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起兵造反,為什麼朱棣一直飽受爭議,而李世民卻被奉為明君?

2021-02-07 楊角風發作

同為起兵造反,為什麼朱棣一直飽受爭議,而李世民卻被奉為明君?

朱棣和李世民經歷相似,都是以政變來獲取皇位,李世民直接發動宮廷政變,殺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讓出了皇位。而朱棣的政變成本要比李世民高不少,靖難戰爭足足打了四年,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雖然朱棣和李世民都是以政變起家,但他們的聲譽卻有不少差距。李世民是歷朝軍事才能最強的君主,他是開國功臣,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基業,唐太宗在歷史中享有盛譽。對比李世民,朱棣就要遜色三分,雖說朱棣開創了偉大的永樂盛世,但後世對朱棣的評價卻毀譽參半,這是為何?

一、李世民虛心納諫

明君的特點之一便是虛心納諫,在這一點上李世民做得可圈可點。貞觀三年,魏徵(徵)升任秘書監。西域各國想要入朝給皇帝進貢,李世民派人前去迎接和這些使臣,魏徵諫言:

「中國始平,瘡痍未復,若微有勞役,則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況加於此輩。」

意思就是說,如果大肆搞這些迎來送往的事情,勞民傷財,現在國家剛剛安定,應減少勞役,讓百姓安心生活。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建議,追回了使臣,不再大搞門面工程。

在眾臣希望李世民舉行封禪大禮之時,又是只有魏徵站出來反對,李世民有些生氣道:

「難道朕的功業還不夠高?仁德還不夠厚?天下還不夠太平?為何不能封禪?」

魏徵這樣回答:

「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足以供事。」

最終李世民還是無力反駁魏徵的建議。

魏徵的勸諫有兩百次之多,甚至有一次故意進諫拖延時間,害得李世民活活悶死了一隻喜歡的鳥。當然不是說李世民都會接受,但對比大多數皇帝,李世民做得已經算是盡善盡美了。

魏徵是著名諫臣,有膽量有魄力,每次諫言,就算李世民怒火中燒,魏徵也不會改變初衷,這份膽識十分令人佩服。而從另一個方面看,能虛心接受不同意見的李世民,也相當不易。

任用賢能,從諫如流,看似簡單做到卻很難,身為君主,李世民做到了,於是他在後世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反觀朱棣,同樣任用賢才,只不過和李世民相比還差了不少。比如解縉,主持編著《永樂大典》,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只因為說錯了幾句話,就被朱棣關入詔獄,最終被凍死在雪中。

二、朱棣大肆殺戮建文舊臣

最讓人詬病就是朱棣在靖難成功後,對建文舊臣進行了血腥屠殺,朱棣得位不正,要想穩定朝局,是需要除掉一些不服從的舊臣,但手段卻過於殘忍。

濟南保衛戰的鐵鉉被押入京城,起初,鐵鉉是用後背面向朱棣,無論如何勸說,就是不肯屈服。朱棣命人割掉鐵鉉的耳朵、鼻子,再放入鐵鉉的嘴裡,問其「好吃嗎?」鐵鉉回答:

「忠臣孝子的肉怎麼會不好吃?」

直到死前鐵鉉的都沒有屈服,一直是罵聲不絕。

為了讓鐵鉉向其朝拜,朱棣還命人立起油鍋,並道:

「活著的時候不想向我朝拜,炸成骨頭你也得向我朝拜。」

在宦官們把鐵鉉的屍體調轉時,油鍋中一聲爆響,宦官們都被嚇退,最後鐵鉉的屍體也愣是沒有轉身。

禮部尚書陳迪父子同樣被殺,兒子陳鳳山被凌遲處死,宗室牽連被殺得超過一百八十人。大量建文舊臣死在了朱棣屠刀之下,親族家人也被一同被殺。由此可見朱棣的手段之殘忍,為了權力,朱棣殺了太多的人,所以哪怕他的功業再高,也會因此遜色三分。

三、李世民善待太子舊臣

李世民有個十分厲害的特點,那就是擅於籠絡人才,而且經常是把敵方的人才收歸己用。對此李世民並不猜忌,仍把大權交給他們,所以李世民的手下甘願為其效死力,這就是李世民的胸懷和人格魅力所在。

在玄武門之變後,很多太子舊臣依舊被李世民重用。魏徵原本就是李建成的幕僚,且曾建議李建成排擠李世民,但很多時候李建成並沒有同意。李世民即位後,東宮、齊王舊臣全部被赦免,李世民還問過魏徵:

「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感情?」

魏徵回答:

「如果當時太子按照我說的做,就不會有現在的禍事了!」

李世民沒有生氣,之後還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王珪原本也是太子重臣,之後李世民也赦免了他,並任命為諫議大夫等職務。王珪同魏徵一樣,也是著名諫臣,李世民對其也很看重。

