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號(尊號、年號、廟號、諡號)的區別

2021-03-05 中遠博途微官網

皇帝在古代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今天也作為歷史中劃分不同時期的節點,稱呼一個時代有著年號、徽號、諡號、廟號這些稱呼,一起來看看。

年號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皇帝剛登基時,就必須向全天下發布的一個名號,在古代用來紀年。會選用吉祥的字眼,畢竟這象徵著這位皇帝的治國期望。這裡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羅列一下。

漢代:建元、天漢、黃龍、元壽、永平等。

唐代:貞觀、永隆、永昌、開元、乾寧等。

宋代:開寶、淳化、景德、致和、紹聖等。

元代:至元、泰定、天順、延祐、至正等。

……

新君即位時就要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在漢武帝之前沒有年號的名目,他的年號「建元」——即「建為元年」的意思,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年號。

一般的年號都是兩個字,但也有皇帝不走尋常路,比如武則天就使用過「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這三個四字年號。仔細想想,「萬歲登封元年」也真夠囉嗦的。

武則天:嗯?你有意見?

而在明代以前,皇帝往往一時興起就會改元,導致一位皇帝在位,卻留下了多個年號的情況。比如漢武帝在位44年,就用過11個年號,平均4年一換。到了明清兩朝,才使一帝一號成為常態。史籍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代表時代的行為也多了起來,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

礬紅彩雲龍紋杯 碟 清康熙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漢以來近兩千年的歷史裡,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康熙」,一共用了61年。從歷史的一般規律來看,同一時間段內,年號多且持續時間短,則國運衰微,而年號少而長久,則顯示出國力隆盛,天下太平。

尊號又叫徽號,為尊崇帝後所上的稱號。同時,在位皇帝會將未去世的前位皇帝尊為太上皇,將前皇后尊為皇太后、太皇太后。尊號始於秦,興於漢。

尊號有生前奉上,也有死後追加,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號是「開元聖文神武皇帝」,開元是玄宗的年號,後邊是讚美之詞。

《鶺鴒頌》 李隆基書 唐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以後,為皇帝上尊號之風大盛,帝後的尊號字數隨著時代變遷有增無減,愈加愈長。這與中央集權制度及皇權日益膨脹有關。

例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加徽號為「慈禧」,徽號每逢慶典還要再累加,然後慈禧偏偏還有75歲的高壽,於是乎她的徽號就變成了「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后」。這個長度,拳打滿清入關以來所有皇帝,腳踢後宮三十六院所有嬪妃的名號。

「這才是哀家的完全體!」

高僧逝世叫圓寂,普通人叫死,只有皇帝才能叫駕崩(←你猜為啥)。那麼對於皇帝來說,死後自然也得有一個說法,這就是諡號。

諡號在整個東亞地區的古代都很常見,君主、諸侯、大臣甚至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然後給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這個制度起源於中國周朝,滅商開國之人姬發,死後諡為「武」,所以他也被後人稱為「周武王」。

周武王封比幹墓銘

諡號有褒揚性的美諡、惋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

(1)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一點否定的意思。

由於中國古人講究「逝者為大」,比較反感批評已逝之人,除非這位皇帝確實讓所有人都不喜歡,一般都不會立惡諡。北宋時,還有過明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和平諡。

隋煬帝:「我還修了條大運河,能不能把我的諡號換一下?」

廟號是皇帝去世之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才能使用「祖」,繼嗣君主必須有治國才能才為「宗」。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宋太宗等,都是憑本事掙來的名號。

唐太宗:「雖然我逼得親爹禪位了,但我還是這麼牛!」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帝,隋帝等,而唐朝以後,由於諡號文字的過長,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看完了這些,有沒有解決了你內心的一點困惑呢?其實,皇帝的名號雖然多,但是只要記住規律就不會弄錯啦。

相關焦點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年號的作用,一是記載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漢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壽,如武則天身體不適,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漢武帝見到亮星改年號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時事,如漢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號為「元封」。明朝以前的皇帝,經常改年號,多者達十餘個。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個年號。        如何簡便的區別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呢?
  • 【導遊學習】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廟號最初是很嚴格的,開國的君主一般是祖,祭祀君主有治國才能的那叫做宗。所以啊,我們在做選擇題的時候,你現在看到有什麼什麼祖什麼什麼宗,這就算是廟號。這個廟號啊,當時在秦代的時候就沒有了。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或者是褒義詞啊,善意的評價;或者是帶有批判性的這種稱號。諡號分為很多種,上諡就是表揚的,比如帶文的、帶康的、帶庭的。就算是表揚類的諡號。
  • 如何區分歷史上的國號、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陵寢號?
    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國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考述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前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年號則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現就所知,將四者來龍去脈略加辨析考述,以饗讀者。 顧炎武更批評道:「王莽尊元帝廟號高宗,成帝號統宗,平帝號元宗,中興皆去之。……稱宗之濫,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濫情尤甚。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則有「自李唐始無代不稱宗,其濫斯極。除一祖之外,其餘諸帝,不問有功與否,莫不稱宗」之諷。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皇帝,在古代中國是最高統治者,有著尊號、諡號、廟號、年號等形形色色的「號」,學問之大,千萬不能用錯了。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諡號。諡號是死後的蓋棺定論,一般由下一任皇帝命名或者下一個朝代追認,諡號的每個字都有規定的含義,要根據生前的表現,參考《諡法解》而定。《逸周書·諡法解》說諡,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說了年號,咱們來說諡號,在《辭海》中對諡號的解釋: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用幹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諡號是從周朝開始的,但是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一、廟號、諡號、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先說廟號。1、廟號廟號一般就倆字,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題/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文/貓兒眼,一隻喜愛文史,愛談論古今的小貓兒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
  •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日周五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三宜:祭祀 作灶 沐浴忌:修飾垣牆 平治道途==================== 諡號、廟號、年號的起源 【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
  • 廟號、年號、諡號
    廟號:廟指的是家廟帝王的家廟稱太廟,廟號是帝王死了之後在太廟放的牌位上給他的標記,比如漢高祖、唐太宗、明仁宗等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可以區分為諡號、廟號。那麼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區別?使用時候要注意什麼呢?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官方根據他生前事跡、道德修養等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據國學大師王國維等人考證,諡號制度形成於西周中期。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又認為「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西漢建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
  • 廟號和諡號,各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何區別
    廟號和諡號,各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何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在古代,廟號和諡號,都是對逝去的特殊身份的人一種專有稱謂,等於是對他們生平事跡和品德修養的一個評價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