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位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卻最終起兵造反

2021-03-05 情懷歷史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帶來的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跟隨名將郭子儀入關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

僕固懷恩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冊封豐國公。彼時,僕固懷恩其家族46人死於國難,可謂滿門忠烈,為唐朝付出了所有。平定叛亂之後,僕固懷恩駐守邠寧,拜檢校左僕射、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太子少師,冊封大寧郡王。不過,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僕固懷恩卻起兵造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根據《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骨部人,世襲金微州都督,是中國古代的僕固族的唐朝將領。僕固家族是鐵勒九大姓之一「僕固部」,僕固懷恩是僕固首領僕骨歌濫拔延後代,"僕骨"亦有史家譯為"僕固"。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名將李績滅亡薛延陀汗國,橫掃漠北第七。鐵勒九姓率部降唐朝。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任朔方軍左武鋒使,驍勇果敢,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及其以東地區連敗叛將高秀巖、薛忠義等部。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七月,僕固懷恩隨郭子儀赴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保護剛剛即位的唐肅宗。

次年,僕固懷恩因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有功,封豐國(今內蒙古)公。隨後在奪取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市)等地的作戰中,常為先鋒,勇冠軍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雖然安祿山被殺,但是,安史之亂依然沒有迅速被平定。當然,對於僕固懷恩來說,則繼續受到唐朝朝廷的重用,成為其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依靠。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僕固懷恩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寶應元年(762年),僕固懷恩任領諸軍節度行營,為天下兵馬元帥雍王(李适)之副,領前鋒發兵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再次奪取洛陽,殲史朝義部8萬餘人,並乘勢追擊,僅半年悉平河北。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僕固懷恩曾出使回紇借兵,並嫁女與回紇和親。當然,對於僕固懷恩來說,究竟有幾個女兒遠嫁和親?有說兩個,有說三個,也即存在一定的爭議。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全部平息,也即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這三位皇帝,安史之亂才徹底結束。從這一角度來看,安史之亂自然讓唐朝飽受重創,從此失去了巔峰。經此安史之亂,李唐王室再也無法信任武將,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朋黨爭鬥,導致大唐王朝滅亡的三大弊端已無可挽回。而這,也成為僕固懷恩最終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平定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大將的猜疑已經讓郭子儀、李光弼先後明升暗降地,剝奪了兵權。所以,功勳僅次於郭子儀、李光弼的唐朝名將僕固懷恩,自然是鬱鬱寡歡、怏怏不樂。

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兒(即是回紇的登裡可汗和光親可敦)回漠北,宦官、監軍駱奉先誤信辛雲京的謠言,竟向朝廷誣告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僕固懷恩無法自明。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安史之亂後,為了防止安祿山這樣的叛將再次出現,唐朝越來越倚重宦官,以此來制衡各地的武將。甚至到了唐朝後期,宦官更是執掌了唐朝的禁軍,乃至於擁有了廢立皇帝的大權。在古代歷史上,雖然明朝的宦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實際上,唐朝後期的宦官,反而更加囂張跋扈。在宦官的誣陷之下,僕固懷恩這位名將同樣百口莫辯。

對此,唐代宗遣宰相裴遵慶慰問,僕固懷恩見到裴遵慶之後,抱著他的腳大哭,裴遵慶讓他入朝,但將行之時,副將範志誠勸他說:「大帥您已經被朝廷嫌忌,為什麼還要去不測之地呢?難道沒看見李光弼、來瑱的下場嗎?這兩個人功高不賞,李光弼被奪權,來瑱被殺,您不為自己著想嗎?」聽聞此言,僕固懷恩便不肯入朝,也即他不想成為第二個來瑱。在此基礎上,僕固懷恩決定派一個兒子進京,又被範志誠勸止。

