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
最近在讀的書是《宋仁宗》,讀了一半,非常好看,不僅是一本帝王的傳記,更是一本王朝治理的經典樣本,故事性十足,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可讀性強,強烈推薦。
今天這一篇文章是由「宋仁宗」的這個稱呼來的。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
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這些應該是很基礎的常識,但彼時腦海中還是有很多問號,所以抽空補了個課,今天一併分享。
一、廟號、諡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
先說廟號。
1、廟號
廟號一般就倆字,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
還有叫世祖的,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再就是叫「宗」的,太宗、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因為他們守著祖宗打下的江山,繼承前輩的傳統並發揚光大。
後面的皇帝的廟號都叫「宗」,至於什麼宗,也有褒貶的區別。
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2、諡號
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一般會由當時的威望比較高、學識比較淵博的大臣根據先皇的功過是非先擬出來的一個稱呼,然後交給現任皇帝過目,不行就修改,現任皇帝滿意後才能使用。
並且,不僅是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
至於追什麼諡號,則是依據諡法的準則。
比如天子的諡號法則裡: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周文王之「文」,漢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揚之義。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比如:漢哀帝之「哀」,漢殤帝之「殤」都是哀憐之義。
一些大臣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諡號的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各個朝代字數不定。
比如:清代皇帝諡號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3、年號
所謂年號,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時,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漢武帝在位44年,用過11個年號;
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天佑」、後晉的「天福」、後周的「顯德」等;
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
至明代,除明英宗,其他皇帝都是一帝一號,因此也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帝王年號於選詞擇字十分考究,須經重臣集議、反覆篩選,要求字意吉瑞、詞意雋永,多用「天、大、太、應、元、中、永」等字開頭。尤其是以「天」字開始之年號,達66個之多。其次是「建」字打頭者,有30個;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個。用「隆」字的年號19個;有「龍」字的年號有13個,有「鳳」字和「皇」字的年號各有11個。
由於擇字範圍狹窄,歷代年號重複使用現屢見不鮮。如用 「建興」11次,為使用次數之最;「太平」出現9次;「建武」年號曾出現7次;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等年號亦分別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複。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經歷了整整一個甲子,長達61年;其次,是玄燁的孫子清高宗弘曆的年號「乾隆」,從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時間段內年號多而短暫,則折射出神州板蕩,國運衰微,而年號少而長久,則顯示出國力隆盛,天下承平。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來區別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
一般說來,唐以前多稱諡號,如周文王、漢武帝、隋煬帝。唐、五代、宋、元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兩代。由於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代皇帝,如嘉靖、崇禎、康熙、雍正、乾隆。
-END-
點擊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
個人公眾號「不在圈子裡」
每天更新和創業、影視、大歷史、生活相關的原創文章
熙熙攘攘
一片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