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五代史之前的一些話:藩鎮割據,宦官幹政

2020-12-18 漫步史書

來講五代史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唐朝滅亡的原因。從我自己的角度來分析唐朝發展的情況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大唐開始,到武則天時期;算是第一階段,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為第二階段;從唐玄宗開始一直到唐末則是第三階段。

以上階段的分析,其實也是大部分懂歷史一些知識,或者不懂歷史的人的一些常規看法。

唐代輝煌的階段的開始,誕生於唐太宗時期,一直到武則天繼位,這一時期唐朝的國力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特別是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僅僅是國力強盛,即便是當時世界上,唐朝也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據說也就是同一時期,有一猶太人阿羅撼曾主持修建了「天樞」,這是一座巨型的塔,為了籌集修建的銅鐵,當時西域各國紛紛出力,疏忽也驗證了這一時期唐代的繁榮與昌盛。

自武則天后,雖然唐中宗、唐睿宗不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畢竟在位時間,直至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唐朝再度發展到巔峰時代,也締造了開元盛世的輝煌,但在這份繁榮下,卻隱藏著危機。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起兵,標誌著唐朝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加劇了唐朝軍閥割據,同時朝廷內部,宦官幹政、黨爭也進一步造成了大唐王朝的衰落,雖然唐昭宗數次想要復興大唐,但無奈大唐王朝此時已經大廈將傾,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

綜合大唐滅亡的緣由,其實從這裡是進程中就能看得出,不外乎是三點原因,藩鎮割據、黨爭、宦官幹政,而這三點都是自唐玄宗時期埋下的禍根,並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藩鎮割據

提到藩鎮割據,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但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純粹是唐玄宗自己釀製的苦果,出於對安祿山的寵幸,令其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20萬是當時拱衛京師兵力的3倍。

心懷利器,頓起殺人心,更何況是手握利器呢?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期以後,各種矛盾相互雜糅造成的,首先第一點就是府兵制的破壞,唐初採取的是府兵制,這種兵役制度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戰時為兵,閒時為農。

唐初時期在全國設立600多個折衝府,遇到打仗的時候,往往是朝廷派出將領,由折衝府出兵,打完仗以後,兵從哪兒來的回哪去,這樣的好處是將帥不能擁兵自重,而且府兵在初期作戰能力非常強。但在唐玄宗時期,府兵制逐漸被破壞。

