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淪為階下囚,非王振一人之過,宦官亂政始於集權制度

2020-12-16 歷史中郎將

在古代,被身邊的太監所左右的皇帝不在少數,他們大多借著皇帝的權勢為所欲為,殘害忠良,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在明朝,皇權旁落,有許多太監竊取權力,比較出名的有劉瑾、王振、魏忠賢等等。《文淵閣四庫全書》記載了康熙皇帝這樣一句話:「宦官為害,歷代有之。明如王振、劉瑾、魏忠賢輩,負罪尤甚。」其中這個名為王振的太監專權擅政,罪惡昭彰,坑了皇帝明英宗,也害了自己,他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一路上折騰得明軍士氣大減,精疲力竭,再加上皇帝自身能力不足,竟然遭到俘虜,成為異國他鄉的階下囚。在紫禁城裡,上下震驚,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掌管了朝政,被擁立為了新皇,還沒有歸來的明英宗竟這樣被取消了皇帝之名。

明英宗

太監得寵專朝政

太監王振,今天的河北人,在永樂年間就被選入宮中,當時年少的他成為了朱高熾的侍從,同時在宮中接受著不規範的啟蒙教育,能讀書識字,能書寫算術,但是文化水平不高。從永樂、洪熙到宣德年間,王振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經歷了仁宗、宣宗兩朝的成長鍛鍊,積累了很好的人際關係,也得到了明宣宗的信賴,所以在朱祁鎮還是太子的時候,明宣宗就把王振安排在他身邊陪讀。

王振影視劇照

《罪惟錄》記載:「宣德中,使[王振]侍太子講讀,太子雅敬憚之,為東宮局郎。」宣德年間,太子年幼,王振作為太子朱祁鎮的侍讀先生,他的言行對朱祁鎮的思想、性格、愛好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長期相處,王振得到了朱祁鎮的信任和依賴,對王振是言聽計從,王振也獲得了專寵擅權的資本。

《明英宗實錄》記載,王振對朱祁鎮是「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於是明宣宗駕崩的時候就把朱祁鎮託付給了王振。朱祁鎮繼位的時候周歲七歲,王振借著自己獨特的身份開始在朝中興風作浪。明英宗年幼,政治經驗為零。他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為了長期操縱明英宗,就開始採取愚君的方法,蒙蔽皇帝,他帶著明英宗參加騎射遊幸等玩樂活動,抵制經筵等儒學及治國理政經驗教育。此外,王振還慫恿明英宗嚴厲治理大臣,以便自己濫施淫威。

明朝三楊

「自正統中,劉球以忤王振冤死,鑑繼下獄,中外莫敢言事者數年。」 這是《明史》中的記載。王振打擊了一大批正直的大臣,迫害了許多敢言的忠臣,把建言獻策之路堵死。以楊溥、楊士奇、楊榮為代表的重臣相繼被排除出朝廷,在正統十年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六部侍郎的位置大有空缺的現象。正統前期,「三楊」等忠直之臣還能對王振多有約束,但是他們被排擠出中樞機構之後,朝廷官員逐漸且基本上為王振所控制,能與王振分庭抗禮的大臣幾乎銷聲匿跡,明英宗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

皇帝親徵遭慘敗

內政不明,外患又來。蒙古瓦剌從宣德年間開始復興,朝廷對北邊的防護並沒有上心,給了瓦剌休養生息的時間。正統四年,以「貪婪狠毒」標榜的也先繼承汗位,他時常騷擾明朝明朝邊境,搶劫擄掠。當時,瓦剌打著朝貢的旗號,一邊換取明朝的財物,一邊偷派間諜,打探情報,對明朝的安全造成了的威脅。隨著朝貢規模的擴大,賞賜的支出越來越多,給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花錢買平安的方法難以維持下去。於是明朝給瓦剌發出警告,可是也先絲毫不理,公然挑釁,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竟然派了兩千多使臣,浩浩蕩蕩的進京隊伍,讓王振坐臥不安。王振想了一個辦法,核實馬的數量,壓低馬的價格,也先的欲望沒能得到滿足,便以此為藉口在邊境大開殺戒,挑起事端,他率領瓦剌各部一路南下,兵分三路,其中的中路由也先率領,直逼大同。

