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原是讀書人,為何進宮當了宦官,明英宗又為何信任他

2020-12-14 騰訊網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賢后也出名,就連明朝的宦官都十分出名。而要說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為他是明朝第一代專權的宦官。明武宗寵信的宦官劉瑾,就是以王振作為榜樣的。

其實王振原是讀書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過科舉入仕,既然如此,為何卻進宮當了宦官呢?

原來王振只是略通經書,遠遠比不上那些學富五車的才子,考來考去也只是個落第秀才。王振漸漸失去信心,便在家鄉當起了私塾先生。但小小的教書先生,完全不是王振想像中的生活,於是他心一橫,便自閹入宮,成了宦官。

王振於永樂末年進宮,他為人圓滑狡黠,很快就從眾多太監中嶄露頭角,獲得明宣宗的賞識。明宣宗讓王振擔任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也因為這樣,讓王振得以陪伴朱祁鎮長大。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此時的王振,已經成為明英宗最信任的人,他也慢慢將手伸向朝堂。不過當時張太皇太后還在世,朝政多由「三楊」處理,王振也不敢太囂張。

明英宗即位後,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官職,也為後來王振擅權,鋪了一條康莊大道。

隨著張太皇太后以及「三楊」相繼去世,王振擅權的時機漸漸成熟,他慢慢將中央的重要官職,全部替換成自己的黨羽。

正統十四年瓦剌來犯,王振認為只要皇帝親徵,就能將他們嚇回去,於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紛紛站出來阻止,可明英宗深信王振,絲毫聽不進去。

明英宗和王振,在兩天之內湊了20萬大軍,卻號稱有50萬,甚至糧草、兵器都未配齊就出發了。雖然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人都隨駕出徵,然而他們並無話語權,軍中所有事皆由王振做主。

王振根本沒有軍事能力,卻又不肯聽從他人建議,最終導致被圍困在土木堡。明英宗見突圍無望,只能坐以待斃,結果被敵軍俘虜,而王振被誅殺在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以後,群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群臣皆認為土木堡之變是王振的錯,紛紛求情滅其家族。於是朱祁鈺下令,誅殺王振族人及其黨羽,並沒收其所有家產。

眾人都對王振恨之入骨,認為他死有餘辜,唯獨明英宗仍然相信他。明英宗復位之後,很是思念王振,便下令為他正名,還在京城為其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

王振擅權幹政、禍國殃民,群臣及百姓無不對他恨之入骨,明英宗又為何如此信任他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王振陪伴明英宗長大

明英宗很小的時候,王振就被明宣宗派去侍奉他,所以在明英宗心裡,王振就像一個長輩一樣。因此,明英宗一直親切稱王振為「王伴伴」。

人通常會對一直照顧自己的人心懷感恩,皇帝也是人,也會感謝從小照顧自己的人,不管他們是太監還是奴婢。就好比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一樣,他就對從小照顧自己的乳娘萬氏情有獨鍾,甚至想要立萬氏為後。

同理,明英宗對王振是有感情的,身為皇子本就沒有朋友,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從小教導自己的老師,以及身邊伺候的人。

第二、王振為人狡黠

王振雖然書讀得不精,更是屢次名落孫山,但他卻有其他的長處,就是善於察言觀色。因此才會被明宣宗賞識,得到侍奉朱祁鎮的機會。

他長期伺候明英宗,換句話說,他是看著明英宗長大的,所以明英宗的脾氣愛好,王振都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知道明英宗吃哪一套,於是總能戳中其心事。明英宗則認為,身邊有個如此了解自己的人,實屬難得,故而十分信任王振。

就好比有一次明英宗設宴,按規矩來說,宦官是不能參加的。可王振卻向明英宗發牢騷,更是自比周公,將皇帝比喻為成王。明英宗也覺得王振不在,設宴沒什麼意思,聽他這樣說,更是覺得虧欠了他,便破例讓其參加宴會。

第三、王振瞞天過海

明英宗給了王振很大的權力,這樣他便有了機會培養勢力。王振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擁有幫助皇帝「批紅」的權力。「批紅」就是將皇帝最後的裁決,用紅筆批閱在奏摺上。

