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仁義用兵多敗事,靖難之役朱允炆一句話,江山拱手讓給朱棣!

2021-01-08 小施觀歷史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了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4月,朱標病故。9月,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子,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子,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朱允炆

年幼即位,群狼虎視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就開始大殺有功之臣,然後大肆分封朱姓諸侯王。導致後來不少的藩王都擁兵自重,皇太孫朱允炆對此深感憂慮。由於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便成為了朱允炆的心腹大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燕王「自北平奔喪」,然而朱允炆卻謊稱太祖有遺詔,命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為此,諸王甚是不滿,哪有父親死前還特意叮囑不讓兒子前來奔喪的道理,所以一時間流言四起,朱允炆與諸王的關係瞬間緊張了起來。

明成祖朱棣

不聽勸諫,強行削藩

戶部侍郎卓敬秘密上奏朱允炆:「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卓敬的意思是讓朱允炆把燕王改封為南昌王,就能藉機將他調離北平重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卓敬的建議算得上是變相的「削藩」,但是表面上仍然還是給朱棣留有王位,所以朱棣也沒有理由可以起兵造反。但是朱允炆沒有採納。接著吏部官員高巍又勸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制,來弱化諸王的勢力,但是優柔寡斷的朱允炆卻「嘉之而不能用」,意思是誇獎了高巍,但是卻不用他的計策。相反朱允炆堅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削藩,不把現在諸王頭上的王冠摘掉朱雲紋是不會罷休,於是很快就把火燒到燕王朱棣身上了。

朱棣起兵

明令下詔,不殺燕王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之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以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率師三十萬北伐。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指揮使盛庸、平安等分道並進。而朱允炆自己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在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日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諸將不得傷害燕王,想必是真心之言。但他沒想到這句話直接左右了這場戰爭的勝敗。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只有先滅了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燕王以逆犯順,全靠他個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難之師」便失去了靈魂,燕軍便會不戰自潰。朱允炆的這番話給了朱棣一把保護傘,使得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雖然「瀕於危者數」,但明軍諸將「莫敢加刃」。

燕軍與明軍交戰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當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逃亡,究竟如何,眾說紛紜。回想春秋時期,宋襄公用仁義道德指導戰爭,導致在泓水之戰中貽誤戰機,自己被楚君打得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義」的犧牲品。朱允炆也不懂得戰爭的規律,沙場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古以來兵不厭詐,在關鍵時刻講仁義無疑是在葬送自己的性命,以至於重蹈宋襄公的覆轍,最終被朱棣打敗,實在是令後來人唏噓。

