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當屬明太祖朱元璋至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經過連續五位帝王的勵精圖治,終於打造出一個強盛的大帝國;但這一切都敗在了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身上;其實這明英宗朱祁鎮也不是什麼昏庸無能的皇帝,但就是好大喜功,外加寵信太監王振,以至於在「明徵麓川之役」中將國庫耗空,而後更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二十餘萬邊軍,而且還導致自己都成了俘虜。
在蒙古瓦剌部俘虜了明朝的皇帝後,本想藉此逼迫明王朝投降,並藉此議和,以大撈一筆;但讓瓦剌部沒想到的是明王朝如此強硬,當時明王朝的名臣于謙和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孫氏,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皇太后孫氏也是個奇女子,絲毫不在乎自己親生兒子的死活,同意讓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是為明代宗,由於年號景泰,所以又叫景泰帝。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明代宗朱祁鈺也是一代明君,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于謙等人,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並且,這朱祁鈺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蒙古瓦剌意圖用明英宗朱祁鎮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這可把蒙古瓦剌給氣得不輕,好不容易生擒個皇帝,結果是毫無作用。
於是在蒙古瓦剌太師也先的撮合之下,各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一支數量極為龐大的入侵軍隊,兵鋒直指守備空虛的北京城(守備大軍都被朱祁鎮給抽調走,並在「土木堡之變」中被全殲);據不完整的數據統計,當時蒙古瓦剌總計出動了十萬大軍,而且還將明英宗朱祁鎮也帶上了,意圖讓明朝上下投鼠忌器,而當時明王朝守備北京城的軍隊有多少呢?理論上只有兩萬,而且是最多只有兩萬。
可以說,雙方的實力相比還是十分懸殊的,但明王朝就是「剛」啊,絲毫不慫;當時瓦剌大軍一路十分順利的抵達北京城下,列陣於西直門外,並把明英宗朱祁鎮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但明王朝就是不吃這一套,于謙首先就率軍直取德勝門,這讓瓦剌一方萬萬沒想到,所以很快就敗了;初戰的勝利,讓明朝軍隊士氣大振,而瓦剌大軍的士氣則下降了很多。
隨後瓦剌大軍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但也被明軍擊退;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所以在三個月後,瓦剌軍無奈之下只得退出塞外;雖然北京保衛戰以全勝而告終,但這也是明王朝歷史上少有的恥辱。
第二年,明英宗朱祁鎮便被瓦剌主動放了回來,為何?因為此時的明王朝在朱祁鈺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朱祁鈺執政初期,明王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因連年徵戰,加上水患,導致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比如號召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將錢糧都用來賑濟災民,安撫流民;而且還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而且他還廣開言路,招納賢才,清除閹黨,吏治為之一新。在軍事上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後在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並實行「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並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
由於朱祁鈺的種種措施都十分有效,所以明王朝國力很快又恢復了過來,當時的朝鮮、越南、暹羅、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那被送回來的朱祁鎮怎麼樣了呢?國不可有二君,但朱祁鈺始終下不了狠手去殺了朱祁鎮,只好將朱祁鎮封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宮,這一軟禁就是七年;但在朱祁鈺在位第八年時,突然得了重病,就在朱祁鈺與眾臣商量立誰為嗣時,朱祁鎮復闢了。
原來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原本就和朱祁鎮關係很好,在朱祁鈺執政時期,他們被逐漸邊緣化,於是就乾脆聯合起來,重新擁立朱祁鎮為帝;據說朱祁鎮被擁立為帝的當天,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但朱祁鎮可沒朱祁鈺這般仁慈,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于謙、王文等一大批文武官員丟進監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
朱祁鎮復闢後兩三天,在朝堂之上對大臣們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眾臣皆默然不語。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雖然正史中記載的是病逝,但世人更願意相信是被朱祁鎮毒殺的;不久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朱祁鎮以謀逆之名處死。而且朱祁鎮並不打算就此結束,他還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直到明憲宗繼位後,才給朱祁鈺平反,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朱祁鈺的功績。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鈺全面平反,所定諡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加上廟號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字。
從個人功績來說,明代宗朱祁鈺絕對算得上一代明君,繼位於危難之際,後重用賢臣,力挽狂瀾,用八年時間將被朱祁鎮玩得破爛不堪的帝國重新建設起來,這不得不說是很難的;但在病重之後卻遭到「奪門之變」,以至於所有心血都付之東流,不僅死得離奇,而且諡號還如此的不堪。估計于謙等人臨死前的最後一個想法,估計就是在後悔,為何當初不殺了朱祁鎮吧;而這朱祁鎮繼位之後。雖然賢明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又開始信任奸臣,導致民間爆發大規模的起義,使得朱祁鈺時期所有的努力再度受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