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孫太后:助英宗成功發動奪門之變,也間接導致大明忠臣落幕

2020-12-14 執筆平宣一少年

古代君主專制的男權社會中,偶然湧現出來的偉大女性形象,顯得璀璨異常。就像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呂雉,還有直接改元建國的武則天,以及北宋"有呂武之才,而無呂武之惡"的劉太后。

在明朝也有這麼一位孫太后——大明孝恭皇后孫氏,她的一生雖無法與前三者相比,不過也堪稱傳奇。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就是以她是事跡為原型改編的。當然,電視劇並不是歷史,其中有很多地方都和現實有很大出入。

(一)、天生麗質,成為皇后最佳人選

自從靖難之役成功以後,朱棣搖身一變,從藩王成了皇帝。而他的兒子們,也跟著沾光,該當太子的當太子,該封王的封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寬厚仁義,嫡長孫朱瞻基少年才俊,這爺倆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皇太孫,天下早晚落到他們手中。

1. 因父搭橋,頗受成祖喜愛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孫皇后父親擔任永城主簿,而朱瞻基的姥姥也來自永城,所以她能夠經常接觸到年幼的孫皇后。

因為時常入宮去探望時任太子妃的女兒張氏,就經常向女兒提起,永城主薄家的小閨女天資聰穎十分可愛。朱棣聽聞此事,也很是熱衷。他將這個孫氏,定為了心中理想的孫媳婦兒。"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所以朱棣讓自己的兒媳婦,把孫氏接入宮中悉心教導。

在宮中,孫氏和年幼的朱瞻基長期共處,兩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也為她以後能夠被朱瞻基破格提升成為正式的皇后,奠定了基礎。

如果完全按照朱瞻基的意願,應當是選擇孫氏為正式的妃子。不過,這種事情不可能由他本人說了算。最後還是在司天監的建議下,"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

來自濟寧的胡氏成了正式的太孫妃,而孫氏只不過是一個太孫嬪。

2. 宣宗即位,母憑子貴

都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可是只有皇后一人才是他正式的夫人。古代從上到下,嚴格的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皇后才是後宮之主,其他的妃嬪在其眼裡不過是伺候皇帝的僕人罷了。本來朱瞻基就對胡氏為妃不滿,奈何當時他只是太孫,不宜多說什麼。

等到他自己當了皇帝,自然是想立誰,就立誰。更何況,他的姥姥彭城夫人也一直很看重孫氏。而孫氏也很爭氣,在朱瞻基繼位後,領先一步生下了兒子。如此一來,明宣宗就有了廢除胡皇后的理由

他開始尋找各種藉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雖然三楊等人拿出宋仁宗的例子勸阻,但朱瞻基決心已定,無法動搖。

並未犯什麼大錯的胡氏,就因為沒提前生出兒子而失去了國母的地位,她也成了"前皇后"。孫氏拿出一副偽善的模樣,假意推辭"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由此可見,此人的心機,不是一般的重。

從那以後,孫氏憑藉著自己的兒子朱祁鎮,成功上位。成為了正兒八經的後宮之主。當然,後宮並不完全是她一人說了算。還有一個張太后,那也是她不得不忌憚的角色。

(二)、危難之際,不得已達成妥協

不論是呂雉還是孫皇后,她們都是"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典型代表。就像呂雉當年如此對待戚姬,不過也是為了報當年戚姬想讓自己兒子上位的仇罷了。

朱瞻基去世以後,孫皇后,也成了孫太后。本不該後宮參與朝政,但是她為了不讓自己那不諳世事的兒子經歷朝堂風波,還是冒著違背祖制的風險,屢屢參與。可溫室裡的花朵,又怎能抵擋的住風雨摧殘。

1.土木之變,國家陷入危難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鎮,也就是孫太后的兒子,他從小生活在母親和祖母的庇護之下,一直以為天下平寧而手中的軍隊無往而不勝。但是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像太宗(成祖)朱棣那樣,能夠遠徵草原,留下千古美名。

所以,他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勵下,不顧汪直等一朝臣的反對,在並未完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帶著幾十萬明軍精銳浩浩蕩蕩的朝北方進發。他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常年在風吹雨打的草原上生長起來的霸王花,也先,是多麼的可怕。

