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2020-12-16 心向青史

歷史上,國都一旦被攻破,往往意味著一個王朝的結束。而唐朝卻不同,從安史之亂開,大唐曾「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卻依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本文將要講述的便是一場比安史之亂範圍更廣的藩鎮叛亂,而其源頭依然是安史之亂。

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全部去世之時尚未平定。為了儘快結束亂局,唐代宗決定只追究史朝義的責任,《新唐書·僕固懷恩傳》記載:

初,帝有詔,但取朝義,其他一切赦之。故薛嵩、張忠志、李懷仙、田承嗣見懷恩皆叩頭願效力行伍。

於是,受偽官者一概不問。因此,官軍所到之處,河北叛軍爭先迎降,史朝義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最終被李懷仙逼得走投無路而自縊。

安史亂平後,李懷仙為範陽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州節度使。四人皆為安史降將,所以河北地區其實僅僅是不再公開自立而已,這便是所謂的被平定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從此拉開了帷幕。

2、唐德宗想要削藩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與其父不同,李适想要重振中央權威,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風雨欲來。

安史亂後的藩鎮,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板塊:

其一,是拱衛京師的邠寧鎮的朔方軍、涇原的四鎮北庭軍、鳳翔的幽州軍其二,割據河北的河朔三鎮其三,中央尚可控的河南藩鎮其四,迅速崛起的江淮藩鎮

河南,在安史之亂中是對抗的前線,也是李光弼的大本營。所以,河南整體上還是中央能夠控制的。但河北不同,河朔三鎮始終令唐德宗如芒在背。然而,要想東擊河北,必先穩定後方。於是,唐德宗的削藩其實是先從郭子儀的朔方軍展開的。

3、朔方軍一分為三

朔方軍堪稱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大功臣,可是其並非皇帝嫡系部隊,於是不被皇帝信任的命運其實從安史亂平之日便註定了,只不過由於郭子儀為人圓滑,皇帝不好下手而已。史載,唐德宗即位的當年(779年),

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尚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月給千五百人糧、二百馬食,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邠、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瑊為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郭子儀明升暗降,實權皆罷,其原職則一分為三。

瓦解朔方軍後,從代宗朝開始建立的神策軍取代朔方軍成為唐德宗在關中軍隊的嫡系,也成為德宗應對內外危局的主要力量。穩定後方之後,德宗便開始對河朔地區動手了。

4、四鎮之亂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以其子李惟嶽繼任節帥。唐德宗不允許,《資治通鑑》記載:

上曰:賊本無資以為亂,皆借我土地,假我位號,以聚其眾耳。曏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亂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亂而適足以長亂也。然則惟嶽必為亂,命與不命等耳。"竟不許。悅乃與李正己各遣使詣惟嶽,潛謀勒兵拒命。

在唐德宗看來,這正是打擊藩鎮割據的絕佳時機,於是戰爭開始了。成德李惟嶽與魏博田悅、平盧、山南東道四大藩鎮齊反,史稱「四鎮之亂」。

5、唐德宗調兵遣將

四鎮之亂可以分為南北兩個戰場,而最初其實只有北線戰場,也就是河北地區,因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一出手就擊敗了山南東道的梁崇義,梁崇義兵敗自殺,只剩下河朔三鎮。之後,唐德宗以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任淄青節度使。而李希烈勢大,漸有自立之意。

唐德宗從關中投入的第一支部隊是李晟的神策軍,討伐李維嶽,之後又派出了李懷光的朔方軍。至782年初,成德鎮將領張孝忠投靠到了平盧節度使朱滔,而李惟嶽被手下將領王武俊殺死,王武俊又率領全鎮降唐。

之後,唐德宗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然而由於張孝忠、王武俊、朱滔等對地盤分配不滿,朱滔又聯合魏博田悅、淄青李納和淮西李希烈再反。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造反,使南線戰場壓力陡增。公元783年,李希烈圍襄城,由於此時的神策軍已經全部投入到了北線戰場,唐德宗急忙抽調涇原兵五千人赴援,而正是這五千涇原兵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5、涇原兵變

唐德宗重視嫡系神策軍,常常優先保證嫡系的軍餉供應,而不太在意關中其它軍隊的狀況,而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涇原兵士由於錢糧及犒師飯菜粗糲而譁變,涇原兵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這便是涇原兵變,又稱奉天之難。

與此同時,盧龍朱滔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淄青李納稱齊王,淮西李希烈稱楚帝,涇原兵變後擁立朱泚為秦帝,一時天下儼然有了戰國七雄之相。