當然,僕固懷恩此舉,也讓朝廷沒有臺階下了。這時,朝廷無法平息各方的爭議,而僕固懷恩也派出兒子僕固瑒與辛雲京開戰。唐代宗派顏真卿去召僕固懷恩,顏真卿說:「僕固懷恩所部朔方將士,都是郭子儀的舊部。不如派郭子儀去收其部眾,消弭兵亂。」顏真卿此策不愧是一招妙棋,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兵亂,可惜他沒有進一步為僕固懷恩謀劃一下,導致僕固懷恩走投無路,從而起兵造反。

最後,到了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在僕固懷恩造反之後,郭子儀率兵抵禦。僕固懷恩的母親責怪他不該造反,提刀追著要殺他,「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同年九月八日,僕固懷恩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軍中。後來吐蕃、回紇大軍為郭子儀所平定。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宗聽到消息後,遺憾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並且,唐代宗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責道:「朕負懷恩」。對於僕固懷恩造反的情況,唐代宗也沒有過多指責,甚至將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表示是自己對不起他。

僕固懷恩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被封為郡王,「賜鐵券,以名藏太廟,畫像於凌煙閣」,但最終卻被迫造反,成為叛將,這樣的結局令人深思。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僕固懷恩之亂,完全是唐朝內部傾軋的結果,他的叛亂也沒有造成特別大的動蕩。雖然僕固懷恩是叛臣賊子,但唐代宗依然沒有取消僕固懷恩凌煙閣第一功臣的地位,反而為他感到惋惜。

