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2020-12-23 歷史小迷弟V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皇帝,他身上有三個唯一是其他皇帝不具備的即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太上皇,是明朝唯一一個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是明朝唯一一個被外族俘虜的皇帝。

朱祁鎮的一生也算是大起大落,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精銳盡失(三大營損失殆盡),朝中一眾文武大臣也損失慘重。然而就是這個差點把明朝帶入陰溝的皇帝死後廟號卻是「英宗」,這又是為何呢?

朱祁鎮畫像

英宗在眾多的廟號中是一個褒義,《諡法》上對「英」的解釋是: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這幾個詞語都是褒義詞。在糾結朱祁鎮為什麼會得「英宗」這個廟號,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他做的幾件自斷臂膀的大事也即三大罪。

1、土木堡之變使明朝損失慘重

朱祁鎮幼年登基,軍國大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來操持。正統八年朱祁鎮親政後,寵信宦官王振,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王振向朱祁鎮進獻了一系列錯誤的建議全部被英宗採納,導致在土木堡明軍大敗。20萬大軍損失殆盡,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王振也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等幾十位隨從官員全部戰死。可以說土木堡一戰將大明幾十年的積累差點敗光,大明朝也差點結束。此朱祁鎮第一大罪。

朱祁鎮影視形象

2、殺害于謙,使國失棟梁

朱祁鎮被俘後,于謙等重臣商議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以穩定民心和軍心。在也先率領瓦剌大軍兵犯北京城時,朝中很多大臣建議遷都南京,唯有于謙建議死守北京,最終在于謙的率領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朱祁鎮在被俘一年多以後,回到了北京城,但是此時的他已經被尊為太上皇,被景泰帝鎖在南宮中,一切起居飲食都通過一個小洞來傳遞而且還被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這樣他在南宮戰戰兢兢地度過了七年。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密謀擁立太上皇重新為帝,發動了奪門之變,使朱祁鎮重新為帝。朱祁鎮重新成為大明的皇帝後找藉口將于謙殺死。這位對明朝有大功的人卻被朱祁鎮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此朱祁鎮第二大罪。

于謙影視形象

3、景泰帝朱祁鈺之死,朱祁鎮有謀殺的嫌疑

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上帝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並圈禁於西苑,不到一個月,朱祁鈺便離奇去世,這個明顯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終身做壞事。然而朱祁鈺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挽救大明朝於生死之間。就是這樣一位對明朝有大功的皇帝卻被上諡號為戾,而且朱祁鈺的死也存在可疑,疑似是被毒殺,而毒殺皇帝也只能是經過朱祁鎮的授意。所以不顧手足之情,毒殺親弟弟,這是朱祁鎮的第三大罪。

朱祁鈺影視形象

作為皇帝,又犯下此三大罪,既不英,亦不明,根本算不上一個好皇帝,這這裡看他根本就不配得到「英」這個廟號,然而他做出的兩件善舉挽救了他。

1、廢除殉葬制度

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便有了殉葬制度,這項殘忍的制度在明朝延續了幾十年。就連在位僅10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在死後也有八個妃子殉葬。朱祁鎮在臨終之前廢除了這項制度,這也成了他為數不多的閃光點。

朱祁鎮影視形象

2、釋放建庶人,吳庶人的後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朱允炆之子,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將建文帝年僅2歲的兒子朱文奎廢為庶人,囚禁於鳳陽廣安宮,日夜派人看守不許他與任何人說話,就這樣一直囚禁了50多年知道朱祁鎮的天順時期。此時朱文奎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了(按輩分是朱祁鎮的叔伯),朱祁鎮在知道這件事後聯想到自己被囚禁的場面就釋放了建庶人,同時也將建文帝吳庶人的後代釋放並發放給他們錢財,派人照顧他們的生活。這件事當時遭到眾多大臣的反對,但是朱祁鎮力排眾議一定要做這件事。

