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擔心成為下一個李建成,所以主動起兵,李世民為何要自盡

2020-12-18 騰訊網

當李承乾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世民恨不得找個石頭縫鑽進去。這是鬧哪樣?老天爺在懲罰我嗎?這是李世民當時的心聲。

在李世民看來,大兒子李承乾造反,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老臉。因為這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玄武門之變。他為了奪取皇位,狠心殺掉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話,那麼他的兩個弟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大家都是讀過歷史的人,老爹李世民當年幹了啥,難道李承乾會不知道嗎?未免李泰成為第二個李世民,李承乾必須要主動出擊。

一、子學父樣,有模有樣。

這件事的確挺丟人的,因為兒子完全在模仿老子的處事風格。當年李淵為了搞派系平衡,在立了太子李建成以後,還把秦王李世民給扶植了起來。

李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太子那幫人和秦王那幫人保持平衡,他這個皇帝才能做得安穩。這或許是所有皇帝都喜歡做的事情,只不過一般皇帝用的是大臣,唐朝的皇帝喜歡用兒子。

用兒子搞平衡,那問題就容易爆發。很顯然最後平衡被李世民給打破了,年紀輕輕的李淵就這麼被強行冊封為太上皇,躲在後宮生孩子去了。

時間來到了李世民做皇帝的時候,他也早早立了嫡長子李承乾做太子,但是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也想搞政治平衡,於是扶植起了魏王李泰。

每一個搞政治平衡的皇帝,都覺得自己還能活很大歲數,所以先讓他們平衡著,等到最後關頭,他再表態,這樣他的一生就能始終掌握最高權力。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殘酷。李世民是個不安生的主,難道他的兒子就會老老實實的嗎?被扶植起來的魏王李泰,也早就盯著太子的位置很長時間了。他想了各種辦法,打算奪取太子之位,而分不清狀況的大臣們,有很多倒向了李泰這邊。

你說李承乾慌不慌?眼看著大伯的悲慘命運就要在自己身上上演了,於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造反好了。要我說這事兒怪不得李承乾,要怪就怪李世民。

二、李世民羞憤難當,所以想著要自盡。

歷史再次重演,只不過這次換成了太子急眼了。你說李世民尷尬不尷尬?當年親身經歷過玄武門之變那幫人,其實還有很多都還活著。

這幫人表面上一臉嚴肅,心裡還不知道怎麼偷笑呢!作為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老臉算是徹底丟盡了。他管得住自己,卻管不住自己的兒子。

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的鬥爭,就好像是打了李世民一記響亮的耳光,那是當年的太子李建成在向李世民聲討一樣。

李世民自認為自己是一代明君,可是他忽然發現,自己連家務事都管不好。其實李世民不知道的是,這天底下最難管的,其實就是家務事。

以後史書會怎麼寫自己呢?這些大臣會怎麼看待自己?李世民一想到這裡,就羞憤難當。在私底下,他把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和房玄齡。

這四個人都是李世民的鐵桿粉絲,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房玄齡是李世民的家臣,李績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褚遂良是史官,啥玩意兒都要跟過來記載一下,是個粘人的傢伙。

只有在這幾個人面前,李世民才能表現出自己軟弱的一面。他把心中的苦悶都向這幾位表達了出來,甚至表示自己要自殺,以顯示自己的無奈。

其實這幾位大臣心裡跟明鏡似的,這哪裡是要自殺啊,要自殺找個涼快的地方偷摸地解決不就好了,當著我們大家這麼幹,分明是另有所圖嘛!

三、李世民不知道怎麼善後,畢竟這個歷史上也沒有案例啊。

自己是殺了哥哥奪取了皇位,自己的兒子也想著殺掉兄弟奪取皇位,這在歷史上還真找不到第二個案例。

史官褚遂良雖然沒什麼地位,但是他是飽讀詩書之人,李世民把他喊來,就是為了讓他看看歷史上有哪位不幸的君王跟他的遭遇類似,至少可以作為參考。可褚遂良一言不發,這太難了,縱觀歷史,獨此一家。

李世民的希望就落在了剩下幾位大臣身上。他們倒是讀懂了李世民要自殺的意思,所以他們主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長孫無忌表示,只有立晉王李治,李世民的幾個娃兒才能都活下來。要是立李泰,那麼對不起,這娃兒毒得很,老臣可能都活不長。

