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幼年喪父。聰明鑑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結為姻親。跟隨秦王李世民徵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頗有功勳,受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襲封趙國公,圖形於凌煙閣,位列第一。
李靖,字藥師,漢族。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軍功卓越。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孝恭,字孝恭。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拜左光祿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負責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俘獲朱粲。遷信州總管,攻打南方軍閥蕭銑,立下戰功,封趙郡王。
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他戎馬一生,功勳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而退。
魏徵,字玄成。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房玄齡,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 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薛仁貴,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徵高句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李泌,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于衡山。
秦瓊,字叔寶,隋末唐初名將。勇武過人,遠近聞名。初仕隋朝,跟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來,投奔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投靠鄭國王世充。因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淵、李世民父子。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徵北戰,屢立戰功,渾身傷病,拜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尉遲敬德是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又拈弓搭箭,射殺李元吉。為穩定局勢,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帶甲入宮向正泛舟海池的高祖李淵報告,並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制。李世民從此登上大位,開始他的貞觀之治。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英勇,臨危不亂,為李世民奪取最後的勝利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