朱祁鎮兄弟二人影視形象

所以這兩件事成了朱祁鎮為帝生涯最為光鮮的兩件事。他的兒子朱見深登基後秉承「子不言父過,臣不議君失」的原則,給朱祁鎮上了「英宗」廟號。

相關焦點

  • 朱祁鎮一事無成,明朝唯一的俘虜皇帝,為何得到英宗這樣好的廟號
    大明風華劇終了,朱祁鎮也下線了,關於明英宗這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監慫恿親徵瓦剌,卻淪為囚徒,回國後被囚於南宮,通過奪門之變再返皇位。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除了廢除殉葬制度外,竟然找不到一件正面的事情,為何他死後,還能得到「英」這樣好的廟號!
  • 也先俘獲朱祁鎮,為何要將妹妹嫁給他?英宗又為何拒絕?
    事實證明,朱祁鎮是真敢!但這一場親徵,帶來的卻是天下的「不太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聽信心腹宦官王振的謬言,將親徵當作兒戲,領著五十萬大軍,慘敗於瓦剌區區幾萬兵馬之手。他被殺人如麻的瓦剌人俘虜之後,在屈辱之中度過7年還能被平安釋放。
  •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了之後,為什麼又被放了回來?
    王振的瞎指揮,導致明軍中了也先誘敵深入之計,待到前線失敗,想要班師回朝時,英宗又聽信王振讒言,屢次改變撤退路線,一而再再而三的耽誤時間,最後被瓦剌軍追上,被也先大敗於土木堡。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於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土木堡一役中,明朝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而明英宗也成了明史上首位御駕出徵便被俘虜的皇帝。
  • 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瓦剌軍見狀,更加猛烈地向明軍殺戮起來,直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明軍50萬大軍死傷過半,騾馬損失20多萬頭,衣甲、兵械、輜重損失無數。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兵團團圍住,將士們雖奮力死戰,也無法突圍,他只好坐在一塊高地上。昔日飛揚跋扈的王振,此時也惶若喪家之犬,死於亂軍之中。英宗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而去。
  • 朱厚照的廟號武宗,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是什麼水平?
    但到了唐朝之後,人們就改為用廟號稱呼皇帝了,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明太祖,為何會有這種轉變呢?這是因為在唐朝之後,皇帝的諡號就越來越長了,恨不得把所有讚美之詞都加進去。 朱元璋的廟號是太祖,這個很好理解,自漢太祖劉邦之後,開國皇帝多數都用這個廟號。太宗這個廟號要重點說一下,太宗是僅次於太祖的廟號,多為開國第二位皇帝所用,這個廟號也是褒獎那些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皇帝。
  • 明朝敗家子朱祁鎮差點被搭救回來,卻失敗了為何?原因讓人無語
    不看國家的面,那也得看聯姻好幾代的面不是? 當然,郭登這件事做得沒錯,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郭登是個不講人情的人。同時也不能認為,郭登是個不忠於朱祁鎮的人。 因為就在朱祁鎮被俘的第7天,郭登已經下定決心搭救朱祁鎮了。
  • 明朝皇帝之間的那些事兒,嫡系兩次轉移,有的名字錯了幾百年
    6.朱祁鎮,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嫡長子,廟號「英宗」,年號「正統」; 7.朱祁鈺,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次子,廟號「代宗」,年號
  • 明朝忠魂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續命195年
    這是明朝忠臣于謙的真實寫照,因為五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足以證明一切。土木慘敗公元1449年,此時的大明江山天子是正統皇帝朱祁鎮,為明朝第六位皇帝,由於繼位之初血氣方剛,當北方瓦剌部入侵時,英宗手下宦官王振唆使皇帝親徵,結果英宗校場點兵五十萬,拉著文武百官就上了戰場。
  • 「土木之變」何處尋?
    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李賢作為郎中原本是沒有資格隨駕親徵的,只因為寺郎因病請假才獲得了這個險些命喪黃泉的榮耀出差名額。但他是命大,竟然死裡逃生,後來在北京保衛戰中協助于謙保衛京城,卓有貢獻。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明朝皇帝順序表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熾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鎮 -- 明代宗朱祁鈺 -- 明憲宗朱見深 -- 明孝宗朱佑樘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載垕 -- 明神宗朱翊鈞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 明思宗朱由檢一、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皇帝順序表