剩下幾個都不是他們家的至親,所以也不敢有什麼反對的意思。當初在眾多大臣跟前,李世民曾經承諾過李泰,讓他做太子,看來這件事也要泡湯了。為了他們都能活下來,李世民只好選擇了李治作為太子。

總結:李世民病重的時候,李治和武則天就眉來眼去的了。

一轉眼的功夫,李世民已經用不著自殺了,因為老天爺已經主動來收他了。這個時候他正在病榻上疼得嗷嗷直叫,傷心的媳婦兒武則天在一旁精心伺候著。

而孝順的兒子李治也跪在旁邊耐心地安撫著父親,可是李世民沒想到的是,這兩個人在床底下,已經開始手拉手了。

多年以後,長孫無忌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他沒有選擇李泰而選擇了李治,那是因為他覺得李治柔弱好欺負。結果李治那個厲害的婆娘武則天,一舉把長孫家族給剷平了,連個渣都不剩。

參考資料:《舊唐書》

相關焦點

  • 皇太子李承乾是未來的皇帝,為何他還要起兵造反?試圖推翻李世民
    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帝寶座。 17年後,起兵奪權的事情,在他最寵愛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李承乾已經貴為皇太子,未來註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幹嘛還要冒險謀反呢?
  • 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其實只是為李世民背鍋
    李淵當皇帝之後,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並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後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裡,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後李世民被逼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其實並不是這樣。
  • 李元吉為何比李建成,還想殺掉李世民?三個原因,一個比一個現實
    為何李元吉敢跟尉遲恭叫板?這就是根由。他自認為,練得的「硬本事」,可沒想到尉遲恭的本事更硬,跟他比武是,躲槊,奪槊,搞得李元吉非常狼狽。當然,此刻的李元吉已經成年,跟大哥李建成的關係非常親密,跟二哥李世民的關係,卻令人吃驚的冷淡,以至於李元吉曾多次想殺掉李世民,虧得李建成阻攔才沒有得逞。莫非是,因為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恭曾「戲弄」過他?不是,真正的理由其實有三個,且一個比一個現實。
  • 晚年的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隱太子,還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李建成
    據《新唐書.隱太子李建成傳》記載,李建成有六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原王李承宗、次子安陸王李承道,三子河東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訓,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鉅鹿王李承義。李承宗是李建成的嫡長子,也是李淵的嫡長孫。李淵和李建成,都希望他能繼承唐國大宗,所以給他取了這麼個名字,還把龍興之地太原,封給了李承宗。
  • 李淵有22個兒子,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爭奪皇位,其他人呢?
    唐高祖李淵也是一個擁有眾多子嗣的君主,高祖李淵一生中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公主為嫡出外,其它皆為庶出。有意思的是,在這22位子嗣中,卻只有三位在爭奪太子。那麼,高祖李淵其他的兒子都在幹什麼?他們難道真的對皇位不感興趣?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為皇位殺兄弒弟,屠戮侄兒,逼迫李淵禪讓,就連弟妹都寵幸!但他又是一個仁愛的父親,為此不惜賭上唐朝的國運,差點讓李氏覆滅。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李承乾剛滿12歲,李世民就下了一道詔令,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意思是訴訟上如果有誰不服尚書省的判決,可以上訴到東宮,由太子處置。這樣的信任,在皇帝與太子之間是很少見的。李承乾成長起來後,每次李世民外出巡視,都是李承乾留京監國。
  • 一口氣殺死3位駙馬,李世民去世後,唐高宗為何如此決絕?
    隋朝末年,李淵父子建立唐朝,唐朝是一個繁盛的朝代,但是,在長達289年的唐朝歷史上,發生過多達20多次宮廷政變,幾乎每一位唐朝帝王都遭遇過宮廷喋血。唐朝初年的三次政變為例:(一)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大權旁落,從此李世民成為唐帝國的主宰者。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殺了李建成及其5個兒子,還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事變贏家。李治繼位後,納武則天(李世民才人)為妃,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將李世民與楊氏所生之子李明,過繼給李元吉。搞定諡號後,李世民給李建成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出殯當天,李世民在宜秋門大哭一場,顯得十分哀痛。這就有意思了,李世民殺光了李建成一脈,為何還要哭呢?