大量太子舊臣,變成了李世民的忠臣,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處,他用仁德贏得了人心,所以也獲得了良好的聲譽。朱棣對建文舊臣則毫不留情,就連建文帝也沒有放過,朱棣命胡瀅、鄭和找尋建文帝下落,雖然最後也沒有個結果,但多年以來這一直都是朱棣的心病。

四、李世民是開國功臣

李淵的天下,絕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最早晉陽起兵的時候,有李世民的鼓動和出謀劃策,好運的李淵很輕鬆地佔據了長安。但佔據長安後並不代表著成功,畢竟隋末那光景造反的人很多,很多人都在覬覦皇位,割據一方。

公元620年,李淵命李世民出兵進攻王世充所部,收復河南等地。王世充實力雄厚,為人狡詐多端,況且洛陽城池堅固,很難攻克。李世民進攻數月都沒有攻下洛陽城,而王世充的糧道被截,只得向竇建德人馬求助。

李世民攻打洛陽數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竇建德帶了十萬馬前來救援王世充,唐軍一度非常被動。李世民卻堅持要兩線作戰,一面主力繼續進攻洛陽,而他親率三千五百玄甲軍進駐虎牢關。

虎牢關是天險,可以拖住竇建德大軍,加上李世民兵法純熟,用疲軍之計擊潰了十萬大軍,竇建德被生擒。當時李世民只有三千五百人,這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勝利,也要看到李世民當時所處的環境有多麼危險,假若一個決策失誤,或將萬劫不復。唐朝初年,唐軍全靠著李世民這張王牌打天下,李世民無疑是開創唐帝國的最大功臣。

朱元璋在中原爭雄的時候,朱棣年齡尚小,朱棣在明初的軍功也根本無法和李世民相比。而且靖難戰爭對經濟、社會的破壞極為嚴重,這都是朱棣造成的。總的來講,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史最傑出的君主,只是相對而言李世民的聲譽要高不少。但他們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果沒有他們,唐朝、明朝或將變得黯淡無光。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唐朝是要比明朝光明一些的,自然殺兄逼父的李世民,沾了點國家的光!