也先影視劇照

明朝守將準備不足,難能抵擋來勢洶洶的瓦剌軍,屢戰屢敗。明英宗已是如坐針氈,王振卻是沾沾自喜,一個沒有軍事才能的人想要通過此次作戰機會樹立威望,真是讓後人哭笑不得。王振是宦官身份,不便出徵,但是皇帝出徵他可以隨行,於是他極力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

土木堡之戰路線圖

《明史》記載:「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徵,不與外廷議可否。」王振有自己的私心,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一個想立威,一個想效仿先祖立功。明英宗不顧群臣的反對,在王振的一味鼓動下,很快就下了決心要親自前往前線,徵服瓦剌。用了兩天時間,湊齊了二十萬大軍,對外號稱五十萬,武器裝備和糧草準備並非十分充足,視戰爭如兒戲的王振和明英宗著急忙慌地就啟程了。不料大軍出發不久,連綿陰雨來襲,難以成行,吃完了準備不足的軍糧後,士氣已經降到了谷底。一同出徵的官員們沒有信心打仗了,就集體請求皇帝返京。王振豈能就此善罷甘休,聽到這樣喪氣的話後,勃然大怒,他不顧群臣反對,懲罰那些勸阻前行的官員,其中的兵部尚書鄺塋和戶部尚書王佐就首當其衝,遭到了長跪於草地中的懲罰,其他的小官也閉口不言了。

明英宗影視劇照

《明英宗實錄》有言:英宗「素以諸事付[王]振,至是振益肆其威」,王振借著懲罰兩位尚書,殺一儆百。戰爭失利,傷亡慘重,眾將士心寒到底。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王振得知了敵強我弱且明軍慘敗的事實後,十分恐懼,放棄了繼續北進的計劃,要迴轉,虛榮心作祟的王振想帶著皇帝去自己的家鄉蔚州,大軍走了好幾十裡了,王振又覺得大軍會踐踏家鄉的莊稼,又改道宣府。這樣一折騰,導致瓦剌軍很快就追上。八月十三日,明軍行進到土木堡,王振沒有同意繼續前進前不遠處的懷來,而是就地安營紮寨。結果第二天,瓦剌軍就把明軍包圍了,圍困中,糧食和水源都斷絕了。八月十五日,瓦剌軍假裝撤退,引誘明軍。王振「矯命抬營行就水」,結果明軍四處潰散,王振被仇恨他的明軍殺掉,明英宗被瓦剌軍所俘,明軍傷亡數十萬。歷史上稱之為「土木之變」。

土木堡之變

流浪一年又回京

明英宗被也先俘虜之後,把他作為交換的籌碼,想從明朝那裡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當做通關作令牌,也可以當做擋箭牌,更可以作為人質向朝廷索取錢財。然而,明英宗的孩子還很小,于謙等大將擁立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根本不給也先威脅的機會,在北京保衛戰中,也先也遭到了失敗。

景泰帝朱祁鈺

新主已立,舊主竟成為也先的累贅。綜合考慮之後,也先沒有殺害明英宗,在他看來,殺人反倒是幫了已經即位的朱祁鈺,自己背負了殺害明朝天子的罵名。而明朝這邊,有一位名為楊善的使臣,在出使談判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最終,在外漂泊一年的朱祁鎮,終於回家了。回京後朱祁鈺把他鎖在南宮,直到七年之後,朱祁鎮才重新奪回大位,二度坐上龍椅。

