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2020-12-11 騰訊網

大唐國祚289年,在中外歷史上都極有知名度,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古代中國的象徵,否則國外也不會有眾多唐人街。說起李世民、唐明皇、楊貴妃、李白等人,誰都知道一二。

但奇怪的是,安史之亂後,唐朝仿佛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要問之後發生過一些什麼事情,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甚至還有些朋友認為,唐朝到安史之亂就結束了,其實不是的,後面還延續了150年。

整個唐朝,被安史之亂分成了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那是輝煌盛世,璀璨文明,開放繁華,八方來朝,是後世的驕傲。而後一個階段,藩鎮林立,宦官當政,皇權帝落,大唐王朝走向衰弱,緊接著就是五代十國的大混亂。

毫不誇張地說,安史之亂就如同唐朝的癌症,患上此病的唐朝無藥可醫,一步步走向衰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安史之亂的殺傷力這麼強,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唐朝積威猶在。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凡一個曾經強盛過的政權,坍塌的時候都不會一下子就垮了,總有個過程。好比《紅樓夢》中的賈家,從第一回開始,賈家就露出了敗象,不也拖拖拉拉了一百多回嗎?唐朝同樣如此,家底厚,經得起一波又一波的風浪。

其二,唐朝依然掌握江南財賦重地。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安史之亂主要禍禍的是北方,南方還是比較安全的,經濟民生沒受太大損害。安史之亂後,雖然失去了對大部分地區的控制,但富庶的江南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就有錢支撐朝廷的運轉。

事實上,安史之亂前北方的經濟發展得更好,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才成為了朝廷的財賦重地。

其三,唐朝中央政府還有軍隊。

唐朝中央的兵力並沒全部陣亡,還有很多精銳得以存活。朝廷有錢,也能源源不斷的招募新兵。可以這麼說,唐朝南方的經濟養活了軍隊,而軍隊又反過來保護政權穩定,有一個較為安寧的環境發展經濟,兩者相輔相成,唐朝續命成功。

其四,唐朝好幾代皇帝和大臣的努力。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唐朝後期的皇帝們雖然沒有誰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但大部分也不是典型的昏君,就像資質普通的繼承人,不甘於亡國的命運,苦苦掙扎。又出了郭子儀、李德裕這樣給力的大臣。君臣共同的努力,也延長了唐朝的存活時間。

