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質上而言,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的鬥爭屬於皇室內部鬥爭。于謙雖然是朝廷的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但歷朝歷代外臣參與皇室內部的鬥爭,尤其是涉及皇位問題,都會想辦法遠遠的避開,或者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外臣能夠摻和得起的。
而且于謙其人,剛毅正直,他只會忠於大明忠於大明皇帝。至於是誰當皇帝可能並不是怎麼太重要。而且對於朱祁鎮,于謙已經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他無愧於天地良心,更不愧於大明朝廷。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他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也做不了,也什麼都不能做。
奪門之變就是皇室內部鬥爭,外臣幹預風險極大
奪門之變是明朝乃至於中國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太上皇奪取政權,並重新坐上皇位的罕見案例。事情的主角是被廢去皇位的太上皇朱祁鎮,和當時已經病重的皇帝朱祁鈺。因為朱祁鎮之前輕敵冒進,妄信小人,最後被蒙古軍隊俘虜。而且蒙古軍隊還以朱祁鎮這個當時的大明皇帝作為大明邊關的門票,一路向北京城挺進。
俗話說,國不可無一日無君,尤其是國君已經間接成為了敵人的幫兇,幫助敵人打開自己的國門。那麼更換國君,就勢在必行了。當時的朱祁鎮雖然有太子,但是年齡太小,無法擔當重任。所以大明朝堂之上將目光投向了當時明朝皇帝朱祁鎮的同胞弟弟-朱祁鈺,並迅速將其簇擁上皇位。
雖然朱祁鈺並不願意接下這個爛攤子,但當時的大明皇族之內並沒有其他的合適人選,所以他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下這個差事。但他也承諾,等朱祁鎮返回以後,就將皇位還給他。但這個世界上最不能考驗的就是人心,朱祁鈺貴為皇族,也無法免俗。
朱祁鎮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蒙古返回之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不僅沒了皇位,自己的兒子連太子之位都沒有了。朱祁鎮回來以後不僅住破屋子,生活待遇也極差,對外聯繫也被中斷。面對自己親弟弟如此的行徑,已經在蒙古磨礪了好幾年心境的朱祁鎮,也就接受了。如果沒有石亨、徐有貞以及串通宦官曹吉祥,他們夫妻倆就這樣過一輩子,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不管朱祁鎮奪門之變有沒有成功,皇帝都是朱家人來做,權力也還是由朱家人來分配。于謙作為忠於大明的朝臣,這種事情他不僅不能阻止,也不能支持。
不管是誰當皇帝,于謙都做到了問心無愧
在朱祁鎮被蒙古軍隊擊敗並俘虜以後,大明朝廷也做過諸多努力,希望將這個皇帝能夠救回來。在于謙獲得朝堂權力以後,不僅時常派人去蒙古探望朱祁鎮,也有想法通過特種手段將朱祁鎮營救回來,可惜未能成行。可以說于謙,對朱祁鎮已經仁至義盡,盡到了自己做臣子的本分。
在朱祁鈺登基以後,于謙作為臣子只能對朱祁鈺效忠。這一點不管是從道義上還是從法理上,于謙做的都沒有問題。而且到時候不管是哪一個人做了大明皇帝,于謙都是要繼續做官,為國盡忠的。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下場會是如此悲壯,於國於民,于謙都沒有做錯,他也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結語:于謙作為名臣,在歷史上留下美名,不僅僅是因為在皇帝被俘虜以後他在朝堂之上出色的表現。而更重要的在於他樹立起了明朝抵抗蒙古大軍的信心,解決了明朝第一次來自軍事上的嚴重危機,並在大明內部重新樹立了抵抗侵略的信心。
然而他的認知仍然具有局限性,忠於大明皇帝,在平常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可他恰好碰到了明朝同時擁有兩個皇帝的特殊的時刻,他必須做出選擇。如果他沒有,那麼朱祁鎮就幫他做出選擇,讓死亡全你名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