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忠臣于謙含冤而死,官員抄家時掩面痛哭,劊子手自刎謝罪

2020-12-22 說文道史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不乏忠臣良將,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安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古往今來,每個朝代也從不缺少奸佞小人,無能昏君,使得多少英雄好漢,痴心錯付,落得悲慘的下場。推行改革,使秦國強大的衛鞅如此;精忠報國,為宋朝收復失地的嶽飛如此;兩袖清風,被稱為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謙,也是如此。

于謙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的太平裡。于謙的祖上多代為官,他的祖父在洪武年間任職工部主事,但是到了于謙的父親這一代,父親於彥昭選擇了隱居,但於家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家風。

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于謙從小時就十分的刻苦用功,立志在將來報效國家。在青年時期,于謙最為敬仰的人就是文天祥,而這位偶像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于謙。永樂十九年(1421年),經過多年寒窗苦讀的于謙參加了科舉考試並考取了進士,從這裡開始了自己的為政生涯。

在為官期間,于謙處處為國家和為百姓著想,日夜為國分憂,從來不在乎自己的榮譽得失,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宣德元年,當時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派于謙跟隨自己御駕親徵。很快,動亂被平息。明宣宗讓于謙來數落漢王的罪行,于謙絲毫不講情面,對著朱高煦就是一頓痛罵,讓他抬不起頭來。在此之後,于謙也得到了宣宗的重用。

在受到重視之後,于謙可謂是平步青雲,很快就被封為河南、山西巡撫。而于謙也自然沒有讓宣宗失望,在到任之後就立即視察民情,慰問百姓。在擔任巡撫期間,于謙體恤百姓,免除或減輕困難戶的賦稅,幫助治理水旱災害,打擊盜賊,將所轄區域治理的井井有條,老百姓也安居樂業。

正統初年,明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雖說當時是張太后秉政,但其實明朝的政務大多由內務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來把持。在當時,為人正直,能力出眾的于謙受到了三楊的重視。然而在這三人去世之後,英宗親政,重用自己的親信太監王振。有了皇帝的支持之後,王振開始掌權。然而王振卻藉助自己手中的權力大肆斂財,濫用職權,接受賄賂。

在最盛之時,滿朝的文武百官都爭相討好他。然而一向清廉的于謙卻不屑如此,每次進京稟報奏章時,從來不帶任何禮物。當有人問他帶了什麼的時候,于謙只是回答:「只有兩袖清風。」

于謙此舉,無疑得罪了王振,從此視他為眼中釘,處處跟他作對。這裡的作對自然不是光明正大地反駁,而是暗中使絆子。 王振找人彈劾于謙因得不到升遷心生怨恨,擅自讓別人頂替舉報之人的官職。使得于謙突然被判處了死刑。老百姓聽說之後,認為一定是有人陷害于謙,於是聯名上書,為于謙伸冤,最終王振只好說自己「抓錯了」。

正統年間,北方的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年輕氣盛的英宗受王振的慫恿,決定御駕親徵。于謙等多位朝中大臣一旁勸阻,但英宗為了證明自己,同時受到王振的慫恿,堅決出徵。

之所以許多大臣反對皇帝御駕親徵,主要是因為當時朝廷的主力都在外地,一時之間難以集結。但在英宗的堅持之下,明朝的大軍還是出徵了。然而剛出京城就遇上了大雨,此時的英宗已經有撤軍之心,然而王振想著自己的老家就在蔚州,如果能夠和皇帝一起到家鄉走一趟,豈不是天大的榮耀,於是大軍繞道蔚州。

正因為這樣,明軍耽誤了行程,被瓦剌大軍追上,將英宗圍困至土木堡,還活捉了英宗,王振也被樊忠殺死。英宗被俘之後,由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此時的于謙,身為朝廷重臣,一手把持著朝政,在郕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帶領著群臣,抵擋住了瓦剌對於京師的進攻。

外敵雖然被趕走了,但是國家不可以一日無主,於是在于謙的扶持之下,郕王朱祁鈺登上了皇位,是為明代宗。作為一個「臨危受命」的皇帝,明代宗很了解于謙,大多數的政令都聽從于謙的建議。這樣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於是紛紛上奏彈劾于謙,但是明代宗每次都能夠力排眾議,任用于謙,這也使得于謙得以真正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明代宗登基一年之後,北方的瓦剌看到無法再從英宗身上得到好處,於是主動將朱祁鎮放了回去。然而此時的代宗已經登基,自然是不會再把皇位讓給英宗。就這樣,明代宗將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內,長達七年。在此期間,于謙一直輔佐著明代宗,治理國政。

