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殘?明代宗為何會在臨死前被明英宗絕地反殺,落得死後無名

2020-12-14 無敵紫荊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景泰帝朱祁鈺能當上皇帝,是太后、群臣和他之間的一場交易;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能被放回來,也是一場交易;最後,朱祁鎮能夠發動奪門之變,復闢成功,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交易的結果。

一場「三贏」的交易

當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時間群龍無首,不免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再怎麼亂,這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雖然各方利益不同,但他們都不想看到北京被瓦剌攻破,落到國破家亡的境地,這是他們共同的底線。

既然有了共同點,那麼在互相妥協的情況下,就一定能達成協議。經過一番爭吵、爭鬥,最終宦官勢力首先被鎮壓了下去,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大太監王振的黨羽馬順、毛貴、王長等人,在朝堂之上被大臣們活活打死。

剩下的還有三方勢力: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以于謙等為首的朝廷大臣們,還有當時代理監國、朱祁鎮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朱祁鈺登基為帝,是唯一一個能夠保住大明江山的方法,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別的辦法,這一點在三方勢力中達成了共識,沒有異議。而這也是他們所有人的底線,所以,最終毫無懸念的,朱祁鈺當上了皇帝,是為景泰帝。

但這個結果,卻也是各方博弈之後的最終結果。首先孫太后就提出,朱祁鈺要想登基稱帝,必須要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意思就是,儘管現在形勢所迫,你當上了皇帝,但將來你死後,還是要將皇位還給朱祁鎮這一脈。這一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朱祁鎮一家的利益,朱祁鈺最多不過幾十年後,皇帝還是朱祁鎮的兒子來做。對此,朱祁鈺滿口應承了下來。

大臣們也提出了要求,朱祁鈺要想當皇帝,首先要嚴厲處置宦官集團,打擊宦官勢力,其次還要信任並重用大臣,群臣一心,打贏北京保衛戰。應該說,讀書人的思想境界還是比較高的,所提的要求也基本上都是為了國家利益著想,這與當了皇帝後的朱祁鈺的利益是一致的。雖然朱祁鈺並不想殺那些個宦官,但是衡量一下,殺幾個閹黨就能換個皇帝寶座,還是很合算的,所以朱祁鈺也答應了下來。

接下來,朱祁鈺登基為帝,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然後君臣一下,擊退了瓦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三方皆大歡喜,算是一個三贏的局面。

不高興的瓦剌

但是,這邊皆大歡喜,瓦剌那邊就很不高興了。為啥呢?因為當他們知道自己活捉了朱祁鎮的時候,非常興奮,認為這是一塊入主中原的「叩門磚」,只要打著大明皇帝朱祁鎮的旗號,中原的城池就得大開城門,迎接他們。

但是,瓦剌沒想到,明朝廷的各方勢力很快達成了一致,新君朱祁鈺登基,並表示堅決不與瓦剌和談,直接開打。更讓他們鬱悶的是,原本不堪一擊的明軍不知怎麼突然厲害起來了,竟然打敗了他們。

於是,原本認為朱祁鎮是「奇貨可居」,但實際上現在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徹底沒有了用處。於是,瓦剌覺得,既然從朱祁鎮身上再也撈不到什麼好處,不如就要點贖金,將其放回明朝,說不定還能給朱祁鈺添點堵。

所以,瓦剌人很快就放出了風聲,只要給點贖金,便可以贖回你們的太上皇了。朱祁鈺當然不想贖,但朱祁鎮的親娘和老婆想贖啊,於是孫太后和錢皇后湊了湊贖金,交給了大臣楊善,由他贖回了朱祁鎮。

對此,朝中的大臣們,竟然一邊倒的支持贖回朱祁鎮,在公而言,為的是表明自己對大明朝的一片赤膽忠心,在私而言,為的是自己將來能留下一個忠臣的名聲。

你看,這是不是一場交易。瓦剌要的是赤裸裸的金銀財寶,孫太后和錢皇后要的是他們的兒子和老公,而大臣們要的是名聲。就這樣,在各方的妥協下,本來幾乎沒有活路的朱祁鎮竟然活著回到了北京。