相關焦點

  • 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為何無一善終?
    唐朝戰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是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幾人,僕固懷恩自然是那個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儀卻享有高壽、千古榮光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個唐朝著名將領分別是誰?
    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到了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郭子儀。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歷史上的唐朝名將有很多,那麼眾多名將對比,該怎麼樣排名?
    可以說郭子儀是唐朝再興的主要功臣,他是武舉出身,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做到九原郡太守,而他真正被後人銘記的戰功,就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郭子儀已經58歲的高齡了,叛亂爆發後郭子儀正處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擔任朔方郡節度使,郭子儀統兵先後收復靜邊軍、雲中、馬邑等地,以李光弼一同擊敗史思明,唐肅宗在靈武繼位,郭子儀和李光弼趕到靈武
  • 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就死了,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卻用了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這場叛亂前後持續了八年時間,作為這場叛亂的主要人物,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多的時間,便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可以說叛軍內部出現了問題,那麼為何唐朝面對這樣的叛軍,依舊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夠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呢?
  • 被舊史推許為孫武白起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大將李光弼
    其中一個,被舊史書推為,就是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都比不了的人。他生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備受寵愛的光環;最後卻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晚景悽涼。他就是大唐名將李光弼。太原保衛戰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
  • 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為何過了6年才平定?難道郭子儀水平不行嗎?
    他期初在範陽郡城北曾築起一座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的,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的,打算以後起兵造反用的。做為一個梟雄,安祿山把聰明、機智、狡猾、狠毒、武力等各種手段都玩到了極致。所以說他絕對是安史之亂中第一厲害的人物,沒有他,就不存在安史之亂這個名詞。但問題是,安史之亂剛開始一年,他就被兒子殺死了,那麼為何這場戰亂又持續了6年多?是平叛的軍隊不行嗎?
  • 盤點唐朝十大名將
    隋唐時期英雄輩出,唐初的名將是最多的,然後就是開疆擴土、保衛邊疆的名將,還有安史之亂也造就了一批名將等等,可以說唐朝的名將數量是很客觀的,四姑娘就在這裡介紹一下唐朝十大名將。李世民:論唐初的名將,就不能把李世民給忘了,人們津津樂道的一般都是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實際上李世民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唐初的軍事統帥。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李世民就開始領軍作戰,當時大部分的割據勢力都是被李世民滅掉的,平定劉武周、王世充和竇建德等等,後來的平定劉黑闥也有他的功勞。
  • 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早年參加武舉入仕,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部討伐安祿山,收復多處失地,至德二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曾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後來史思明又攻陷洛陽,吐蕃也入侵,郭子儀再次重掌兵權。唐代宗即位後,宦官程元振多次離間誣陷,使得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廣德元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
  • 唐殤:平定安史之亂第一功臣李光弼
    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756年),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
  • 平定安史之亂的他,後來卻率軍反叛,皇帝:他這是被你們逼反的!
    有唐一朝,爆發過無數的叛亂,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應當是那場安史之亂,說起平叛的功臣,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郭子儀、李光弼以及那位「來嚼鐵」來瑱,認為他們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功臣。其實不然,平定安史之亂應當是四大功臣,還有一人便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 唐朝十大名將:個個都是戰功卓著
    唐朝,是一個很強盛的朝代,自立國之日起,這個朝代一直都在徵戰,軍力強大是它最鮮明的一個特點。一將功成萬骨枯,名將的誕生需要戰火的洗禮,因為常年多戰,唐朝將星璀璨,名將輩出!個人以為以下十位是唐朝名將的傑出代表。1、李靖。 李靖,字藥師,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本是隋朝將領,之後投效唐朝。
  • 薛仁貴一生徵戰,只做個將軍,他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竟被封王
    薛仁貴那是大唐的名將,一生歷經百戰,在血裡、火裡拼殺多年,靠軍功累積,最後朝廷勉強封其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最後加封了一個平陽郡公,這已經是唐朝名將的最高待遇了。但是,他的孫子,沒啥本事,為了私利起兵造反,最後兵敗投降,卻被封為王,而且官至四個州的節度使,右宰相。比薛仁貴要牛太多!
  • 平定安史之亂,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為何人們就記住了郭子儀?
    郭子儀從相州之戰後,受到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剝奪了兵權,由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全程領導了平定安史之亂,被譽為「中興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終也難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亂平定後,他鑑於郭子儀的教訓,在徐州擁兵自保,拒絕朝廷調遣。一年後,李光弼在慚愧自責中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 唐朝歷史上的十位名臣名將
    聰明鑑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結為姻親。跟隨秦王李世民徵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頗有功勳,受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襲封趙國公,圖形於凌煙閣,位列第一。李靖,字藥師,漢族。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軍功卓越。
  • 唐朝歷代名將,你覺得誰應該排第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中國名將薈萃的的一個王朝,得益於《隋唐演義》、《說唐全傳》等一些小說書籍,一個個鮮明生動的武將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如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英國公徐世績、遼西郡公薛仁貴、臨洮郡公王忠嗣、汾陽王郭子儀、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南康王韋皋、涼國公李愬等更是被列為唐朝十大名將。李靖軍功卓越。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 唐朝最厲害的猛將排行10,郭子儀第6,薛仁貴第4,第一無人不服
    元和十年,李愬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於次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而李愬也因為在此戰中立下的功勞被封為上柱國,涼國公。 8、李晟
  • 劉黑闥起兵造反後,李淵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利用李淵的錯誤和東突厥的支持在河北起兵造反,聲勢浩大。按照之前的習慣,唐高祖李淵應該在第一時間派出最厲害的名將、自己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平叛。然而在劉黑闥起兵後,李淵連續派出幾路大軍平定叛亂,但就是不派李世民。結果這幾路大軍全部被劉黑闥擊敗,李淵的堂侄李道玄戰死沙場、名將薛萬均兄弟被俘,連唐朝一等軍事家李世勣都大敗而歸。由於多次失敗,劉黑闥幾乎佔領了竇建德的全部故地,在武德五年(622年)正式稱王。李淵只得命令秦王李世民出兵。
  • 朔方鎮在安史之亂後被唐政府拆分,卻失去對其他藩鎮的震懾
    「朔方近塞,半是蕃戎」,朔方鎮少數民族比較多,剽悍勇猛,誕生了許多少數民族名將,如契丹人李光弼、雜胡安思順、鐵勒人僕固懷恩、鐵勒人渾瑊、薛延陀人李光進、昭武九姓史憲忠等。作為京畿的西北屏障,朔方軍長期與突厥、吐谷渾、吐蕃等西部強族作戰,裝備好、素質高、作戰經驗豐富,所以在安史之亂中成為平叛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治所在山西太原的河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