唐德宗被困奉天,朔方軍李懷光率軍勤王,擊敗朱泚後由於不被德宗信任也加入了叛亂。於是,唐德宗又逃到了梁州(今陝西漢中)。最終拯救德宗的是神策軍的李晟,李晟由此成為「奉天定難」的第一功臣。

後來,在李晟的攻擊之下,朱泚戰敗被殺,而朔方軍的首領李懷光則由於無所適從而自殺。

當此天下大亂之際,唐德宗兩次出逃的尷尬經歷,讓他為自己對功臣和其它軍隊的不信任付出了代價,同時唐德宗也再無力討伐東方各個叛亂藩鎮。李希烈被部將所殺之後,唐德宗以削去王號為條件,承認了各個藩鎮在當地的統治權,唐德宗最初的遠大志向至此消失殆盡。

這場比安史之亂涉及範圍更大的「二帝四王之亂」,與安史之亂一樣,依然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結局」,藩鎮割據依然繼續,而唐朝的真正平定藩鎮割據則要等到德宗的孫子「小太宗」唐憲宗即位,那就是「元和中興」。

相關焦點

  • 「涇原兵變」:一場堪比安史之亂的大動蕩,讓大唐天子顏面掃地
    唐玄宗末年,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了「安史之亂」。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安史之亂,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聯合發動的一場反叛戰爭。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朔方鎮在安史之亂後被唐政府拆分,卻失去對其他藩鎮的震懾
    到唐玄宗時期才成為藩鎮,主官為朔方節度使(又稱朔方節度大使)。 朔方鎮轄境相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及甘肅、內蒙古、陝西各一部分地區,核心區域是黃河河套地區,農耕發達,地豐物饒,比較富庶,有支持大軍長期作戰的經濟基礎。
  • 歷史上一場奇怪的叛亂,反叛者打著打著覺得沒意思就不打了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大小小的叛亂數不勝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安史之亂、王莽篡位、陳勝吳廣起義、八王之亂等等,他們有的是為了稱王,有的是為了百姓大義,但基本上所有的叛亂都是要跟皇帝不死不休的,只有其中一方成王這些叛亂才能平息。
  • 縱容安史降將,猜忌平叛功臣,大唐陷入藩鎮之禍是咎由自取
    這讓朝野上下無比焦慮。苦戰:平叛老臣再度出徵▼這場飛來橫禍之前,郭子儀在幹什麼呢?此時,安史之亂剛剛結束三年。平叛中,郭子儀帶領唐軍主力與安史叛軍鏖戰經年,並主持收復了長安、洛陽,為叛亂的最終平定立下了彪炳史冊的赫赫戰功。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唐朝藩鎮割據的真相--相互牽制,動態平衡的藩鎮體系.
    初唐主要是唐玄宗的中前期,屬於開元和天寶年間,在725年唐玄宗在泰山封禪達到頂峰,在755年爆發安史之亂終止是安史之亂到後至唐文宗835年,這個階段平定了安史之亂後,中央和地方的動態平衡。835年到907年,這個時候王權基本被宦官、官僚、藩鎮架空,動亂不斷。這個時候的唐王類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已經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貴感。唐朝,基本是安史之亂作為中間點,劃分了發展和衰弱兩大階段。
  • 有趣的唐朝藩鎮:有錢的沒人,有人的沒錢
    對於唐朝,很多人不熟悉歷史的人會有一個刻板的印象,那就是安史之亂後唐就亡了。實際上,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從表面上看,內憂外患,似乎已經衰弱到了不堪一擊,但是卻又殘存了一個半世紀。直到黃巢起義,嚴重破壞了這個均衡,於是力量迅速的重組整合起來,不久某些藩鎮坐大,再無其他力量可以制衡,唐朝統治終於土崩瓦解。說起唐朝的藩鎮,經常地會想到的是「藩鎮割據」,其實唐朝安史之後的四五十個藩鎮中,真正割據的只是少數,最為典型的是「河北三鎮」,其他大多數的藩鎮還是忠於朝廷的。這四五十個藩鎮可以大致分為四類。
  • 說在五代史之前的一些話:藩鎮割據,宦官幹政
    來講五代史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唐朝滅亡的原因。從我自己的角度來分析唐朝發展的情況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大唐開始,到武則天時期;算是第一階段,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為第二階段;從唐玄宗開始一直到唐末則是第三階段。
  • 唐德宗削藩戰爭失敗的背後:割據藩鎮經濟封鎖中央,漕運幾乎癱瘓
