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後的唐廷有多衰弱?只因未行犒勞,士兵就造反搶進宮去

2021-01-08 網易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05,《隋唐史話》連載15(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01、藩鎮割據局勢的形成

  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政治上的重大問題之一。這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開元十二年(724)以前實行府兵制度,當時多數軍府分布在關內、河東、河南道,形成「居重馭輕」、「舉關中以臨四方」的「內重外輕」局面。

  後來均田制破壞,大批小農破產,府兵制度也隨著瓦解。實施募兵制以後,節度使長期專兵,朝廷直接掌握的武力大大減縮,唐廷的實力顯著衰弱,逐漸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形勢。

  藩鎮節度使還擁有經濟實力,從而能夠割據一方。節度使在經濟上有獨立自主權,他們不僅掌握本鎮數州的稅收,而且天寶以來,節度使一般都兼營田使,管轄本鎮的屯田事務。

  如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朝廷準備調他任淮西節度使,他上表說:「臣去秋種得麥,請待收麥畢,赴上。「藉此理由拒絕朝廷的命令,可見山南東道肯定有屯田區。又如幽州節度使朱滔,使其部將劉評「廣墾田,節用度」。

  這些屯墾的土地收入都由節度使掌握。此外,節度使自己還有私田,如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多買田伊闕陸渾間,以舍山棚「,而且利用「山棚」反對朝廷。魏博田承嗣、成德李寶臣、盧龍李懷仙、淄青李正己等,都是「戶版不入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

  他們本來都是安史的部將,後來又是朝廷直接任命的節度使,有不少人也控制本州的財權。如宣武節度使韓弘鎮守汴州等地20餘年,「四州徵賦,皆為己有,未嘗上供。」

  為了維護其集團的利益,他們拒絕唐廷的幹預,甚至以武力反對唐廷。

  藩鎮所以能割據, 還由於他們有一支強悍的武裝,特別是他們都有「牙兵」。這些「牙兵」和節度使建立義父子的關係,待遇優厚,世代相襲,假借封建宗法關係,以維護主將的權勢。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有「牙兵」兩千人,又稱「外宅男」。 武寧節度使的"牙兵」叫「銀刀、雕旗、門槍」等。

  在平息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由於僕固懷恩父子「私慾樹黨,以固兵權」 ,唐代宗不察,根據僕固懷恩的表請,授給安史降將節度使職務。河北諸鎮由先形成割據。

  在平息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的很多節度使的力量也大大加強,他們在內地各佔一方,據地自專,不聽從朝廷的調遣,也形成割據。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主要情況如下:

  魏博鎮:從田承嗣開始,佔有魏、博(今山東聊城)、貝 (今河北清河)、相、衛(今河南汲縣)、磁(今河北滋縣)、洛(今河北邯鄲東北)等州,鎮治在魏州。

  相衛鎮:從薛嵩開始,傳至其弟薛萼時,被田承嗣吞併。

  鎮冀鎮:即成德鎮,從李寶臣開始,割據恆(今河北正定)、 定(今河北定縣)、易(今河北易縣)、深(今河北深縣)、冀(今河北冀縣)、趙(今河北趙縣)等州,鎮治在恆州。

  盧龍鎮:從李懷仙開始,割據幽、涿(今河北涿縣)、莫(舊河北雄縣)、瀛(今河北河間)、平(今河北盧龍)、薊(今河北薊縣)、媯(今河北懷來)等州,鎮治在幽州。

  淄青鎮:從侯希逸開始,割據淄(今山東淄川鎮)、青(山東益都)等15州,包括今山東全境,傳至李師道時,被朝廷平滅,分為三鎮。

  宣武鎮:從李靈曜開始,所割據之地時有變動,大體在汴(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亳(今安徽亳州)、潁(今安徽阜陽)等州。憲宗時其內部兵亂,朝廷另派節度使,歸唐掌握。

  淮西鎮:從李希烈起,割據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等州,後來到吳元濟時,被朝廷平滅。

  在割據的藩鎮當中,節度使的官職,或父子相傳,或由部將擁立,不接受朝廷指派。有一部分節度使不僅獨霸一方,不受皇帝約束,而且有時聯兵攻打朝廷。其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奉天之難」 和「四王之亂」,這裡只以「奉天之難」為重點,說明藩鎮反抗朝廷的情況。

