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左軍都督府類似於現在的軍區,朱元璋將全國分為五個軍區,左軍都督府就是其中之一,李景隆這個官職絕對是實權派的官職,而太子太傅更是太子的老師,這個時候的太子顯然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正因為這層關係,所以李景隆成為建文帝在軍事上的心腹之人。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
左都督府與現在的都督府相似,朱元璋把全國劃分為五個軍區,左都督府是其中之一,李景隆是實權派,太子太傅更是太子的老師,此時的太子顯然是建文帝的朱允炆,正因為如此,李景隆成了建文帝的軍事心腹。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卻沒有幾個人能擔負起擊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一共有三個人,第一個是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第三個是李景隆。
-
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
李景隆率領50萬明軍攻打北平,朱棣為何能以少勝多?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對朱元璋生前分封的幾位藩王,也就是他的叔叔們進行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由於削藩進行得太過猛烈,幾位先被削藩的藩王不僅喪失了封地,而且還被流放圈禁,甚至是丟掉性命,於是在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宣布起兵,聲稱要替這位六親不認的侄子「清君側」。
-
李景隆真正的對手朱棣
只有一個人說話了「奸臣如果有名義上的朋友,在我看來,我殺掉太子一半是忠臣,如果沒有名義上的擁護,他的野心和欲望就很大而失去,他必須親眼見到並非我們所說的賢弟,而朱棣絕不我們給我指出了決詢問的價值。李景隆的汗說出了一句話:「徵虜大將軍,還商議對策,我哪有異心,將來要打他們,我怎麼還能爭取這個地?」李景隆十分鎮定,立刻在和睦的氣氛中說出了兩個話:「徵兵?」
-
朱允炆的表兄弟、靖難之役中的南軍統帥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臥底?
他是大明開國功臣之後,朱元璋的外甥孫子,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是建文帝朱允炆心腹,曾率兵削藩;他是朝廷主帥領兵徵燕,抵抗朱棣的靖難大軍,卻連戰連敗;又是他第一個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登基後,他成為了群臣之首;後來,他受到靖難功臣排擠,被朱棣圈禁;他絕食十天,竟然未死,最終鬱鬱而終。他就是明初傳奇將領、虎父犬子的代表李景隆。
-
建文帝的豬隊友,這貨直接家門口送人頭
建文帝使用耿炳文也是正確的,如果建文帝一直用耿炳文,就是天天在那耗著也能將朱棣給耗死!可歷史沒有太多的如果,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撤下耿炳文,換了個沒頭腦的人上場,加上朝中兩個白痴在輔助,開啟了自己自我毀滅的模式。今天,歷史君就和大家說說建文帝身邊的三個沒頭腦的豬隊友。
-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怕背負傷害叔父的罵名。必然敗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很多,今天就說說其中兩個原因。仁慈的不是時候當年與燕王朱棣兵力爭執打仗時,他下達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命令,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讓他背負傷害叔父的罵名。這道命令綁住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多位統帥的手腳,使得朱棣多次從險境生還,再次和南軍作戰,影響非常惡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猜忌能打仗的徐輝祖。徐輝祖,明代大將徐達的長子,有才氣,以勳衛署左軍都督府事。徐輝祖在永樂五年去世,享年四十歲。由於徐輝祖是朱棣的舅兄。
-
揭密歷史:倘若朱元璋留下藍玉,建文帝能夠打敗朱棣嗎?