王振常常藉助這一優勢,擅改明英宗的旨意,如果看見有人彈劾他,就率先將此人拿下,然後編個罪名讓明英宗處死他。

名臣于謙就看不起王振,有一次他準備去見明英宗,有人建議他先給王振送點禮,于謙堅持不肯。後來王振得知,便誣陷他對皇帝不滿,將他下獄。好在迫於山西、河南兩省官民的壓力,王振不得不放了于謙。

不僅是于謙,還有很多大臣因為不服於他,從而遭到陷害,有的甚至無辜枉死。明英宗對真相一無所知,總是聽信王振一面之詞,還誇讚他做得好。

綜上所述,明英宗對王振是有依賴感的,他認為王振不會害他,所以對其推心置腹。加上王振所作所為,都是暗箱操作,匯報給明英宗的完全是兩回事,故而明英宗對他深信不疑,以致差點毀了大明。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寵幸太監,差點被害到沒命,為何依然對其感恩戴德?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明英宗朱祁鎮,憑藉一己之力差點就將大明王朝斷送,更是一個實打實的昏君。明英宗當年土木堡兵敗,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即位,改元景泰,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患病,朱祁鎮與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兵變,重新黃袍加身,改元順天。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原來,大將石亨為謀求富貴,便與前府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在取得孫太后(明英宗的生母)的同意後,決定解救被幽禁在南內的明英宗(明景帝的兄長),並扶立他復位稱帝。巧合的是,他們商定好的起事時間,正是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同一天(正月十六日)。
  • 明英宗淪為階下囚,非王振一人之過,宦官亂政始於集權制度
    《文淵閣四庫全書》記載了康熙皇帝這樣一句話:「宦官為害,歷代有之。明如王振、劉瑾、魏忠賢輩,負罪尤甚。」其中這個名為王振的太監專權擅政,罪惡昭彰,坑了皇帝明英宗,也害了自己,他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一路上折騰得明軍士氣大減,精疲力竭,再加上皇帝自身能力不足,竟然遭到俘虜,成為異國他鄉的階下囚。
  • 國賊還是忠臣,明英宗復位當年為何要急著祭奠禍國大太監王振?
    那麼明英宗為何要為王振平反呢?到底是因為私誼還是另有隱衷呢?讓我們一起看看那段歷史,看看那些隱藏在歷史之中的複雜人性。一個不簡單的太監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之中,年輕的明英宗之所以執意御駕親徵,和其身邊一直慫恿其親徵的王振有著很大的關係。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徵瓦剌,結果卻被對方俘虜。不僅對明英宗個人來說,這是備受侮辱的事,對整個明朝來說,也猶如晴天霹靂。一時間,群臣不知所措,百姓人心惶惶。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鄺埜,但他當時跟隨明英宗出徵,便讓兵部侍郎于謙留守主持兵部事宜。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為何這麼說呢?對朱祁鎮這個少不更事的孩童來說,所幸的是,皇帝帽子就這麼毫無爭執地扣在了他的頭上;不幸的是,他還只是童稚年齡如何主持朝政?起先,對迎回明英宗一事,景泰帝朱祁鈺算是顧慮滿滿,他不悅地表示說,我本來就不想當這個皇帝,當初你們非逼著要我當。這時候,于謙發話了,他說,皇位既然已定,就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明英宗回來。朱祁鈺見他最信任的臣子都如是說,只得說:「聽你的,聽你的。」於是,很快,明英宗被迎回了北京。
  • 當年明月作品《明朝那些事兒》,揭秘:為何好人宦官是一樣的結局
    1、徐有貞的沒落徐有貞怎麼也是一位讀書人,他怎麼看另外兩個同黨就不舒服。一個是石亨,一個是曹吉祥,這兩個人的素質實在是有限。不僅什麼都不幹活,還整天提拔一些亂七八糟的人來當官,完全不成體統。徐有貞看到這些人的素質,決定不再和他們同流合汙。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大同前線戰報傳至京師後,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之下,明英宗朱祁鎮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親率20萬大軍(號稱50萬)親徵,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等在內的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他公正廉潔時刻為百姓的利益著想 ,所以也深受百姓們的愛戴。因此最後京師任兵部左侍郎之後,也又為國家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宦官的發展歷程歷史上的宦官經常被儒家士大夫刻意誇大,其實宦官的活動範圍極其有限,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十常侍,他們是東漢末年位高權重的宦官,即使如此,他們的權力範圍也僅限於皇宮之內,因此他們假傳太后的旨意,把何進騙進宮內,才得以動手。
