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徵,導致皇帝被外族俘虜

2020-12-16 文史控

文/馮玄一

王振,大明四大權宦之首,河北蔚縣人。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品行惡劣,雖是教官,卻如無賴子弟。因為和市井混混打群架,被人廢了命根子。為謀出路,他只好入宮當了太監。

明成祖時期,為了提高太監的文化素質,明朝在宮內設立了內書堂,專門教導小太監學習文化知識。王振入宮後,因為他會讀書識字,而且為人機敏,在眾多太監中很快脫穎而出,被選進內書堂,教新來的小太監們讀書識字。

王振這個人,聰明機警,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這也是他日後成長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的基本功。

太子朱祁鎮到了讀書年齡,王振想去侍奉太子。於是他四處奔波,託人說情。一頓操作後,王振順利成為東宮,負責服侍皇太子。王振這個人,很會討主子歡心。小太子朱祁鎮被他哄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很快就對王振信任有加,不離不棄。

宣德帝死後,朱祁鎮順利繼位,年號正統。"僕以主貴",主子當了皇帝,王振這個太監也算是熬出頭了。

明英宗天資不高,要讓他成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實在是難為他了。他這個人很奇怪,也不像其他皇帝那樣貪圖享樂、不理朝政,他也會過問朝政,也會想著要努力工作。但是,他卻只聽王振的話。凡是王振說的,他馬上就相信,而且認為是最好聽、最正確的。如此一來,朝廷大事,都在王振的掌握之中。

大臣們對王振的這種獨攬權綱的做法十分不滿,經常和他作對。王振對那些反對他的大臣恨之入骨。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禁止宦官幹政。他命人將一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掛在宮門上,以作警示。大臣們經常用這塊牌子來暗諷王振幹預朝政。王振非常氣憤。他竟然下令把這塊牌子給摘了下來。大臣們對此非常惱火,但是,大家都知道王振得皇帝歡心,敢怒不敢言。

太監是個不完整的人,心理往往陰暗變態。一旦得勢,他們就會變得十分瘋狂。

王振發跡後,就在京城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他還修建了智化寺,專為自己求福。又在京郊、他的老家等地廣置土地莊園,蓄養名馬良犬。為了得到名馬,王振甚至不惜對外出賣軍事物資,讓自己的親信太監製造弓箭用的箭頭,送給塞外的蒙古勁敵,可謂不擇手段。王振為了攫取更多的錢財,竟然異想天開搞起了壟斷。他把朝廷頒發給僧人的度牒權攬在手中。度牒是古代官府發給僧侶的身份證件,有了度牒,才是合法僧人,可以免除賦稅勞役。王振得了這塊肥肉後,就瘋狂售賣度牒,半年內竟賣出兩萬多份。

王振利用手中權力,一面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須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為了更有效地掌控局面,他讓自己的侄兒王山、王林分別擔任錦衣衛要職。同時,他還建立了以心腹馬順、陳宮等人為首的特務網,凡是有反對的聲音,他就痛下毒手。一時之間,王振儼然成了朝廷的老大。

朝廷大臣對王振的專權敢怒不敢言,為了保住官爵,紛紛巴結王振。就連著名的清官周忱在王振新建府第完工時,也送來了一張松江府織造的名貴地毯。

朝臣中,膽敢和王振作對的,下場都很慘。著名大臣于謙性格剛烈,十六歲時就寫出了名詩《石灰吟》,其中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至今。他在地方為官清廉,查訪民間疾苦,興利除害,造福於民,深受當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當他被調回北京任職時,友人勸他帶點河南、山西的土特產,如蘑菇、線香孝敬王振。于謙不以為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給王振送任何禮物。

非但如此,還賦詩一首,諷刺王振:

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間閻話短長。

王振早就對于謙的不屈服懷恨在心,見其如此,勃然大怒。他指派黨徒李錫,誣告于謙對皇上不滿,將其逮捕入獄,定為死罪。消息傳出,朝野大譁。河南、山西兩省的官民還主動組成了萬人請願團,聲勢浩大地來到京城,請求釋放于謙。王振見眾怒難犯,害怕形勢難以控制,這才放了于謙,讓他官復原職。

在王振掌權期間,大耍淫威、黨同伐異。但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瞬間,大概是他和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的時刻吧!