于謙

結論

宦官王振利用皇帝的寵信,在朝中為所欲為,破壞了仁宣之治以來的穩定局面,慫恿明英宗親徵,結果被俘,給明朝重重一擊。明英宗被俘是王振專權之後所導致的一起偶發事件,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古代皇權高度集中引發的結果。朱元璋廢除宰相,皇權牢牢地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王振的所作所為,全憑藉著明英宗專寵,這正是體制的癥結所在。自古宦官幹政,朝廷必亂,明朝的親身經歷也就給之後的大清提供了經驗教訓,對外戚要防,對宦官更要防。

相關焦點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漢桓帝與宦官密謀設計,成功地翦除了梁氏外戚,從此開始了宦官擅權的局面。從漢桓帝時期開始,宦官可以世襲爵位。最誇張的是,漢桓帝在一天之內封了五個宦官為縣侯。宦官有了權力之後,立刻像外戚那樣,橫徵暴斂,結黨營私。這個時候,天下人才發現,宦官造成的禍亂一點也不弱於外戚。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 明朝司禮監的崛起:從「票擬」與「批紅」的皇帝集權,到文化太監上位司禮監的崛起,最初源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到朱瞻基時期,這兩項制度的特權行使者為司禮監特增的「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所掌控。
  • 為什麼宋朝成為唯一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王朝
    說起宦官幹政,真可謂歷史久遠。從秦朝的趙高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了宦官亂政的情況。
  • 明朝最昏庸的四位皇帝 當過俘虜的明英宗並不在其中
    要說其一個不如一個,也不為過。尤其是中後期的數位,昏庸無能甚至習性奇葩的照舊上了「龍椅」寶座。有人說,大明王朝能夠維持近三百年的歷史,全賴太祖朱元璋時期定下的高度集權制度。諸如「廢除宰相,取消相權」、「實施廠衛特務制度」,以及「實行文字獄及嚴酷刑罰等等」。
  • 王振原是讀書人,為何進宮當了宦官,明英宗又為何信任他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賢后也出名,就連明朝的宦官都十分出名。而要說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為他是明朝第一代專權的宦官。明武宗寵信的宦官劉瑾,就是以王振作為榜樣的。 其實王振原是讀書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過科舉入仕,既然如此,為何卻進宮當了宦官呢?
  • 宦官人物誌:西漢第一位亂政的宦官,擾亂朝政十餘年
    石顯是西漢歷史上第一位惑君弄權的宦官。他官至中書令,品級不高,但作為內官可以經常陪伴在皇帝身邊,借著寵幸亂政十餘年。可以說是為後來東漢的宦官專政開了先河。石顯,字君房,關於他的出生時間,沒有確切的資料顯示。石顯出身於山東望族,他少年時期因仗著家中勢力橫行霸道,被處以宮刑,送到宮中服役。
  • 古代一種十分賺錢的職業:宦官,到底是什麼樣的?
    要問我為什麼來做宦官,黃宗羲曾說:"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可見當宦官多麼賺錢。一、宦官制度的發展歷史我們宦官的力量在歷朝歷代都不容小覷,宦官制度是從先秦開始的,秦朝時受到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當職的機構也增加了,宦官當政也開始出現,其實皇帝設立宦官制度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有人能更好的服侍皇家成員,但後來就演變成了皇帝打壓其他勢力的重要棋子。
  • 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走向衰落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北方邊患就來自於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等打擊下,北元分裂出韃靼和瓦剌等部落。明英宗時期瓦剌崛起,太師也先不斷侵擾大明邊境。
  • 歷史上太監亂政的開啟誰來背鍋?
    皇宮不是一切都美好那麼「太監亂政」,到底是誰的錯呢?並不是一句大而空的「萬惡的封建專制制度」就能一概而括的。分而論之:東漢和大明王朝,史書中言有兩位皇帝,一位是漢和帝劉肇,另一位是明宣宗朱瞻基,分別要對宦官亂政之開端負責。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種說法是否真的負責任?
  • 在古代皇帝集權方面,明朝佔據著重要的角色,淺談明朝的皇帝集權
