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本不用打八年,只因有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2021-02-13 看鑑

來源:微信公眾號「我們愛歷史」(ID:ailishi777)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大唐王朝最叫人痛的滴血的大事件,莫過於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如此慘痛損失,自然引得後人陣陣痛惜,但是如果仔細看看整個叛亂的前因後果,卻會發現比慘重後果更痛惜處:哪怕在叛軍氣焰最燻天的時刻,唐朝也不止一次好運連連,可惜,本來幾次擁有把這場驚天叛亂迅速平息的好機會,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痛失好局。最後活活拖成了近乎讓唐帝國把血流幹的八年叛亂。

且來看看,大唐王朝,都錯過了哪些提前平叛的機會?

機會1:王忠嗣的警告

安史之亂前,盛唐最位高權重的節度使是誰?恐怕還輪不到雄踞北方的安祿山,首推坐鎮西北的王忠嗣。這位大唐將門之後,青年時就敢以數百精兵奇襲吐蕃贊普的傳奇英雄,戎馬生涯裡不停建功立業。不到四十歲時,就把吐蕃突厥等大唐敵人輪流打了個遍,官位也創了大唐新紀錄:一人獨攬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盛唐近半精兵盡在其手。但就是在此如日中天的時候,王忠嗣卻向唐朝發出了驚人警告:當心安祿山!

此時的安祿山,還不過是範陽節度使,正是韜光養晦裝老實的時候。還特意認了唐玄宗做乾爹,每次耍呆賣萌都逗得唐玄宗哈哈樂。但範陽軍鎮的兵力部署,乃至日常訓練,卻都叫久經沙場的王忠嗣看出端倪。從此他不停向唐玄宗發出疾呼。

事實上,唐朝當時未能理睬王忠嗣的疾呼,還不算最嚴重的錯。身為開元天寶年間的首席戰將,王忠嗣的存在,本就是對安祿山最大的威懾。他親手摔打出的河西軍,是威震東亞的百戰勁旅。他的愛將李光弼,更是未來安史叛軍的最大剋星。只要他一直在,就算安祿山鬧出了大動靜,面對王忠嗣,也是絕無勝算。

然而,唐王朝最荒唐的錯卻犯下了:由於王忠嗣與太子李亨交好,因此早早成了宰相李林甫的眼中釘。更兼石堡城戰役前夜,生性耿直的王忠嗣為國家邊防大局計,堅決不聽唐玄宗的瞎指揮。結果被免職獲罪,還是靠了愛將哥舒翰等人苦苦向唐玄宗求情,才得以免死。經此大難的王忠嗣,四十五歲就鬱鬱而終。預防安祿山叛亂的最重要「防火牆」,就這麼被唐朝自己拆掉了。

機會2:潼關之戰

公元755年12月16日,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轟然打響,安祿山以十五萬邊鎮精兵刀鋒倒轉,悍然席捲中原大地。正如安祿山戰前所料,歌舞昇平的大唐王朝,真心半點防備沒有。一百多年沒打過仗的中原大地更是文恬武嬉,好些內地城池的戰甲竟都鏽掉,守軍哆嗦著求投降。就連大唐王朝的中原重鎮洛陽,竟都幾下子稀裡譁啦丟掉。志得意滿的安祿山,更乾脆在洛陽登基稱帝,號稱大燕皇帝,氣焰十分燻天。

但安祿山萬萬沒想到的是,開局昏招連連的唐王朝,反擊卻也來得奇快。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不停誤判局勢的唐玄宗李隆基,卻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正確決定:命郭子儀與李光弼出擊河北。這個圍魏救趙的戰略,不出幾個月就立竿見影。到了756年春天時,唐軍已經在安祿山的河北老巢攪的天翻地覆,數萬安祿山的精銳被殲滅,老窩範陽更眼看不保。急的跳腳的安祿山,一度都想放棄中原,趕緊回師退守。

一旦如此,安祿山的末日,勢必提前到來。

可是,就是在這關鍵時刻,唐王朝卻再度犯下了大錯:唐軍這個圍魏救趙戰略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唐朝能否守住潼關。只要鎮守潼關的哥舒翰堅守不戰,依託有利地形牢牢把叛軍擋在潼關外,安祿山的死期就將加速到來。可當一切看上去很美好時,唐玄宗的大舅子兼宰相楊國忠卻看不過去了,這個不知兵卻瞎指揮的小人,一而再給唐玄宗進讒言,竟忽悠的唐玄宗嚴令哥舒翰出戰,以這支極少受過軍事訓練的新軍,主動攻擊安祿山的精銳叛軍。

面對如此荒唐指揮,哥舒翰只能無奈出戰,也不出意外的遭到了迎頭痛擊,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形勢驟然反轉,接下來長安淪陷,唐玄宗倉皇跑去蜀中。安史叛軍的勢頭達到了極盛——瞎指揮的唐王朝送禮!

