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于謙,力挽狂瀾救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2020-12-22 騰訊網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是明代官員于謙所寫的《石灰吟》。于謙本人從小有著崇高的志向,他學習非常用功,據說他是在一座石灰窯旁邊看到了老人們煅燒石灰的畫面,他看到後心有感慨,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石灰吟》,這首詩是于謙十二歲寫的,也代表了于謙對未來有著遠大的追求。同時這首詩也是于謙未來的真實寫照。

于謙24歲時入京參加會試,考了第一名,後來于謙任兵部左侍郎時屢屢為民上書,在任期間他常常興修水利、施藥散糧,政績頗高。但是因為自己太過正直,屢屢受到當時的宦官王振的打擊。直到正統十三年,于謙任兵部左侍郎,協理軍務,那年他已經五十歲了。

而于謙任官時在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他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在他沒登上皇位之前,就很欽佩他的太爺爺朱棣的行為,認為他帶領軍隊徵戰四方,既威風還提升了國家的威望,於是在他登上皇位後也想帶兵出徵,當時蒙古族人時常侵犯明朝邊境。朱祁鎮常常想著帶兵徵伐蒙古人,但其實就是想出去耍耍威風。在他安排好國家事務之後就率兵出徵了,沒有想到的是明英宗運氣實在太差了,剛出去就碰到了蒙古人,一番作戰之後,英宗不幸被俘。

蒙古人手裡握著英宗這個大寶貝自然是想和明朝做交易了,此時蒙古瓦剌進一步南侵,明朝都城危在旦夕,留守在明朝負責國家事務的朱祁鈺急忙召喚大臣一同商討對策。其中有人選擇遷都,撤回南京,而于謙臨危受命成為兵部尚書,他反對遷都。他率領22萬官兵,經過認真思考,精心部署,列陣九門,誓死也要抵抗蒙古大敵,他還扶持郕王即位,通過此舉穩定民心,也向蒙古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新皇帝,蒙古人手中的皇帝對他們不再有威脅作用了。經過5天的激戰,于謙率兵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來朱祁鈺授予他少保的官位。之後,蒙古人認為手裡的皇帝沒什麼利用作用了,就讓他回京了,當然此舉也是想引起他們兄弟二人爭奪皇位,這樣蒙古就能趁虛而入了。

明英宗在回京之後就被他的弟弟軟禁在南宮,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英宗兒子的儲位,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後來,代宗病重,英宗在此之際,拉攏舊臣衝出南宮,進入東華門,來到奉天殿行即位典禮。英宗復位成功後,就開始清算舊帳,他把于謙等人送進了大牢,將代宗朱祁鈺幽禁。不久後聽信奸臣的進言處死了于謙和大學士王文。曾經在國家危難關頭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的于謙就這樣被處死,死後還被抄了家。

很顯然,于謙當時扶持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上位就是為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而已,畢竟不能讓蒙古族威脅牽著鼻子走,而英宗回來後,于謙他也不知該怎麼辦了,只能先穩住代宗,畢竟惹出禍事的是英宗,他也需要承擔責任。但是于謙也沒想到英宗能夠奪回皇位,還聽信小人讒言將他處死。好在英宗兒子即位後,在眾人的努力下,于謙得以洗刷冤屈,恢復了他的名譽,並將于謙在北京的故居改為「節忠祠」。

于謙為了拯救國家力挽狂瀾,他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那樣的選擇也必然會得罪明英宗朱祁鎮,他心裡肯定思考過這些問題了,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這也體現出他對國家、對百姓的絕對忠誠。