    權臣壓制又有國家本身就是依靠權臣及其下屬來運作的,比如曹操;皇帝因為種種原因理政不變的,比如皇帝年齡小或者藩王進京當皇帝;總體上說,是由於皇帝個人能力或者實力不足導致的二是制度上的權力限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丞相的存在。
  • 《大力神》落難劇照發布 宙斯之子淪為階下囚
    》男星凱南·魯茲主演的,2014年全新好萊塢3D神話巨製《大力神》曝光了一組宙斯之子大力神落難劇照,從劇照上看,大力神被鎖上了鐐銬,打上烙印,充當苦力,還被賣到黑市打黑拳。大力神是宙斯的兒子,力大無窮,又怎麼會落難人間論為階下囚?這將是本片的一大看點。據悉,《大力神》3D將於4月全國公映。
  •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了之後,為什麼又被放了回來?
    文|觀景說史明朝是歷史上產出最多奇葩皇帝朝代,但也有一些皇帝想要幹一番大事業,例如明英宗就是如此。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明英宗是明朝時期幹過兩任皇帝的人。
  • 明英宗,不合格的皇帝,卻是個好人
    圖—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長子,1435年改元正統,廟號英宗,並且他的父親給他留了五個足夠優秀的顧命大臣,並且還有張太皇太后從旁輔佐,從此,不僅開啟了宦官掌權,並且,也由此開始了俘虜、囚徒、復位坎坷而精彩的一生。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這三大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不可一世、無比跋扈的宦官勢力。而這三大王朝的衰敗亦可以說離不開那混論不堪、腐朽破敗的宦官專權亂政。 《廿二史札記》載:"漢唐明三代宦官為害最烈,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奄宦之如毒藥猛獸,數千年以來人盡知之矣。"
  • 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父子倆的後世評價為何一高一低?
    一提起明宣宗朱瞻基,後人總想起仁宣之治,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他的統治時期能被後人冠以「某某之治」時,評價自是不低;一提起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後人想到的多半是土木堡之變,外加奪門之變,評價並不高。實際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父子無論是在性格、人品還是在位時做出的成績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半斤八兩,不分伯仲。
  • 宦官簡史|太監有哪兩大必備技能?投其所好成敲門磚,忠字當頭成護身符
    到漢朝,《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也隨之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臺,《三國演義》中「十常侍亂政」成為黃巾軍起義的主要因素就最為大家熟悉。 嚴格意義上說,宦官與太監是有區別的。在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
  • 明英宗朱祁鎮:身世離奇,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人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因為他即位時還年幼,有人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但遭到了她的拒絕。實際上,但凡朝廷大事,都要事先稟明張太后,再送往內閣議決執行。 在電視連續劇《女醫明妃傳》裡,朱祁鎮是一個穩重、儒雅的帝王公子。
  • 歷史五大統治級別的太監,八虎之首劉瑾僅排第五!
    本為趙國貴族的趙高因趙國戰敗,老子和自己都被咔擦了,少年時期嘗盡了人間辛酸淚,後因伺候胡亥深得秦始皇器重,隨後策劃篡改詔書,逼死公子扶蘇,誅殺大將軍蒙恬,將胡亥立為皇帝,後期曾權傾朝野,指鹿為馬,腰斬李斯,大秦帝國在其折騰下僅存二十多年,說他是閹人界的王者一點也不為過。
  • 伊朗不費一槍一彈,以色列自己內部先亂了,總理或將淪為階下囚
    以色列和伊朗之間關係越來越緊張,伊朗不費一槍一彈,以色列自己內部先亂了,如果藍白黨成功推翻了會議,總理或將淪為階下囚。在這種情況下與伊朗對峙,以色列可能會不攻自破。以色列民眾發起抗議活動2020年7月以色列發生過抗議活動,總理內塔尼亞胡被曝出存在貪汙行為,對此以色列民眾怨聲載道,以色列多個城市街頭聚集了大量人群,對內塔尼亞胡貪汙行為表示抗議,要求內塔尼亞胡卸任總理一職,並要求監管部門對貪腐現象進行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