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了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4月,朱標病故。9月,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子,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子,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年幼即位,群狼虎視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就開始大殺有功之臣,然後大肆分封朱姓諸侯王。導致後來不少的藩王都擁兵自重,皇太孫朱允炆對此深感憂慮。由於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便成為了朱允炆的心腹大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燕王「自北平奔喪」,然而朱允炆卻謊稱太祖有遺詔,命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為此,諸王甚是不滿,哪有父親死前還特意叮囑不讓兒子前來奔喪的道理,所以一時間流言四起,朱允炆與諸王的關係瞬間緊張了起來。
不聽勸諫,強行削藩
戶部侍郎卓敬秘密上奏朱允炆:「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卓敬的意思是讓朱允炆把燕王改封為南昌王,就能藉機將他調離北平重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卓敬的建議算得上是變相的「削藩」,但是表面上仍然還是給朱棣留有王位,所以朱棣也沒有理由可以起兵造反。但是朱允炆沒有採納。接著吏部官員高巍又勸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制,來弱化諸王的勢力,但是優柔寡斷的朱允炆卻「嘉之而不能用」,意思是誇獎了高巍,但是卻不用他的計策。相反朱允炆堅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削藩,不把現在諸王頭上的王冠摘掉朱雲紋是不會罷休,於是很快就把火燒到燕王朱棣身上了。
明令下詔,不殺燕王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之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以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率師三十萬北伐。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指揮使盛庸、平安等分道並進。而朱允炆自己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在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日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諸將不得傷害燕王,想必是真心之言。但他沒想到這句話直接左右了這場戰爭的勝敗。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只有先滅了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燕王以逆犯順,全靠他個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難之師」便失去了靈魂,燕軍便會不戰自潰。朱允炆的這番話給了朱棣一把保護傘,使得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雖然「瀕於危者數」,但明軍諸將「莫敢加刃」。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當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逃亡,究竟如何,眾說紛紜。回想春秋時期,宋襄公用仁義道德指導戰爭,導致在泓水之戰中貽誤戰機,自己被楚君打得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義」的犧牲品。朱允炆也不懂得戰爭的規律,沙場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古以來兵不厭詐,在關鍵時刻講仁義無疑是在葬送自己的性命,以至於重蹈宋襄公的覆轍,最終被朱棣打敗,實在是令後來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