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諡號:唐朝以後諡號失去原本作用,相似度極高、字數極多的諡號稱呼困難
所謂諡號,主要是指君王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前功過而給予評價的稱號,具有對君王蓋棺定論的作用。諡號制度最初起源於西周,大約到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便已經較為普及,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沿襲諡法制度。
秦始皇曾短暫廢除諡號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宣布廢除諡法,不許後代臣子評價自己,而這也造成了秦始皇獨一無二的稱呼——始皇帝。因此,諡號在秦朝時期得以廢棄,直到西漢之後才再度恢復。
早期的諡號制度其實只有「美諡」和「平諡」兩種,直到周厲王時期,由於在位期間頻施暴政,因此諡號被定為「厲」,此後則開始出現「惡諡」這種諡法。而在諡法之中,「美諡」、「平諡」和「惡諡」通常都有固定的字庫,例如美諡主要有莊、武、文、宣、惠、明、睿、康、景、懿等字,平諡有懷、悼、哀、閔、思、殤、愍等字,惡諡則有厲、靈、煬、荒、幽等字。
唐高宗以後諡號失去蓋棺定論的作用
然而到了唐高宗時期,諡號的性質開始發生了改變,原本對君王有蓋棺定論作用的諡號,開始逐漸淪為了帝王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導致諡法規則發生了極大改變。
先秦時期的諡號通常以單字為主,例如秦穆公、晉文公、魏文侯,漢朝時期的諡號則主要以兩字為主,例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而到唐朝以後,開始打破單字、二字、三字諡號規則,唐高宗以後開始出現四字諡號和六字諡號,例如李隆基的諡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元朝除忽必烈的「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六字 諡號外,其餘均為四字諡號。而到明清時期,諡號更是多達兩位數,例如明朝朱元璋的諡號長達21個字,其餘皇帝則均為17字,而清朝皇帝的諡號則大多為21字,甚至還有23字和25字(努爾哈赤)。
唐朝以前皇帝多用諡號稱呼,如漢高祖
與此同時,由於諡號失去了評價皇帝功過是非的作用,使得唐朝以後的皇帝諡號大多採用「美諡」,這導致皇帝諡號極為相似,再加上長度不斷加長,給大家稱呼皇帝帶來了困難。因此,唐朝以後的皇帝再用諡號稱呼,顯然已經不太合適。
廟號:三國以前並非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便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最初的廟號其實只有「太、高、世、中」四種,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其中創基立業者曰「太」,例如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例如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者曰「世」,例如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另說祖乙)。
然而周朝和秦朝時期,廟號制度卻被廢止,直到漢朝時期才逐漸恢復廟號制度,並就此沿用兩年前之久。不過,西漢以後雖然承襲了廟號制度,但初時對於追加廟號仍然遵循了商朝的制度,非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廟號,因此整個西漢也僅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分別是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和中宗劉詢;而東漢也僅有三位皇帝有廟號,分別是世祖劉秀、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穆宗劉肇、敬宗劉保在漢獻帝時被取消)。
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自三國時期開始泛濫,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和被推翻的皇帝外,絕大部分皇帝都開始擁有廟號,其中開國皇帝一般稱「祖」,如唐高祖、宋太祖,此外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清時期屬於例外)。不過,三國魏晉南北朝,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祖」字在廟號中呈現泛濫趨勢。
此外,雖然廟號的選字不參照諡法,但同樣有褒貶之分,且有一定規律可循,大致如下:
·開國皇帝:太祖、高祖,此外還有烈祖(基業有限、割據一方)
·強國之君:太宗、聖祖
·守成之主:世宗(也指繼承世系傳承發生偏移)、哲宗、興宗、成宗
·明君賢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
·中興之主:世祖
·世系偏移:代宗、世宗(部分)
·功業不足、有功有過:憲宗、宣宗
·明褒實貶:神宗
·懦弱之主:寧宗
·遭遇動亂、被迫逃亡:德宗、英宗
·由盛轉衰:高宗
·文弱無能:文宗
·偏好武力:武宗
·過渡君主:度宗、定宗
·在位短暫:穆宗、光宗
·昏庸腐朽:熹宗
·亡國之君:哀宗、思宗
·無法定義:玄宗、真宗、理宗、道宗
稱呼唐朝以後皇帝多用廟號,如唐太宗
如上所述,由於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較為混亂,要麼有的帝王沒有,要麼廟號不合規則,因此以廟號來稱呼帝王並不準確,而唐朝以後廟號規則已經相對較為完善,且一定程度取代了諡號的褒貶之意,因此唐朝以後的皇帝普遍以廟號稱呼。
年號:明清以後具備唯一性,稱呼皇帝可用廟號,也可使用年號
年號是我國古代用來紀年的一種特殊方式,可以用來表示年份,例如洪武元年、正統十四年、康熙八年之類。同時,年號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這被稱為「奉正朔」。
漢武帝首創年號
相較於諡號和廟號,年號出現的較晚,先秦至漢初時均無年號之說,直到漢武帝即位後才開始首創,並逐漸形成制度,並一直延續至近代民國時期。年號一般為兩字,但也有個別皇帝採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年號,例如武則天的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
明清以前,帝王一旦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擾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改年號。因此,明清以前的皇帝在位期間,通常會使用多個年號,有的甚至達到十幾個,例如唐高宗李治使用的年號便多達14個,有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使用年號多達14個
而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後,開始採用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復闢政變者除外,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前年號為正統,奪門之變重新復位後使用年號天順)。這種年號的變化,使得年號和皇帝也對應了起來,擁有了唯一性。
因此,後世稱呼明清兩代皇帝也可以使用年號,這就使得我們稱呼明清兩代皇帝採用了廟號和年號混用的方式。例如我們可以稱朱元璋為明太祖,也可以稱洪武帝;稱朱棣可以用明成祖、也可以用永樂帝,稱愛新覺羅·玄燁可以用清聖祖、也可以用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