然而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突然病重,臥床不起。朱祁鎮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在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的支持之下,朱祁鎮作為太上皇重新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于謙等其他的官員則被捕入獄。

很快,石亨等人以謀反的罪名,判處于謙等人死刑。在下達「罪名」的時候,英宗還是有一絲的猶豫,于謙確實對整個大明王朝有著不小的功績。但是手下的人說到,如果不誅殺于謙,復闢的事情就難以達成了。最終英宗下令判處于謙死刑。

一代忠臣,就這樣含冤而死。在于謙死後,官員們來到于謙的家中抄家,看到家中的情形無不掩面痛苦。在于謙的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一個裝有朱祁鈺御賜的蟒袍和劍器,家中的各種設施也平淡簡樸。就連曾經行刑的劊子手,也認為自己愧對良心,寢食難安,最終只好自刎謝罪。

身為國之重臣,于謙從來沒有計較過自己的得失,一生清廉,只留有兩袖清風和一腔熱血。

相關焦點

  • 明朝第一忠臣被殺,錦衣衛落淚,劊子手陪葬,皇太后幾天吃不下飯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到崇禎帝止,明朝湧現了無數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勇將,海瑞、張居正、戚繼光等等,一個個名字如雷貫耳,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接下來要說的這個人,堪稱是明朝第一忠臣,挽救明王朝於危難之際,守住了百年江山的根基,勞苦功高,但最後卻被冤殺,心狠手辣的錦衣衛忍不住掉淚,冷漠的劊子手心有愧疚追隨陪葬,深宮中的皇太后得到消息後也連連嘆息,好幾天吃不下飯。
  • 千古忠臣于謙,解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卻被皇帝下令處死!
    在朱棣執政的時期,有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經過數十載的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了進士,他的名字就是于謙。于謙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努力讀書,想要像剛烈正直的文天祥一樣能夠報效自己的祖國,讓普通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曾經是朝中的官員,但他的父親不知道為什麼卻選擇了隱居。
  • 明朝一代忠臣于謙冤死後,很少人知道他的身後事,是誰安葬的?
    于謙,浙江杭州人,明朝時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樂十九年,他登進士第。宣德元年,時任御史的于謙跟隨明宣宗,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發起的叛亂。他痛斥朱高煦發動叛亂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賞識。
  • 于謙為什麼會被殺?又為什麼說于謙的死代表著明朝氣數已盡?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政變的方式,重新奪回了失去長達8年的皇位,明英宗上臺後處決了大臣于謙,並且,有說法認為:于謙被殺,已經註定了明朝後來的命運,那就是氣數將盡。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是因為什麼被殺死的?並且,為什麼于謙的死意味著明朝氣數將盡呢?
  • 忠誠堪比文天祥,但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于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看到標題的于謙,可能許多同學迷惑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爺,可不是那位說相聲的于謙,而是大明朝景泰帝時期的官員于謙。許多人不太了解于謙,了解于謙的人大多很喜歡他,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走進于謙。一、剛正不阿于謙的仕途前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十分得意。
  • 于謙和王陽明哪個是明朝第一人?
    于謙,1398年-1457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徵瓦剌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全軍覆沒,隨行大臣戰死者不計其數,史稱土木堡之變,時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有大臣言棄京師遷南都應天府(今南京),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主張固守,避免了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南遷,在君為輕,社稷重之的想法下,主張立英宗之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于謙率領下,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再續明朝朝二百年,沒有使之成為偏安一隅的南明
  • 明朝錦衣衛最厲害的八位風雲指揮使,陸炳排第二
    錦衣衛是明朝獨有的特務機構,為明太祖所創立。錦衣衛直接對皇帝負責,可以在逮捕任何皇親國戚和朝中官員並且進行審訊。因為錦衣衛權力過於巨大,審訊之中難免出現急功近利嚴刑拷打之事。朱元璋都曾看不下去,焚燒過一批刑拘,但是到了朱棣手中,錦衣衛的勢力又開始壯大起來,朝中官員惶恐不安,生怕一個不慎被抓到把柄,死得不清不楚。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 他是明朝的忠臣民族的英雄 。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 這位大臣臨死前吟詩一首,劊子手聽後當場下跪,久久不忍落刀
