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悲劇皇帝,繼位8年打造盛世,死後卻被賜諡號「戾」

2020-12-14 Hei白歷史

在明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當屬明太祖朱元璋至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經過連續五位帝王的勵精圖治,終於打造出一個強盛的大帝國;但這一切都敗在了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身上;其實這明英宗朱祁鎮也不是什麼昏庸無能的皇帝,但就是好大喜功,外加寵信太監王振,以至於在「明徵麓川之役」中將國庫耗空,而後更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二十餘萬邊軍,而且還導致自己都成了俘虜。

在蒙古瓦剌部俘虜了明朝的皇帝後,本想藉此逼迫明王朝投降,並藉此議和,以大撈一筆;但讓瓦剌部沒想到的是明王朝如此強硬,當時明王朝的名臣于謙和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孫氏,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皇太后孫氏也是個奇女子,絲毫不在乎自己親生兒子的死活,同意讓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是為明代宗,由於年號景泰,所以又叫景泰帝。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明代宗朱祁鈺也是一代明君,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于謙等人,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並且,這朱祁鈺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蒙古瓦剌意圖用明英宗朱祁鎮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這可把蒙古瓦剌給氣得不輕,好不容易生擒個皇帝,結果是毫無作用。

於是在蒙古瓦剌太師也先的撮合之下,各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一支數量極為龐大的入侵軍隊,兵鋒直指守備空虛的北京城(守備大軍都被朱祁鎮給抽調走,並在「土木堡之變」中被全殲);據不完整的數據統計,當時蒙古瓦剌總計出動了十萬大軍,而且還將明英宗朱祁鎮也帶上了,意圖讓明朝上下投鼠忌器,而當時明王朝守備北京城的軍隊有多少呢?理論上只有兩萬,而且是最多只有兩萬。

可以說,雙方的實力相比還是十分懸殊的,但明王朝就是「剛」啊,絲毫不慫;當時瓦剌大軍一路十分順利的抵達北京城下,列陣於西直門外,並把明英宗朱祁鎮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但明王朝就是不吃這一套,于謙首先就率軍直取德勝門,這讓瓦剌一方萬萬沒想到,所以很快就敗了;初戰的勝利,讓明朝軍隊士氣大振,而瓦剌大軍的士氣則下降了很多。

隨後瓦剌大軍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但也被明軍擊退;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所以在三個月後,瓦剌軍無奈之下只得退出塞外;雖然北京保衛戰以全勝而告終,但這也是明王朝歷史上少有的恥辱。

第二年,明英宗朱祁鎮便被瓦剌主動放了回來,為何?因為此時的明王朝在朱祁鈺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朱祁鈺執政初期,明王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因連年徵戰,加上水患,導致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比如號召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將錢糧都用來賑濟災民,安撫流民;而且還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而且他還廣開言路,招納賢才,清除閹黨,吏治為之一新。在軍事上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後在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並實行「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並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

由於朱祁鈺的種種措施都十分有效,所以明王朝國力很快又恢復了過來,當時的朝鮮、越南、暹羅、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那被送回來的朱祁鎮怎麼樣了呢?國不可有二君,但朱祁鈺始終下不了狠手去殺了朱祁鎮,只好將朱祁鎮封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宮,這一軟禁就是七年;但在朱祁鈺在位第八年時,突然得了重病,就在朱祁鈺與眾臣商量立誰為嗣時,朱祁鎮復闢了。

原來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原本就和朱祁鎮關係很好,在朱祁鈺執政時期,他們被逐漸邊緣化,於是就乾脆聯合起來,重新擁立朱祁鎮為帝;據說朱祁鎮被擁立為帝的當天,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但朱祁鎮可沒朱祁鈺這般仁慈,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于謙、王文等一大批文武官員丟進監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

朱祁鎮復闢後兩三天,在朝堂之上對大臣們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眾臣皆默然不語。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雖然正史中記載的是病逝,但世人更願意相信是被朱祁鎮毒殺的;不久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朱祁鎮以謀逆之名處死。而且朱祁鎮並不打算就此結束,他還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直到明憲宗繼位後,才給朱祁鈺平反,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朱祁鈺的功績。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鈺全面平反,所定諡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加上廟號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字。

