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為何無一善終?

2021-02-13 夢中跳舞

唐朝戰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是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幾人,僕固懷恩自然是那個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儀卻享有高壽、千古榮光。以下都按著時間順序介紹。

一、安祿山從範陽起兵,不到兩個月就攻下洛陽,唐玄宗臨陣斬殺大將封常淸、高仙芝

臨陣斬將,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這麼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陽大敗,丟了東都,與高仙芝會合後又一路後退,喪城失地。正好負責監軍的宦官向玄宗打小報告,甚至說高、封二人貪汙軍餉之類的,於是二人被斬殺,丟在草蓆子上示眾。

其實這二人對平定安史之亂沒立下什麼功勞,但卻最讓人惋惜,讓人覺得世道蒼涼。安祿山剛起兵時,兵鋒甚銳,從北邊一路南下,迅速渡過黃河。唐玄宗身邊根本無可用之將,也無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職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護,在如今新疆)自清帶兵平叛,臨時招合二十萬市井之徒,以對抗安祿山的十五萬狼兵,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兩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爾),都算是一時名將,卻因為一戰失敗被唐玄宗下令處死。說起來,兩人起家都屬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黃沙百戰而位列封疆,一腔熱血主動請求帶兵平叛,卻得了草蓆曬屍的下場。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在安西節度使(今新疆庫車)夫蒙靈察帳下效力,因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靈察嫉妒,罵他是「吃屎的高麗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賤,靠著主動給高仙芝當家奴,隨著高仙芝的發達一步一步升上來,靠的也是軍功。

高仙芝臨死前,看著封常淸的屍首嘆道:「你隨著我一步步走上來,我任個新職,你就接替我的舊職。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卻與你同死。」然後憤怒地說:「打了敗仗,死沒啥說的。可說我貪汙軍餉,將士們都在這裡,誰能同意?」

這裡,不是一個將被斬,而是兩將被斬,還曝屍街頭。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經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強令出戰,戰敗後被迫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實際是突厥人,因為是突厥貴族,年輕時是紈絝公子,後來當了大將,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謂的「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思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玄宗後期,要論邊將權任之重,一個是安祿山,身兼北方三鎮節度使,一個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運氣不好,在安祿山起兵前突然中風,因此他是帶病被唐玄宗強行起用的。他依舊堅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戰略觀點,認為唐軍只能扼守潼關,而不宜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只要在關前拖住安祿山的主力,坐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從朔方、河東蕩平安祿山的河北基地,那唐軍可不戰而勝。

然而,在楊國忠的攛掇下,守了數月的哥舒翰還是被玄宗強令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哥舒翰被其手下將領火拔歸仁挾持著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祿山殺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這是投降的一人。

三、說說那最終蕩平叛亂,而又自己反倒叛亂的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又稱為敕勒、高車,其實和回鶻頗為近。他一家人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前後死了幾十口,最後的史朝義,就是他的兒子帶兵追擊的,可以說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僕固懷恩的女兒嫁給回鶻可汗當了可敦,僕固憑著這層關係,還為唐朝挽回了回鶻入侵的一大危機。然而,他最終因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誣陷,被迫造反,給唐朝帶來了巨大威脅。若非他突然病死,勝負也還難說。

雖然僕固懷恩有平亂之功,但因為他的姑息,故意養寇自重,也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鎮,成為唐朝中後期長期的分裂勢力。

四、平亂的最大兩個功臣,李光弼和郭子儀其實算是善終了

李光弼、郭子儀的平亂事跡其實不用多說,在河北、在河陽,與叛軍進行最艱苦鬥爭的是李光弼,戰功最為卓著。而香積寺、靈寶等大戰,主要是郭子儀、陌刀大將李嗣業以及回鶻騎兵的功勞。

李光弼死前有點鬱悶,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將不聽他的話了,而且因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確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終的,他的年紀在那個年代不算短壽的。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當時,契丹的很多首領都被唐朝賜姓李。

郭子儀更是榮寵一生,這和他善於退避、戰勝不驕有很大關係。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時的軍界是什麼地位?渾瑊等後來成為唐朝中興大將人,在他家裡都得像奴僕一樣給他端盆子,就是這樣的。但朝廷若讓郭子儀交出軍隊來,那郭子儀肯定二話不說,單騎回家去了。由此可見郭子儀為何能功高震主,卻壽過八旬。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