    ,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諡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的次子,同時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出生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悲痛欲絕,之後將朱允炆冊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為帝。後來,由於實行的削藩之策觸及藩王利益,最終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明惠宗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出5位明君的王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邊以酷刑打壓貪官汙吏,一邊又對百姓很好,在位期間國力發展很迅速,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雖然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但仍然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締造了「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繼位,朱棣雄才大略,
  • 王振和英宗:不僅是土木之敗的罪人,也是大明王朝的罪人
    "中國人民多如草芥,土木失利,出於不意,未可以為常理。有盛有衰,有隆有替。"當年明太宗朱棣南徵北戰,雖然開疆拓土但是險些摧毀了明朝的經濟。多虧仁宗,宣宗力挽狂瀾,與民休息,才讓明朝不至於落到窮兵黷武的境地。"自仁宗以來不勤遠略,宣宗承之"。
  • 明朝十六帝真容及簡介,太祖朱元璋富貴相,武宗相貌「另類」
    ,朱元璋在世時,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之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之後繼承朱元璋的皇位。朱允炆在位僅4年,就被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推翻,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蹤,下落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圖為明成祖朱棣的畫像。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元璋四子。初為就藩北平的燕王,建文帝在位期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奪得皇位。
  • 朱祁鎮重返明朝後,朱祁鈺為何沒有殺了他?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對世事不熟悉,本應做好督察工作,帶領大臣們營救朱祁鎮。然而,在大臣于謙的慫恿下,他不僅沒有救人,還親自當上了皇帝。但最後,朱祁鎮還是回來了。古人說:「割草不除根,春風再起」。朱祁鈺不會想到自己的死。如果他放過朱祁鎮,他的命運將是悲慘的,他會死在閉上眼睛的。他死後,他哥哥把墳墓搬到了西郊。
  • 明朝最強「敗家子」——朱祁鎮
    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利誘蒙古諸部,率聯軍大舉侵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鎮幻想著能像曾祖父明成祖朱棣一樣,率明軍馳騁沙場,威震草原大漠,他不顧眾大臣的極力勸阻,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之下,決定御駕親徵瓦剌部。明英宗冊立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太子,以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以王振為主帥,臨時徵調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人,浩浩蕩蕩出發了。
  • 大明孫太后:助英宗成功發動奪門之變,也間接導致大明忠臣落幕
    (一)、天生麗質,成為皇后最佳人選自從靖難之役成功以後,朱棣搖身一變,從藩王成了皇帝。而他的兒子們,也跟著沾光,該當太子的當太子,該封王的封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寬厚仁義,嫡長孫朱瞻基少年才俊,這爺倆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皇太孫,天下早晚落到他們手中。
  • 大明帝王朱祁鎮,為何兵敗瓦剌,這背後有何種原因?
    明英宗朱祁鎮宦官專政是重要原因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維護統治,加強皇權,廢除了丞相,從而導致宦官的權力加英宗即位後,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一時間權傾朝野,經常幹預皇帝的決策。瓦剌進攻明朝,太監王振為了自己的利益力主戰,而不主和,蠱惑英宗御駕親徵。在出徵的途中王振又邀請英宗臨幸其蔚州老宅,以至耽誤了行程,成為這場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
  •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期間,真的娶了也先的妹妹,生下了混血兒子了嗎
    但是朱祁鎮更記得大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的祖訓,如果他違背了這個祖訓,那麼日後他僥倖回到明朝,也沒有好果子吃,估計連當皇上的資格都沒有了,就成了大明朝的罪人。 其實也先在抓到朱祁鎮之後,很快就感覺到了朱祁鎮就是一個燙手山芋。本來也先是想拿朱祁鎮做籌碼,要挾明朝,作為「敲門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