英宗在位期間,瓦剌的部隊不斷騷擾明朝邊關。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對瓦剌的行徑很是惱火。王振很快就捕捉到了明英宗的心緒,便開始鼓動他,親自率兵徵討瓦剌。

年輕的明英宗躍躍欲試,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

大軍誓師出徵的那一刻,是王振一生的高光時刻。可惜,這樣的時間太過短暫。

大軍出徵,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原本就是抱著玩玩心態的明英宗,根本吃不了行軍的苦,於是,心生意。

王振對勝利也沒有把握,便不敢阻攔皇帝。只是他心有不甘。於是建議從紫荊關退兵,這樣可以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大軍只走了40裡,王振不知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擔心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他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

這樣來回折騰,大軍疲憊不堪。更要命的是,瓦剌大軍已經趕上了明軍。3萬瓦剌軍把20萬明軍包圍在土木堡,明軍突圍不成,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兵敗之後,明軍將士對王振恨之入骨。護衛將軍樊忠暴怒之下,帶領士兵抓住王振,用鐵錘將其擊殺。

王振的人生就這樣結束了。但是,他的故事卻並沒有結束。

後來,明英宗被瓦剌釋放,他回到北京後,又重新登上了皇位。他的好夥伴王振已經死了,但是他仍舊思念他。他對大臣們說,王振畢竟是為國捐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下令在北京城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個彩色泥像,還樹了一塊碑,上面洋洋灑灑刻上了王振的傳記。