因為缺乏帶兵經驗,而又過於輕信宦官之言,所以一路上屢遭偷襲。當大軍準備南撤時,遇到了也先的主力,雙方在土木堡展開決戰。二十萬多萬的明軍,在這場戰役中幾近消亡,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至草原

2.北京保衛戰,孫太后"大義凜然"

孫太后聽聞兒子被俘的消息,傷心欲絕。緊接著噩耗傳來,北元大軍兵分三路,準備圍困北京城。此時國中無主,孫太后雖然不想讓自己最討厭的胡太后的兒子郕王朱祁鈺監國,可當時實在是沒有多餘的選擇。

"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星象有變,當南遷。"朝中有很多大臣向郕王建議南遷,而于謙等人堅決不從,並稱"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隨後也先將英宗置於中軍,以此來恫嚇明軍。這個他們平日裡都不敢直視的君王,此時遭受如此凌辱,明朝的將士們又怎敢再次發動攻擊。而且,槍炮無眼,萬一傷了龍體,那可是株連九族的罪過。

于謙找到孫太后商量,擬定立郕王為皇帝,如此英宗便成了太上皇,明軍士兵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英宗畢竟是孫太后的兒子,他還在那裡吃土,現在又有人覬覦其帝位。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怎能不痛心。

可當時實在是沒有好的辦法,所以雙方達成妥協。朱祁鈺可以上位,但是必須由孫太后擬定懿旨。同時,皇太子的冊封必須由孫太后決定。孫太后先是下了兩道允許朱祁鈺上位命令,而後又"奉皇太后聖旨,今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

孫太后與大臣交易的內容就是,她可以同意朱祁鈺上位,但是皇位必須給自己兒子留著,兒子若回不來,日後孫子再上。所以,她幾次下令的目的,就是提醒朱祁鈺,他的權力是孫太后給的,若是他不聽話,隨時可以收回。

(三)、幫子奪權,結束跌宕一生

"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景泰帝登基以後,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不敢得罪一眾朝臣,更不敢得罪孫太后。兩人的關係,處理的還算和諧。

儘管如此,可是孫太后還是掛念自己的兒子。本來他應該在皇宮大殿內指點江山,如今皇位已經易主,兒子也在寒冷的北疆中,獨自承受苦楚。

1. 迎還英宗,不料飽受煎熬

"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英宗還在瓦剌部落的時候,孫太后一刻也不曾忘記。還擔心塞外苦寒,經常給他寄越冬的衣物。後來,孫太后和兒媳婦們湊了些銀兩,給也先送去,瓦剌人一看,英宗已經沒了利用價值,留在帳中還得管吃管住,倒不如讓他回去和兄弟爭奪江山。

"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回去以後,英宗發現還不如在瓦剌那裡活的自在。最起碼在草原上,無憂無慮,而且天高任鳥飛,他的自由程度也很高。回去以後,自己的兄弟,將其視作仇敵,將他幽禁起來。

其實,景泰帝有些婦人之仁,如果他當初能夠決絕一些,有一千種方法能夠將朱祁鎮置於死地。他的錯就在於太過心慈手軟。

2. 稱心如意,最後安然離去

孫太后看到兒子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心中憤懣異常。她早就有讓兒子重新上任的想法,只不過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而當景泰帝大病之時,孫太后聯合了大將石亨以及徐有貞等人,密謀發動宮變

《明史》中說的很清楚,奪門之變石亨等人是先稟明了太后,再採取的行動。"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可見,孫太后的幫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英宗成功復闢,自然也忘不了自己的母親,緊接著給她上了徽號"英宗,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

這也是明朝第一個擁有徽號的女人,"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

結語:

謀後位,定亂局,助復闢,孫皇后終其一生,倒還算是個明事理的女人。她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建議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當然,北京保衛戰,她也是出過力的。不過後世對其評價不一的原因,主要就是英宗復闢以後,接著就清算了于謙等人。