  

  02、「奉天之難」

  建中四年(783)正月,李希烈陷汝州,遣別將取尉氏,圍鄭州。朱滔、王武俊等遣使擁護他叛唐稱帝。

  唐德宗命哥舒曜為東都汝州節度使,率鳳翔、邠寧、涇原、奉天、好畤兵1萬餘人,討伐李希烈,同時令東方各道出兵合擊之。

  江西節度使曹王皋奉令佔領蔪、黃二州。八月,李希烈率3萬人圍攻哥舒曜於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調涇原兵解襄城之圍。

  涇原兵過長安時,京兆尹王翃本應奉旨犒勞,但王翃毫不賞賜而且招待不周,將士特彆氣憤,說:「我們冒生命危險出徵,到京城連頓好飯都吃不上,怎能到前線拼命呢?京城的瓊林庫裝滿金銀財寶,何不自己動手去取呢?」

  節度使姚令言等部署涇原軍披掛鎧甲,扛起大旗,直奔京城。

  唐德宗立即派宦官出城,拿著錦緞,每人發給兩匹。士兵更加憤怒,說:「我們進京不是為了兩匹絹。「把宦官一箭射死,蜂擁衝進京城,直到宮城的丹鳳門。

  德宗令禁軍出來平亂,但沒有想到京城招募使白志貞所募的禁軍,多是吃空餉的,到了用兵之時,根本沒人來。唐德宗只好帶著王貴妃、韋淑妃等人從宮城後門逃走。幸虧是王貴妃想著,把玉璽放在衣服裡帶出來。

  當時普王誼當先鋒,太子殿後, 郭曙、令狐建和大宦官竇文瑒、霍仙鳴率左右百餘人隨行,加上衛隊共500餘人,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

  唐德宗出走以後,叛軍打進宮城,進了含元殿,大掠府庫。同時長安居民也乘勢進攻,搶奪國庫及皇室財物。

  叛軍頭子姚令言感到自己威信不高,把下臺的大軍閥朱泚弄出來作招牌,協助他奪取天下。這樣一來,朱泚便當上叛軍大頭領。

  唐德宗離開長安兩天以後,文武百官才知道皇帝業已出走,於是也跟著來到奉天。金吾大將軍琿瑊拜見皇帝反映京城情況,並向德宗建議說:「朱泚當了叛軍頭子,後患無窮,不可不備。」

  德宗立即任命琿瑊為行營都虞侯兼京畿渭北節度使,同時向天下各道節度使告急,令全國各道勤王。

  但宰相盧杞很不滿意地說:「朱泚忠貞不二,群臣莫及,為什麼說他作亂呢?臣願以百口之家保他不會謀反。」

  唐德宗最初也認為朱泚不會反唐,天天幻想朱泚迎自己回宮。不料朱泚已經陰謀篡位,光祿卿源休,還有李忠臣、張光晟、蔣鎮、彭偃等,都支持朱泚當皇帝。在長安,只有司農卿段秀實不和他合作,與劉海賓、岐靈嶽等合謀,準備誅殺朱泚。

  不久,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年號「應天」,殺李唐宗室多人,並派使者告知朱滔說:「三秦之地,指日可下,黃河以北,委託兄弟收復,最後我們兄弟二人會師於東都。」

  朱滔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洋洋得意,並通知各道,藉以炫耀自己。可見「奉天之難」 是關中軍閥與河北軍閥互相勾結造成的。

  由於朱泚的叛變,不少割據的藩鎮更加猖狂,襄城被攻陷,哥舒曜退保洛陽。

  這時,也有些節度使支持德宗討叛。龍武將軍李觀率衛兵千餘人奔奉天勤王。唐德宗令他招兵,幾天之間得5000人,布列通衢,旗鼓嚴整,奉天城因而逐漸穩定。

  涇原兵馬使馮河清等,聽說唐德宗被逐,大罵姚令言,並召集將士,涕泣宣言:"誓死保衛皇室"。還籌備甲兵器械一百餘車,運到奉天。當時奉天正缺乏各種兵器,得了這些支援,更提高了反擊的信心和決心,唐德宗立即提升馮河清為涇原節度使。