  • 宦官汪直:6歲入宮靠萬貴妃起家,一手創建西廠,後權傾一時
    明朝時期,宦官專政,特別是從明英宗開始,明朝皇帝身邊必有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其中我們最耳熟的莫過於魏忠賢、王振等等,但是我們今天不說他們,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明憲宗時期的宦官汪直。
  • 明代宗為何會在臨死前被明英宗絕地反殺,落得死後無名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景泰帝朱祁鈺能當上皇帝,是太后、群臣和他之間的一場交易;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能被放回來,也是一場交易;最後,朱祁鎮能夠發動奪門之變,復闢成功,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交易的結果。
  • 明英宗的左膀右臂王振、袁彬,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9歲即位時,看到下面跪著黑壓壓的一大片,頓時手足無措,緊張萬分。這時候,一雙溫暖的大手蓋在他冰冷的小手上,他一抬頭,正遇見宦官王振鼓勵的目光。從此,朱祁鎮對這個大自己十幾歲的宦官產生了深深的依賴。
  • 翻雲覆雨、指鹿為馬:操縱朝政的宦官為何從瘋狂走向覆滅
    而內閣恰恰就有宦官大肆參與其中。他們早期僅僅是為了牽制內閣,鞏固皇權。但是後期後代皇帝的懶怠,使得宦官權力越來越大,朝臣所見非皇帝人、所奏非皇帝批,宦官得此獨攬大權。當魏忠賢將野心對準朝堂時,明熹宗的做木匠活愛好給他創造了機會。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在景泰帝的主持下,明朝軍民在北京城下擊敗了裹挾著英宗皇帝的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身為國之棟梁的于謙沒有去阻止這場事變?當時他又在幹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並未參與政變的他為何又要被殺頭?要說起明代就不得不提起明英宗朱祁鎮,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我們都有一所了解,而明英宗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主角,可謂是趕鴨子上架,在面對瓦刺軍隊的入侵,明明沒有將領之才,卻聽信小人宦官之言,自封大元帥,上陣出徵,這份勇氣是值得表揚的,但這個行為是愚蠢的,最後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對方的俘虜,而奪門之變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而間接引起的。
  • 明朝專權的宦官下場都是怎麼樣的 陳矩去世後為何百官相送
    如第一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就是如此,大權獨攬,甚至是在陪同明英宗出徵瓦剌時,掌握軍事決策權。不過最終因為決策失誤,讓明軍失敗被圍。王振也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遷怒所錘殺。汪直作為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也是權力不小。大家都知道東廠先設立,但由於東廠權力過大,帶來不少隱患。皇帝於是設立西廠對東廠進行制約。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關鍵還在於,明英宗本就是皇帝,是明宣宗欽定的接班人,景泰帝只是迫於時局權宜即位,他完全可以以此為由光明正大地宣布復位。殺了于謙,反而顯得自己偷偷摸摸不合法,而且還招致無數罵名。其實,明英宗殺于謙,根本不是為了正名。他也絕不是不想殺于謙,恰恰相反,他早就想殺于謙。
  • 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父子倆的後世評價為何一高一低?
    一提起明宣宗朱瞻基,後人總想起仁宣之治,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他的統治時期能被後人冠以「某某之治」時,評價自是不低;一提起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後人想到的多半是土木堡之變,外加奪門之變,評價並不高。實際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父子無論是在性格、人品還是在位時做出的成績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半斤八兩,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