  • 歷史隱藏人物三十一期-李承乾
    李承乾,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他是李世民的第一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他是魏徵口中「丰姿岐嶷,仁孝純深」的皇太子,他是最後刺殺兄弟策劃政變失敗的李承乾。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
  • 李世民有14個兒子,他們結局如何,有12個非正常死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射殺。之後,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對待兄弟和侄兒,李世民是一點情面都沒有留,那麼他自己的兒子結局又如何呢?一個就是繼承了皇位的皇九子李治,他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於公元683年去世,享年56歲。另一個是第十三子李福,生母貴妃楊氏,於公元670年去世,時年37歲。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剩下非正常死亡的12個。非正常死亡又可以分為三類:夭折、流放而死、自殺或被殺。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
  •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
    李世民對眾人道:「朕有三個兒子,如此作為,真的讓人很傷心!」一時間控制不住情緒,李世民向床頭撞去,長孫無忌等人趕忙攔住,李世民見撞牆不行,又要拔出佩刀自殺,褚遂良見此情景,急忙將刀奪下。即便李世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但他的內心仍無法徹底放下,畢竟這可是至親骨肉。時至今日,那一幕慘劇卻有著再次上演的趨勢,就來自他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李建成是嫡長子,李世民是次子,李元吉是四子,而在這裡,李承乾是嫡長子,次子是魏王李泰。
  • 李淵的第七個兒子,身為著名書法家,為何會被親哥哥李世民賜死?
    比如孔聖人,就有學生三千,達者七十二,所以才被稱為教育家。史陵之所以能被稱為教育家,是因為他有三個得意門生。據《法書要錄》記載,史陵教出了三個大名鼎鼎的學生,分別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大唐漢王李元昌、大唐宰相褚遂良。這三個人除了地位顯赫之外,還都是著名的書法家。
  • 李建成搶先行動,提前對李世民動手,獲勝概率多大?
    此時,李世民騎著戰馬出來,向他們打招呼,李元吉二話不說,直接彎弓射箭,卻連射三次也沒中。 李元吉射箭不給力,李世民則箭無虛發,他一箭射死李建成。隨後,李元吉在樹林中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成為玄武門事變最後贏家。那麼,若是李建成搶先行動,提前對李世民動手,他獲勝概率有多大呢?要知道,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並未防備,被突然襲擊,一箭射死。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一樣,都犯起了糊塗。為什麼說他們犯糊塗呢?分明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偏偏又跑去寵愛另外一個兒子。這你讓大臣們怎麼想?皇帝難道要易儲嗎?於是不少大臣開始兩邊站隊。不管你一輩子有多麼努力,如果你站隊站錯了,那麼對不起,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人才。
  • 李世民容得下李建成、李元吉親信,為何容不下李淵的親信裴寂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以後,他是怎麼對待李淵這位最寵幸的老部下的呢?先來說說裴寂為什麼是李淵最寵幸的大臣。李淵在起兵以前,裴寂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打牌。後來,李世民想逼迫李淵起兵造反,便和裴寂商量。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是李世民忠實的死忠追隨者,隋末時期尉遲敬德跟隨軍閥劉武周起兵,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柏壁大破劉武周,尉遲敬德於是就投降了李世民,此後一直作為李世民天策府部將跟隨李世民。歷史上的尉遲敬德不善謀略,但是他勇冠三軍,可以作為大軍開路先鋒為主帥先驅披荊斬棘,所以李世民對尉遲敬德還是非常喜愛。
  • 李世民晚年為什麼要殺掉重臣侯君集?
    下面就簡單談談侯君集,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侯君集(?-643年),本名不知,字君集,豳州三水縣(今陝西省旬邑縣)人,唐朝名將,侯君集年少時以才力雄豪見稱。隋末被李世民招入在秦王幕府做事,跟從秦王徵討屢戰有功,歷任左虞候、車騎將軍,封為全椒縣子。參與謀劃誅除隱太子李建成時尤為得力。秦王李世民繼位後,升任左衛將軍,進封為潞國公,享受封邑一千戶。
  •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成功的為何是李世民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我們大多數人對玄武門之變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李世民是正義的,李建成是非正義的,正義打敗非正義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