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諡號,為什麼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2020-12-27 騰訊網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在人死之後會對其一生的功過進行評判,在古代,往往會用諡號來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尤其對帝王將相,諡號是對其一生功過的評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諡號是十分慎重的,對於大臣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諡號,一般能獲得賜諡號殊榮的都是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力較大的文臣武將。

乾隆皇帝的諡號

然而,在南明弘光年間,弘光皇帝一次就為上百位大臣賜了諡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644年,崇禎皇帝在北京上吊自盡,而在南京的明朝大臣們則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弘光帝於1644年五月登基,在這一年的九月,他就開始大規模的為明朝的臣子們賜諡號。

疑似弘光帝,他的畫像多為清朝所毀

第一批被賜諡號的是崇禎朝在北京殉難的大臣們,其中文臣21人,勳臣2人,戚臣1人,共24人。

崇禎皇帝畫像

崇禎朝內閣大臣範景文諡號「文貞」,範景文為官清廉,「不受囑,不受饋」,北京城破後留下遺書,跳入井中殉國。

北京城最後的守將襄城伯李國楨被賜諡號「貞武」,清白守節曰貞,克定禍亂曰武,他雖然未能抵擋住李自成的進攻,但是也為崇禎皇帝盡了忠。

其中的戚臣是指崇禎皇帝的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北京城破後,全家自焚而死。

第二批被賜予諡號的是明朝開國的攻臣們,他們當年死後並沒有被賜予諡號,弘光皇帝這次順便為他們追加諡號,共24人。

其中,宋國公馮勝的哥哥馮國用被追諡「武翼」,朱元璋喜愛的大將廖永忠追諡「武勇」,其餘的開國的公侯伯子男等均賜予相應的諡號。

廖永忠畫像

第三批比較特殊,是建文朝死難的諸位大臣,共46人。弘光帝朱由崧是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當年朱棣篡位後連建文帝的正統地位都不予承認,而這些因效忠於建文帝而被誅殺或者殉國的大臣們自然也不可能被賜予諡號,而到了兩百餘年之後的弘光朝,終於被政府所承認了。

建文帝畫像

其中,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被賜諡號「文正」,建文帝的主要智囊團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被賜諡號「節愍」,在國逢難曰愍,很好的形容了兩位忠於建文帝的大臣的結局。

