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大明歷史上最富傳奇的皇帝是誰?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非明英宗朱祁鎮莫屬。
公元1435年,宣德皇帝朱膽基駕崩,9歲的太子朱祁鎮在太皇太后的力挺下繼位,是為明英宗,次年改國號為正統。
朱祁鎮的繼位直接讓王振看到了出頭之日。王振原是一名教育部門的學官,因業績太差被辭退,便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教宮內人學文化。在宮中,能力差、教不好書的學官王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原因很自然,因為畢競能識字,這份工作幾乎沒人能與他竟爭。由於在一堆文盲和小學文化者中鶴立雞群,名聲越來越大,很快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親睞,安排他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從此與朱祁鎮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應該說王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忍受宮刑拋妻棄子絕不是僅僅為了混口飯吃,在他的心中有著很大的抱負,他雖是一介文人,卻很是嚮往威風凜凜的率軍出徵的場面。他渴望像成祖朱棣那樣,指揮千軍,銳不可擋。同時先輩鄭和的豐功偉業也不斷激發他太監也能幹大事的信心。
大權在握的王振一直在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正統十四年(1449),統一了蒙古的瓦剌首領也先兵分四路,對大明帝國發起了攻擊。也先親率大軍向大同進攻。消息傳到京城,王振興奮得徹夜難眠,他知道自己是沒有資格帶兵出徵的,但他有十足的信心說服朱祁鎮同志御駕親徵,這樣他就可以隨同大軍上前線了。大家千萬別認為王振有多麼勇敢多麼愛國,實際上他是認為二十萬民軍擊敗三萬蒙古軍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果不出所料,在王振的忽悠下,朱祁鎮不顧大臣的反對,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居庸關沿懷來開向大同。就在大軍出發的第一天,大同守軍與也先部隊已經開戰,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當軍隊到達大同,聽說大同慘敗後,王振害怕了,馬上頒發了撤退的命令。他是大同府蔚縣人氏,便把撤退的路線定向了經過蔚縣,好在父老鄉親面前顯擺。然而當軍隊走到蔚縣郊野的時候,他又以麥熟為由,為保護莊稼(大概大部分田地都是他的家產),軍隊不能由此經過,於是又下令大軍從來路返回,折騰來折騰去,軍隊退到土木堡,在這裡遭遇了蒙古部隊的包圍。被折騰得精疲力竭士氣低落的民軍哪裡是也先的對手,等待他們的是慘敗。五十多名大臣被殺,皇帝朱祁鎮被俘。唯有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死太監王振在敗逃時被民軍一將領一刀砍為二半。
自然而然,俘虜朱祁鎮被當成了人質,也先搖身一變成了綁匪集團的頭目。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他告知人質家屬索要贖金,不久人質家屬就送來大量金銀珠寶。全部笑納後,然後再接著索要,似乎朱祁鎮成了取之不竭的寶庫。然而接下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這邊在不停索取,那邊卻毫無反應,後來得知明朝又立了新皇帝,俘虜朱祁鎮成了太上皇,已經沒有多大的人質價值了。
成了太上皇的俘虜朱祁鎮,對蒙古來說已經沒有價值了,蒙古方面希望明朝快點派人來接他回去,而新皇帝太上皇的親弟弟朱祁鈺更願意讓自己的哥哥最好客死它鄉。朱祁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大漠艱難度日。
迫於大臣的壓力,朱祁鈺終於同意接哥哥回家。不久,當了一年俘虜的朱祁鎮回到了北京,被送到了東華門外一處偏僻的南宮,過起了屈辱、恐懼的囚禁生活,一過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朱祁鈺奄奄一息地躺在寢宮中,迷茫中聽到了鐘鼓聲,他顯然知道這個上朝的訊號不是他發出的,當手下告知他是那位被囚禁的囚犯在召集群臣。
朱祁鎮坐上了闊別已久的寶座,八年前,他離開了這裡,淪為異族的俘虜,之後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京城,卻又被自己弟弟關押起來,吃了七年的牢飯。
現在他終於回到了當年的起點,他將再次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
很多人的命運即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