相關焦點

  •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都有哪些成就,力挽狂瀾又為何落個身敗名裂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代宗臨危受命,繼承大統,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江山。但朱祁鈺結局卻是身敗名裂,為何力挽狂瀾的代宗會落得如此下場?朱祁鈺在位期間又有何成就?在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欲望號街車》中對人類的欲望和貪婪做了深刻的剖析,通過對主人公命運的大起大落的描寫,讓人對於人性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視死如歸保家衛國 皇帝被俘虜,明朝開始陷入了一個即將要滅國的局面,這時候出來力挽狂瀾的便是于謙。 這時候的于謙不僅擁立新君,而且每次打仗都是一等功臣, 很容易的獲得了明代宗的信任。而在這時明英宗回到京城,既沒有了皇位,也被明代宗軟禁了起來。 雖然這時候的于謙很受重任,但是對於這他也沒有任何辦法 。明代宗很器重于謙是必然的,于謙也擁立明代宗。
  • 于謙曾力挽狂瀾,拯救了整個大明朝,為什麼最終卻被皇上處死?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正統十四年,瓦剌騎兵大舉南下,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冒然親徵,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朱祁鎮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毀於一旦。隨後瓦剌騎兵一路挺進至京城腳下,國家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定守衛京城的決心。
  • 家風故事匯②丨清正廉潔 力挽狂瀾——于謙
    家風故事匯②丨清正廉潔 力挽狂瀾——于謙 2021-01-14 2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她是抗日英雄,一心救國救民,晚年卻犯了錯誤,後落得慘死下場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好多英雄,他們的事跡很是讓人敬佩的。當時她的年齡已經快六十歲了,到了這個年齡的女人,都是在家養老,但是她卻有著一個愛國之心,她一心救國救民,為了把日本鬼子趕出來,她親自拿起武器對抗外敵,真是一個巾幗英雄。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他對于謙極其信任,只要是于謙的提議,明代宗無不應允。在決定任用一個人之前,明代宗也要先詢問于謙的意見。有人不滿于謙權力太大,於是上書彈劾他,明代宗總是置若罔聞,對于謙則是更加信賴。
  • 這位三國第一高手最後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最後為何落得如此慘敗且不得善終的下場呢?下面且聽為你娓娓道來。呂布先是投奔并州刺史丁原的麾下,一步步做到了主簿的位置。並且認了丁原為義父。後來丁原與董卓在朝廷上發生爭執,兩人都想控制朝廷走向。董卓以高官厚祿引誘呂布,想借用呂布之手除掉丁原。想不到呂布還真抵擋不住利益的誘惑,腦子一熱,就生生把自己的領路人兼義父給咔擦了。
  •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那麼,問題便來了: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貞等人的行動,如果知道,那又為何不阻止他們呢?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根據史書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並不在場,而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這位兵部尚書就鋃鐺入獄,不久之後,他就橫屍街頭。凡是涉及皇位的爭奪之戰,必然會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奪門之變中,被犧牲的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與被迫犧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是自願為了明朝的安定,拋頭顱、灑熱血。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不選擇歸隱,卻落得下場悲慘呢?
    張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靠一張利嘴遊說列國,將天下君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張儀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何在秦惠王死後不知進退,卻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張儀(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魏國人。傳說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高足,而「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後來長期為秦國效命,從事遊說離間諸侯的活動。他極力倡導連橫之事,努力瓦解齊楚同盟,為秦國最終實現各個擊破立下大功。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
  •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大明少保于謙
    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天下是廣闊的,于謙波瀾壯闊的一生就此開始!從此,在歷史長廊裡留下了他動人心魄的身影。京城會試中,于謙順利考中進士,並最終被任命為御史。此後,仕途一片光明。在任期間,兢兢業業,威望恩德遍布於各地,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為難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還十分清廉。
  • 胯下之辱的韓信,為何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僅僅是因為功高蓋主嗎?
    胯下之辱的韓信,為何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呢?僅是因功高蓋主嗎?韓信是三國時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將,可以說當時的韓信非常的厲害,他非常擅長作戰領兵。而且劉邦最終可以取得勝利,而且打下諾大的江山,其實是離不開韓信的功勞的。
  •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含冤而死,官員抄家時掩面痛哭,劊子手自刎謝罪
    ——于謙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不乏忠臣良將,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安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古往今來,每個朝代也從不缺少奸佞小人,無能昏君,使得多少英雄好漢,痴心錯付,落得悲慘的下場。推行改革,使秦國強大的衛鞅如此;精忠報國,為宋朝收復失地的嶽飛如此;兩袖清風,被稱為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謙,也是如此。
  • 明代大將于謙從敵人手中救出了皇帝,為何卻被皇帝賜死?
    原來他就是明代大將于謙。于謙從小就是一個神奇的孩子,不僅會即興作詩,長相也很奇怪。于謙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 明朝時,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于謙力挽狂瀾,為何皇帝卻非殺他不可
    他以文天祥為榜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卻被小人陷害,成了千古冤案,他就是明朝大臣于謙。皇帝為什麼非殺于謙不可?猩猩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您其中的緣由。朱祁鎮殺于謙原因之一,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于謙不聞不問。好在朝廷中有于謙,他及時擁立朱祁鈺為帝,避免人心不齊,接下來他展示了他天才般的軍事能力,成功抵禦了瓦剌的一次次進攻,大明保住了。權力就像是毒品,一沾上就離不開,朱祁鎮在一年之後被瓦剌放回來了,朱祁鈺並不想把皇位還給自己的哥哥,在于謙的默許下,朱祁鎮被軟禁,這一關就是七年。期間于謙擔任兵部尚書,負責看管朱祁鎮,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 電視劇中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唐伯虎最終為何會落得悽慘下場?
    但是在電視劇中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唐伯虎最終為何會落得悽慘下場?唐伯虎是蘇州人,他是明朝有名的畫家,詩人,還有書法家,這一點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他家境不錯,所欲才有機會學習這些東西,並且講這些都發揮到極致。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對於文人有一種莫名的執著,所以對於唐伯虎的教育還是很看重的。在父親的培養下,唐伯虎也沒有辜負他的期待,真的成為了,一代文人墨客。
  • 他是歷史上的蘭陵王,英俊、忠君、愛國,為何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蘭陵王看到使者和毒藥,嘆息命運對其不公,一心忠君報國卻落得如此下場。當時蘭陵王的王妃勸蘭陵王去和後主高緯把事情解釋清楚,蘭陵王知道自己死期到了,而一心讓他死的就是後主高緯,就喝了毒酒。蘭陵王死後,高緯假惺惺地給蘭陵王追鱛了官位,為了平定民心。因為蘭陵王很愛惜士兵和將領,所以蘭陵王死後差點發生兵變。但是因為幕後黑手是高緯,大家只好作罷。
  • 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清代袁枚的這首詩將"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與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相提並論,視二人為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二人皆官至少保,分別為各自所在的朝代立下汗馬功勞,又含冤而死。嶽飛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死時僅39歲;于謙則在明英宗"奪門之變"中復位後當即被逮捕入獄,死時59歲;二人死後皆葬於杭州西湖。不過,二人卻又顯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