相關焦點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會在眾多兒子之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沒想到朱元璋居然將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相當於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標的太子之位。最後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標便繼承了他的皇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1399年,身為叔父的燕王朱棣,發動了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靖難之役」。而僅僅時隔27年後的1426年,叔父奪侄兒皇位的歷史事件再次在大明歷史上重演!而這一次,奪位的主角則輪到了就連朱棣都認為很「類己」的次子朱高煦,他欲效仿父親朱棣當年做法,發動了奪取侄兒明宣宗朱瞻基帝位的叛亂。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其實並沒有幾個人能擔當打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也就是三個人,第一個是老將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長子徐輝祖,第三個就是李景隆。朱元璋時代的老一輩功臣只剩下耿炳文,因此耿炳文也是朱允炆北伐燕王的首選。
  • 靖難之役初,兵兇戰危險象環生,朱棣突破困境變被動為主動!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初朱棣反對朱允炆所發動的戰爭,因為朱元璋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到了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藩王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這讓皇太孫朱允炆不安,朱允炆即位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削藩。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發動了對朱允炆的戰爭,靖難之役爆發。
  • 靖難之役獲勝,朱棣看到一密旨後大哭,原來朱允炆三次救他性命
    很多人都認為靖難之役中朱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朱允炆用了李景隆這個「草包」將軍,才導致了在明軍實力遠強朱棣的情況下反而被大的節節敗退。筆者一開始也認同這個說法,但是這幾天又重新閱讀了一遍有關「靖難之役」的有關資料,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其實朱允炆的失敗和他任用誰為將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在於他的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次拯救了朱棣的性命,不然朱棣早就死了,更何談打敗朱允炆呢?誠然,朱棣在剛剛反叛之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打了很多勝仗,但即便如此,朱允炆的軍隊數量依舊是碾壓朱棣的。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所以這麼一個身份複雜的兒子,朱元璋是不可能把太子之位封給朱棣的!所以最終,老朱還是決定,選擇讓皇長孫朱允炆接班。 朱允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 ,就是地方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沒法子,只能開始大肆削藩。朱棣也是被逼無奈,為求自保,而發動了靖難之變。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深得朱元璋喜愛,而且朱標為人寬厚仁義,在眾兄弟和朝臣之間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朱元璋去世後是朱標繼位的話,那可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但是很可惜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去世了,年僅38歲,真的是英年早逝。
  • 朱允炆的表兄弟、靖難之役中的南軍統帥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臥底?
    他是大明開國功臣之後,朱元璋的外甥孫子,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是建文帝朱允炆心腹,曾率兵削藩;他是朝廷主帥領兵徵燕,抵抗朱棣的靖難大軍,卻連戰連敗;又是他第一個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登基後,他成為了群臣之首;後來,他受到靖難功臣排擠,被朱棣圈禁;他絕食十天,竟然未死,最終鬱鬱而終。他就是明初傳奇將領、虎父犬子的代表李景隆。
  • 靖難之役一打就是三年,死了多少人?
    在建文帝時期,發生了一次較為著名的內戰——靖難之役。當時,燕王朱棣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利用了三年時間,從其手中奪走了皇位。可以說,與朱允炆相比,朱棣的確有勇有謀,更勝一籌。最終,這場戰爭以朱棣的勝利告終。之所以會引發這場內戰,主要是作為燕王的朱棣對建文帝削藩政策頗為不滿。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除了長子朱標以及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其餘都封了王,一方面讓他們管理王國,一方面讓他們鎮守邊疆,保衛大明江山永固。但是,封了25位藩王,難道不會像漢朝一樣爆發八王之亂嗎?朱元璋當時可能也考慮過,由於大明幅員遼闊,封王可以便於管理,而且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抱著讓子孫後代享福的想法,也要執意封王。這就為之後的削藩策與靖難之役的動亂埋下了禍患。後來,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
  • 靖難之役後,成功篡位的朱棣,是怎樣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朱棣是被憋壞了才發動靖難之役的,被他老子和侄子給氣的。篡位成功後,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可沒有好日子過,誰叫他們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今天就來說說朱棣是怎麼被「逼」著發動靖難之役的,又是怎麼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 「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
    表面上看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就是建文帝主張削弱各地藩王的勢力,而這樣的舉動難免會因為觸犯到藩王的權利而遭到質疑和反對,當然所有藩王所站的都是朱棣這一邊,而這樣一來朱棣的目的就達到了,他就是想通過這些藩王的動作,而給自己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理由,也就是清君側,這樣看起來從某些方面來說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還真的是這樣。
  • 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成功?朱元璋殺了這四個人,讓他沒有了對手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封建歷史上少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角朱棣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為什麼朱棣能成功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個人領兵打仗的能力。在明初的將領中,朱棣是少見的名將,尤其是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將領去世之後。
  • 作為朱標的鐵桿粉絲,靖難之役時,為什麼沐家軍不提兵勤王?
    朱允炆劇照對于靖難之役的結局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就是朱棣以藩王之力卻能對抗朱允炆的中央軍,更讓人奇怪的是,作為朱標的鐵桿粉絲,擁兵幾十萬的沐家軍在靖難的四年裡,一直選擇按兵不動但「靖難之役」時被困京城的是朱允炆,更關鍵的是,此時沐家軍的掌權人是沐英的二兒子沐晟,他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關係只是普通的君臣關係,完全沒有父輩那種親密的私人關係。未接詔令,作為臣子的沐晟是不敢主動帶兵進京的,說白了就是公事公辦。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戰火的大明,朱棣為何還能締造永樂盛世?
    公元1356年,建文帝在朱元璋的全力支持下登上帝位,建文帝的政局根基尚未穩定,就實施開展削藩政策,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朝廷和藩王之間矛盾頻煩,鎮守北平的燕王發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靖難之役由此爆發,歷時四年,戰火遍及數十省,百姓流離,百業凋零
  • 朱允炆擁有精兵良將,卻被朱棣反殺,實在是智囊團在屢出昏招所致
    在看明朝歷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朱允炆明明已經是皇帝,坐擁天下精兵良將,可為何最後卻硬是被一個小小的燕王朱棣給打敗了呢?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朱允炆失敗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妖在作怪呢?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二、倒打一耙,搬出權威作為靖難之役的當事人,燕王朱棣深知情理上處於劣勢,要想師出有名,就得謀求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不知是朱棣靈光乍現,還是智囊團提供了方法,總之朱棣找到了權威性的依據。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有一句話:「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朱棣正是循著這條法則,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揚言要替君分憂,剷除齊泰、黃子澄這樣挑撥皇族宗親關係的奸佞之臣,還朝廷一片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