機會3:收復長安之戰

潼關的淪陷,被看做唐王朝送給安史叛軍的超級大禮包。接下來唐玄宗慌忙跑路,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以慘澹的兵馬,扛起平叛的大旗。

但是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唐肅宗的少年好友,此時的貼身謀士李泌,卻為他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謀劃:不出二年,無寇矣——掃平這場叛亂,只要兩年就足夠。

這是一個對於唐王朝平叛戰爭,至關重要的藍圖:接下來在李泌的謀劃下,唐王朝調來了安西都護府的精銳,然後以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為犄角,對叛軍形成持續的高壓態勢,果然戰局再度扭轉。丟失長安的唐朝,竟很快回復到潼關之戰前的優勢態勢——優勢兵力正直撲安史叛軍的老窩範陽。徹底根除禍患的一幕,眼看就要完美實現。

可就是這個關鍵時刻,唐肅宗卻又犯了他父親曾經的毛病,猴急著要收復長安,竟然擅自更改作戰計劃,將原本要用於攻擊範陽的部隊投入到關中來。如此一來,師老兵疲的唐軍,不得不浴血攻擊長安堅城,付出了慘重代價依然功虧一簣。最後還是借了回紇軍隊才勉強拿下。可叛軍的主力依然安然撤退。

這場看似無比輝煌的勝利,就成了唐朝歷史上,至為痛惜的一幕:損失掉最後家底的唐朝,與安史叛軍只能拼消耗戰,雖然歷經八年勉強拼贏,但藩鎮割據的大患已成。唐王朝的由盛轉衰,已經無法扭轉。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中晚唐困於藩鎮之禍的舉步維艱,就是最活生生教訓。

推薦閱讀

滴完20滴,感覺頭髮要開始瘋長……

(點擊上述標題即可了解詳情)

