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將,可惜朱允炆不會用

2020-12-18 騰訊網

在古代皇位的傳遞中,大都是「父死子繼」或是「兄終弟及」。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卻讓孫子接了班。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剛剛從陝西考察回來的朱標因風寒病逝,年僅36歲。

明朝的繼承制度延續了歷朝歷代的「嫡長子繼承制」,朱標既是嫡出又是長子,更是早就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了世子。所以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從吳王成為皇帝、朱標從世子成為皇太子,一切都是那麼地順理成章。朱標為人寬厚,每當弟弟們犯了錯,他這個當大哥的也總要維護他們。正因如此,朱標在諸位兄弟們之間威望極高,他若登基無人不服。

但朱標英年早逝之後,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圍繞儲位和皇位的爭奪,也愈演愈烈。老大朱標病故,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先後亡故,這樣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順理成章得成了諸王之首。而本身朱棣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很是滿意。本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最後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朱標長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在朱元璋看來,即便是朱標能當上皇帝,最後也是要交給朱允炆的。所以朱元璋感覺這個決定也可以,於是同意讓孫子接班。

朱允炆的性格跟他的父親一樣,相當地和藹。史載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

朱棣作為長輩,且立下了赫赫戰功,他自然是不甘心。所以朱元璋一死,他便立馬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由,起兵「討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能力越大的人往往野心也就越大,對於朱棣的心思,朱元璋是知道的。

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孫子,誰輸了朱元璋都不會開心。所以朱元璋早早地就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員猛將,本意是想讓他震懾朱棣,讓他趁早放棄造反的念頭。此人名叫耿炳文,其父耿君用是朱元璋的同鄉夥伴,也是他的元老重臣。耿君用立下過赫赫戰功,在與張士誠交戰時不幸犧牲,於是朱元璋便讓耿炳文接了父親的班。虎父無犬子,耿君用能打,耿炳文比他更能打。

耿炳文曾以8000人擊敗張士誠的10萬人,堅守重鎮長興十餘年。這也是為什麼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璋要封耿炳文為長興侯並世代沿襲。天下初定之後,耿炳文也先後隨徐達、傅友德等名將南徵北戰,他對大明朝的貢獻不可謂不大。在朱元璋的幾次大清洗之中,耿炳文被留了下來,成為少數活下來的開國功臣。他能夠活下來,自然是肩負著朱元璋的重託——震懾朱棣。

朱允炆也知道爺爺的良苦用心,所以朱棣一起兵,他就派出了耿炳文。此時的耿炳文已經是65歲的老將,朱棣則正是雄姿英發的年紀,在長期與蒙古人的作戰之中,朱棣的軍事能力也不輸耿炳文。開戰之後,耿炳文因為輕敵大意而輸了一場。但他清楚朱棣不敢打持久戰,他便堅守不出,準備打消耗戰。果不其然,僅僅過了三天,朱棣見佔不到便宜便乖乖退軍了。

正面剛不贏,朱棣開始對乳臭未乾的朱允炆下手,他到處散布耿炳文戰敗的消息。耿炳文的確沒佔到便宜,但也不至於像朱棣口中那般不堪,很明顯這是一個離間計。但朱允炆偏偏就信了,他覺得耿炳文既然打不贏那就別打了,他改派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擔任主帥。聽到這個消息,朱棣喜出望外,有這個草包在對面,自己已經穩贏了一半。

果然如朱棣所預測的,李景隆雖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卻屢戰屢敗,最後甚至還給朱棣開了城門。朱允炆的失敗的確和自己的優柔寡斷有直接關係,但「豬隊友」李景隆卻給他造成了更大的損失,以至於最後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朱棣登基之後,隨便找了個藉口把李景隆和耿炳文給殺了,開始享受勝利者的喜悅。如果朱允炆一開始能夠毫不動搖地支持耿炳文,這一戰的結局會是怎樣呢?