  為了防禦朱泚的突然襲擊,唐德宗令邠寧留後韓遊環、慶州刺史論惟明、監軍翟文秀,率兵3000, 把守奉天與長安間的要道——便橋。韓遊環在途中探知叛將姚令言和張晟已經從京城出發準備圍攻奉天,於是他引軍歸奉天,與琿瑊並肩戰鬥,保衛奉天城。

  朱泚、姚令言的軍隊到達奉天城外,琿瑊與韓遊環出戰不利。琿瑊久經戰陣,足智多謀,沉著應戰。朱泚親自督眾攻城。左龍武大將軍呂希倩開城迎戰,中箭身亡,將軍高重捷戰死。但朱泚攻城都未能得逞。

  

  唐德宗為了增強奉天的防衛力量,曾派了不少使者帶著聖旨到各地去,令各地節度使火速派兵護駕。當時大將李晟接到敕旨,立即率4000人從定州(今河北定縣)出發。十一月,李晟自蒲津(今陝西大荔縣東)過河,到達東渭橋。李懷光帶兵5萬來援,到了蒲城(今陝西蒲城)。馬燧派司馬王權將兵5000屯中渭橋(今陝西鹹陽東)。

  朱泚黨徒只佔一座長安城,屢次作戰,又多失敗。 朱泚很著急,就下令猛攻奉天。他們特製一架雲梯,高廣數丈,上容500人,雲梯下架著巨輪,前來攻城。

  琿瑊急令士兵暗鑿地道,通出城外,儲薪蓄火。龍武將軍韓澄看城東北角最寬廣,足容雲梯,就急令搬運膏油松脂等引火之物,儲積城上。

  朱泚指揮叛軍加緊圍攻城南。唐將韓遊環認出這是聲東擊西的詭計,迅速加強了東北城角的防禦力量。果然不出唐將所料,叛軍的雲梯正好搭在東北城角。唐軍燃起火炬,叛軍不敢接近,暫時退走,等火滅以後,又來進攻,情況十分緊急。

  在這樣嚴重的形勢下,大將琿瑊請求皇帝發給空白告身(委任狀),組織敢死隊。琿瑊也表示:萬一奉天失守,就以死報國。

  湊巧,叛軍雲梯輾著地道,輪子陷在地裡。地道裡放出火來,一聲巨響,濃煙沖天,叛軍雲梯化成灰炵。琿瑊立即向皇帝報告。

  唐德宗派太子督戰,分兵成三隊,從三個門出發追趕叛軍,叛軍大敗。

  朱泚聽說唐軍來援,派兵阻擊失敗,就收兵趕回長安,奉天才算解圍。

  朱泚回到長安,並不認輸,又和李懷光勾結,陰謀重新組織力量奪取奉天。興元元年(784)二月,李懷光反,派趙升鸞潛入奉天策反。

  由於形勢的緊急,唐德宗令戴休顏等守奉天,他帶領朝臣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

  這年五月,唐軍開始大反攻,琿瑊與李晟東西並進。琿瑊、韓遊環、戴休顏等進攻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李晟與駱元光、尚可孤等,東略長安。

  有的將領主張先攻外城,李晟認為外城坊勢狹隘,行動不便,叛軍如果出伏兵格殺,擾害居民,不如先取宮城,腹心一潰,叛軍就心灰意冷了。眾將都認為這是上策。

  李晟引兵到光泰門外,督眾築壘。堡壘尚未修完,叛將李希倩、張庭芝率 眾來戰。兵馬使吳銳等出陣迎敵,雙方鏖戰,各不相讓。

  李晟親自率眾前進,把叛軍衝散,一直追進光泰門,因天色已晚,才不再追趕。

  第二天,李晟又出兵攻城。有人主張等待友軍前來一同夾攻叛軍,李晟很嚴肅地說道:「目前叛軍大勢已去,如果等友軍到達以後再打,實際就等於給叛軍以喘息的機會,將來進攻就更困難了。」

  這天晚間,尚可孤、駱元光率眾到達,李晟叫他們休息一夜。第二天,李晟組織大反擊,終於把叛軍打出了長安。

  另一路唐軍,在琿瑊率領下,克復了鹹陽。

  朱泚從長安敗走以後,奔往涇州(今甘肅涇川),沿途部眾盡散,只剩騎兵數百人。當他走到彭原(今甘肅慶陽)時,被部下刺死。

  興元元年(784)七月,流亡十個月的唐德宗又回到長安。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焦點