(更多好書好物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貨棧購買)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本來不用打八年:有哪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五代北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大唐王朝最叫人痛的滴血的大事件,莫過於安史之亂如此慘痛損失,自然引得後人陣陣痛惜,但是如果仔細看看整個叛亂的前因後果,卻會發現比慘重後果更痛惜處:哪怕在叛軍氣焰最燻天的時刻,唐朝也不止一次好運連連,只可惜,本來幾次擁有把這場驚天叛亂迅速平息的好機會,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痛失好局。最後活活拖成了近乎讓唐帝國把血流幹的八年叛亂。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大唐國祚289年,在中外歷史上都極有知名度,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古代中國的象徵,否則國外也不會有眾多唐人街。說起李世民、唐明皇、楊貴妃、李白等人,誰都知道一二。 但奇怪的是,安史之亂後,唐朝仿佛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要問之後發生過一些什麼事情,大部分人都不清楚。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硬撐150年之久?
    ,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中晚唐一個半世紀裡國都淪陷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涼涼的模樣。但即使這樣,這內外交困的大唐,竟把這絕大多數的難關都挺了過去,硬是苦撐了150年。
  • 如果大唐天寶年間沒發生安史之亂,接下來唐朝可能有哪些軍事行動?
    安史之亂這場叛亂讓唐朝人口損失巨大,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754年戶部奏大唐有9069155戶,人口數為52880488;到了764年,戶部奏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安史之亂使大唐人口減少3500萬以上(這個數據有爭議)。唐朝因此由盛而衰,中國封建社會最頂盛時期至此也是一去不復返。
  •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這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大動亂,一直持續到763年方告結束,昔日大唐的繁榮在戰火中付之一炬,蒼生飽受塗炭之苦。然而,一手發起戰亂的安祿山在起兵之初僅有十五萬人馬,與此同時唐軍卻有二十萬之眾,為何唐軍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無法立刻平叛呢?另外,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兩年就去世了,那麼這場戰事為何還會持續數年之久呢?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宋朝為何收不回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中原地區自顧不暇,只好將安西都護府的兵馬調往中原平叛。安西都護府一下子就空虛了下來,吐蕃趁機奪取了該地區,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宋朝就更不像樣了,壓根就沒有機會收復河西走廊地區。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詳談安史之亂:只因一場舞蹈成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三.安史之亂1.唯知其將之恩而不知有天子節度使,意指節制調度。唐朝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派任節度使。這是唐朝為了維持對外用兵或是鎮守邊關而設置的官職,起初的節度使只掌管軍事事務。唐代宗李豫啟用唐朝將領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進攻洛陽,連續取得勝利。763年史朝義家眷被唐軍俘獲。範陽守將獻城投降,史朝義自盡。從公元755年十二月至公元763年二月十七日,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最後,只能以一種妥協綏靖的方式,結束了這場耗時八年的大叛亂。所謂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死不重要、史思明死無所謂,這到底還是不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被叛軍尊為聖人。聖人稱雄、叛軍彪悍無前,但聖人斃命、叛軍依舊造反不止。這兩個聖人,對於這支叛軍、對於這起叛亂,到底有多重要?所以,安史之亂,只是被冠之以安史。
  • 安史之亂有多殘酷?8年戰爭大唐人口減半,長安戶口剩下不到一千
    一、被盛世「灌醉」的唐玄宗安史之亂的叛軍是大唐鎮守河朔的精銳軍隊,身兼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是叛亂的領導者。因為此戰爆發在大唐天寶年間,所以也稱「天寶之亂」。從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這場叛亂延續8年,從河北席捲半個中國,曾在最盛時攻下唐朝東西兩京,焚燒宮室,劫掠民間。
  • 唐朝的一位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卻最終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帶來的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跟隨名將郭子儀入關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冊封豐國公。彼時,僕固懷恩其家族46人死於國難,可謂滿門忠烈,為唐朝付出了所有。
  • 唐朝末年,安祿山只不過蹦噠了一年,為何動亂卻長達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動亂之一,起因是由於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導致唐朝大亂,而這場戰鬥也是唐朝衰落的起點。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八年之久,唐朝的各個方面都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百姓流離失所,國家一落千丈。
  • 每天一個小故事【安史之亂】
    本來,古時有為孩子出生後三天為其洗身的「洗兒禮」,那天正好是安祿山生日後的第三天。所以乾爹也很高興,大手一揮就給了他不少「洗兒錢」。 能夠認大唐超級「大 Boss」當乾爹,乾娘,這安祿山到底有多厲害?安祿山本是胡人,不知道自己的親爹是誰,只知道親娘是突厥女巫。他精通幾種少數民族語言,開始為市場上的商人做翻譯,後來又投身於軍隊,成為一名小兵。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還能存活150年?
    具體發生了什麼,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被安史之亂撞了腰,傷了腎安史之亂簡單來說就是:唐玄宗帶著妹子楊玉環去泡溫泉被安祿山搶了衣服還一通打安史之亂持續7年零2個月之後唐王朝存活了150年左右 第一  當然是因為:錢包沒順走,銀子還在手安史之亂給現代人民帶來最深遠的影響是:南北方啥都能吵吵
  • 榮新江 | 安史之亂 de 悲劇
    洛陽的商業中心南市也是粟特人活動的中心,故此其旁邊的會節坊、福善坊,也都立有祆祠[85]。      以上這些祆教祠廟,都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隨著粟特聚落的建立,不斷興建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距離粟特本土遙遠的唐朝河北道,甚至晚到安史之亂以後,仍有祆祠的建立,如宋王瓘《北道刊誤志》記:「瀛州樂壽縣亦有祆神廟,唐長慶三年(823)置,本號天神。」
  • 諸神的黃昏:從安史之亂到河北三鎮
    安史之亂(755年-763年)前後一共八年,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在盛唐時的兩次反叛。
  • 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就死了,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卻用了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這場叛亂前後持續了八年時間,作為這場叛亂的主要人物,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多的時間,便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可以說叛軍內部出現了問題,那麼為何唐朝面對這樣的叛軍,依舊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夠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呢?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安史之亂,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聯合發動的一場反叛戰爭。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