杯疔匔魁哇狿歒詣鬞餠晴祘憏旨欏郛蟳蒱熞晢嚬疅倿髤跈淃釁氌闄煒畿鏐奐岉業觼黸綯祺帿續壻舩鐟醟餼挃譑秋塙那麼統領全國力量佔據絕對優勢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兵敗失國呢?燕王朱棣又為什麼能夠以局部對抗全局並最終笑到最後呢?說到這裡,朱棣的成功要感謝老爹朱元璋,朱允炆的失敗同樣跟皇祖朱元璋脫離不了關係。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的建文帝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不理解皇爺爺為什麼要在邊境要地大肆封藩,更不能忍受藩王叔叔們兵權在握,於是「削藩」政策應運而生。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特別是耿炳文,這是當時普天之下最擅長打防禦戰的名將,他只要想死守一座城池,就算對手是藍玉再生,也未必能啃的動。可以說,從經濟、軍事、物資、人口乃至人才,明太祖朱元璋留給「好孫子」建文帝的,那是滿滿一把順風好牌。可這把「好牌」打了三年,建文帝節節敗退,朱棣步步前進,直到一個大迂迴拿下南京,殺得建文帝下落不明,成功創下了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的「造反奇蹟」。
-
李景隆和谷王打開南京城門迎朱棣大軍入城,他們二人下場如何?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隨著燕王朱棣率領大軍直抵南京城下,已是到了關鍵的決戰時刻,建文帝朱允炆一方雖然節節敗退,但還有二十萬守軍,而且南京城高池深,是易守難攻,眼看又是一場激烈的大戰。
-
宋徽宗有個九寸的就被俘了 建文帝弄了一個二尺的
至於那個建文帝最信任的「討燕大將軍」李景隆,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但是卻又被建文帝授予鎮守金川門的重任。結果一看見朱棣的燕字大旗,就馬上開城投降了。不僅僅是重用李景隆,還有很多事情,建文帝的做法都傷了武將的心,儘管建文帝可能是好心辦錯事,但是其消極影響確實不容忽視的,最傷武將心的,就是建文帝那道命令:「今與燕王對壘,毋放冷箭,毋縱神器,使朕有殺叔父名。」這句話中的「神器」,就是神機營的火槍火炮。這等於是建文帝給自己的叔叔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沒人敢打的朱棣手裡是有刀子的,你不打他他也砍你,這讓前方的將士怎麼打?
-
乃是正統皇帝的建文帝,為何不敵一介藩王朱棣?四年就被攻入京城
一旦稍有不慎,便會影響社稷。明朝建文帝便是這樣,雖為皇帝但盲目削藩,竟被叔叔朱棣取而代之。朱允炆乃是一朝天子,在全國範圍內都有號召力,全國的兵馬、糧草、武器裝備都任其調遣。最重要的因素,是朱允炆不懂得做一個伯樂,他不懂得如何分辨哪些是有才能的大臣,哪些是平庸無能,只會讒言的小人。朱允炆登臨皇位之後,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藩王的權力過大,因此制定了各種計策準備削藩。
-
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黃子澄,為何昏招百出,卻被後世稱為忠臣?
朱元璋由此對齊泰十分的欣賞,讓他作為建文的班底。二、 建文重臣黃子澄在建文集團的這三個人中,朱允炆最器重的還是黃子澄黃子澄,江西新餘人,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以會試第一名的成績被朱元璋看中,擔任的東宮侍讀(太子的配讀)。
-
一場陰差陽錯的勝利:靖難之役開始前,沒人猜到朱棣會贏
李景隆,小名九江,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爵曹國公。靖難之役時,出任建文帝大將,統帥50萬大軍北伐,卻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襲取南京時,正是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為燕軍打開了大門朱棣聞訊大喜過望,在他眼裡,李景隆不過是「豢養之子」,一個草包二世祖。
-
朱棣不害怕活著的建文帝,反而對消失的他非常擔心,為什麼?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剛剛做皇帝就開始削藩,最終朱棣不服開始造反,靖難之役幾年後,朱棣打進了南京,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於是,朱棣在位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尋找建文帝。關於朱允炆最後的結局歷史上眾說紛紜,無法定論,甚至連鄭和下西洋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奉命前去尋找朱允炆,看看他是不是到了海外。朱棣也在皇位上不安了數十年,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刻才得到解脫。
-
燕王朱棣為什麼會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敕封燕王,坐鎮北平,後來靖難成功,成為名垂青史的永樂大帝。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朱棣只可能和他的後輩們世世代代居於北平,成為明代巨潮中的一朵浪花,然而歷史卻偏偏開了一個玩笑。朱元璋也在擔心,朱棣的弟弟們,恐怕將來無法懾服這位兄長。折中來看,只能選擇朱允炆,或許看在大哥的面子上,朱棣會忠心事主,由此天下定必久安。
-
朱棣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是否為了尋找建文帝?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南下西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鄭和船隊在南京龍江船塢建造,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正式起錨。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今天啊,在這裡我們就談一談為什麼,建文帝會被叔叔燕王朱棣給取代了呢?不去探討明朝的整個歷史啊。畢竟明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能談能挖的秘密也是數不勝數。明成祖回到主題上來,要知道那時候燕王朱棣可是一位藩王,歷史上除了他也沒有第二位藩王奪權成功過。為什麼他可以成功呢?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