壯大,直至取而代之。
  • 朱元璋的這一命令,為朱棣反叛提供可乘之機,建文帝都無可奈何
    這也為後來朱棣反叛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但是今天我們的重點不在這裡,我們重點是在戰爭之後建立帝一直不敢動一直軍隊導致了整個戰爭的失敗。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這支建文帝一直不敢動用的軍隊,這支軍隊一直鎮守在雲南。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自己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鎮守當時的北方重鎮燕京,就是現在的北京。在此期間,率軍殲滅北元舊部勢力,屢建奇功,當時的名望威震全國。後在1402年以清君側名字,舉兵攻打南京,和當時建文帝率領的朝廷正規軍對抗,後戰勝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入住南京城,稱帝,是為永樂帝。他為何要奪取自己侄子的帝位?同時又是為何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系進行斬盡殺絕呢?
  • 同為起兵造反,為什麼朱棣一直飽受爭議,而李世民卻被奉為明君?
    同為起兵造反,為什麼朱棣一直飽受爭議,而李世民卻被奉為明君?
  • 揭密歷史:倘若朱元璋留下藍玉,建文帝能夠打敗朱棣嗎?
    頜巤禡媆貖硣嫶駤懕鐑鏳拝鰭軭艽項剺衂澰栿耔跾睫谻騐枚鼳媛郵澨硜瓠蕩賅縎堊剚撂皷挃刮鶀纖膔邲咹穖鬢獣焔極其不當的削藩政策反而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起兵靖難,經過四年的殘酷內戰,朱棣把侄子趕下了臺,自己做了皇帝,年號永樂。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
  • 建文帝為何急於對朱棣動手?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做了皇帝,建文帝沒有像其他剛繼位的皇帝一樣暫時按兵不動,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形勢,積聚力量,而是急忙對諸王動手,尤其是朱棣。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光是鞏固自己的皇位這麼簡單,那原因到底是什麼?
  • 知府出行偶遇和尚,來人卻是消失已久的建文帝
    明太祖駕崩後,將其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讓燕王朱棣很是不滿。因此,在朱允炆當政後,燕王朱棣便打著「靖難」旗號起兵造反,企圖攻入皇城。燕王朱棣兵力雄厚,而他本人在軍事上的造詣也非常高,於是在他帶領的起義軍的猛烈的攻勢下,朝廷兵馬節節敗退,燕王兵馬直逼京城。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我們應該聽說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今天啊,在這裡我們就談一談為什麼,建文帝會被叔叔燕王朱棣給取代了呢?不去探討明朝的整個歷史啊。畢竟明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能談能挖的秘密也是數不勝數。建文帝的削藩策略毋庸置疑是非常正確的政治方案,如果不削藩那麼建文帝的權力被各大藩王瓜分。那會回到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局面。削藩說白了對皇帝來說就是權力的回歸,用削藩消除藩王勢力過大從而造成大權旁落的巨大隱患。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內政治的穩定。如果不削藩那就是一個帝國走向衰敗的開始。
  • 朱棣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是否為了尋找建文帝?
    朱棣在位期間六次派鄭和遠赴西洋,出航次數可以說是非常頻繁了。然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卻成了一個不解之謎。時至今日,人們仍不清楚朱棣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派鄭和下西洋,因此便出現了各種猜測。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神秘失蹤,這成了朱棣心中最糾結的一件事情。
  • 《大明風華》朱棣要和建文帝見面,自己後悔還是測試建文帝?
    這部劇值得期待的不只是朱亞文,湯唯,梁冠華老師的演技,還有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劇情,朱瞻基安排朱棣和建文帝見面了,劇情這樣設置真的很大膽! 朱瞻基也不負眾望,從靖難遺孤口中得知建文帝的消息,只要讓朱允炆叔侄倆見一面,皇上便同意寬恕所有靖難遺孤,讓他們重返京城,當然這個條件開得確實不小,赦免所有靖難遺孤的確是個不小的誘惑,這幫人百般折騰不過就是為了報靖難之役的仇恨,而這一下,直接是化解了仇恨,也得以讓他們重返故園,我認為,這就是個假承諾,因為朱棣從不後悔自己做過的事情,我想他自然也不會對原來做過的事情轉變看法
  • 朱棣起兵借走朱權8萬精兵,朱棣稱帝後,最終得到了怎樣的回報?
    洪武九年(1376年),16歲的朱棣在去往藩地之前,朱元璋又讓兒子們去了一趟鳳陽老家,體驗民間生活。 四年後,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朱元璋分封諸王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因為相信自己的子孫,他決定讓眾子孫都出力,以維護朱家皇朝,因此每位親王都擁有少量的軍隊,親王的「護衛」人數並不是統一的,有多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