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專制的男權社會中,偶然湧現出來的偉大女性形象,顯得璀璨異常。就像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呂雉,還有直接改元建國的武則天,以及北宋"有呂武之才,而無呂武之惡"的劉太后。
在明朝也有這麼一位孫太后——大明孝恭皇后孫氏,她的一生雖無法與前三者相比,不過也堪稱傳奇。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就是以她是事跡為原型改編的。當然,電視劇並不是歷史,其中有很多地方都和現實有很大出入。
(一)、天生麗質,成為皇后最佳人選
自從靖難之役成功以後,朱棣搖身一變,從藩王成了皇帝。而他的兒子們,也跟著沾光,該當太子的當太子,該封王的封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寬厚仁義,嫡長孫朱瞻基少年才俊,這爺倆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皇太孫,天下早晚落到他們手中。
1. 因父搭橋,頗受成祖喜愛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孫皇后父親擔任永城主簿,而朱瞻基的姥姥也來自永城,所以她能夠經常接觸到年幼的孫皇后。
因為時常入宮去探望時任太子妃的女兒張氏,就經常向女兒提起,永城主薄家的小閨女天資聰穎十分可愛。朱棣聽聞此事,也很是熱衷。他將這個孫氏,定為了心中理想的孫媳婦兒。"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所以朱棣讓自己的兒媳婦,把孫氏接入宮中悉心教導。
在宮中,孫氏和年幼的朱瞻基長期共處,兩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也為她以後能夠被朱瞻基破格提升成為正式的皇后,奠定了基礎。
如果完全按照朱瞻基的意願,應當是選擇孫氏為正式的妃子。不過,這種事情不可能由他本人說了算。最後還是在司天監的建議下,"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
來自濟寧的胡氏成了正式的太孫妃,而孫氏只不過是一個太孫嬪。
2. 宣宗即位,母憑子貴
都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可是只有皇后一人才是他正式的夫人。古代從上到下,嚴格的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皇后才是後宮之主,其他的妃嬪在其眼裡不過是伺候皇帝的僕人罷了。本來朱瞻基就對胡氏為妃不滿,奈何當時他只是太孫,不宜多說什麼。
等到他自己當了皇帝,自然是想立誰,就立誰。更何況,他的姥姥彭城夫人也一直很看重孫氏。而孫氏也很爭氣,在朱瞻基繼位後,領先一步生下了兒子。如此一來,明宣宗就有了廢除胡皇后的理由。
他開始尋找各種藉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雖然三楊等人拿出宋仁宗的例子勸阻,但朱瞻基決心已定,無法動搖。
並未犯什麼大錯的胡氏,就因為沒提前生出兒子而失去了國母的地位,她也成了"前皇后"。孫氏拿出一副偽善的模樣,假意推辭"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由此可見,此人的心機,不是一般的重。
從那以後,孫氏憑藉著自己的兒子朱祁鎮,成功上位。成為了正兒八經的後宮之主。當然,後宮並不完全是她一人說了算。還有一個張太后,那也是她不得不忌憚的角色。
(二)、危難之際,不得已達成妥協
不論是呂雉還是孫皇后,她們都是"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典型代表。就像呂雉當年如此對待戚姬,不過也是為了報當年戚姬想讓自己兒子上位的仇罷了。
朱瞻基去世以後,孫皇后,也成了孫太后。本不該後宮參與朝政,但是她為了不讓自己那不諳世事的兒子經歷朝堂風波,還是冒著違背祖制的風險,屢屢參與。可溫室裡的花朵,又怎能抵擋的住風雨摧殘。
1.土木之變,國家陷入危難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鎮,也就是孫太后的兒子,他從小生活在母親和祖母的庇護之下,一直以為天下平寧而手中的軍隊無往而不勝。但是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像太宗(成祖)朱棣那樣,能夠遠徵草原,留下千古美名。
所以,他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勵下,不顧汪直等一朝臣的反對,在並未完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帶著幾十萬明軍精銳浩浩蕩蕩的朝北方進發。他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常年在風吹雨打的草原上生長起來的霸王花,也先,是多麼的可怕。