    導致唐帝國走下坡路的安史之亂正是東、西兩大藩鎮集團對立的結果,而這場叛亂的後遺症就是中央又將將邊疆的「藩鎮體制」引入內地,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程度割據的藩鎮與唐廷的對抗的局面,為了徹底解決藩鎮問題這個頑疾,安史之亂後的幾代皇帝都為此不懈努力,其中唐德宗的「建中削藩」為最早的武力嘗試。可惜的是唐德宗的削藩戰爭不但未能成功,還引發了其後的「奉天之難」。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其實安史之亂爆發前,已經有了類似於節度使的角色,那就是採訪使或觀察使。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為了更好的鎮壓叛亂,朝廷不得不在內地新設立了很多的節度使,目的是以藩鎮對抗藩鎮。以前只在邊境地區設立的節度使被推廣到全國。 前面我說過,節度使一開始只是軍職,部隊由唐朝調撥糧草,駐地的長官也由朝廷任命。朝廷也會任命採訪使監督當地官員。當然,節度使偶爾也會兼任採訪使獲得官員監督權,但這並不是常態。
  • 安史之亂本來不用打八年:有哪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莫過於安史之亂。且來看看,大唐王朝,都錯過了哪些提前平叛的機會?機會1:王忠嗣的警告安史之亂前,盛唐最位高權重的節度使是誰?恐怕還輪不到雄踞北方的安祿山,首推坐鎮西北的王忠嗣。這位大唐將門之後,青年時就敢以數百精兵奇襲吐蕃贊普的傳奇英雄,戎馬生涯裡不停建功立業。
  • 安史之亂本不用打八年,只因有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 安史之亂?
    此外還有很多學者認為,發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和隨後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大族消亡的原因。對於這個看法,作者的觀點是:否定。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唐玄宗最信賴的胡人將領安祿山造反了,帶領15萬軍隊穿過河北,並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佔領了東都洛陽。
  • 安史之亂可以中興,而黃巢起義卻將詩意大唐帶入至暗:世風之變
    其實,杜甫的詩文就可以看出中唐的民生維艱,但統治者卻永遠不會看到,哪怕是安史之亂給了大唐重重一擊,天子所看到的仍然是治術。安史之亂後,大唐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天子看不到民生,也沒唐初魏徵般的名臣能再說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或許也是當朝天子不愛聽吧,所以也沒人願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了。
  • 起兵造反的關東藩鎮,為何會重新選擇臣服於唐德宗?
    朱泚和李懷光的不臣之路越走越窄,這與大唐中央政府在關東地區的行動有關。唐德宗之所以能迅速擺平關東地區,主要是因為捲入叛亂的關東五大軍區(河朔三鎮、淄青、淮西)就是烏合之眾。迫於唐德宗削藩的壓力,這五大藩鎮很快就能達成共識一起造反。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硬撐150年之久?
    ,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中晚唐一個半世紀裡國都淪陷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涼涼的模樣。但即使這樣,這內外交困的大唐,竟把這絕大多數的難關都挺了過去,硬是苦撐了150年。
  •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原因和影響
    甘肅省臨夏縣盧馬中學 徐海濤【摘要】唐代中期藩鎮割據的出現,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均田制遭到破壞,莊園經濟迅速發展到各藩鎮,節度使為了保持和鞏固本鎮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割據稱雄,對抗中央,且獨佔本鎮財賦。府兵制崩潰,募兵制興起。天子的獨尊地位下降,安史之亂是軍閥割據出現的開始。
  • 唐憲宗打遍天下、節度使變成乖乖貓,但是藩鎮問題仍舊無法解決
    四鎮叛亂、五鎮稱王,朝廷與藩鎮之間打成了一鍋亂粥。涇原兵變,朝廷被趕出長安;李懷光造反,皇帝被趕到漢中。於是,唐德宗以一紙罪己詔,昭告天下:自己錯了、朝廷錯了,你們都無罪、罪在朕一人。大唐皇帝的罪己詔,足抵百萬大軍。藩鎮的驕兵悍卒們立即痛哭流涕、感念皇恩浩蕩。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四名安史舊將,分領所部、繼續分庭抗禮。面對這條四頭蛇,大唐朝廷一個頭也消滅不掉。最後,只能以一種妥協綏靖的方式,結束了這場耗時八年的大叛亂。所謂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死不重要、史思明死無所謂,這到底還是不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被叛軍尊為聖人。聖人稱雄、叛軍彪悍無前,但聖人斃命、叛軍依舊造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