在這場交易中,瓦剌、大臣、太后和皇后,三方都獲得了利益,但同樣,還是有一個人不高興,誰呢?當然是現任皇帝朱祁鈺啊。

撕毀合約,朱祁鈺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

朱祁鎮回來之後,朱祁鈺雖然不高興,但也沒有辦法。他這個人比較溫和,並沒有對哥哥朱祁鎮下殺手,而是將其囚禁了起來。

但是,朱祁鈺心裡覺得,當初咱們說的好好的,我來當皇帝,你們提要求,如今你們提的要求我都做到了,可你們又把太上皇給弄回來了,這算咋回事嘛。既然你們失約在先,那也怪不得我沒有「契約精神」了。

景泰三年,朱祁鈺經過一系列的操作,終於廢掉了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此時這個孩子年僅4歲。

按說,朱祁鈺這算是公然撕毀「合同」,典型的出爾反爾,但畢竟孫太后和大臣們「毀約」在先,所以也不好說什麼,只好默認了朱祁鈺的做法。

朱祁鈺想的很好,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在被立為太子後的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這是朱祁鈺的獨子,換句話說,就是朱祁鈺沒有兒子了,絕後了。史書上雖然記載朱見濟是病死的,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被忠於朱祁鎮的人給暗中害死的。

如果朱祁鈺後來再添了新的兒子,或者他的身體一直很好,或許不會有什麼大的風浪,但可惜的是,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都沒有再生兒子,而且更悲催的是,朱祁鈺還沒有侄子可以過繼給他,因為他就只有朱祁鎮這麼一個哥哥。最後,他自己也病倒了,而且病的很重,就快要死了的那種。

在這種情況下,各方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因為他們要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政治投機者敏銳的注意到了,這其中巨大的機會:如果朱祁鈺病重身亡,那麼他又沒有兒子,繼任皇位的必然是朱見深或者朱祁鎮父子中的一人。若是正常繼位,那屬於平穩過渡,沒有功勞可言。但如果能體現擁立朱祁鎮復闢成功,那可就是擁立新君,是很大的功勞啊。

於是,政治投機者的代表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於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簇擁這朱祁鎮,來到奉天殿,坐到皇帝的龍椅上。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大家面面相覷,但很快就跪倒在地,拜見皇帝。

此時朱祁鈺正在更衣,準備上朝,當知道哥哥朱祁鎮復闢後,連說:「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了。史稱「奪門之變」。

五天以後,當時擁立朱祁鈺的于謙、王文等人被殺;一個月後,景泰帝朱祁鈺去世,死後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所有妃嬪都被賜死殉葬。

朱祁鎮復闢登基後,改國號為天順,同時廢掉了朱祁鈺的國號景泰,也不承認朱祁鈺的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沒有給他廟號。朱祁鈺早已死去的兒子朱見濟,也從「懷獻太子」變成了「懷獻世子」。

這一場,仍然是一場交易,但在這場交易中,朱祁鎮和政治投機者們達成了共識,取得了雙贏。孫太后無疑可以從這場交易中獲得好處,所以她並沒有出面阻止這場政變。

于謙等人,雖然手握兵權,但是考慮到這場交易如果失敗,必然會導致國家陷入混亂,人民遭受苦難,所以同樣選擇了沉默。儘管這樣做的結果是自己被殺,但這就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于謙的關輝足可照耀千古!

而朱祁鈺,在這場交易中,他是一個局外人,無論如何交易,無論什麼結果,他都只能是那個最悲催的人,所以其結局也是必然註定的。

綜上所述,朱祁鈺之所以失敗,表面上看是因為他沒有兒子,自己又得了重病,但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失去了朝中各方勢力的支持,無論是政治投機者們(如石亨等),還是朝廷忠臣們(如于謙等),還是孫太后等人,都不支持他,所以他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結局啊!

