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自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的一百五十多年,藩鎮割據的現象就一直存在。地方和中央的較量,時而,以中央政府佔據主動,藩鎮被迫臣服;時而以地方藩鎮做大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但是,不管是誰,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方,這樣,一種動態的平衡就這樣存在著。一、河北藩鎮的情況安史之亂後,安祿山、史思明的餘部盤踞河北,田承嗣據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博(治聊城,今山東聊城東北)、魏(治元城,今河北大名北)、衛(治汲縣,今河南汲縣)、相(治安陽,今河南安陽)、磁(治滏陽,今河北磁縣)、洺(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七州,稱魏博節度使,有眾十萬。
李寶臣據恆(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易(治易,今河北易縣)、趙(治平棘,今河北趙縣)、深(治陸澤,今河北深縣)、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滄(治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七州,稱成德節度使,有眾五萬。李懷仙據幽(治薊,今北京)、薊(治漁陽,今天津薊縣)、營(治柳城,今遼寧朝陽)、涿(治範陽,今河北涿州)、平(治盧龍,今河北盧龍)、檀(治密雲,今北京密雲)、媯(治懷戎,今河北懷來東南)、瀛(治河間,今河北河間)、莫(治莫縣,今河北任丘北)九州,稱幽州盧龍節度使,有眾五萬。《新唐書·藩鎮魏博傳》所謂:「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
」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以土地傳子孫」,「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魏博(田承嗣)傳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復亂,更四姓(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羅弘信),傳十世。」成德更二姓(李寶臣、王武俊),傳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年,王廷湊反,傳六世」。「盧龍更三姓(李懷仙、朱滔、劉怦),傳五世,至劉總人朝,六月,朱克融反,傳十二世(朱克融、李載義、楊志誠、張仲武、張允伸、張公素、李茂勳、李全忠、劉仁恭)。」這個河北三鎮,從此成為國中之國,形成半獨立狀態。一直到唐亡,這個局面,無所收變。二、中原藩鎮靠近河北三鎮的一些藩鎮,也仿照河北三鎮,鬧半獨立。
如李正已據淄(治淄川,今山東淄博西南)、青(治益都,今山東青州)、齊(治歷城,今山東濟南)、海(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登(治蓬萊,今山東蓬萊)、萊(治掖,今山東萊州)、沂(治臨沂,今山東臨沂)、密(治諸城,今山東諸城)、曹(治濟陰,今山東菏澤)、濮(治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治瑕丘,今山東兗州)、鄆(治須昌,今山東東平西北)十二州,稱淄青節度使。由於淄青節度使割據的徐州等地區,是唐王朝的心腹地區,因此淄青五傳,到了元和世,終於被唐王朝平定。德宗建中(公元780--783年)初,劉玄佐據汴(治浚儀,今河南開封)、宋(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亳(治譙,今安徽亳州)三州,稱汴宋節度使。
劉玄佐死,唐王朝以汴州當運河通道,不能任其由父子世襲,故任東都留守董晉為汴宋節度使,把汴州的地方統治權收歸朝廷。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以李忠臣為淮西節度使。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忠臣為其麾下將族侄李希烈所逐,希烈自署淮西節度使,尋更號申(治義陽,今河南信陽)、光(治定城,今河南橫川)、蔡(治上蔡,今河南汝南)節度使。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希烈即皇帝位,國號大楚。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為其親將陳仙奇毒死。仙奇又為吳少誠所殺。吳少誠為淮西節度使二十三年,病死,吳少陽繼立為淮西節度使五年,病死,子元濟匿喪。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憲宗命裴度、李恩破淮西,殺吳元濟。
由於淮西鎮全盛時,兵力北略汴州,威脅運河通道,故唐憲宗用裴度、李想攻滅吳元濟以保證運河的暢通無阻。徐州亦內地要鎮,德宗時,嘗置徐沂海觀察使,自李洧、高承宗再傳至高明應,年少,德宗以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鎮徐州,自此徐州受唐政府節制。總的情況是這樣,唐已置河北於度外,但汴州、徐州、淄青、淮西,倘若落在割據勢力的手中,則江南、淮南不可保,大動脈的運河運輸線也有被切斷的危險,所以對這些敏感地區,唐王朝是不能放棄不管的。三、江淮、關中藩鎮此外,為了確保江淮財賦的集積,唐王朝於廣陵置淮南節度使,於丹徒(今江蘇鎮江)置浙西節度使,亦曰鎮海軍節度使。
於成都置劍南西川節度使,於梓州(治郪,今四川三臺)置劍南東川節度使,於梁州南鄭(今陝西漢中)置山南西道節度使,於襄州襄陽置山南東道節度使,於江陵置荊南節度使,於廣州置嶺南節度使,這樣方鎮的布局,是頗有深意的。政府特別注意淮南、劍南西川的人選,往往選揀宰相有名德者居之,故二鎮為宰相迴翔之地,人所矜貴。唐以太原為北京,玄宗世又置河東節度使,其後又於蒲州置河中節度使,河陽置河陽三城節度使。自唐王朝用沙陀部落酋長李克用為太原節度使,助唐鎮壓黃巢起義,李克用遂據有代北、河東。安史亂後,吐蕃貴族蠶食河西、隴右地區,唐在西邊列置藩鎮,而且每年調關東軍隊到西邊防秋,並在岐州(治雍,今陝西鳳翔)置秦隴節度使,亦稱鳳翔節度使,於邠州(治新平,今陝西彬縣)置邠寧節度使,於涇州(治安定,今陝西涇川)置涇原節度使,於坊州(治中部,今陝西黃陵)置鄜坊節度使。
這些方鎮,開始時是有屏藩首都,拱衛關中的作用的。四、藩鎮出現的原因唐初行府兵制,全國府兵大概近六十萬人。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下健兒,團結、彍騎總計五十七萬四千七百三十二人。宣宗大中(公元847—860年)中的全國兵員數,是「九十九萬七百一十五人」(《讀舊唐書直筆》)。愈到唐代晚期,全國藩鎮羅列,士卒的員額大大增多,戰鬥力卻大大降低了。我們現在摘錄《新唐書·兵志》一段話來說明藩鎮出現的原因:「大盜(指安祿山、安慶緒與史思明、史朝義父子)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
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蓋姑息由於兵驕,兵驕由於方鎮,姑息愈甚,而兵將愈俱驕。由是號令自出,以相侵擊,虜其將帥,並其土地,天子熟視不知所為,反為和解之,莫肯聽命。始時為朝廷患者,號『河朔三鎮'。及其末,朱全忠以梁(宣武鎮)兵,李克用以晉(太原鎮)兵更犯京師,而李茂貞(鳳翔節度使)、韓建(鎮國軍節度使)近據岐、華,妄一喜怒,兵已至於國門,天子為殺大臣,罪己悔過,然後去。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誅宦官,劫天子奔岐,梁兵圍之逾年。
當此之時,天下之兵無復勤王者。向之所謂三鎮者,徒能始禍而已。其他大鎮,南則吳、浙、荊、湖、閩、廣,西則岐、蜀,北則燕、晉,而梁盜據其中,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矣。故兵之始重於外也,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其盛也,號令、徵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無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滅。語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夫惡危亂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於措置之失,則所謂困天下以養亂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方區區自為捍衛之計,可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