相關焦點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公元1449年,在北京和宣府之間的土木堡硝煙剛剛散去,二十萬大明精銳灰飛煙滅,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俘虜……從這一刻開始,原本歷經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處於鼎盛狀態的大明王朝自神壇之上墜落了下來。對於「土木堡之變」,後世往往把責任歸咎於明英宗的昏聵和太監王振的愚蠢,但是事情真的僅僅只是這樣嗎?
  • 明朝專權太監第一人:權謀,真的沒那麼複雜
    太監,每個朝代都有,但明朝的專權大太監尤其多,太監成了明朝「土特產」,說起明朝,不介紹一下太監,就好像缺了點什麼。明朝的大太監,名垂青史的極少,大都是遺臭萬年。魯迅說過,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都不簡單。羅漸升以前寫過幾篇和太監有關的文章,明朝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大太監,非王振莫屬。
  • 朱祁鎮:明朝皇帝中唯一當過俘虜,卻兩次做皇帝
    明朝的皇帝大家都知道,如何形容呢?只能說,很有特點。喜歡玩蛐蛐的、喜歡做木匠的、熱衷房中術的等等。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明朝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非常強大的氣節,可以說明朝在中國古代的氣節那是首屈一指,為什麼這樣說?
  • 朱祁鎮一事無成,明朝唯一的俘虜皇帝,為何得到英宗這樣好的廟號
    大明風華劇終了,朱祁鎮也下線了,關於明英宗這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監慫恿親徵瓦剌,卻淪為囚徒,回國後被囚於南宮,通過奪門之變再返皇位。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除了廢除殉葬制度外,竟然找不到一件正面的事情,為何他死後,還能得到「英」這樣好的廟號!
  • 曹鼐在「三楊」之後接任明朝的內閣首輔
    而還有更要命的是,曹鼐嚴重缺乏鬥爭經驗,根本不是權閹王振的對手。而作為明朝真正的老闆,英宗朱祁鎮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先後在位16位朱皇帝,其中的奇葩和逗比甚多,而朱祁鎮無疑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位朱皇帝少年即位,朝政事務皆由「三楊」決斷,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兒。隨著日積月累的相處,他和玩伴兒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這個玩伴兒就是太監王振。
  • 一生坎坷的明英宗,天順不順,御駕親徵被俘,回京後又被軟禁七年
    明英宗被俘劇照 瓦剌得知明朝皇帝大軍已來,而且是皇帝御駕親徵,甚是大喜,便猛追明朝大軍。明朝大軍撤退時,士氣低下,軍備也沒有及時跟上,在走到土木堡時,被瓦剌大軍追上,並被困在土木堡。在缺水的境遇下,明朝大軍軍心已亂,此時瓦剌大軍略施小計便衝破明軍的防守,明英宗被俘虜,宦官王振被殺。
  • 從皇帝到俘虜到囚徒再到皇帝,大明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
    要論大明歷史上最富傳奇的皇帝是誰?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非明英宗朱祁鎮莫屬。公元1435年,宣德皇帝朱膽基駕崩,9歲的太子朱祁鎮在太皇太后的力挺下繼位,是為明英宗,次年改國號為正統。王振原是一名教育部門的學官,因業績太差被辭退,便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教宮內人學文化。在宮中,能力差、教不好書的學官王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原因很自然,因為畢競能識字,這份工作幾乎沒人能與他竟爭。由於在一堆文盲和小學文化者中鶴立雞群,名聲越來越大,很快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親睞,安排他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從此與朱祁鎮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一提明英宗,我們總能想到那個險些導致大明亡國的土木堡(pù)之變的罪魁禍首——死太監王振!就是這個王振,把他害得從一國之君變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還是另有隱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對王振怎麼可能會患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
  •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明英宗復闢後如何評價他的呢?
    明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朝代。而且16位皇帝也皆是個性鮮明之人,可以說每位皇帝在「皇帝」這個職業之外的表現,是相當的有個性,不同於有些朝代皇帝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印象,使人看到了以往高高在上皇帝的另一面。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前文有提到馮保是掌印太監,從大小來看僅僅是四品官職,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知府,好像是個中等層次的幹部,但放到太監領域不能僅從品級來看,還要看其實際職能。「掌印」二字簡單理解負責管理皇帝的玉璽,事實上如果皇帝較為懶惰,掌印太監可以代替皇帝蓋章。明朝除了掌印太監,還有秉筆太監。秉筆太監的職能是幫助皇帝批紅。
  • 《大明風華》中朱祁鎮聽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徵,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鎮是...
    在《大明風華》中,朱祁鎮空有一腔熱血,被王振一說,居然御駕親徵。正統十四年這場的土木堡之役卻是明英宗朱祁鎮的人生轉折點,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朱祁鎮慘遭戰敗,自己還被俘虜了。
  • 明朝大太監王振,土木堡之變也拜他所賜,最後他是怎麼被錘死的
    1449年的盛夏,蒙古族的一個分支——瓦剌,兵分三路進擾中原,23歲且作戰零基礎的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勸導」下,率領50萬大軍,親徵討伐。王振是誰?為什麼他可以在滿朝反對的情況下讓皇帝聽信自己,選擇親徵?
  • 生在明朝,無權無勢,做一個太監有多好?
    自秦以來,宦官的權力侵犯皇權的事例不斷發生,奇怪的是,即便血淋淋的先例擺在眼前,都不能給後代的皇帝足夠的警戒。依然不斷有宦官像寄生蟲一樣,吸附在皇權權柄之上擴大自身威勢,危害人間。歷史從不重複,但是押韻。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是明朝一位混得十分成功的太監,王振。
  • 《大明風華》兩個太監差點顛覆大明王朝,壞得很!
    今天小編暫且不評論大結局,還是聊聊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有兩個太監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別是王振和喜寧。首先說王振,王振可以說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第一,是王振蠱惑、煽動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的。王振是陪著朱祁鎮長大的,長於深宮的朱祁鎮9歲登基,最信任的人就是這個太監。
  • 《大明風華》中讓人痛恨的太監王振,在歷史上真這麼無恥囂張嗎?
    《大明風華》之中,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最終成功,縱使孫若微一萬個不願意,最終其還是拗不過明英宗這個熊孩子,只得讓他去邊關戰場上見識見識世面。然而孫若微雖為兒子做了萬全之策,卻忽略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王振這個壞水還在皇帝身邊呢,他的存在就是要搞事情,而且這次的事情還搞得很大,不僅把王振自己的小命搭上了,還導致了皇帝被俘,同時還搭上了五十萬明軍的性命,可謂慘烈非常。
  • 明朝太監王振啟示錄:哪有什麼站得高摔得慘還不都是「作」出來的
    如果說蘇大強的"作"僅是使勁折騰子女讓家裡人跟著鬧心的話,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的各路太監之作就是禍國殃民的大作了!最著名的就是魏忠賢他為自己的妄念作,而在他之前還有一位叫王振的太監,這位則是有些"胡作"的味道了。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
  • 明朝歷史上,最為傳奇的皇帝,有著過山車般的人生經歷,他是誰呢
    人物介紹 朱祁鎮職業 皇帝——俘虜——太上皇——皇帝諡號 英宗歷史評價 富有傳奇色彩從明英宗的經歷來看,他確實是稱得上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做過皇帝,當過俘虜,大難不死,還回京當了太上皇,最後竟然還能再次執掌天下權柄。
  • 明英宗的左膀右臂王振、袁彬,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要知道中門可是皇帝專用的御道!王振昂首闊步走到皇帝身邊落座,大臣還起立迎接,可見朱祁鎮對王振多麼重視,簡直是言聽計從!王振,已婚,落第進士,沒什麼本事,甚至不能養家餬口。適逢朝廷下詔:已婚男子可以自宮,入宮當宦官。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皇帝,他身上有三個唯一是其他皇帝不具備的即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太上皇,是明朝唯一一個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是明朝唯一一個被外族俘虜的皇帝。朱祁鎮的一生也算是大起大落,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精銳盡失(三大營損失殆盡),朝中一眾文武大臣也損失慘重。然而就是這個差點把明朝帶入陰溝的皇帝死後廟號卻是「英宗」,這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