相關焦點

  • 平定安史之亂,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為何人們就記住了郭子儀?
    郭子儀從相州之戰後,受到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剝奪了兵權,由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全程領導了平定安史之亂,被譽為「中興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終也難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亂平定後,他鑑於郭子儀的教訓,在徐州擁兵自保,拒絕朝廷調遣。一年後,李光弼在慚愧自責中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 唐殤:平定安史之亂第一功臣李光弼
    天寶十五載(756年),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 被舊史推許為孫武白起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大將李光弼
    他生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備受寵愛的光環;最後卻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晚景悽涼。他就是大唐名將李光弼。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史思明作為先鋒,攻城陷地,所向披靡。次年,郭子儀向玄宗推薦李光弼,玄宗下詔命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
  • 平定安史之亂的他,後來卻率軍反叛,皇帝:他這是被你們逼反的!
    有唐一朝,爆發過無數的叛亂,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應當是那場安史之亂,說起平叛的功臣,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郭子儀、李光弼以及那位「來嚼鐵」來瑱,認為他們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功臣。其實不然,平定安史之亂應當是四大功臣,還有一人便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 唐朝的一位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卻最終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帶來的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跟隨名將郭子儀入關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冊封豐國公。彼時,僕固懷恩其家族46人死於國難,可謂滿門忠烈,為唐朝付出了所有。
  • 南梁堪稱歷史上最慘王朝 13位皇帝無一善終,全部慘死
    南梁堪稱歷史上最慘王朝 13位皇帝無一善終,全部慘死時間:2020-08-25 18:1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南梁堪稱歷史上最慘王朝 13位皇帝無一善終,全部慘死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皇帝作為天下共主,擁有無上權利,無數財富,想取而代之的人比比皆是,於是,政變、暗殺、反叛層出不窮
  • 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為何過了6年才平定?難道郭子儀水平不行嗎?
    一個當然是安祿山,這個挑起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一個是點火者,一個是滅火著。他們兩人本應該做為對手,長期並存下去的,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放火的安祿山早早就死了,在長達8年之久的這場戰亂中,安祿山其實只存在了1年多一點,也就是13個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祿山死後,為何安史之亂又過了6年多後才平定?難道是擔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儀水平不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梟雄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實力豪橫為何卻無一善終?
    安史之亂後,曾經的大唐盛世猶如雨打風吹去,各地的軍閥紛紛擁兵自重,朝廷徹底的對地方已經失去了掌控。亂世之中必出豪傑,除朱溫外,晉王李克用也是箇中翹楚,實力極為雄厚!三晉之地一向是出精兵強將的地方,加之李克用的老謀深算,更有十三位養子輔佐,所以早期他的實力絕對凌駕於其他軍閥之上的。今天要說的就是李克用這十三位義子,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英才,各自都有特長,人稱十三太保。雖然實力豪橫,然而卻無一善終。
  • 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為何選擇到靈武即位?原因很簡單!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
  • 為什麼說,「天下槍兵運氣八鬥,子龍獨得一石」
    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哪裡開始流傳,說:天下槍兵運氣八鬥,子龍獨得一石,其餘合欠二鬥。一共就八鬥的運氣,子龍憑什麼就得到了一石呢?其他人怎麼又欠了二鬥?乍聽之下有點摸不著頭腦,但仔細想想似乎又有那麼點道理。
  •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而唐朝卻不同,從安史之亂開,大唐曾「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卻依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本文將要講述的便是一場比安史之亂範圍更廣的藩鎮叛亂,而其源頭依然是安史之亂。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全部去世之時尚未平定。
  • 戰神白起畢生六大戰役,無一不是經典之戰!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個唐朝著名將領分別是誰?
    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到了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郭子儀。
  •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臣子皆下場悽慘,唯有這七位得以善終
    今天咱們說的這七位大謀士個個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儘管他們使用的方法不同,但無一例外都得到了善終,在「兔死狗烹」的政治角鬥場中,委實算是個不小的奇蹟。第一位 張良:張良出身韓國貴囘族,韓國滅亡後積極籌劃復國事宜,曾在博浪沙刺殺過秦始皇,項羽起兵後,張良一度輔佐公子成復國,待公子成被項羽殺死後,張良改投劉邦陣營,成為軍中頭號大謀士。
  • 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
    189年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共誅十常侍,第一個趕到洛陽的是在河東觀望的董卓,董卓在收降了中央禁軍和吞併了丁原部分并州軍之後實力大盛,一舉掌控了東漢朝局。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我們一一來看一下。牛輔、董越、胡軫、段煨東漢將軍不常設,剿滅黃巾起義的皇甫嵩、盧植等人最先領兵出徵時才是個中郎將,即便董卓進京後也才兼領前將軍而已,那時的中郎將含金量遠非曹操時期可比,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四人是董卓西涼軍中的嫡系,也是董卓麾下四大中郎將。
  • 安史之亂中,那些著名的詩人們下場如何?王維比杜甫李白都幸運
    這一叛亂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路線圖在這場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中,文壇上大批的詩詞作家們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他們有的遭受排擠,有的被捕入獄,有的甚至淪落到失去了性命的下場。一、杜甫安史之亂後,杜甫棄官入川,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雖然日子清貧,但也算自由。《登高》、《春望》、《北徵》以及「三吏」、「三別」等膾炙人口的名作,都是杜甫在這段時期內創作出來的。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杜甫雖然身在隱居,卻心繫國事。
  • 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
    189年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共誅十常侍,第一個趕到洛陽的是在河東觀望的董卓,董卓在收降了中央禁軍和吞併了丁原部分并州軍之後實力大盛,一舉掌控了東漢朝局。董卓的勢力至少有三個派系,除了自己的嫡系西涼軍之外,還有呂布的一部分并州軍和東漢朝廷的中央禁軍,實力不容小覷,他們在董卓死後各奔東西,除了段煨之外其餘結局都不怎麼好。那麼董卓死後其麾下十餘名大將結局有多慘?
  • 大唐三代戰神,戰功顯赫卻無一善終,他死的最慘
    為大唐徵戰四方的眾多良將中,三代戰神卻落得窩囊結局。 一、三大戰神 第一戰神李存孝,被後人稱之為可與霸王項羽比肩的存在,年幼因戰亂被李克用虜俘,後李克用看其天生神力,便將其列為十三太保,收為義子。為李克用爭霸天下,立下無數功勞。
  • 火影忍者 歷代火影無一善終,博人傳中的鳴人也難逃這個命運
    木葉忍者村是《火影忍者》中最強大的村子,木葉的最高領導人也被稱為火影,要想成為火影除了擁有過人的胸懷之外還要有過人的實力,雖然歷代火影中每個實力強大,但火影卻是一個高危職業,木葉歷代火影最後的結局沒有一個能夠善終。《火影忍者》雖然已完結,但鳴人在《博人傳》中也終將難逃這個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