  • 唐朝藩鎮割據的真相--相互牽制,動態平衡的藩鎮體系.
    是安史之亂到後至唐文宗835年,這個階段平定了安史之亂後,中央和地方的動態平衡。835年到907年,這個時候王權基本被宦官、官僚、藩鎮架空,動亂不斷。這個時候的唐王類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已經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貴感。唐朝,基本是安史之亂作為中間點,劃分了發展和衰弱兩大階段。
  •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原因和影響
    【關鍵詞】藩鎮 安史之亂 府兵制 募兵制 鎮帥 牙兵 節度使在封建統一的國家裡,必然含有封建割據的因素。每當統一勢力衰弱的時候,割據勢力便要乘機發動戰爭,佔領土地,形成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唐朝開元時期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複雜的形勢。唐朝當時的邊鎮鎮帥中,既有蕃將,也有漢將。這裡的「蕃將」與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將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歸附的少數民族貴族。
  • 唐朝藩鎮割據有多亂?
    自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的一百五十多年,藩鎮割據的現象就一直存在。地方和中央的較量,時而,以中央政府佔據主動,藩鎮被迫臣服;時而以地方藩鎮做大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但是,不管是誰,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方,這樣,一種動態的平衡就這樣存在著。
  • 後唐用生命告訴你,什麼是藩鎮?
    唐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山河破碎,僅靠江淮財富苟延殘喘。德宗即位,立志削平藩鎮。涇原兵變,天子蝸居小城。唐德宗遂一蹶不振,只顧貪利斂財,寄未遂之志於後世之君。憲宗即位繼承先志,元和削藩,鎮帥皆服,自以為成不世之功,除藩鎮之患。不想憲宗死後藩鎮立刻死灰復燃。以至唐末,遂終無解。藩鎮到底有多強?也許後唐王朝能告訴你答案。
  • 唐德宗削藩戰爭失敗的背後:割據藩鎮經濟封鎖中央,漕運幾乎癱瘓
    導致唐帝國走下坡路的安史之亂正是東、西兩大藩鎮集團對立的結果,而這場叛亂的後遺症就是中央又將將邊疆的「藩鎮體制」引入內地,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程度割據的藩鎮與唐廷的對抗的局面,為了徹底解決藩鎮問題這個頑疾,安史之亂後的幾代皇帝都為此不懈努力,其中唐德宗的「建中削藩」為最早的武力嘗試。可惜的是唐德宗的削藩戰爭不但未能成功,還引發了其後的「奉天之難」。
  • 朔方鎮在安史之亂後被唐政府拆分,卻失去對其他藩鎮的震懾
    到唐玄宗時期才成為藩鎮,主官為朔方節度使(又稱朔方節度大使)。 朔方鎮轄境相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及甘肅、內蒙古、陝西各一部分地區,核心區域是黃河河套地區,農耕發達,地豐物饒,比較富庶,有支持大軍長期作戰的經濟基礎。
  • 有趣的唐朝藩鎮:有錢的沒人,有人的沒錢
    對於唐朝,很多人不熟悉歷史的人會有一個刻板的印象,那就是安史之亂後唐就亡了。實際上,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從表面上看,內憂外患,似乎已經衰弱到了不堪一擊,但是卻又殘存了一個半世紀。這種「弱而不亡」的狀態和藩鎮之間的制衡以及中央與藩鎮之間的制衡是密不可分的。對於唐代的藩鎮,宋人有一句很有趣的評論:「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看似四分五裂,實際上卻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動態均衡。
  • 唐朝士兵工資差距有多大?中央軍比地方高三倍,導致無法降服藩鎮
    唐朝士兵的工資到底有多高?其實很多人都很好奇,唐朝士兵的工資其實得分兩個方面來看,也就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工資,這可完全不一樣。唐朝中央禁軍包括禁軍六軍和神策軍。禁軍六軍由唐前期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四軍以及至德二年成立的左右神武軍組成。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可悲的是,僕固懷恩一時衝動,為藩鎮割據拉開了序幕,葬送了盛唐時代,也害苦了自己。僕固懷恩,鐵勒人,唐朝著名將領。七七六年,唐玄宗胡作非為,逼迫哥舒翰率二十萬新兵出潼關與燕軍會師,結果潼關被攻破。沒有潼關,長安無法鎮守,唐玄宗只好一路逃往四川,途中強迫楊貴妃自殺。