府兵制的破壞,源於對均田制的破壞。

相關焦點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這三大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不可一世、無比跋扈的宦官勢力。而這三大王朝的衰敗亦可以說離不開那混論不堪、腐朽破敗的宦官專權亂政。 《廿二史札記》載:"漢唐明三代宦官為害最烈,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奄宦之如毒藥猛獸,數千年以來人盡知之矣。"
  • 唐朝藩鎮割據的真相--相互牽制,動態平衡的藩鎮體系.
    是安史之亂到後至唐文宗835年,這個階段平定了安史之亂後,中央和地方的動態平衡。835年到907年,這個時候王權基本被宦官、官僚、藩鎮架空,動亂不斷。這個時候的唐王類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已經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貴感。唐朝,基本是安史之亂作為中間點,劃分了發展和衰弱兩大階段。
  •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原因和影響
    甘肅省臨夏縣盧馬中學 徐海濤【摘要】唐代中期藩鎮割據的出現,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均田制遭到破壞,莊園經濟迅速發展到各藩鎮,節度使為了保持和鞏固本鎮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割據稱雄,對抗中央,且獨佔本鎮財賦。府兵制崩潰,募兵制興起。天子的獨尊地位下降,安史之亂是軍閥割據出現的開始。
  • 唐朝藩鎮割據有多亂?
    自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的一百五十多年,藩鎮割據的現象就一直存在。地方和中央的較量,時而,以中央政府佔據主動,藩鎮被迫臣服;時而以地方藩鎮做大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但是,不管是誰,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方,這樣,一種動態的平衡就這樣存在著。
  • 唐文宗一心想革除宦官幹政,何以會信任宦官王守澄舉薦的李訓?
    之後他又前往投奔鄭注,得到了宦官王守澄的推薦,正式進入皇宮中為唐文宗講解古代書籍,先後擔任過國子博學,兵部郎中等官職。公元835年,他被皇帝拜為同平章事,成為了宰相。在這之後他就與唐文宗,鄭注等人一同策劃參與了甘露之變,想要革除宦官幹政帶來的弊端,奈何事情走漏無賴被殺。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幹政,或是外戚幹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幹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 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
  • 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專政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左右不了皇帝呢
    提到明朝,很多人就會想到宦官幹政,甚至很多博眼球的說法,明朝是個三無朝代,有的只有宦官!明朝的宦官也比較給力,有正面的人物,七下西洋的鄭和,威震塞北的汪直,還有臭名昭著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說起唐朝,大家想到的大都是大唐盛世,但在盛世的繁華下,唐朝受宦官的毒害,要遠遠超過明朝。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唐德宗(李适)時期,因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勢已經形成,有了安史之亂這個前車之鑑,唐德宗對於領兵在外的將領們都不放心,於是便派出宦官竇文場和宦官霍仙鳴二人,讓他們到左右神策軍中去做監軍。到了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時,將左神策軍大將軍柏良器的官職貶去,而任竇文場為左神策軍中尉,霍仙鳴為右神策軍中尉,並明令左右神策軍中尉此後俱由中尉來管轄。這樣一來環繞京畿一帶的禁軍便全落入的宦官之手。
  • 唐朝歪嘴戰神宦官仇士良:毆打元稹,威脅皇帝,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仇士良十分感激,便決心對他們傳授一些職場秘籍:「諸君好好侍奉天子,能聽老夫一句忠告嗎?」 一、那些經常奉承你的人,背後很可能在算計你 眾人齊聲曰:「還請大人不吝賜教。」 「天子,千萬不能讓他閒下來!
  •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本文將要講述的便是一場比安史之亂範圍更廣的藩鎮叛亂,而其源頭依然是安史之亂。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全部去世之時尚未平定。四人皆為安史降將,所以河北地區其實僅僅是不再公開自立而已,這便是所謂的被平定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從此拉開了帷幕。2、唐德宗想要削藩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與其父不同,李适想要重振中央權威,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風雨欲來。
  • 後唐用生命告訴你,什麼是藩鎮?
    唐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山河破碎,僅靠江淮財富苟延殘喘。德宗即位,立志削平藩鎮。涇原兵變,天子蝸居小城。唐德宗遂一蹶不振,只顧貪利斂財,寄未遂之志於後世之君。憲宗即位繼承先志,元和削藩,鎮帥皆服,自以為成不世之功,除藩鎮之患。不想憲宗死後藩鎮立刻死灰復燃。以至唐末,遂終無解。藩鎮到底有多強?也許後唐王朝能告訴你答案。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外戚幹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尤勝,秦昭襄王母秦宣太后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外戚幹政的先例。西漢高祖的呂后、昭宣時的霍光、哀平時的王莽,外戚勢力都是驚人的存在,王莽甚至篡漢成功。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唐德宗:在位前期排斥宦官,後期寵信宦官
    根據史料的記載,唐德宗繼位之後,排斥宦官重用文臣武將,罷黜四方藩鎮的供奉,而將藩鎮所供之物全部交予度支,並且歷史上著名的「兩稅法」也始於德宗一朝。但是,當「奉天之難」結束後不久,唐德宗的治理方式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歷史上,唐德宗繼位後不久,旋即便展開大規模的削藩,但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這場削藩最終以唐朝的失敗而告終。
  • 唐德宗削藩戰爭失敗的背後:割據藩鎮經濟封鎖中央,漕運幾乎癱瘓
    導致唐帝國走下坡路的安史之亂正是東、西兩大藩鎮集團對立的結果,而這場叛亂的後遺症就是中央又將將邊疆的「藩鎮體制」引入內地,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程度割據的藩鎮與唐廷的對抗的局面,為了徹底解決藩鎮問題這個頑疾,安史之亂後的幾代皇帝都為此不懈努力,其中唐德宗的「建中削藩」為最早的武力嘗試。可惜的是唐德宗的削藩戰爭不但未能成功,還引發了其後的「奉天之難」。
  • 藩鎮割據後的唐廷有多衰弱?只因未行犒勞,士兵就造反搶進宮去
    01、藩鎮割據局勢的形成  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政治上的重大問題之一。這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開元十二年(724)以前實行府兵制度,當時多數軍府分布在關內、河東、河南道,形成「居重馭輕」、「舉關中以臨四方」的「內重外輕」局面。  後來均田制破壞,大批小農破產,府兵制度也隨著瓦解。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在危急關頭,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王思禮等忠於唐朝的節度使奮起反擊,與燕軍作戰八年,最後平定安史之亂,讓大唐進入中興時代,再續百餘年之久。僕固懷恩的功績僅次於郭子儀、李光弼,位居第三。僕固懷恩於763年大敗史朝義,結束安史之亂。可悲的是,僕固懷恩一時衝動,為藩鎮割據拉開了序幕,葬送了盛唐時代,也害苦了自己。
  • 在藩鎮割據局勢混亂的晚唐五代時期,党項人是怎麼佔據夏州的?
    而在黃巢起義被平定之後,唐朝政府也沒有有效恢復其中央行政機構,藩鎮的勢力逐漸坐大,直到朱溫篡唐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更加混亂的五代時期。古城在五代時期中國各地同時存在多個割據政權,而稱帝的北方政權也都在經歷快速更迭,國內形勢十分不穩定,尤其是在中國的北方,不同的節度使之間相互攻伐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