可惜最後幾位唐皇實在太廢,唐朝最終還是轟然倒塌。

相關焦點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硬撐150年之久?
    ,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中晚唐一個半世紀裡國都淪陷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涼涼的模樣。但即使這樣,這內外交困的大唐,竟把這絕大多數的難關都挺了過去,硬是苦撐了150年。
  •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爆發了。這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大動亂,一直持續到763年方告結束,昔日大唐的繁榮在戰火中付之一炬,蒼生飽受塗炭之苦。然而,一手發起戰亂的安祿山在起兵之初僅有十五萬人馬,與此同時唐軍卻有二十萬之眾,為何唐軍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無法立刻平叛呢?另外,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兩年就去世了,那麼這場戰事為何還會持續數年之久呢?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還能存活150年?
    具體發生了什麼,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被安史之亂撞了腰,傷了腎安史之亂簡單來說就是:唐玄宗帶著妹子楊玉環去泡溫泉被安祿山搶了衣服還一通打就這麼吹鬍子瞪眼瞪了150年…都被揍成那樣了咋活150年的呢?安史之亂持續7年零2個月之後唐王朝存活了150年左右
  • 安史之亂本來不用打八年:有哪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五代北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大唐王朝最叫人痛的滴血的大事件,莫過於安史之亂機會1:王忠嗣的警告安史之亂前,盛唐最位高權重的節度使是誰?恐怕還輪不到雄踞北方的安祿山,首推坐鎮西北的王忠嗣。這位大唐將門之後,青年時就敢以數百精兵奇襲吐蕃贊普的傳奇英雄,戎馬生涯裡不停建功立業。不到四十歲時,就把吐蕃突厥等大唐敵人輪流打了個遍,官位也創了大唐新紀錄:一人獨攬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盛唐近半精兵盡在其手。
  • 安史之亂本不用打八年,只因有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 如果大唐天寶年間沒發生安史之亂,接下來唐朝可能有哪些軍事行動?
    安史之亂這場叛亂讓唐朝人口損失巨大,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754年戶部奏大唐有9069155戶,人口數為52880488;到了764年,戶部奏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安史之亂使大唐人口減少3500萬以上(這個數據有爭議)。唐朝因此由盛而衰,中國封建社會最頂盛時期至此也是一去不復返。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宋朝為何收不回
    吐蕃對河套地區以及安西都護府地區早就垂涎已久。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中原地區自顧不暇,只好將安西都護府的兵馬調往中原平叛。安西都護府一下子就空虛了下來,吐蕃趁機奪取了該地區,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宋朝就更不像樣了,壓根就沒有機會收復河西走廊地區。
  • 安史之亂後,大唐打仗都靠太監做將領了!為何還能撐150餘年?
    安史之亂後,大唐打仗都靠太監做將領了!為何還能撐150餘年?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最怕的就是發生動亂,一般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離改朝換代不遠了,比如我們看司馬家族因為分贓不均,最後搞出了八王之亂,結果誰也沒有討到好處,只不過是導致西晉快速滅亡。
  • 唐朝末年,安祿山只不過蹦噠了一年,為何動亂卻長達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動亂之一,起因是由於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導致唐朝大亂,而這場戰鬥也是唐朝衰落的起點。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八年之久,唐朝的各個方面都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百姓流離失所,國家一落千丈。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安史之亂,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聯合發動的一場反叛戰爭。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為何選擇到靈武即位?原因很簡單!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
  • 安史之亂後,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都採取了什麼措施?
    唐玄宗期間,大唐曾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經過八年安史之亂,大唐是如何苦苦支撐150年的?安史之亂之所以持續這麼久,其實原因很多。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昏庸無能失招盡出,給了叛軍可乘之機。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有多殘酷?8年戰爭大唐人口減半,長安戶口剩下不到一千
    安史之亂被民國史學界視為軸心,很多人認為此戰不僅是大唐的轉折點,也是古代中國國運的轉折點。此戰後,古代中國的國力再也沒能回到唐代的巔峰狀態,中原王朝在軍事上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直到幾百年後的朱元璋北伐才一雪恥辱。《舊唐書》記載安史之亂是:「人煙斷絕,千裡蕭條」,那麼這場殘酷的戰爭是怎樣的一番情景,為什麼就讓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呢?
  • 唐朝的一位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卻最終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造反;公元757年1月,安祿山被刺身亡。按照擒賊擒王的邏輯,這時候安祿山的叛亂應該結束了。因為始作俑者安祿山被殺,叛軍群龍無首,所以要麼主動投降、要麼灰飛煙滅。但是,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之久,到最後也沒徹底平定。安祿山有繼任者,所以叛軍並未遭遇斬首困局。
  • 榮新江 | 安史之亂 de 悲劇
    值得注意的是,在距離粟特本土遙遠的唐朝河北道,甚至晚到安史之亂以後,仍有祆祠的建立,如宋王瓘《北道刊誤志》記:「瀛州樂壽縣亦有祆神廟,唐長慶三年(823)置,本號天神。」[86]我認為這是因為安史之亂後,胡人在唐朝本土受到歧視,因而大量移居到安史部將掌握政權的河北三鎮地區,隨著大量胡人的到來,必然也要興建新的祆祠[87]。
  • 安史之亂?
    此外還有很多學者認為,發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和隨後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大族消亡的原因。對於這個看法,作者的觀點是:否定。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唐玄宗最信賴的胡人將領安祿山造反了,帶領15萬軍隊穿過河北,並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佔領了東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