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2020-12-22 夢圓的金窩

在本質上而言,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的鬥爭屬於皇室內部鬥爭。于謙雖然是朝廷的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但歷朝歷代外臣參與皇室內部的鬥爭,尤其是涉及皇位問題,都會想辦法遠遠的避開,或者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外臣能夠摻和得起的。

而且于謙其人,剛毅正直,他只會忠於大明忠於大明皇帝。至於是誰當皇帝可能並不是怎麼太重要。而且對於朱祁鎮,于謙已經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他無愧於天地良心,更不愧於大明朝廷。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他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也做不了,也什麼都不能做。

奪門之變就是皇室內部鬥爭,外臣幹預風險極大

奪門之變是明朝乃至於中國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太上皇奪取政權,並重新坐上皇位的罕見案例。事情的主角是被廢去皇位的太上皇朱祁鎮,和當時已經病重的皇帝朱祁鈺。因為朱祁鎮之前輕敵冒進,妄信小人,最後被蒙古軍隊俘虜。而且蒙古軍隊還以朱祁鎮這個當時的大明皇帝作為大明邊關的門票,一路向北京城挺進。

俗話說,國不可無一日無君,尤其是國君已經間接成為了敵人的幫兇,幫助敵人打開自己的國門。那麼更換國君,就勢在必行了。當時的朱祁鎮雖然有太子,但是年齡太小,無法擔當重任。所以大明朝堂之上將目光投向了當時明朝皇帝朱祁鎮的同胞弟弟-朱祁鈺,並迅速將其簇擁上皇位。

雖然朱祁鈺並不願意接下這個爛攤子,但當時的大明皇族之內並沒有其他的合適人選,所以他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下這個差事。但他也承諾,等朱祁鎮返回以後,就將皇位還給他。但這個世界上最不能考驗的就是人心,朱祁鈺貴為皇族,也無法免俗。

朱祁鎮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蒙古返回之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不僅沒了皇位,自己的兒子連太子之位都沒有了。朱祁鎮回來以後不僅住破屋子,生活待遇也極差,對外聯繫也被中斷。面對自己親弟弟如此的行徑,已經在蒙古磨礪了好幾年心境的朱祁鎮,也就接受了。如果沒有石亨、徐有貞以及串通宦官曹吉祥,他們夫妻倆就這樣過一輩子,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不管朱祁鎮奪門之變有沒有成功,皇帝都是朱家人來做,權力也還是由朱家人來分配。于謙作為忠於大明的朝臣,這種事情他不僅不能阻止,也不能支持。

不管是誰當皇帝,于謙都做到了問心無愧

在朱祁鎮被蒙古軍隊擊敗並俘虜以後,大明朝廷也做過諸多努力,希望將這個皇帝能夠救回來。在于謙獲得朝堂權力以後,不僅時常派人去蒙古探望朱祁鎮,也有想法通過特種手段將朱祁鎮營救回來,可惜未能成行。可以說于謙,對朱祁鎮已經仁至義盡,盡到了自己做臣子的本分。

在朱祁鈺登基以後,于謙作為臣子只能對朱祁鈺效忠。這一點不管是從道義上還是從法理上,于謙做的都沒有問題。而且到時候不管是哪一個人做了大明皇帝,于謙都是要繼續做官,為國盡忠的。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下場會是如此悲壯,於國於民,于謙都沒有做錯,他也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結語:于謙作為名臣,在歷史上留下美名,不僅僅是因為在皇帝被俘虜以後他在朝堂之上出色的表現。而更重要的在於他樹立起了明朝抵抗蒙古大軍的信心,解決了明朝第一次來自軍事上的嚴重危機,並在大明內部重新樹立了抵抗侵略的信心。

然而他的認知仍然具有局限性,忠於大明皇帝,在平常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可他恰好碰到了明朝同時擁有兩個皇帝的特殊的時刻,他必須做出選擇。如果他沒有,那麼朱祁鎮就幫他做出選擇,讓死亡全你名節吧!

相關焦點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聽信讒言險遭滅國 明朝時期發生的奪門之變是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間發生的 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事件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史書記載:「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他對于謙極其信任,只要是于謙的提議,明代宗無不應允。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除了他曾贏得了京師保衛戰,得到了明朝人的擁戴之外,則是于謙在奪門之變時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說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于謙,明朝名臣,抗擊瓦剌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闢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奇特,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一國之君,居然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虜,成為階下囚。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隨著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的熱播,明英宗朱祁禛也聲名鵲起,備受關注。 歷史上的朱祁禛是個非常複雜曲折的人物,他一生的經歷很奇特,他的性格命運很特殊。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兩次皇帝,當過外族的俘虜,通過奪門之變復闢成功的皇帝。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奪門之變 然而,就在于謙等人擬定好奏疏,並準備明日早朝時進奏明景帝批准時,突然發生了大變故。與此同時,明英宗又以「謀逆」的罪名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籍沒兩家財產,並迫害于謙所引薦的文武官員。于謙有再造國家之功,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國人都深為惋惜。那麼問題來了,明英宗為何要急吼吼地處死于謙?根據史料和常識進行分析,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首先,明英宗對于謙有私怨。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是什麼結局?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朱祁鎮復闢,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根據史書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並不在場,而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這位兵部尚書就鋃鐺入獄,不久之後,他就橫屍街頭。凡是涉及皇位的爭奪之戰,必然會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奪門之變中,被犧牲的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與被迫犧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是自願為了明朝的安定,拋頭顱、灑熱血。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其實這都是一場陰謀,沒過多久于謙就被扣上了謀反罪的帽子被殺了,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明憲宗上位之後才為他們平反,景泰帝也病逝了,這背後是不是明英宗的操控,誰也不知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發生政變的時候于謙是兵部尚書,手中有當地的許多兵馬,目前的三大營都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可以說他在軍內的威望是最高的。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于謙懷恨在心。他的囚禁地之外的鬥爭颶風颳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沒有留下法定繼承人,按說他什麼也不做,皇帝也輪的到他做的。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明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反對的情況下,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明英宗之所以殺于謙,有兩個原因,一是石亨、徐有貞等人進讒言,二是則來自英宗對于謙的報復。一、石亨等人的陷害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石亨等人的擁戴下,強勢復出,重新奪得皇位。
  • 奪門之變時,明代宗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豈料這令此時淪為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懷恨在心,認定是于謙勾結明代宗朱祁鈺謀奪了他的皇位,並最終導致了于謙奪門之變後的遇害。其後,瓦剌首領也先以朱祁鎮為人質,屢屢要挾明廷,于謙堅決主張社稷為重,嚴詞拒絕一切寇虜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質失去利用價值。同時又是于謙苦口婆心勸說現任皇帝朱祁鈺「天命已定」,打消其疑慮。朱祁鎮因而得還,不用在漠北吃沙子到死。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本不想殺于謙。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于謙,明英宗猶豫不決,道:「于謙實有功。」事實上,于謙對明英宗而言,有「兩大重要功績」。其一是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主抗戰,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延續了大明200年國祚。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明英宗和明代宗可能有人反對這個觀點,比方唐高祖和唐太宗、武則天和她的兩個兒子、唐玄宗和唐肅宗等特例。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