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戰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是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幾人,僕固懷恩自然是那個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儀卻享有高壽、千古榮光。以下都按著時間順序介紹。
一、安祿山從範陽起兵,不到兩個月就攻下洛陽,唐玄宗臨陣斬殺大將封常淸、高仙芝
臨陣斬將,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這麼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陽大敗,丟了東都,與高仙芝會合後又一路後退,喪城失地。正好負責監軍的宦官向玄宗打小報告,甚至說高、封二人貪汙軍餉之類的,於是二人被斬殺,丟在草蓆子上示眾。
其實這二人對平定安史之亂沒立下什麼功勞,但卻最讓人惋惜,讓人覺得世道蒼涼。安祿山剛起兵時,兵鋒甚銳,從北邊一路南下,迅速渡過黃河。唐玄宗身邊根本無可用之將,也無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職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護,在如今新疆)自清帶兵平叛,臨時招合二十萬市井之徒,以對抗安祿山的十五萬狼兵,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兩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爾),都算是一時名將,卻因為一戰失敗被唐玄宗下令處死。說起來,兩人起家都屬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黃沙百戰而位列封疆,一腔熱血主動請求帶兵平叛,卻得了草蓆曬屍的下場。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在安西節度使(今新疆庫車)夫蒙靈察帳下效力,因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靈察嫉妒,罵他是「吃屎的高麗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賤,靠著主動給高仙芝當家奴,隨著高仙芝的發達一步一步升上來,靠的也是軍功。
高仙芝臨死前,看著封常淸的屍首嘆道:「你隨著我一步步走上來,我任個新職,你就接替我的舊職。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卻與你同死。」然後憤怒地說:「打了敗仗,死沒啥說的。可說我貪汙軍餉,將士們都在這裡,誰能同意?」
這裡,不是一個將被斬,而是兩將被斬,還曝屍街頭。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經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強令出戰,戰敗後被迫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實際是突厥人,因為是突厥貴族,年輕時是紈絝公子,後來當了大將,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謂的「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思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玄宗後期,要論邊將權任之重,一個是安祿山,身兼北方三鎮節度使,一個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運氣不好,在安祿山起兵前突然中風,因此他是帶病被唐玄宗強行起用的。他依舊堅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戰略觀點,認為唐軍只能扼守潼關,而不宜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只要在關前拖住安祿山的主力,坐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從朔方、河東蕩平安祿山的河北基地,那唐軍可不戰而勝。
然而,在楊國忠的攛掇下,守了數月的哥舒翰還是被玄宗強令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哥舒翰被其手下將領火拔歸仁挾持著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祿山殺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這是投降的一人。
三、說說那最終蕩平叛亂,而又自己反倒叛亂的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又稱為敕勒、高車,其實和回鶻頗為近。他一家人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前後死了幾十口,最後的史朝義,就是他的兒子帶兵追擊的,可以說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僕固懷恩的女兒嫁給回鶻可汗當了可敦,僕固憑著這層關係,還為唐朝挽回了回鶻入侵的一大危機。然而,他最終因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誣陷,被迫造反,給唐朝帶來了巨大威脅。若非他突然病死,勝負也還難說。
雖然僕固懷恩有平亂之功,但因為他的姑息,故意養寇自重,也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鎮,成為唐朝中後期長期的分裂勢力。
四、平亂的最大兩個功臣,李光弼和郭子儀其實算是善終了
李光弼、郭子儀的平亂事跡其實不用多說,在河北、在河陽,與叛軍進行最艱苦鬥爭的是李光弼,戰功最為卓著。而香積寺、靈寶等大戰,主要是郭子儀、陌刀大將李嗣業以及回鶻騎兵的功勞。
李光弼死前有點鬱悶,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將不聽他的話了,而且因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確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終的,他的年紀在那個年代不算短壽的。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當時,契丹的很多首領都被唐朝賜姓李。
郭子儀更是榮寵一生,這和他善於退避、戰勝不驕有很大關係。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時的軍界是什麼地位?渾瑊等後來成為唐朝中興大將人,在他家裡都得像奴僕一樣給他端盆子,就是這樣的。但朝廷若讓郭子儀交出軍隊來,那郭子儀肯定二話不說,單騎回家去了。由此可見郭子儀為何能功高震主,卻壽過八旬。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