相關焦點

  • 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從政績就可以看出明代宗遠勝明英宗。 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走向衰落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北方邊患就來自於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等打擊下,北元分裂出韃靼和瓦剌等部落。明英宗時期瓦剌崛起,太師也先不斷侵擾大明邊境。
  •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都有哪些成就,力挽狂瀾又為何落個身敗名裂
    朱祁鎮與朱祁鈺父子反目,手足相殘,並不少見,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與明代宗朱祁鈺,一次皇位與親情之間的抉擇。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代宗臨危受命,繼承大統,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江山。但朱祁鈺結局卻是身敗名裂,為何力挽狂瀾的代宗會落得如此下場?朱祁鈺在位期間又有何成就?在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欲望號街車》中對人類的欲望和貪婪做了深刻的剖析,通過對主人公命運的大起大落的描寫,讓人對於人性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從瓦剌死裡逃生回來的英宗卻沒有受到大明王朝的熱烈歡迎,因為此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是怕這個哥哥回來之後要跟他爭皇位。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
  • 明代于謙,力挽狂瀾救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是明代官員于謙所寫的《石灰吟》。于謙本人從小有著崇高的志向,他學習非常用功,據說他是在一座石灰窯旁邊看到了老人們煅燒石灰的畫面,他看到後心有感慨,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石灰吟》,這首詩是于謙十二歲寫的,也代表了于謙對未來有著遠大的追求。同時這首詩也是于謙未來的真實寫照。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最終結果,明英宗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 而明代宗被軟禁之後最後因病去世 ,朝中的局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于謙作為兵部侍郎,他的權利也不小並且也深受明代宗的信任,如果他當時出面做點什麼的話,這場皇位之爭或許就不會發生。 但是事情發生之時,于謙卻不見了蹤影,什麼也沒做,像是一個與這場事件無關的人。 明英宗和明代宗是兄弟關係, 並且還都當過皇帝。
  •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死於殉葬制度的嬪妃究竟有多少人
    但是殉葬制度到明朝時卻出人意料的死灰復燃了,最終明朝殉葬制度經歷了,五代帝王后被明英宗朱祁鎮所廢除。那麼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這段時間裡究竟有多少後宮嬪妃死於殉葬呢?明英宗朱祁鎮又為何要違背祖制廢除殉葬制度呢?
  • 明朝16帝有4對是兄弟關係,為何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兄弟關係最差?
    分別是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熾為堂兄弟、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為親兄弟、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和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為堂兄弟、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為親兄弟。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四對兄弟的關係如何,來說說哪對兄弟關係最好,哪對兄弟關係最差。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景泰三年,明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儲君。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幫助明英宗復位。隨後,于謙、王文等大臣被捉,不久被明英宗處死。  于謙的死,讓後世無數人為其惋惜,更是坐實了明英宗「昏君」的頭銜。那麼明英宗為何要殺死于謙呢?  首先是于謙深受明代宗信任,這讓明英宗很不舒服。他認為于謙擁立朱祁鈺,就是對自己的不忠。加上當初明代宗廢太子,于謙也沒有出面阻止,便認定他站在明代宗一邊。對於不忠心的臣子,自然不能手下留情。
  • 明代宗朱祁鈺,臨危受命延續國祚200年,死後皇陵卻無一席之地