因為缺乏帶兵經驗,而又過於輕信宦官之言,所以一路上屢遭偷襲。當大軍準備南撤時,遇到了也先的主力,雙方在土木堡展開決戰。二十萬多萬的明軍,在這場戰役中幾近消亡,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至草原。
2.北京保衛戰,孫太后"大義凜然"
孫太后聽聞兒子被俘的消息,傷心欲絕。緊接著噩耗傳來,北元大軍兵分三路,準備圍困北京城。此時國中無主,孫太后雖然不想讓自己最討厭的胡太后的兒子郕王朱祁鈺監國,可當時實在是沒有多餘的選擇。
"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星象有變,當南遷。"朝中有很多大臣向郕王建議南遷,而于謙等人堅決不從,並稱"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隨後也先將英宗置於中軍,以此來恫嚇明軍。這個他們平日裡都不敢直視的君王,此時遭受如此凌辱,明朝的將士們又怎敢再次發動攻擊。而且,槍炮無眼,萬一傷了龍體,那可是株連九族的罪過。
于謙找到孫太后商量,擬定立郕王為皇帝,如此英宗便成了太上皇,明軍士兵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英宗畢竟是孫太后的兒子,他還在那裡吃土,現在又有人覬覦其帝位。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怎能不痛心。
可當時實在是沒有好的辦法,所以雙方達成妥協。朱祁鈺可以上位,但是必須由孫太后擬定懿旨。同時,皇太子的冊封必須由孫太后決定。孫太后先是下了兩道允許朱祁鈺上位命令,而後又"奉皇太后聖旨,今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
孫太后與大臣交易的內容就是,她可以同意朱祁鈺上位,但是皇位必須給自己兒子留著,兒子若回不來,日後孫子再上。所以,她幾次下令的目的,就是提醒朱祁鈺,他的權力是孫太后給的,若是他不聽話,隨時可以收回。
(三)、幫子奪權,結束跌宕一生
"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景泰帝登基以後,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不敢得罪一眾朝臣,更不敢得罪孫太后。兩人的關係,處理的還算和諧。
儘管如此,可是孫太后還是掛念自己的兒子。本來他應該在皇宮大殿內指點江山,如今皇位已經易主,兒子也在寒冷的北疆中,獨自承受苦楚。
1. 迎還英宗,不料飽受煎熬
"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英宗還在瓦剌部落的時候,孫太后一刻也不曾忘記。還擔心塞外苦寒,經常給他寄越冬的衣物。後來,孫太后和兒媳婦們湊了些銀兩,給也先送去,瓦剌人一看,英宗已經沒了利用價值,留在帳中還得管吃管住,倒不如讓他回去和兄弟爭奪江山。
"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回去以後,英宗發現還不如在瓦剌那裡活的自在。最起碼在草原上,無憂無慮,而且天高任鳥飛,他的自由程度也很高。回去以後,自己的兄弟,將其視作仇敵,將他幽禁起來。
其實,景泰帝有些婦人之仁,如果他當初能夠決絕一些,有一千種方法能夠將朱祁鎮置於死地。他的錯就在於太過心慈手軟。
2. 稱心如意,最後安然離去
孫太后看到兒子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心中憤懣異常。她早就有讓兒子重新上任的想法,只不過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而當景泰帝大病之時,孫太后聯合了大將石亨以及徐有貞等人,密謀發動宮變。
《明史》中說的很清楚,奪門之變石亨等人是先稟明了太后,再採取的行動。"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可見,孫太后的幫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英宗成功復闢,自然也忘不了自己的母親,緊接著給她上了徽號"英宗,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
這也是明朝第一個擁有徽號的女人,"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
結語:
謀後位,定亂局,助復闢,孫皇后終其一生,倒還算是個明事理的女人。她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建議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當然,北京保衛戰,她也是出過力的。不過後世對其評價不一的原因,主要就是英宗復闢以後,接著就清算了于謙等人。
而若沒有孫太后,英宗不可能成功的發動奪門之變。也正是她,間接的導致了大明第一忠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