相關焦點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與徐達並列的名將,奈何朱允炆用錯了!
    1364年,朱元璋自封為吳王,立刻將朱標立為世子,4年之後朱元璋稱帝,朱標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子。大概是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朱標與朱元璋的性格很不相同,所以儘管他備受寵愛,但是在遇到不符自己見解之事時,依然會向朱元璋據理力爭。
  • 為了預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員虎將,可朱允炆不會用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983個字,5張圖片】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手底下有一名大將叫耿君用,此人英勇無雙,幫助朱元璋打了不少的勝仗,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在加上他的功績,朱元璋就封他為管軍總管。然而不幸的是,在公元1356年,耿君用與張士誠交戰時不幸陣亡。
  • 明初若朱標不死,朱棣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朱元璋的路上有無數強大的敵人,張士誠、陳友諒、元朝政府,然而朱元璋卻用事實證明,他才是當世最傑出的統帥。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通過篡位登基。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徵戰才獲得成功,那麼為何朱棣不學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 如果朱標沒死而是繼承了皇位,朱棣還會造反嗎?
    朱標可以說是歷史上地位穩固的太子,如果他能死在朱元璋後頭,必然會順利繼承皇位,至於朱棣根本不可能有造反的心思。作為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極度痛恨貪官,常常對其施加酷刑,卻又愛民如子,時刻為老百姓著想。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朱棣敢造反嗎?而比起這個來,第二個要明確的事實是:不管「靖難之役」時,一代戰神藍玉是不是活著,還能不能跨馬提刀給朱允炆賣命,「靖難之役」這仗,朱允炆依然百分百要輸。說到這事兒,還是要先給明太祖朱元璋正個名,好些人都怪朱元璋殺光了功臣,導致建文帝沒人可用。
  • 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成功?朱元璋殺了這四個人,讓他沒有了對手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封建歷史上少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角朱棣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為什麼朱棣能成功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個人領兵打仗的能力。在明初的將領中,朱棣是少見的名將,尤其是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將領去世之後。
  •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在我國歷史上,一般皇帝會在皇子中,選出自己最中意的,將他立為太子,讓他提前開始涉及朝政,學習處理政事的方法,好在日後接替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當時在選擇繼承他皇位人的時候,他的第四個皇子朱棣是最像他的。有野心而且打仗特別的厲害,英勇善戰。
  • 揭密歷史:倘若朱元璋留下藍玉,建文帝能夠打敗朱棣嗎?
    杯疔匔魁哇狿歒詣鬞餠晴祘憏旨欏郛蟳蒱熞晢嚬疅倿髤跈淃釁氌闄煒畿鏐奐岉業觼黸綯祺帿續壻舩鐟醟餼挃譑秋塙那麼統領全國力量佔據絕對優勢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兵敗失國呢?燕王朱棣又為什麼能夠以局部對抗全局並最終笑到最後呢?說到這裡,朱棣的成功要感謝老爹朱元璋,朱允炆的失敗同樣跟皇祖朱元璋脫離不了關係。
  • 朱棣兵變造反,奪位之後,發現一道聖旨失聲痛哭:我對不起侄子
    說起明朝,首先大家都會想到的是朱洪武,也就是我們說的朱元璋。明朝的輝煌離不開他,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為明朝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一個放牛娃到和尚,最後成為了天下的統帥,自己做起了皇帝。在打下大明江山的中間也是歷經了很多的苦難。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還會舉兵造反嗎?造反後會成功嗎
    把朱允炆換成朱標,朱棣就不造反了嗎? 朱棣的造反,根源在於朱允炆即位後出臺的激進削藩政策。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是朱允炆在政治鬥爭與叔侄親情之間搖擺不定。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朱棣起兵時,朱元璋曾留三十萬大軍,為什麼朱允炆死都沒用?
    朱允炆他崇尚儒家的仁義,他一直主張仁義治國,非常宅心仁厚,朱元璋喜歡朱允炆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  由於建文帝指揮不當優柔寡斷,貽誤戰機。又有內臣向朱棣告密,朱棣知道南京空虛,改變戰略,揮師南下。不久之後大軍直逼南京,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朱棣攻陷南京城。當朱棣攻陷南京城的時候,宮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措。其實朱允炆有多次機會能夠取勝,但他優柔寡斷,白白貽誤戰機。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朱元璋晚年為了保障大明江山的穩固,先後分封了二十五個藩王,這二十五個藩王都手握重兵,控制著大明王朝的邊疆重鎮。朱元璋幻想著這二十五個藩王能夠幫助朱允炆拱衛大明江山,為大明江山的穩固做出貢獻。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自古仁義用兵多敗事,靖難之役朱允炆一句話,江山拱手讓給朱棣!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了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4月,朱標病故。9月,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子,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子,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於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便成為了朱允炆的心腹大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燕王「自北平奔喪」,然而朱允炆卻謊稱太祖有遺詔,命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為此,諸王甚是不滿,哪有父親死前還特意叮囑不讓兒子前來奔喪的道理,所以一時間流言四起,朱允炆與諸王的關係瞬間緊張了起來。
  • 看完五位藩王被削藩的下場後,終於知道明成祖朱棣為何要冒險造反
    為何燕王朱棣寧願冒險造反,也不願意削藩?一新皇即位,鞏固政權相比之下,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時,局勢還是比較穩定的,因為在此之前,凡是會威脅皇權統治的人,都早已經被明太祖朱元璋送去了另一個世界。剩下的人都是一些絕對忠誠和無法威脅到皇權的人。
  • 朱元璋的這一命令,為朱棣反叛提供可乘之機,建文帝都無可奈何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的出生是一個乞丐,他當上皇帝之後,卻特別的殘忍。尤其是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他現在說他殺掉很多有功的大臣。按照朱元璋的說法來說他是為了自己的後代留下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預備繼承人朱標,在自己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先他而去了。這讓朱元璋十分的鬱悶,只能把位置傳位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 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會在眾多兒子之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沒想到朱元璋居然將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相當於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標的太子之位。最後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標便繼承了他的皇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
  • 燕王朱棣為什麼會造反?
    朱元璋子嗣眾多,老大去了,還有老二和老三,然而這二人品性不純,朱元璋認為他們並不符合繼承人的條件,況且不久後,二人也都先後去世。那麼,接下來,便是燕王朱棣了吧?朱元璋也在擔心,朱棣的弟弟們,恐怕將來無法懾服這位兄長。折中來看,只能選擇朱允炆,或許看在大哥的面子上,朱棣會忠心事主,由此天下定必久安。
  • 朱棣為奪取皇位率大軍攻打濟南城,結果守將掛出了朱元璋的靈牌
    引言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皇位由其長子長孫朱允炆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接手,登基為皇帝後的朱允炆沒等多久就開始動手削藩,刀刀砍向了自己的幾個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