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2021-02-09 不在圈子裡

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

最近在讀的書是《宋仁宗》,讀了一半,非常好看,不僅是一本帝王的傳記,更是一本王朝治理的經典樣本,故事性十足,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可讀性強,強烈推薦。

今天這一篇文章是由「宋仁宗」的這個稱呼來的。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

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這些應該是很基礎的常識,但彼時腦海中還是有很多問號,所以抽空補了個課,今天一併分享。

一、廟號、諡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

先說廟號。

1、廟號

廟號一般就倆字,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

還有叫世祖的,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再就是叫「宗」的,太宗、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因為他們守著祖宗打下的江山,繼承前輩的傳統並發揚光大。

後面的皇帝的廟號都叫「宗」,至於什麼宗,也有褒貶的區別。

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
德宗、寧宗過於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
文宗、武宗名褒實貶;
穆宗、敬宗功過相當;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2、諡號

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一般會由當時的威望比較高、學識比較淵博的大臣根據先皇的功過是非先擬出來的一個稱呼,然後交給現任皇帝過目,不行就修改,現任皇帝滿意後才能使用。

並且,不僅是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

至於追什麼諡號,則是依據諡法的準則。

比如天子的諡號法則裡: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周文王之「文」,漢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揚之義。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比如:周厲王之「厲」,隋煬帝之「煬」,則貶義。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比如:漢哀帝之「哀」,漢殤帝之「殤」都是哀憐之義。

一些大臣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諡號的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各個朝代字數不定。

比如:清代皇帝諡號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3、年號

所謂年號,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時,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漢武帝在位44年,用過11個年號;

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天佑」、後晉的「天福」、後周的「顯德」等;

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

至明代,除明英宗,其他皇帝都是一帝一號,因此也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帝王年號於選詞擇字十分考究,須經重臣集議、反覆篩選,要求字意吉瑞、詞意雋永,多用「天、大、太、應、元、中、永」等字開頭。尤其是以「天」字開始之年號,達66個之多。其次是「建」字打頭者,有30個;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個。用「隆」字的年號19個;有「龍」字的年號有13個,有「鳳」字和「皇」字的年號各有11個。

由於擇字範圍狹窄,歷代年號重複使用現屢見不鮮。如用 「建興」11次,為使用次數之最;「太平」出現9次;「建武」年號曾出現7次;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等年號亦分別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複。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經歷了整整一個甲子,長達61年;其次,是玄燁的孫子清高宗弘曆的年號「乾隆」,從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時間段內年號多而短暫,則折射出神州板蕩,國運衰微,而年號少而長久,則顯示出國力隆盛,天下承平。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來區別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

一般說來,唐以前多稱諡號,如周文王、漢武帝、隋煬帝。唐、五代、宋、元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清兩代。由於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代皇帝,如嘉靖、崇禎、康熙、雍正、乾隆。

-END-

點擊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

個人公眾號「不在圈子裡」

每天更新和創業、影視、大歷史、生活相關的原創文章

熙熙攘攘 

一片自留地

相關焦點

  • 廟號、年號、諡號
    廟號:廟指的是家廟帝王的家廟稱太廟,廟號是帝王死了之後在太廟放的牌位上給他的標記,比如漢高祖、唐太宗、明仁宗等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
  •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日周五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三宜:祭祀 作灶 沐浴忌:修飾垣牆 平治道途====================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一般說來,唐以前多稱諡號,如周文王、漢武帝、隋煬帝。唐、五代、宋、元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兩代。由於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代皇帝,如嘉靖、崇禎、康熙、雍正、乾隆。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再加上長度不斷加長,給大家稱呼皇帝帶來了困難。因此,唐朝以後的皇帝再用諡號稱呼,顯然已經不太合適。 廟號:三國以前並非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便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是不是有點蒙圈,是不是都回答不上來?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總結歸納下~先做名詞解釋,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形成制度。
  •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考述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個廟號,但亦有例外。如劉邦就有高祖、太祖兩個廟號;明朱棣有成祖、太宗兩個廟號;朱由檢甚至有毅宗、懷宗和思宗三個廟號。朱由檢以亡國之君,卻有三個廟號,乃是由於都中人士曾先諡為懷宗,蓋有懷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圖等尊之為思宗,亦有思念之義;後趙之龍疏議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綜上可知,得廟號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與也。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法解》說暴戾而不認親情或者殺戮無罪之人的諡號就是「厲」,我們熟悉的周厲王,即是因為暴戾專斷而被諡為「厲」。據文獻記載,「諡號」一般在葬禮上頒布,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以後追諡,如果已經給了諡號,以後發現這個死人生前有汙點,還可以改諡或者奪諡。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劉邦恢復諡號)廟號的由來與應用隨著南北朝之後,原本可以進行功過評說的諡號開始變質,成為朝中阿諛奉承的工具,開始對君主只褒不貶,且為了能放入更多讚美之詞,因此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導遊學習】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廟號最初是很嚴格的,開國的君主一般是祖,祭祀君主有治國才能的那叫做宗。所以啊,我們在做選擇題的時候,你現在看到有什麼什麼祖什麼什麼宗,這就算是廟號。這個廟號啊,當時在秦代的時候就沒有了。諡號呢,指的是向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和品德修養,給予褒貶。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或者是褒義詞啊,善意的評價;或者是帶有批判性的這種稱號。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李隆基開了頭,後來的皇帝無不遵從,諡號越來越長。唐宣宗的諡號有18個字,宋代皇帝的諡號以16字為多,明代則常為17字清代更驚人,全都超過了20個字!這麼長的諡號,叫起來實在不方便。怎麼辦?「唐宗宋祖」登場了。「祖宗」一詞,中國人再熟悉不過。對於平民而言祖宗」是祠堂裡祭祀的先人們。對於皇帝,則意味著太廟中供奉的「先帝」。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幹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帝號(尊號、年號、廟號、諡號)的區別
    皇帝在古代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今天也作為歷史中劃分不同時期的節點,稱呼一個時代有著年號、徽號、諡號、廟號這些稱呼,一起來看看。年號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皇帝剛登基時,就必須向全天下發布的一個名號,在古代用來紀年。會選用吉祥的字眼,畢竟這象徵著這位皇帝的治國期望。這裡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羅列一下。漢代:建元、天漢、黃龍、元壽、永平等。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自今以來,除諡法」,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西漢建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唐朝至明朝:多用廟號廟號起源時間很早,在商朝時,就已經設立廟號。商朝滅亡後,周朝並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而是採用諡號,所以有一個現象特別有趣,那就是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漢朝時,逐步恢復廟號制度,從此,廟號一直延續2000年之久。但在我國古代,真正大規模用廟號來稱呼皇帝的朝代則是唐朝以後、明朝中期以前。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秦王李世民晉祠飲馬泉雕像首先來說一說「年號」「年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看歷史劇的時候會經常聽到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如何區分歷史上的國號、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陵寢號?
    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國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獲得諡號的資格。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後才有資格獲得諡號。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資格獲得諡號。而文人士子的諡號則由其親友或門生故吏所贈,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不具備官方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