而若沒有孫太后,英宗不可能成功的發動奪門之變。也正是她,間接的導致了大明第一忠臣落幕

相關焦點

  • 大明不和親、不納貢,為何《大明風華》中孫太后用重金贖買朱祁鎮
    然而,由於孫皇后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女主,她的戲份實際上人為增加了不少,而關於其用重金贖回朱祁鎮這件事便是如此。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孫皇后真的用金銀贖人了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卻遭遇「土木堡之變」,不僅損失慘重,且自己也被瓦剌俘虜。那麼,在兒子被瓦剌俘虜之後,孫皇后是如何做的呢?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從此,皇權面對文官集團再也不像他們的祖先朱元璋和朱棣那樣想殺就殺,底氣十足了。從此正德皇帝幾次出關,均被文官擋回。
  • 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 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女政治...
    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 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女政治家孫太后時間:2020-01-30 15:55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
  • 比起《大明風華》,歷史上孫太后與朱祁鈺的宮鬥和反擊要更加精彩
    歷史上的孫太后面對這種困局,可沒有《大明風華》中表現的那麼果斷、大公無私,作為母親,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趕緊回來。而反擊的人,除了明英宗朱祁鎮,還有這位深藏在皇宮內的孫太后,這位當了三年皇貴妃,七年皇后,十四年皇太后的女人,發動起反擊之時,雖然無聲,卻勝過雷霆!
  • 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孫太后母子真的很沒有底線嗎
    古人對待權力的爭奪,財富的爭奪一直沒有停止過,誰都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即便是出生在皇族的人,也不可能100%的就能當皇帝,所以說要想當上皇帝,必須有些手段才可以,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嫡長子,而這個孫太后就是最近熱播的古裝電視連續劇《大明風華》裡孫若薇的原型。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被俘的明英宗土木堡之變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斷層,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銳部隊全軍覆滅,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沒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團的政治力量,皇帝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依靠宦官擊集團
  • 《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和胡善祥,在歷史上真的是親姐妹嗎?
    文/十三喵2019年年底,由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吳越、梁冠華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播出,甫一播出便贏得熱點無數,引起了全民的廣泛討論。在劇中,由湯唯飾演的孫若微和由鄧家佳飾演的胡善祥被設定成了靖難之役的一雙姐妹遺孤,那麼歷史上真有孫若微和胡善祥這兩人嗎?她們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呢?
  • 「藝術皇帝」與「大明風華」
    剛剛結束播映的《大明風華》把明朝開國以來的靖難之役、五徵漠北、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等重大事件,與皇室成員間的恩怨情仇穿插在一起,精彩紛呈,不少網友評論說「了解到不一樣的大明」。不過,影視劇畢竟有演繹成分,《大明風華》也不例外。  在劇中,朱亞文扮演的朱瞻基不但會「撩妹」,而且能徵善戰,在皇位爭奪中戰勝了兩位叔叔。
  • 王振和英宗:不僅是土木之敗的罪人,也是大明王朝的罪人
    "自仁宗以來不勤遠略,宣宗承之"。而明英宗朱祁鎮自幼生活在母親孫太后的庇護之下,他不諳世事,認為明軍無往而不勝,他要學著太宗那樣,建立偉大的功績,青史留名。在他看來,大明就是天朝上國,不容得他人有一絲的質疑和不敬。在土木之變以前,他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而王振,就是他最好的知己,最信賴的朋友。王振不會像三楊那般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朱祁鎮的決定,不管對錯,王振都會百分之百的支持。1.
  • 于謙再造大明,為何英宗復闢之後非要將他殺害
    公元1457年,朱祁鈺一病不起,由於未有子嗣,因此儲君的位置也無人繼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朱祁鈺駕崩的話,那麼大明江山將會後繼無人,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等人為了大明天下毅然決定奉朱見深為儲君。影視中的明英宗明英宗,與于謙有私人恩怨在土木堡之變之後,也先曾經以明英宗籌碼,同明朝進行談判,甚至還帶著這位被俘的皇帝一起進攻北京,為了使蒙古人的企圖毀滅。
  • 于謙如何力挽狂瀾,救天下於傾覆之間,再續大明200年國運?
