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承乾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世民恨不得找個石頭縫鑽進去。這是鬧哪樣?老天爺在懲罰我嗎?這是李世民當時的心聲。
在李世民看來,大兒子李承乾造反,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老臉。因為這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玄武門之變。他為了奪取皇位,狠心殺掉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話,那麼他的兩個弟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大家都是讀過歷史的人,老爹李世民當年幹了啥,難道李承乾會不知道嗎?未免李泰成為第二個李世民,李承乾必須要主動出擊。
一、子學父樣,有模有樣。
這件事的確挺丟人的,因為兒子完全在模仿老子的處事風格。當年李淵為了搞派系平衡,在立了太子李建成以後,還把秦王李世民給扶植了起來。
李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太子那幫人和秦王那幫人保持平衡,他這個皇帝才能做得安穩。這或許是所有皇帝都喜歡做的事情,只不過一般皇帝用的是大臣,唐朝的皇帝喜歡用兒子。
用兒子搞平衡,那問題就容易爆發。很顯然最後平衡被李世民給打破了,年紀輕輕的李淵就這麼被強行冊封為太上皇,躲在後宮生孩子去了。
時間來到了李世民做皇帝的時候,他也早早立了嫡長子李承乾做太子,但是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也想搞政治平衡,於是扶植起了魏王李泰。
每一個搞政治平衡的皇帝,都覺得自己還能活很大歲數,所以先讓他們平衡著,等到最後關頭,他再表態,這樣他的一生就能始終掌握最高權力。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殘酷。李世民是個不安生的主,難道他的兒子就會老老實實的嗎?被扶植起來的魏王李泰,也早就盯著太子的位置很長時間了。他想了各種辦法,打算奪取太子之位,而分不清狀況的大臣們,有很多倒向了李泰這邊。
你說李承乾慌不慌?眼看著大伯的悲慘命運就要在自己身上上演了,於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造反好了。要我說這事兒怪不得李承乾,要怪就怪李世民。
二、李世民羞憤難當,所以想著要自盡。
歷史再次重演,只不過這次換成了太子急眼了。你說李世民尷尬不尷尬?當年親身經歷過玄武門之變那幫人,其實還有很多都還活著。
這幫人表面上一臉嚴肅,心裡還不知道怎麼偷笑呢!作為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老臉算是徹底丟盡了。他管得住自己,卻管不住自己的兒子。
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的鬥爭,就好像是打了李世民一記響亮的耳光,那是當年的太子李建成在向李世民聲討一樣。
李世民自認為自己是一代明君,可是他忽然發現,自己連家務事都管不好。其實李世民不知道的是,這天底下最難管的,其實就是家務事。
以後史書會怎麼寫自己呢?這些大臣會怎麼看待自己?李世民一想到這裡,就羞憤難當。在私底下,他把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和房玄齡。
這四個人都是李世民的鐵桿粉絲,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房玄齡是李世民的家臣,李績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褚遂良是史官,啥玩意兒都要跟過來記載一下,是個粘人的傢伙。
只有在這幾個人面前,李世民才能表現出自己軟弱的一面。他把心中的苦悶都向這幾位表達了出來,甚至表示自己要自殺,以顯示自己的無奈。
其實這幾位大臣心裡跟明鏡似的,這哪裡是要自殺啊,要自殺找個涼快的地方偷摸地解決不就好了,當著我們大家這麼幹,分明是另有所圖嘛!
三、李世民不知道怎麼善後,畢竟這個歷史上也沒有案例啊。
自己是殺了哥哥奪取了皇位,自己的兒子也想著殺掉兄弟奪取皇位,這在歷史上還真找不到第二個案例。
史官褚遂良雖然沒什麼地位,但是他是飽讀詩書之人,李世民把他喊來,就是為了讓他看看歷史上有哪位不幸的君王跟他的遭遇類似,至少可以作為參考。可褚遂良一言不發,這太難了,縱觀歷史,獨此一家。
李世民的希望就落在了剩下幾位大臣身上。他們倒是讀懂了李世民要自殺的意思,所以他們主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長孫無忌表示,只有立晉王李治,李世民的幾個娃兒才能都活下來。要是立李泰,那麼對不起,這娃兒毒得很,老臣可能都活不長。
剩下幾個都不是他們家的至親,所以也不敢有什麼反對的意思。當初在眾多大臣跟前,李世民曾經承諾過李泰,讓他做太子,看來這件事也要泡湯了。為了他們都能活下來,李世民只好選擇了李治作為太子。
總結:李世民病重的時候,李治和武則天就眉來眼去的了。
一轉眼的功夫,李世民已經用不著自殺了,因為老天爺已經主動來收他了。這個時候他正在病榻上疼得嗷嗷直叫,傷心的媳婦兒武則天在一旁精心伺候著。
而孝順的兒子李治也跪在旁邊耐心地安撫著父親,可是李世民沒想到的是,這兩個人在床底下,已經開始手拉手了。
多年以後,長孫無忌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他沒有選擇李泰而選擇了李治,那是因為他覺得李治柔弱好欺負。結果李治那個厲害的婆娘武則天,一舉把長孫家族給剷平了,連個渣都不剩。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