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講五代史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唐朝滅亡的原因。從我自己的角度來分析唐朝發展的情況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大唐開始,到武則天時期;算是第一階段,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為第二階段;從唐玄宗開始一直到唐末則是第三階段。
以上階段的分析,其實也是大部分懂歷史一些知識,或者不懂歷史的人的一些常規看法。
唐代輝煌的階段的開始,誕生於唐太宗時期,一直到武則天繼位,這一時期唐朝的國力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特別是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僅僅是國力強盛,即便是當時世界上,唐朝也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據說也就是同一時期,有一猶太人阿羅撼曾主持修建了「天樞」,這是一座巨型的塔,為了籌集修建的銅鐵,當時西域各國紛紛出力,疏忽也驗證了這一時期唐代的繁榮與昌盛。
自武則天后,雖然唐中宗、唐睿宗不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畢竟在位時間,直至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唐朝再度發展到巔峰時代,也締造了開元盛世的輝煌,但在這份繁榮下,卻隱藏著危機。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起兵,標誌著唐朝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加劇了唐朝軍閥割據,同時朝廷內部,宦官幹政、黨爭也進一步造成了大唐王朝的衰落,雖然唐昭宗數次想要復興大唐,但無奈大唐王朝此時已經大廈將傾,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
綜合大唐滅亡的緣由,其實從這裡是進程中就能看得出,不外乎是三點原因,藩鎮割據、黨爭、宦官幹政,而這三點都是自唐玄宗時期埋下的禍根,並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藩鎮割據
提到藩鎮割據,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但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純粹是唐玄宗自己釀製的苦果,出於對安祿山的寵幸,令其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20萬是當時拱衛京師兵力的3倍。
心懷利器,頓起殺人心,更何況是手握利器呢?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期以後,各種矛盾相互雜糅造成的,首先第一點就是府兵制的破壞,唐初採取的是府兵制,這種兵役制度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戰時為兵,閒時為農。
唐初時期在全國設立600多個折衝府,遇到打仗的時候,往往是朝廷派出將領,由折衝府出兵,打完仗以後,兵從哪兒來的回哪去,這樣的好處是將帥不能擁兵自重,而且府兵在初期作戰能力非常強。但在唐玄宗時期,府兵制逐漸被破壞。
府兵制的破壞,源於對均田制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