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被身邊的太監所左右的皇帝不在少數,他們大多借著皇帝的權勢為所欲為,殘害忠良,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在明朝,皇權旁落,有許多太監竊取權力,比較出名的有劉瑾、王振、魏忠賢等等。《文淵閣四庫全書》記載了康熙皇帝這樣一句話:「宦官為害,歷代有之。明如王振、劉瑾、魏忠賢輩,負罪尤甚。」其中這個名為王振的太監專權擅政,罪惡昭彰,坑了皇帝明英宗,也害了自己,他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一路上折騰得明軍士氣大減,精疲力竭,再加上皇帝自身能力不足,竟然遭到俘虜,成為異國他鄉的階下囚。在紫禁城裡,上下震驚,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掌管了朝政,被擁立為了新皇,還沒有歸來的明英宗竟這樣被取消了皇帝之名。
明英宗
太監得寵專朝政
太監王振,今天的河北人,在永樂年間就被選入宮中,當時年少的他成為了朱高熾的侍從,同時在宮中接受著不規範的啟蒙教育,能讀書識字,能書寫算術,但是文化水平不高。從永樂、洪熙到宣德年間,王振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經歷了仁宗、宣宗兩朝的成長鍛鍊,積累了很好的人際關係,也得到了明宣宗的信賴,所以在朱祁鎮還是太子的時候,明宣宗就把王振安排在他身邊陪讀。
王振影視劇照
《罪惟錄》記載:「宣德中,使[王振]侍太子講讀,太子雅敬憚之,為東宮局郎。」宣德年間,太子年幼,王振作為太子朱祁鎮的侍讀先生,他的言行對朱祁鎮的思想、性格、愛好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長期相處,王振得到了朱祁鎮的信任和依賴,對王振是言聽計從,王振也獲得了專寵擅權的資本。
《明英宗實錄》記載,王振對朱祁鎮是「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於是明宣宗駕崩的時候就把朱祁鎮託付給了王振。朱祁鎮繼位的時候周歲七歲,王振借著自己獨特的身份開始在朝中興風作浪。明英宗年幼,政治經驗為零。他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為了長期操縱明英宗,就開始採取愚君的方法,蒙蔽皇帝,他帶著明英宗參加騎射遊幸等玩樂活動,抵制經筵等儒學及治國理政經驗教育。此外,王振還慫恿明英宗嚴厲治理大臣,以便自己濫施淫威。
明朝三楊
「自正統中,劉球以忤王振冤死,鑑繼下獄,中外莫敢言事者數年。」 這是《明史》中的記載。王振打擊了一大批正直的大臣,迫害了許多敢言的忠臣,把建言獻策之路堵死。以楊溥、楊士奇、楊榮為代表的重臣相繼被排除出朝廷,在正統十年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六部侍郎的位置大有空缺的現象。正統前期,「三楊」等忠直之臣還能對王振多有約束,但是他們被排擠出中樞機構之後,朝廷官員逐漸且基本上為王振所控制,能與王振分庭抗禮的大臣幾乎銷聲匿跡,明英宗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
皇帝親徵遭慘敗
內政不明,外患又來。蒙古瓦剌從宣德年間開始復興,朝廷對北邊的防護並沒有上心,給了瓦剌休養生息的時間。正統四年,以「貪婪狠毒」標榜的也先繼承汗位,他時常騷擾明朝明朝邊境,搶劫擄掠。當時,瓦剌打著朝貢的旗號,一邊換取明朝的財物,一邊偷派間諜,打探情報,對明朝的安全造成了的威脅。隨著朝貢規模的擴大,賞賜的支出越來越多,給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花錢買平安的方法難以維持下去。於是明朝給瓦剌發出警告,可是也先絲毫不理,公然挑釁,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竟然派了兩千多使臣,浩浩蕩蕩的進京隊伍,讓王振坐臥不安。王振想了一個辦法,核實馬的數量,壓低馬的價格,也先的欲望沒能得到滿足,便以此為藉口在邊境大開殺戒,挑起事端,他率領瓦剌各部一路南下,兵分三路,其中的中路由也先率領,直逼大同。