    他為了大明江山的確已經走到了粉身碎骨的那一步,不過,後世之人也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說于謙大爺一出手,就為大明延續了近200年國祚,幾乎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大明國運。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時至英宗陷於土木之年,于謙當時的手筆的的確確當得上「力挽狂瀾」。
  • 朱瞻基的孫皇后有多能幹?她的一個決定簡直重塑了大明王朝
    但是七年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明成祖要正式冊封皇太孫妃了,最終入選者卻是名不見經傳的胡善祥。她的入宮充滿了傳奇色彩,因為司禮監根據朱瞻基的生辰八字外加各種星象觀測,把這個皇太孫妃提前繪製了出來,宮中根據這個要求,在濟寧尋找到胡善祥,她符合全部要求,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成了太孫妃。
  •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鑽營投機之人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被幽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再登皇位。當時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奪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太后,另一個就是于謙。不過,孫太后不僅不會阻止石亨等人行謀逆之事,反而還會樂見其成並且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于謙掌控大明軍政,可謂是權傾一時。
  • 《大明風華》:真實的胡善祥無過而廢,孫貴妃竊宮人之子為己子!
    《 大明風華》:真實的胡善祥無過而廢,孫貴妃竊宮人之子為己子!《大明風華》熱播,主要人物的結局也浮出水面。劇中的明宣宗朱瞻基有一後一妃,而且頗為神奇的是這一後一妃同為靖難之役中失散的親姐妹。孫若薇是朱瞻基一見鍾情的伴侶,後來成為太孫嬪、太子嬪,之後成為皇妃,生育一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因為皇帝的寵愛,以及胡氏與漢王串聯的事態敗露,孫若薇成為了皇后。明英宗繼位,身體孱弱年齡幼小,一直由母親孫若薇攝政。而歷史上的胡皇后、孫貴妃似乎與電視劇中的人設頗為不同。胡皇后為人善良、孝順,性格溫柔,而且並沒有子嗣。
  • 若通過非常手段殺害英宗 景泰帝皇位必然不保
    景泰帝一生最大的悲劇就是他對皇位太過於執著,當初孫太后先立朱見深為太子後,才答應立郕王為皇帝,其意思很明白,大明的天下還是英宗皇帝的,朱祁鈺不過是代理執政罷了。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朱祁鈺在朝野獲得很高的聲望,帝位也漸漸穩固,但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當皇帝,而是希望兒子朱見濟能取代侄兒朱見深成為大明王朝的合法繼承人。
  • 表面上石、徐、曹主導,實際孫太后才是主謀!
    《大明風華》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精品古裝劇,其中湯唯演繹的孫若微更是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但是在電視劇中,孫若微對於策劃奪門之變的朱祁鎮明顯是驚愕甚至是反對的。那麼,真實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大明風華的演繹是否正確?孫太后果真反對嗎?說起奪門之變,我們首先要從事情的源頭說起。
  • 《大明風華》大結局,人生贏家孫皇后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部劇從靖難之役開始,一直到奪門之變為止,整整五十年的跨度涵蓋整個明朝前期的歷史進程。 ,數度救大明王朝於危難,見證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誕生」。這齣明朝版的「狸貓換太子」大戲就這麼成功的瞞天過海。 有了寵愛,有了兒子,沒有人懷疑孫若微將登上中宮之位,取代那個體弱多病又不得寵愛的可憐皇后。
  • 《大明風華》孫若微的歷史人物原型是誰?真實人生比電視劇更精彩
    不過,《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養父孫愚為她偽造的身份信息倒是和歷史上的「孫若微」相符:孫氏,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是「靖難遺孤」,她為了給父母報仇而潛伏到京城,伺機刺殺永樂皇帝朱棣,結果卻因機緣巧合與朱棣之孫朱瞻基相識,兩人情投意合最終結為了夫妻。
  • 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大明一下轉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幸得之前于謙沒有隨駕,被留下來主持兵部工作。在孫太后的支持下,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力排朝廷南遷等建議,固守京城,擁立朱祁玉為景泰帝,發起了力挽狂瀾的"北京保衛戰",終於抗住了也先大軍的進攻。也先在發還明英宗回朝後,撤兵遠去。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渾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明白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自己必然不得好死,但為了大明的將來,還是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公元1457年,身在南宮被囚禁的明英宗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再度登上帝位。明英宗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二次登基的皇帝,中間總共時隔了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