從個人功績來說,明代宗朱祁鈺絕對算得上一代明君,繼位於危難之際,後重用賢臣,力挽狂瀾,用八年時間將被朱祁鎮玩得破爛不堪的帝國重新建設起來,這不得不說是很難的;但在病重之後卻遭到「奪門之變」,以至於所有心血都付之東流,不僅死得離奇,而且諡號還如此的不堪。估計于謙等人臨死前的最後一個想法,估計就是在後悔,為何當初不殺了朱祁鎮吧;而這朱祁鎮繼位之後。雖然賢明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又開始信任奸臣,導致民間爆發大規模的起義,使得朱祁鈺時期所有的努力再度受創。

相關焦點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到1644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統治時間長達276年。在這276年中,明朝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又出現了十七個年號,這十七個年號又有著不同的寓意,今天我們聊一聊明朝十六位皇帝年號中的美好寓意。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二、明惠帝朱允炆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在位5年,年號「建文」。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因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皇陵,故而稱「明十三皇陵」。明朝十六位皇帝,有3位皇帝沒有埋在北京的明皇陵中,分別是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和代宗朱祁鈺。為什麼這3位皇帝,他們沒有被埋在明皇陵中呢?明十三陵始建於永樂年間,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葬在這裡。太祖朱元璋的皇陵位於今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名「孝陵」。
  • 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諡號,為什麼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在人死之後會對其一生的功過進行評判,在古代,往往會用諡號來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尤其對帝王將相,諡號是對其一生功過的評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諡號是十分慎重的,對於大臣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諡號,一般能獲得賜諡號殊榮的都是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力較大的文臣武將。
  • 漢宣帝繼位後,追諡自己的爺爺劉據「戾太子」,是表達不滿嗎?
    公元前74年,劉據的孫子劉病已繼位為皇帝,第二年的本始元年,漢宣帝劉病已下詔:「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諡、歲時祠。其議諡,置園邑。」於是追諡劉據為「戾」,因此劉據也被稱為「戾太子」。漢宣帝為什麼追諡劉據為「戾」呢?按照《逸周書》的「諡法」來解讀: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 朱祁鎮一事無成,明朝唯一的俘虜皇帝,為何得到英宗這樣好的廟號
    大明風華劇終了,朱祁鎮也下線了,關於明英宗這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監慫恿親徵瓦剌,卻淪為囚徒,回國後被囚於南宮,通過奪門之變再返皇位。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除了廢除殉葬制度外,竟然找不到一件正面的事情,為何他死後,還能得到「英」這樣好的廟號!
  • 明朝皇帝順序表
    ...查看更多明惠帝朱允炆簡介及在位時間 朱允炆下落之謎  明朝第二個皇帝: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建文帝繼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桑。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的次子,同時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出生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悲痛欲絕,之後將朱允炆冊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為帝。後來,由於實行的削藩之策觸及藩王利益,最終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明惠宗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出5位明君的王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邊以酷刑打壓貪官汙吏,一邊又對百姓很好,在位期間國力發展很迅速,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雖然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但仍然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締造了「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繼位,朱棣雄才大略,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獲得諡號的資格。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後才有資格獲得諡號。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資格獲得諡號。而文人士子的諡號則由其親友或門生故吏所贈,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不具備官方性質。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具體都有什麼功績?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這裡面不包括死後追諡的,如朱標和嘉靖帝的父親等。明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都有一段傳奇故事,不過對明朝皇帝後人還是有一個不錯的總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算是恰與其分吧。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朱瞻基在歷史上是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強化監察職能,淨化官員隊伍;平定朱高煦叛亂,解決安南問題;財政救助,減輕稅負,安定百姓;鞏固『』仁宣之治『『』盛世景象。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皇帝,他身上有三個唯一是其他皇帝不具備的即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太上皇,是明朝唯一一個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是明朝唯一一個被外族俘虜的皇帝。朱祁鎮的一生也算是大起大落,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精銳盡失(三大營損失殆盡),朝中一眾文武大臣也損失慘重。然而就是這個差點把明朝帶入陰溝的皇帝死後廟號卻是「英宗」,這又是為何呢?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另外朝鮮、越南、日本等東亞國家古代的君主、諸侯、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也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諡號。 早期諡號為自稱,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有幾個皇帝?分別是?登基時的年齡?在位多少年?
    如果包括追尊,及南明的皇帝,明朝剛好有30位皇帝。追尊(死後被追封皇帝的):1.明德祖朱百六,明太祖朱元璋追尊。2.明懿祖朱四九,明太祖朱元璋追尊。3.明熙祖朱初一,明太祖朱元璋追尊。4.明仁祖朱世珍,明太祖朱元璋追尊。5.明興宗朱標,明惠宗朱標追尊。
  • 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有讚美意思的有:武、文、孝、明、宣、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