相關焦點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為什麼李世民敢逼李淵退位,而朱棣卻非得等朱元璋死後,再起兵?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朱元璋幻想著這二十五個藩王能夠幫助朱允炆拱衛大明江山,為大明江山的穩固做出貢獻。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
  • 劉黑闥起兵造反後,李淵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利用李淵的錯誤和東突厥的支持在河北起兵造反,聲勢浩大。按照之前的習慣,唐高祖李淵應該在第一時間派出最厲害的名將、自己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平叛。然而在劉黑闥起兵後,李淵連續派出幾路大軍平定叛亂,但就是不派李世民。結果這幾路大軍全部被劉黑闥擊敗,李淵的堂侄李道玄戰死沙場、名將薛萬均兄弟被俘,連唐朝一等軍事家李世勣都大敗而歸。由於多次失敗,劉黑闥幾乎佔領了竇建德的全部故地,在武德五年(622年)正式稱王。李淵只得命令秦王李世民出兵。
  • 朱棣攻打南京,各地藩王為何不起兵勤王?這3個原因道明真相!
    我國雖然朝代在不斷的更迭,但是我國的文化等卻一直沒有斷代,因此我國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自古就流傳下來、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我國的古代很多人為了功名利祿而鋌而走險,尤其是為了爭奪皇權,有的人甚至不惜手足相殘,比如唐朝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實際上李世民並沒有當皇帝的資格,有資格的是太子李建成,但是二人為了爭奪唐朝的統治權,最後大打出手,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僅僅是兄弟間的手足相殘,有的為了爭奪權利還會傷害自己的親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
  • 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其實只是為李世民背鍋
    李淵當皇帝之後,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並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後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裡,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後李世民被逼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其實並不是這樣。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1382年,即洪武15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舉薦,並以「臣奉白帽著王」而結識燕王朱棣,隨後隨朱棣前往北平,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後來,姚廣孝洞悉天機密勸朱棣起兵謀反。
  • 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
    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原因:朱元璋在位期間,為確保大明王朝長治久安,認為只有朱家子孫才能守衛大明,他就將子孫派往各地擔任藩王。朱元璋在位期間,給予藩王極大權力,藩王不僅擁有數量驚人護衛軍,還能節制地方軍隊。這讓藩王擁有極大權力,對中央統治產生嚴重威脅。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將,可惜朱允炆不會用
    老大朱標病故,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先後亡故,這樣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順理成章得成了諸王之首。而本身朱棣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很是滿意。本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最後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朱標長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在朱元璋看來,即便是朱標能當上皇帝,最後也是要交給朱允炆的。所以朱元璋感覺這個決定也可以,於是同意讓孫子接班。
  • 都是奪位,李世民有貞觀盛世,朱棣有永樂盛世,為何黑朱棣的多?
    李世民在史書上的總評價中,雖然其中也有隱晦批評他「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但總的結論是相當不錯的,《舊唐書》甚至在結語中讚賞他為古今第一人:「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朱棣就不同,他不但是掀起了國戰,而且,推翻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遺詔指定,且全天下人認同的皇帝,從輩分上來說,也是以大欺小,不管他的起兵檄文和後來自己寫的繼位詔書如何冠冕堂皇,都掩蓋不了所得到的皇位合法性的不足,這個詬病比李世民殺兄殺弟更難洗白,李世民殺的只是一個太子,朱棣是直接篡位。
  • 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一半是靠著顯赫的出身,一半是靠著手裡有著得力幹將,李淵本人沒什麼多大的能力,這也是後來為李世民反叛李淵發動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 第二:李世民和朱棣的政治和軍事威望有這麼大差異。自李淵反隋起,李世民早在軍隊中,屢次在戰場中獲得戰功使其在軍隊中的威望越來越高。
  • 明代傳奇和尚:通過一頂帽子讓朱棣造反,位極人臣之後全身而退
    現在我們看來很平常啊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這是姚廣孝給朱棣的啞謎,他相信朱棣一定能讀懂。原來,當時的朱棣是一個「王」,一頂白帽子,就是王上加白。是為「皇」也。聽到這句話,朱棣先是震驚,怒斥道「你不要命了嗎」,然後離開了。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1382年,這一年朱元璋心裡最為敬重的馬皇后去世。
  • 李承乾擔心成為下一個李建成,所以主動起兵,李世民為何要自盡
    當李承乾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世民恨不得找個石頭縫鑽進去。這是鬧哪樣?老天爺在懲罰我嗎?這是李世民當時的心聲。 在李世民看來,大兒子李承乾造反,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老臉。因為這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玄武門之變。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李世民會因太子李承乾的造反而想自殺?怎麼可能!這可是殺兄殺弟殺侄子、威逼父皇、歷經風雨才登上皇位的狼人,比狠還多一點,沒那麼脆弱。話雖如此,確定李承乾叛亂時,李世民心裡應該還是很痛苦的,憤怒、憐惜、傷心兼而有之。皇帝之外,他始終是位父親,有幾位父親,能淡然面對兒子的舉刀相向?除非是喜當爹那種。
  • 唐朝的一位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卻最終起兵造反
    彼時,僕固懷恩其家族46人死於國難,可謂滿門忠烈,為唐朝付出了所有。平定叛亂之後,僕固懷恩駐守邠寧,拜檢校左僕射、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太子少師,冊封大寧郡王。不過,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僕固懷恩卻起兵造反,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根據《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骨部人,世襲金微州都督,是中國古代的僕固族的唐朝將領。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朱允炆拿下了幾個實力相對較弱的藩王之後,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坐不住了,前幾個藩王,被殺的被殺,被逼自盡的自盡,朱棣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開始裝瘋,企圖矇混過關,躲過朱允炆的屠刀。可是,後來朱棣實在演不下去了,乾脆起兵造反,當然,朱棣也不傻,他不敢明目張胆地造反,畢竟造反得不到支持,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 李建成蠢笨還不理政事,為什麼還被立為太子?李世民修改了史書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於公元618年建國,從這個時間上來看,這家人就很了不起。李淵從決定起兵到建國登上帝位,期間就沒慫過,分析天下大勢,派手下大將東徵西戰,自己也親臨戰場,文治武功樣樣俱全。幾個兒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還有著名的平陽昭公主等等,個個爭氣,跟隨父親,為大唐的開國立下汗馬功勞。
  • 太原起兵迷霧重重,究竟李淵是主謀者,還是李世民推動的結果呢?
    好像在大家印象裡,都覺得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世民。很少會有人記得真正的開國者李淵,而且李淵在位也很多年。我想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太原起兵的真正主謀者是李世民。因為太原起兵可以說是唐朝建立的起點。
  • 寧王為什麼與朱棣共同造反,難道他真的相信分治天下這樣的承諾?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了,是為建文帝。不過建文帝屁股還沒有坐熱,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朱棣陣中,還有一位藩王,也是朱棣的弟弟,寧王朱權。寧王是朱權,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這個寧王的封地在大寧,為一大鎮。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
  • 歷史故事——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
    西魏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年),父親李虎去世,李昞(史稱李昺)襲封隴西郡公。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在安州時為政簡靜,在當時甚有美譽。後加封為柱國大將軍。贈少保及同、華等八州刺史。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後,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