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2021-02-07 學時堂

 開篇之前先問大家幾個問題?漢世宗是誰?明神宗是誰? 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誰?  是不是有點蒙圈,是不是都回答不上來?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總結歸納下~

先做名詞解釋,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生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明清皇帝的稱呼,如萬曆皇帝、雍正皇帝等。咱們熟悉的貞觀之治中的貞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年號。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說了年號,咱們來說諡號,在《辭海》中對諡號的解釋: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用幹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諡號是從周朝開始的,但是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現在的說法是諡號是從周公制禮作樂後開始的。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指的是平庸的,質、衝、少往往是幼年繼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於失敗者的嘲笑了。諡號也經歷了歷史上的一些變化,到秦朝時,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君議臣,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甚至到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諡號制度。每個皇帝都會有諡號,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在唐朝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而且諡號很少出現否定類的詞,基本都是褒義詞堆砌,這看得出來對皇帝的吹捧,也可能是皇權的加強有關。尤其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創造性的在皇帝生前疊加詞自己給自己定尊號,而尊號基本會被沿用為去世後的諡號。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在龍門石窟的萬佛洞中洞口北側題記:沙門智運奉為天皇天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這裡的天皇就是諡號中的一部分字。在這裡看出來天皇這個尊號在李治生前就在用了。

   下面我們來說說廟號,廟號專指皇帝死後,由有司擬定尊號奏上而立的。廟號制度也是完備於西周時期,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那些功績特別大的君王才有資格享有廟號,供子孫後代祭拜。秦朝時,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稱自己為始皇帝。並且廢除了廟號諡號制度。劉邦建立漢朝後,又恢復了諡號和廟號的制度。漢朝極為重視廟號,有廟號的皇帝不多,比如漢朝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劉啟就沒有廟號,只有諡號景帝。漢朝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大體也遵循漢朝的制度。在唐朝建立後,每個合法的皇帝都享有廟號的權利。廟號都是以祖和宗作為結尾,根據《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一般開國皇帝廟號被稱為祖,後代帝王被稱為宗。

在名詞解釋以後,咱們來回答開篇的問題,

漢世宗就是漢武帝劉徹,世宗是廟號,武帝是諡號。

明神宗就是萬曆皇帝,神宗是廟號,萬曆是年號。 

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廟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諡號。

那大家估計有疑問了,為什麼都是皇帝有的稱廟號,有的稱諡號,有的稱年號呢? 從上文大家應該也可以看到,唐朝之前的皇帝都有諡號,而廟號不是每個都有,所以在唐之前都用諡號來稱謂皇帝,到了唐朝後,這個諡號變得特別長稱謂不方便,而且每個合法的皇帝都有廟號了,故用廟號來稱謂皇帝。到了明清的時候,各個皇帝的年號基本都是一個,更深入人心,所以就用年號來稱謂皇帝。

 

中國封建社會皇帝這麼多,在漫長的歷史中肯定是有很多特例的,下面咱們就說說這些特殊的廟號或者諡號。

1、漢高祖還是漢太祖?關於漢高祖劉邦的稱謂,《史記 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記載:「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可見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由於司馬遷在史記上把劉邦列入高祖本紀,後世的史學家以劉邦誅暴秦統一天下之功敬稱為其高祖不為過,也就一直沒改。在漢朝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亦成為高祖。那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在哪呢?對於開國皇帝的廟號有太祖和高祖兩種,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者一般在位時已經追封了自己某一個祖先為太祖,這位祖先是其家族的奠基人,如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生前受封隴西郡公,在去世後被北周王朝追封為唐國公,雖然李虎不是開國皇帝,但是確實唐朝的奠基人,所以李淵追封李虎為唐太祖。而劉邦從一個亭長而後奪得天下,並無家族福蔭,所以筆者認為劉邦應該被稱為漢太祖。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稱為當之無愧太祖的,應該就是漢太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吧。

2、諡號中絕無僅有的一個就是三國時期的,東吳的孫權,諡號大皇帝,所以孫權被稱為吳大帝。

3、一般來說諡號和廟號都是皇帝死後才有的,對皇帝一生的評價。不過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睿,《三國志 魏書》記載主管禮儀的官員在給曹睿上表為烈祖時,是這麼說的: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三祖之廟,萬世不毀。意思就是曹操撥亂反正(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稱祖,曹丕應天受命(謀權篡位)可以稱祖,而曹睿製作興治,所以也可以稱祖。這種公開吹捧曹睿的辦法,反而被曹睿所認可,因此就將死後才能得到的廟號提前得到了。一句話評價,歷史的笑柄。

4、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武曌的地位或許是最特殊的一個了。公元705年,大周皇帝武曌被兒子唐中宗李顯推翻,武曌被迫退位,雖然如此,唐中宗依然用皇帝的禮儀對待母親武曌,給武曌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曌在臨死前,親自下令去掉帝號,只稱「則天大聖皇后」。唐中宗給武曌上的諡號為「則天大聖皇后」,和武曌生前的尊號完全一樣。因為一直有「則天」兩字,所以古人習慣稱其為武則天,後人沿用至今。

  最近在看到了這個皇帝廟號 諡號 年號的不少文章,不過都是單一的或者只是講了其中一部分,所以就萌發了把這些整理到一起的想法,水平有限,能力一般,如果其中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指正。