也先影視劇照
明朝守將準備不足,難能抵擋來勢洶洶的瓦剌軍,屢戰屢敗。明英宗已是如坐針氈,王振卻是沾沾自喜,一個沒有軍事才能的人想要通過此次作戰機會樹立威望,真是讓後人哭笑不得。王振是宦官身份,不便出徵,但是皇帝出徵他可以隨行,於是他極力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
土木堡之戰路線圖
《明史》記載:「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徵,不與外廷議可否。」王振有自己的私心,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一個想立威,一個想效仿先祖立功。明英宗不顧群臣的反對,在王振的一味鼓動下,很快就下了決心要親自前往前線,徵服瓦剌。用了兩天時間,湊齊了二十萬大軍,對外號稱五十萬,武器裝備和糧草準備並非十分充足,視戰爭如兒戲的王振和明英宗著急忙慌地就啟程了。不料大軍出發不久,連綿陰雨來襲,難以成行,吃完了準備不足的軍糧後,士氣已經降到了谷底。一同出徵的官員們沒有信心打仗了,就集體請求皇帝返京。王振豈能就此善罷甘休,聽到這樣喪氣的話後,勃然大怒,他不顧群臣反對,懲罰那些勸阻前行的官員,其中的兵部尚書鄺塋和戶部尚書王佐就首當其衝,遭到了長跪於草地中的懲罰,其他的小官也閉口不言了。
明英宗影視劇照
《明英宗實錄》有言:英宗「素以諸事付[王]振,至是振益肆其威」,王振借著懲罰兩位尚書,殺一儆百。戰爭失利,傷亡慘重,眾將士心寒到底。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王振得知了敵強我弱且明軍慘敗的事實後,十分恐懼,放棄了繼續北進的計劃,要迴轉,虛榮心作祟的王振想帶著皇帝去自己的家鄉蔚州,大軍走了好幾十裡了,王振又覺得大軍會踐踏家鄉的莊稼,又改道宣府。這樣一折騰,導致瓦剌軍很快就追上。八月十三日,明軍行進到土木堡,王振沒有同意繼續前進前不遠處的懷來,而是就地安營紮寨。結果第二天,瓦剌軍就把明軍包圍了,圍困中,糧食和水源都斷絕了。八月十五日,瓦剌軍假裝撤退,引誘明軍。王振「矯命抬營行就水」,結果明軍四處潰散,王振被仇恨他的明軍殺掉,明英宗被瓦剌軍所俘,明軍傷亡數十萬。歷史上稱之為「土木之變」。
土木堡之變
流浪一年又回京
明英宗被也先俘虜之後,把他作為交換的籌碼,想從明朝那裡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當做通關作令牌,也可以當做擋箭牌,更可以作為人質向朝廷索取錢財。然而,明英宗的孩子還很小,于謙等大將擁立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根本不給也先威脅的機會,在北京保衛戰中,也先也遭到了失敗。
景泰帝朱祁鈺
新主已立,舊主竟成為也先的累贅。綜合考慮之後,也先沒有殺害明英宗,在他看來,殺人反倒是幫了已經即位的朱祁鈺,自己背負了殺害明朝天子的罵名。而明朝這邊,有一位名為楊善的使臣,在出使談判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最終,在外漂泊一年的朱祁鎮,終於回家了。回京後朱祁鈺把他鎖在南宮,直到七年之後,朱祁鎮才重新奪回大位,二度坐上龍椅。
于謙
結論
宦官王振利用皇帝的寵信,在朝中為所欲為,破壞了仁宣之治以來的穩定局面,慫恿明英宗親徵,結果被俘,給明朝重重一擊。明英宗被俘是王振專權之後所導致的一起偶發事件,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古代皇權高度集中引發的結果。朱元璋廢除宰相,皇權牢牢地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王振的所作所為,全憑藉著明英宗專寵,這正是體制的癥結所在。自古宦官幹政,朝廷必亂,明朝的親身經歷也就給之後的大清提供了經驗教訓,對外戚要防,對宦官更要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