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都讀過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是明代官員于謙所寫的《石灰吟》。于謙本人從小有著崇高的志向,他學習非常用功,據說他是在一座石灰窯旁邊看到了老人們煅燒石灰的畫面,他看到後心有感慨,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石灰吟》,這首詩是于謙十二歲寫的,也代表了于謙對未來有著遠大的追求。同時這首詩也是于謙未來的真實寫照。
于謙24歲時入京參加會試,考了第一名,後來于謙任兵部左侍郎時屢屢為民上書,在任期間他常常興修水利、施藥散糧,政績頗高。但是因為自己太過正直,屢屢受到當時的宦官王振的打擊。直到正統十三年,于謙任兵部左侍郎,協理軍務,那年他已經五十歲了。
而于謙任官時在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他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在他沒登上皇位之前,就很欽佩他的太爺爺朱棣的行為,認為他帶領軍隊徵戰四方,既威風還提升了國家的威望,於是在他登上皇位後也想帶兵出徵,當時蒙古族人時常侵犯明朝邊境。朱祁鎮常常想著帶兵徵伐蒙古人,但其實就是想出去耍耍威風。在他安排好國家事務之後就率兵出徵了,沒有想到的是明英宗運氣實在太差了,剛出去就碰到了蒙古人,一番作戰之後,英宗不幸被俘。
蒙古人手裡握著英宗這個大寶貝自然是想和明朝做交易了,此時蒙古瓦剌進一步南侵,明朝都城危在旦夕,留守在明朝負責國家事務的朱祁鈺急忙召喚大臣一同商討對策。其中有人選擇遷都,撤回南京,而于謙臨危受命成為兵部尚書,他反對遷都。他率領22萬官兵,經過認真思考,精心部署,列陣九門,誓死也要抵抗蒙古大敵,他還扶持郕王即位,通過此舉穩定民心,也向蒙古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新皇帝,蒙古人手中的皇帝對他們不再有威脅作用了。經過5天的激戰,于謙率兵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來朱祁鈺授予他少保的官位。之後,蒙古人認為手裡的皇帝沒什麼利用作用了,就讓他回京了,當然此舉也是想引起他們兄弟二人爭奪皇位,這樣蒙古就能趁虛而入了。
明英宗在回京之後就被他的弟弟軟禁在南宮,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英宗兒子的儲位,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後來,代宗病重,英宗在此之際,拉攏舊臣衝出南宮,進入東華門,來到奉天殿行即位典禮。英宗復位成功後,就開始清算舊帳,他把于謙等人送進了大牢,將代宗朱祁鈺幽禁。不久後聽信奸臣的進言處死了于謙和大學士王文。曾經在國家危難關頭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的于謙就這樣被處死,死後還被抄了家。
很顯然,于謙當時扶持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上位就是為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而已,畢竟不能讓蒙古族威脅牽著鼻子走,而英宗回來後,于謙他也不知該怎麼辦了,只能先穩住代宗,畢竟惹出禍事的是英宗,他也需要承擔責任。但是于謙也沒想到英宗能夠奪回皇位,還聽信小人讒言將他處死。好在英宗兒子即位後,在眾人的努力下,于謙得以洗刷冤屈,恢復了他的名譽,並將于謙在北京的故居改為「節忠祠」。
于謙為了拯救國家力挽狂瀾,他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那樣的選擇也必然會得罪明英宗朱祁鎮,他心裡肯定思考過這些問題了,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這也體現出他對國家、對百姓的絕對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