如果您喜歡,請點個在看~~

 如果您喜歡 請關注我們~~




往期精彩內容:

1、北魏永寧寺塔之淺見

2、北魏裡坊制度淺見

3、德禪與少林醫藥文化

4、洛陽古代八大關

5、龍門石窟之賓陽中洞和北魏政權的興衰

6、小浪底導遊詞

7、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8、姓氏文化:幫助炎黃子孫 龍的傳人尋到自己的根

9、明堂天堂與武則天有多少關係(轉)

10、有關洛陽的十大成語典故

11、一口氣讀懂青銅器丨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一口氣讀完算我輸

12、中國文字發展史 河南導遊版

13、接團講解之運籌帷幄篇:開門見山 (原創 歡迎轉載 請註明出處)

14、科舉制度之我見

15、關羽 關林 關莊

16、武則天與龍門

17、悠悠千古情,初冬尋洛夢---洛陽學時堂導遊工作室鄭汴洛導遊深度走進洛陽城

18、看懂四大石窟,知「石」就是力量

19、2018年11月23號徐金星老師課堂聽課筆記

20、洛陽博物館講解詞(配圖)

21、清明上河圖賞析(一篇適合講解的文章)

22、佛像手印(部分手印並配圖片)

23、洛陽博物館珍寶館(配圖)




相關焦點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日周五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三宜:祭祀 作灶 沐浴忌:修飾垣牆 平治道途====================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
  • 廟號、年號、諡號
    廟號:廟指的是家廟帝王的家廟稱太廟,廟號是帝王死了之後在太廟放的牌位上給他的標記,比如漢高祖、唐太宗、明仁宗等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貴族、大臣死後由朝廷賜予的諡號,其用字亦含褒貶之意,如唐魏徵賜「文貞公」,宋嶽飛賜「武穆王」,褒揚之情不言而喻。       年號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紀年的名稱。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貞觀」為年號。最早的年號是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後一個年號是清代的「宣統」。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皇帝,在古代中國是最高統治者,有著尊號、諡號、廟號、年號等形形色色的「號」,學問之大,千萬不能用錯了。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自西周中期以後,到唐朝以前,除秦朝以外的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基本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如我們熟知的漢武帝、魏文帝、北周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秦朝皇帝這麼特立獨行,非要搞特殊,不用諡號呢?
  •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考述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前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年號則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現就所知,將四者來龍去脈略加辨析考述,以饗讀者。 另,有廟號諡號連綴兼用者,如西晉開國之君司馬炎為「世祖武皇帝」,「世祖」乃廟號,「武」乃諡號;而以下三帝即惠帝、懷帝和愍帝,則屬於有諡號而無廟號者。亦有廟號諡號皆無者。如西漢最後一個皇帝孺子嬰,曾為傀儡皇帝三年,王莽廢之,廟號諡號皆無。帝王之諡,例由禮官議上。既有初諡,又有加諡,如南宋高宗趙構崩,孝宗朝諡為「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光宗朝又諡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導遊學習】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廟號最初是很嚴格的,開國的君主一般是祖,祭祀君主有治國才能的那叫做宗。所以啊,我們在做選擇題的時候,你現在看到有什麼什麼祖什麼什麼宗,這就算是廟號。這個廟號啊,當時在秦代的時候就沒有了。還有一種叫中諡,表同情,諡號一般來說都有什麼什麼帝。尊號有時候也稱之為徽號,在中國古代為了遵崇皇帝皇后的這種稱號。到了唐代的時候,為皇上上尊號之風,就特別的興盛,有的是生前上,有的是死後再加上。到了清代的時候就特別的多。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漢朝皇帝的諡號在前面會加一個孝字(除了劉邦和劉秀,劉邦諡號為高皇帝,諡法中無「高」,但後人覺得他功勞太高了,就特意起了個「高」字,但一般我們稱呼他為「漢高祖」,這是廟號),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武帝是漢孝武帝,漢宣帝本是漢孝宣帝,到了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也就是漢孝獻帝,是由魏明帝追認的諡號。
  • 如何區分歷史上的國號、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陵寢號?
    第一、帝號是封建社會統治者的稱號的統稱,包括諡號、廟號、尊號、年號。  第二、諡號、廟號是皇帝死後追加的稱號。  第三、年號不是針對於皇帝的稱號,而是對於封建政權的稱號。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於封建王朝的皇帝稱呼起來大概也有三種方式,分別是廟號,諡號,和年號,下面我們舉例說明一下幾種稱呼方式。
  • 帝號(尊號、年號、廟號、諡號)的區別
    皇帝在古代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今天也作為歷史中劃分不同時期的節點,稱呼一個時代有著年號、徽號、諡號、廟號這些稱呼,一起來看看。年號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皇帝剛登基時,就必須向全天下發布的一個名號,在古代用來紀年。會選用吉祥的字眼,畢竟這象徵著這位皇帝的治國期望。這裡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羅列一下。漢代:建元、天漢、黃龍、元壽、永平等。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比如: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劉徹,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刪減和重新擬定,西漢真正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位: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連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都沒有廟號,可見早期廟號有多麼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