    明代宗朱祁鈺,這是一個縱觀整個明朝歷史都至關重要的人,但同時也是毫無存在感的一位皇帝,存在感低到什麼程度,就連明十三陵都沒有他的一席之地。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對於代宗朱祁鈺也是知之者甚少了,早已無人記得這個延續了明朝國祚200年的傳奇皇帝。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這不僅是對大明的功績,也是對明英宗的功勞,試想,如果沒有于謙率軍反抗瓦剌,還有明英宗今日的復位嗎?其二是明代宗景泰帝即位後,本不想迎接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回北京,當時許多擁護景泰帝的朝臣也反對,是于謙仗義執言,力勸景泰帝迎回明英宗。因此,於公於私,明英宗都沒有殺于謙的理由。非但不能殺于謙,明英宗還應該感激甚至報答于謙。
  • 破冰行動:為何林三寶死了林宗輝無動於衷,林勝武死後卻交出名單
    而在最後一次的交鋒中,林勝武沒能逃過林耀東的魔爪,落得個慘死的下場,也就是在臨死前,林勝武感人至深的一通電話讓林宗輝開始轉變,最後甚至交出了名單。可是,為何林三寶死了林宗輝無動於衷,而在林勝武死後他卻交出了名單呢?林三寶可是林宗輝的兒子,林勝武與他相比的話肯定差遠了,可就是在身份懸殊的情況下,林宗輝卻在林勝武死後選擇反水,這就讓人很難理解了。
  • 一生坎坷的明英宗,天順不順,御駕親徵被俘,回京後又被軟禁七年
    公元1435年,體弱多病的明宣宗駕崩,身為皇太子的朱祁鎮順利即位,是為明英宗。因為當時明英宗才九歲,眾大臣請求張太皇太后主政,但是張太后並未同意,只是幫忙處理政事。在張太后去世前的那段時間,明朝一派欣欣向榮,當時的宦官王振雖然深得明英宗賞識,但也是乖乖的,並不敢囂張。然而隨著張太后去世,沒有了別人的壓制,王振開始露出其本來的面目,到處興風作浪,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 明朝有個悲劇皇帝,繼位8年打造盛世,死後卻被賜諡號「戾」
    在明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當屬明太祖朱元璋至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經過連續五位帝王的勵精圖治,終於打造出一個強盛的大帝國;但這一切都敗在了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身上;其實這明英宗朱祁鎮也不是什麼昏庸無能的皇帝,但就是好大喜功,外加寵信太監王振,以至於在「明徵麓川之役」中將國庫耗空,而後更是在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在這些眾多的皇帝當中,要說哪一位最為昏聵,或許有的人會認為是亡國之君朱由檢,有的人會認為是最貪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但是在史君看來,明朝最為昏庸無能,又能瞎搞的皇帝,當屬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在位的時候,不僅沒有做出什麼政績,還搞得明朝幾乎陷入了絕境當中,好不容易靠著一眾忠臣良將挽回了局面,他自己又玩起了復闢,任用奸佞,殘害忠良。
  • 奪門之變時,明代宗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不起。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不選擇歸隱,卻落得下場悲慘呢?
    張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靠一張利嘴遊說列國,將天下君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張儀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何在秦惠王死後不知進退,卻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張儀(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魏國人。傳說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高足,而「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後來長期為秦國效命,從事遊說離間諸侯的活動。他極力倡導連橫之事,努力瓦解齊楚同盟,為秦國最終實現各個擊破立下大功。
  • 他挺身而出再造大明卻為何慘遭毒手?是群臣嫉妒還是皇帝疑心
    嶽飛抗金收江北,虞允文大戰采石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甚至於不久前的鐘南山老先生挺身而出臨危受命,這些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刻力挽狂瀾的英雄。「英雄無人問,史書自留名」,然而在歷史上也有著一些英雄,即使有再造社稷之功,哪怕有為國為民之心,任然倒在了皇權之下。想必各位讀者也知道我說的是誰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把自己比喻成石灰,他無懼生死更無懼惡名,他只求一世清白,保家衛國,雖死亦無憾。
  • 于謙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奪門之變,為何卻選擇坐視不管?
    明英宗自己可能也沒有想到居然還有機會重新回到紫禁城。 與此同時,和他一樣吃驚的還有滿朝文武大臣。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也不能有兩個皇帝,這就逼著滿朝文武必須在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間做出選擇。按照常理而言,明宗雖然曾經被擄去了邊疆,但是他還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