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
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據記載,平亂大軍出發前,建文帝還特地告訴主帥,不要傷害自己的親叔叔。此外他認為一個老將耿炳文足夠收拾朱棣,但卻不知耿炳文守城有餘但奪城能力不足。或許在他心裡教訓下自己的叔叔就行了,沒必要見血吧。
最終南軍兵敗如山倒,在見識了燕王的厲害後,朱允炆又戰前換將,派「行走著的快遞員」李景隆率50萬大軍北伐,沒過多久便丟盔棄甲,南軍精銳也基本上損失殆盡。之後朱棣一路南下,李景隆又打開了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皇宮一場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蹤,後來朱棣登基,也就是永樂帝。
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
我們談起明朝的歷史,繞不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以前是一個和尚,後來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朱元璋最終一路高舉在南京稱帝,他的一生足以用「傳奇」兩字概括。他也有很多兒子,可以說性格最像他的就是燕王朱棣。
據記載,朱棣從小就生的相貌偉岸,而且十分的聰明,於是在朱棣10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之後拜了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為師,在這期間,朱棣的騎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變得的足智多謀起來。
有人會說,朱元璋最喜愛的應該是太子朱標,因為朱標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朱元璋為了栽培朱標也是嘔心瀝血,給他配備了藍玉、常遇春、李善長、徐達等頂尖的文臣武將。
據《明史》記載: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或許在朱元璋腦海裡也曾經顯現那麼一下,立最像他的朱棣為太子,但朱元璋最終還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因為在他看來皇位向來是傳嫡不傳賢,所以哪怕朱棣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哪怕他上戰場廝殺的氣勢像極了當初的自己,朱元璋也不會為了朱棣而打破這一規矩,就這樣朱允炆在朱元璋病逝後登基,是為建文帝。
削藩引起的悲劇
建文帝沒有繼承到父親朱標的外柔內剛,也沒有受到爺爺殺伐果斷的影響,整個人就是一儒生的姿態,所以他性格方面比較軟弱,並且也沒有什麼軍事才能,說有識無膽也不為過。但是他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他覺得幾個藩王叔叔們,都在鎮守邊疆,手上都握有兵權,都具有謀反的能力。他覺得問題很嚴重,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準備削藩。
按照齊泰的意思是準備第一個拿朱棣開刀,類似於擒賊先勤王。可是朱棣的勢力比較的大,其他人又怕打草驚蛇,於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就挑了剩餘幾個比較弱的藩王開刀。第一個受害者自然就是朱棣的親兄弟周王朱橚,不僅被削去了官爵,還被貶為庶民。隨後齊王、代王、岷王的王爵相繼被削,湘王朱柏被廢除後,也舉火自殺。
這也是後來朱棣謀反時,為什麼其他藩王不來幫忙,朱允炆無法調動全國兵力鎮壓造反的原因之一。因為朱允炆的這一舉動,對其他藩王造成了很大損失,其他藩王又怎能不恨呢?當然這是後話了。
朱棣自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對他們這些叔叔們趕盡殺絕的做派,於是乎扯著靖難的旗幟,光明正大的造反了。當然也是建文帝十分善良,之前錯失了許多剷除朱棣的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臨近朱元璋病逝一周年忌日大典,按照要求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們都要進京祭奠。然而此時削藩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藩王們人人自危,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祭奠朱元璋這種大事含糊不得,不然就會被說成是不孝子孫。
為此他想了個折中的辦法,也是為了讓朱允炆放心,便派出三位兒子代替自己去南京。有許多大臣建議扣下,將他們坐人質,防止朱棣有異心。然而建文帝最終卻將他們放走,此事就連朱棣都覺得不可思議。朱棣在兒子們安全返回北京後,便發起靖難之役。
後來朱棣造反,跟他生死相向,朱允炆居然在軍隊出徵前,說「莫傷害朕之叔父」,就讓前去平叛的軍隊畏手畏尾,讓朱棣逃脫了不少危險。但是真的說起為什麼建文帝沒有調動全國軍隊鎮壓朱棣,主要還是有兩個方面原因:
朱元璋製造的「明初四大案」成為了朱棣的助力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處死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和將領,比如大將軍藍玉。當接到朱棣造反的報告後,朱允炆環顧四周,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派遣的將領,最終也只能拜託老將耿炳文,率軍北伐燕賊。對外宣稱出兵30萬,但實際上滿打滿算不會超過13萬。
不久兩軍交戰,朱棣對耿炳文的用兵可以說是了如指掌,畢竟是自己的父親的手下,對耿炳文的想法,朱棣還是很了解的,於是耿炳文的軍隊也被燕軍打的節節敗退。此後更是被朱棣逮到一個機會,成其不備,將耿炳文的精英部隊幾乎全部殲滅。接著朱棣在滹沱河北岸與耿炳文的剩餘兵力對戰,最終取得勝利。
所以朱允炆沒有調動全國兵力,因為手裡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唯一能排得上號的耿炳文還被打得節節敗退。有句老話不是說「將熊熊一窩」嗎?沒有能指揮打仗的將軍,就算有再多的士兵又有什麼用?
朱允炆用人方面存在了巨大失誤
後來朱允炆見老將耿炳文敗北,於是就任命李景隆出戰,要知道李景隆跟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只會動動嘴皮子,根本就沒有什麼軍事才能,又怎麼能勝任呢?朱棣見明軍又來,就將守護老巢的任務交給了兒子,自己率軍直奔永平去逛了一圈,可見他在心裡瞧不上李景隆的軍隊。
最後逼迫寧王將自己的精英部隊,也就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交給了自己,這樣一來的話,朱棣部隊的實力又大增。要知道蒙古朵顏三衛就是類似於僱傭軍的存在,個個都是能徵善戰之輩。
而反觀李景隆這邊,帶領的兵隊中也就都督翟能驍勇善戰,在崔能父子的帶領下,連破燕軍好幾個陣地。就在這關鍵時期,李景隆怕崔能搶了自己的功勞,於是就暫停進攻,這也就錯過了最佳戰機,給了燕軍喘息的機會,最終被從永平回來的朱棣夾擊,拋棄物資,連夜撤退,此戰丟了無數輜重給朱棣,所以李景隆的「行走的快遞員」稱號就這麼來的。
建文二年,李景隆不得不硬著頭皮再次召集60萬兵力,在白溝河一帶與燕軍交手,白河溝一戰可謂打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可是李景隆本人並沒有指揮的能力,導致失誤連連,加上率領的部隊膽怯,又怎能是身經百戰,英勇無敵朱棣的對手呢?很快李景隆率領的部隊就被燕軍打的大敗而歸,投降者不省其數。
所以說靖難之役,建文帝調兵遣將的明軍大概百萬之巨,但是卻慢慢被10萬人馬的朱棣蠶食,不得不說,有一個好的將領對軍隊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從這裡也能看出,其實朱允炆幾乎將全國軍隊都派遣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不會用人。
朱棣之所以成功,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朱棣有勇有謀,二來就是朱棣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謀反的,不成功便成仁。加上朱允炆用人不當,當時大明沒有人才可用,藩王們因為被削,很多也不願意幫忙,這也就導致了朱允炆後來幾乎也調不動軍隊了。此外朱棣雖然兵力較少,但都是英勇善戰之師,相反南軍就顯得很怯弱,氣勢上就已經輸了,所以兵敗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