    于謙向代宗上表,可代宗不同意。徐有貞見自己的官職遲遲不恢復,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於是,也開始怨恨于謙。石亨和徐有貞因擁立之功備受英宗的信任,在朝廷中的地位隨之飛漲。 功成名就之後,他們兩人不約而同地向英宗建議,要求以迎立外藩的罪名殺死于謙。英宗知道于謙在守衛京城時曾立下大功,不禁猶豫道:「于謙這個人確實有功。」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明朝大忠臣于謙,一生不畏權貴,藩王甘願當小弟,卻被新皇帝砍了
    明正統十四年,蒙古軍隊殺到北京城下,有一個人站出來,保住大明江山,他就是于謙。今天猩猩就來跟您講一講這位千古名臣,希望您能喜歡。洪武三十一年,于謙出生在杭州,優越的家境沒有讓他成為花花公子,于謙幼時便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所以在他的書房一直懸掛著文天祥的畫像。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進士,從此踏入仕途。
  • 明朝時,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于謙力挽狂瀾,為何皇帝卻非殺他不可
    臧克家先生有一首詩叫《有的人》,其中有一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很適用咱們今天的主角。他以文天祥為榜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卻被小人陷害,成了千古冤案,他就是明朝大臣于謙。皇帝為什麼非殺于謙不可?猩猩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您其中的緣由。朱祁鎮殺于謙原因之一,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于謙不聞不問。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會有人說古代的于謙死得不冤呢?
    于謙不是一般等閒人物,是載入明史的歷史名人,因此他的個人生平,並不存在捏造杜撰,作為明朝前期的一代重臣,于謙一生為國為民忠心耿耿,其功績彪炳青史,為後人所敬仰。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于謙的生平,這位大明的肱股之臣,於英宗復闢的當年,即天順元年(1457年)含冤遇害,他的一生,不僅被載入明史,在民間更是口耳相傳,于謙,作為明朝著名忠烈,死後安葬於故鄉杭州的西湖畔,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于謙一生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 中國曆朝歷代名垂青史忠肝義膽的忠臣(原創經典語錄原創請勿摘抄)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被尊稱為國神,意為護國之神!戰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後楚懷王被秦國囚禁而死,襄王繼位。屈原勸諫襄王厲兵秣馬搜羅人才,以報懷王之仇,卻遭小人誣陷,被革職放逐湘南。後來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盡。
  •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土木之變後,于謙在採取一系列加強戰備措施的同時,還與其他大臣一起,對造成國家嚴重危機的王振奸黨,進行了一番沉重的打擊。八月二十三日,廊王登臨午門處理朝政,右都御史陳鎰等上疏,要求王下令族誅王振,以安民心。但郵王沒有明確答覆。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在明朝建立以後,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就叫做馬刺,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又強盛了起來,經常打擾明朝邊界的安寧,搶掠百姓們的財產,在抗擊瓦刺的戰鬥中,有一位愛國英雄叫做于謙。于謙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愛國的官員,他受到了祖父的影響,從小就擁有著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歷史上的這些人物都非常的喜歡,她甚至把文天祥的畫像都掛在了自己的房間當中並且在畫像下面寫了一首讚美的話,在明英宗的時候,瓦刺的首領也死在山西大同這個地方,英宗他親自帶領了自己的部隊去抵抗他們,明軍和瓦刺的軍隊在打仗之後失敗了,英宗非常的害怕,就率領大軍撤退。
  • 為何有人說古代于謙死的不冤?持的是何種心態?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從明史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宗殺于謙,完全是為了他那個皇位的穩固,卻絲毫不念及這個曾在國家危難之時站出來力挽狂瀾之人。這樣的皇帝與昏君何異?要不是關鍵時刻于謙站出來,臨危受命,打敗瓦剌,明朝或許就提前進入「南明」了;若沒有于謙,英宗能不能回到北京城都難說。
  •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在歷史上存在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恤。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大明少保于謙
    發言者,兵部侍郎于謙。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南宋恥辱歷歷在目,猶在眼前。試想,假如沒有于謙,明朝會怎樣?歷史估計會重新改寫,明朝或許會遷往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大片土地會成為瓦剌的跑馬之地,歷史重蹈南宋覆轍。萬幸的是,明朝有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