  • 唐朝圍剿李克用失敗是幾近亡國之戰,令唐昭宗成為藩鎮戲耍的猴子
    」唐王朝有一支有戰力的禁衛軍,同時在強藩周圍設置多個想多弱小的藩鎮對峙,那麼唐王朝就有實力單獨面對幾個藩鎮,所以在很長時間內,各地藩鎮再囂張,他們追尋的也只是自己實力集團的人能夠繼任自己底盤的節度使,很多時候還有依靠朝廷的威信維繫自己藩鎮的存在。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藩鎮制度的確導致了唐朝中後期的國家動亂,但是割據叛亂黨的藩鎮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 在藩鎮割據局勢混亂的晚唐五代時期,党項人是怎麼佔據夏州的?
    引言在中國歷史上,晚唐五代時期都算得上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代,尤其是在唐僖宗時期發生了黃巢起義之後,唐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幾乎全部喪失,中國再次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
  • 五代十國簡史:後唐——李存勖滅亡,李嗣源治國,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
    蜀王王衍驕奢淫逸,國內早就不滿,因此唐軍一到,蜀軍都未抵抗就投降,11月,蜀王王衍攜百官投降,蜀國滅亡。後唐得到10個節度,64州,財物不計其數。由於魏王年輕,平蜀的大小事都是郭崇韜決定,魏王身邊的宦官李從襲不滿,反覆在魏王面前詆毀郭崇韜。宦官向延嗣從成都回來,也在莊宗和劉皇后面前說郭崇韜有殺魏王、割據蜀國之心。劉皇后不辨實情,密令李繼岌殺掉郭崇韜。
  • 唐朝後期藩鎮勢力大得驚人,士兵譁變,唐德宗被迫離開長安逃命
    他們變成了軍政一體,獨立性很強的「特別行政區」,並且越來越多,遂漸遍布全國,致使「特區」不特,唐王朝的中央直轄區,只剩下了兩京附近的一隅之地。這些軍鎮級別高低有很大差別,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可以指揮好幾個州的軍事;次要的一些州,則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管理本州事物。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起兵造反的關東藩鎮,為何會重新選擇臣服於唐德宗?
    迫於唐德宗削藩的壓力,這五大藩鎮很快就能達成共識一起造反。但是因為藩鎮之間無可化解的矛盾,這五大強藩的合作,也很容易被唐德宗用政治攻勢瓦解。各大藩鎮之間,有一個問題永遠無法解決。那就是與皇帝對抗時,他們應該讓誰來領銜呢?
  •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安史亂平後,李懷仙為範陽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州節度使。四人皆為安史降將,所以河北地區其實僅僅是不再公開自立而已,這便是所謂的被平定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從此拉開了帷幕。
  • 一石二鳥,趙匡胤如何吞併兩個割據勢力
    此時的中原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宋朝北面有太原的北漢劉氏政權,再往北是契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南面的分裂更嚴重,主要割據勢力有金陵(今南京)的南唐李氏、錢塘(今杭州)的吳越錢氏、成都(今成都)的後蜀孟氏,另外還有荊南高氏、湖南周氏、漳泉、廣東南漢劉氏。
  • 說在五代史之前的一些話:藩鎮割據,宦官幹政
    自武則天后,雖然唐中宗、唐睿宗不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畢竟在位時間,直至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唐朝再度發展到巔峰時代,也締造了開元盛世的輝煌,但在這份繁榮下,卻隱藏著危機。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起兵,標誌著唐朝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加劇了唐朝軍閥割據,同時朝廷內部,宦官幹政、黨爭也進一步造成了大唐王朝的衰落,雖然唐昭宗數次想要復興大唐,但無奈大唐王朝此時已經大廈將傾,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
  • 唐憲宗打遍天下、節度使變成乖乖貓,但是藩鎮問題仍舊無法解決
    劍南西川留後劉闢,上表請封節度使。憲宗皇帝不允許,但退了一步,封劉闢為節度副使,節度使還得朝廷派。劉闢不滿意,然後就主動挑釁,提出要兼領三川,唐憲宗繼續不允許。一個上表請封、一個下旨拒絕,書面口水仗打完了,自然就是兵戎相見。公元806年,劉闢割據西川、直接造反;天子震怒、舉兵徵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