黃子澄畫像

第四批則是正德朝死諫諸臣,13人。第五批天啟朝死諫諸臣,共9人。其中包括因彈劾魏忠賢而被迫害致死的左光鬥、周朝瑞、袁化中等東林六君子。

左光鬥畫像

在弘光帝登基後,據不完全統計,被追贈諡號的大臣總計超過100位,而這些大臣們從開國到建文帝時期,後到天啟、崇禎兩朝,跨度接近300年,可見這次規模之龐大,而弘光皇帝此舉也不過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希望通過追贈諡號來喚起大臣們的忠義,但是弘光朝最後的結局卻表明,弘光帝的此舉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麼可能給他諡號?
    中國明清兩代,高官死後,最大的哀榮是皇帝賜予諡號。賜何種諡號,非常有講究。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古代文武大臣死後,朝廷會根據他一生的功業事跡給予一種稱號,稱為「諡」或「諡號」,也稱「易名之典」。但並非所有大臣死後都能獲得諡號,朝廷給諡是要遵循一定的禮制的。一諡號來源已久,周初始制諡法。當了西漢呂后掌權時又恢復了諡法,並規定帝王諡號由禮官議定,群臣上奏,報請新皇帝裁決。從西漢至隋,帝王的諡號基本上是按古禮而定,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帝王一生的功過,只不過用詞比較隱諱,字數也多在一字或二字。到了唐朝以後,帝王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偏離了諡號的初衷。
  • 廟號和諡號,各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何區別
    二是明朝有個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本來廟號是明太宗。嘉靖年間,皇帝想把自己父親興獻王牌位放進太廟,又不敢擠掉血緣關係最遠的朱棣,就把明太宗升級為明成祖,與明太祖共享萬世尊崇。2.諡號。諡號的字數,有1、2、3、4字,也有10幾和20多字的。一是在先秦,諡號多是1字,如秦穆公、晉文公;也有2、3字的,如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
  • 乾隆皇帝時期的十位著名大臣!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他是中國封建帝王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位時間60年,僅次於祖父康熙皇帝,禪位後仍訓政3年半,是歷史上執掌最高權利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繼承了康熙雍正以來良好發展基礎,出現康乾盛世之象,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 大臣勸皇帝不要沉迷於美色,結果被打斷三根肋骨,大臣:我不服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駕崩,由於在出徵返回途中病逝,加上皇子朱高煦、朱高燧一直不老實,張輔和楊榮當機立斷,決定秘不發喪。一個多月後,裝著明成祖的棺槨抵達京城,太子朱高熾出城迎接,並宣布父親朱棣的死訊。又過了十幾天,太子順利登基,史稱明仁宗。朱高煦與朱高燧傻眼了,心有不甘卻無力回天。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一、廟號、諡號、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先說廟號。1、廟號廟號一般就倆字,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最近小佛一直在追北宋宮廷劇《清平樂》,對出境的一些大臣頗為喜歡,比如範仲淹,不過有一些大臣就很令人討厭了,譬如夏竦。夏竦以臣子的身份打聽後宮諸事,甚至參與後宮爭鬥,讓自己的姘頭髮戰爭財——倒賣糧食給西夏。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宋仁宗在他去世之後竟然想把「文正」這個諡號封給他。
  • 明朝一大臣,先後輔佐5位皇帝,深得百姓愛戴,辭官後回家種地
    在古代,如果大臣先後歷經三位皇帝的話,就會被稱讚為三朝元老,同僚和皇帝都會對他非常尊重。
  • 中國歷史特有的諡號情結
    諡號,是君主、王公、大臣去世後,由國家根據逝者生前的功過是非給出的一個評價。根據王國維先生的研究,諡號從西周中期開始開始,像周文王、周武王這些都不是諡號。到秦朝時,秦始皇認為子議論父親、臣議論君王的行為是大不敬,因此廢除了諡號制度。
  • 明朝的「易儲之爭」是怎麼回事,景泰帝為什麼要賄賂大臣?
    不過,景泰帝又不好明說,畢竟他的皇位來自於他的哥哥,現在自己坐了皇位,如果廢除哥哥兒子的太子身份,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他只好暗地裡與汪皇后商議了幾次,汪皇后堅決不同意景泰帝這樣做。
  • 朱棣姓朱,鄭和姓馬,朱棣為什麼賜個姓是「鄭」
    雖然身體受到了傷害,但是他依然堅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並且由於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有本身的樂觀聰明,給了他更多的機會,讓他在眾多的太監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受到燕王朱棣賞識的人。並且他也沒有辜負朱棣的信賴,在靖難之役中的一段時間,朱棣處於弱勢地位,如果再和自己的侄子抗衡下去,自己肯定撐不住了,在這個時候鄭和為朱棣獻出了一個妙計,使得朱棣的境況變得好了起來,並且也為自己攻下京城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礎,朱棣非常感謝鄭和,大喜之餘要犒賞鄭和,除了基本的賞賜外,朱棣為了突顯出鄭和做出的貢獻,決定賜姓給鄭和,提高鄭和的身份。
  • 朱厚照的廟號武宗,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是什麼水平?
    朱厚照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特立獨行,在位時期一直與文官們唱反調。朱厚照很崇拜洪武皇帝朱元璋,還有成祖朱棣,因為二人都是領兵打仗的能手。朱厚照對軍事的痴迷在明朝皇帝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了,他是真心喜歡,曾在京城親自訓練士兵。
  • 盤點雍正皇帝時期的4位議政大臣,其中有三位是雍正皇帝的親信
    當時權力最高的是議政大臣,而且僅有四位,而這四位都是滿人,其中還有兩位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來看看這四人都是誰吧: TOP、4 隆科多 康熙皇帝臨終時,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顧命;而隆科多與雍正皇帝關係密切,故而肯定是幫助雍正皇帝奪位了。 雍正皇帝即位之後,因為隆科多擁戴有功,故而命他與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並且承襲一等公的爵位,被授為吏部尚書。很快就因為總理事務辦得好,加封為一等阿達哈哈番,並令他的長子嶽興阿承襲。而他的次子玉柱,從侍衛的身份被授為鑾儀使。
  • 《大明風華》叫朱棣明太宗?是編劇弄錯了,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朱允炆手下的將領平安、盛庸,在電視劇裡竟然成為了朱棣「靖難之役」的功臣。再比如紅夷大炮出現在了永樂時期。同樣有人提出疑問,在《大明風華》裡面朱棣死後,大家沒有叫他我們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在我們的歷史常識中,明成祖朱棣咋成了太宗了?是不是這部槽點多多的電視劇又給演錯了?關於這個稱呼問題上,《大明風華》還真的挺考究的。
  • 有時候乾隆會賞給大臣一個豬肘,為什麼一出宮門就嫌棄地丟掉
    在《嘯亭續錄》中有一段記載,說:「正月初三及仲春、秋朔,帝常行大祭於坤寧宮…禮畢,上必賜神肉(以豬肉為主,其餘有雞鴨鵝等),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大臣…皆賜神肉…它的意思是,在新年的第二天或仲春和秋朔的時候,清朝皇帝要在坤寧宮(明時為皇后寢宮,清改為祭神的地方,由歷代君王排位而成)舉行祭祖儀式,以求來年平安。
  • 曹魏後期一位大臣,弒殺皇帝曹髦,最終是什麼結局?
    從司馬昭的角度來看,殺了賈充,可能會讓麾下將士和大臣寒心,這促使他只能交出犧牲成濟、成倅等人。由此,對於弒殺皇帝曹髦的賈充,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因此被司馬昭所庇護,並加官進爵。凡此種種,自然遭到了後人的批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評價道:故賈充兇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包禍心以專輔。
  • 朱棣分明是明太宗,為何後世稱呼為明成祖?嘉靖表示對朱棣很崇拜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朱棣,因為他過去是明太宗,為何後來就變成了明成祖呢?一、祖對王朝的貢獻,高於宗。祖宗我們一直都是連在一起念的,其實在古代,這是有非常明確的分別的。尤其是給皇帝上廟號的時候,祖和宗的性質完全不同。一般開國皇帝,都被稱之為祖。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這也許是朱元璋對形勢判斷的問題,他希望日後他的兒子能支持朱允炆!朱元璋在稱帝後,也做出了一件百年來開國帝王未曾做的事,那就是對他的兒子進行分封,被派到各地戍邊或者屯兵。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事,他的這一舉動卻埋下了深深的禍根,當年一些大臣的預言最終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