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2021-02-07 情懷歷史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幹預朝政,對宦官控制很嚴。但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逐漸幹預朝政,乃至於篡奪大權。在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對於這些太監來說,一度權傾朝野,力壓明朝的文臣武將。


不過,對於明朝歷史上的太監,雖然飛揚跋扈,卻幾乎不敢篡奪皇帝的寶座,比如崇禎皇帝登基稱帝後,就可以輕鬆收拾了魏忠賢,這體現出宦官對於皇帝的依附。但是,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吉祥,則是一個例外。

提到曹吉祥,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相對於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曹吉祥的知名度卻是相對較低。不過,曹吉祥卻為了奪取皇帝的寶座,而發起了一場兵變,這無疑是其他宦官不敢做的事情了。從這一角度來看,曹吉祥可以說是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曹吉祥。


首先,曹吉祥(?-1461年),永平灤州人。曹吉祥最早隸屬於王振門下,正統初年(1436年),朝廷派大軍到麓川徵討思任發,曹吉祥擔任監軍。對此,在筆者看來,明朝任用宦官擔任監軍,無疑是希望其能夠牽制武將。畢竟,在古代歷史上,武將造反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這也是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也即希望達到制衡的效果。

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鎮出兵數路攻兀良哈,其中曹吉祥與興安伯徐亨統精兵萬人出界嶺口。正統十三年(1448年),曹吉祥與寧陽侯陳懋等到福建平定起義,與太監王瑾提督火器。每次出兵,他都挑選一些勇敢的蕃將和靈活矯健的士卒隸屬於自己帳下,班師後則把他們養在家裡,故家中多藏有武器和勇士。一定程度上,曹吉祥可能很早就有篡位的野心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之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明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至此時,曹吉祥已累官升至司設監太監。明代宮廷置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等十二監,各設掌印太監主管。對此,在筆者看來,土木堡之變前,王振可謂長期壓著曹吉祥一頭。但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曹吉祥的前進沒有了阻礙,從而逐步成為當時權勢最大的宦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大將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商議,要廢掉明代宗,重立明英宗。於是,他們決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宮中方便的條件,由他與明英宗聯繫。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奪門之變能夠成功,曹吉祥自然是功不可沒。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明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鐘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明英宗,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只聽見徐有貞說:「太上皇復位了,你們還不拜見?!」

由此,在大將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的策劃下,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基。在奪門之變後,于謙等忠臣遭到了冤殺,而就曹吉祥等人,則日益得勢。根據《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曹吉祥因為策劃參與「南宮復闢」有功,奉命總督三大營。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這意味著曹吉祥直接掌握了明朝都城的禁軍。


同時,對於曹吉祥來說,其嗣子曹欽被升為都督同知,後封昭武伯;曹吉祥的侄子曹鉉、曹鐸、曹䥧等被任命為錦衣衛世襲指揮僉事,逐漸升遷為都督;其門下客冒功得以當官的多至數百上千人。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曹吉祥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宦官了,而是形成一股勢力了,甚至可以和明朝後期的魏忠賢黨羽相提並論了。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以從子石彪圖謀鎮守大同,以便與石亨裡外掌握兵權;私造違禁的繡蟒龍衣、寢床等不法事,被勒令閒住。後來又以製造和散布流言,蓄養無賴,窺測朝廷等罪被關到詔獄,按謀反律判處死刑。未及行刑,石亨死於獄中。在奪門之變後,曹吉祥就和石亨、徐有貞互相爭權。不過,在徐有貞被貶低,石亨被下獄之後,曹吉祥難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覺。換而言之,曹吉祥也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石亨。而這,成為曹吉祥最終鋌而走險,發動兵變的重要原因。


曹吉祥見到石亨如此下場,心中驚惶,開始有自保的打算。據《明史》記載,他經常厚賞那些蕃將,儘量滿足他們對金錢、物質的要求。蕃將們也害怕曹吉祥一朝失勢後,自己的地位不保,因而願意為曹吉祥賣命。曹吉祥的嗣子曹欽曾問門客馮益,「歷史上有沒有宦官子弟當天子的?」馮益說:「您的本家魏武帝(曹操)就是。」曹欽聽後非常高興。

最後,對於曹欽來說,是曹吉祥的養子。因為他不是宦官,所以,他對於當皇帝的野心,自然更加強烈了。當然,就曹吉祥來說,也早有謀反的打算。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曹欽對家人曹福來濫用私刑,被大臣彈劾。明英宗朱祁鎮命令錦衣衛指揮逯杲處理這件事,並降敕通告群臣。在曹吉祥、曹欽看來,這可以視為朱祁鎮要剷除自己的一個信號。於是,他們決定起兵謀反。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庚子日,曹吉祥與曹欽商定,由曹欽領兵衝入皇宮,他在宮內率領禁軍接應,想一舉廢了明英宗朱祁鎮,從而取而代之。但是,消息提前走漏,也即被馬亮告知吳瑾,吳瑾和孫鏜報告給明英宗,明英宗急忙令人逮捕曹吉祥,並下令關閉皇宮四門和京城的九個大門。在與守門禁軍進行了一番博殺之後,曹欽投井自殺。曹欽及其家人,不分老幼盡被誅殺。三天後(七月五日),明英宗下令把曹吉祥以磔刑處死於市中,並將此事昭告天下。


前面已經說過,曹吉祥很早就執掌明朝都城的三大營了。所以,如果不是消息洩漏的話,曹吉祥的兵變也有成功的概率。當然,即便他們能夠廢黜明英宗朱祁鎮,也會遭到各地藩王、將領的討伐,最終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換而言之,曹吉祥作為宦官,想要竊取皇帝的寶座,只能說是天方夜譚和痴人說夢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專政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左右不了皇帝呢
    明廷大部分軍費開支和戰略重心都集中在九邊,明朝270多年歷史,十六位皇帝,邊境的戰事基本沒有停歇過。而且明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論內廷還是外朝,邊臣不得與朝中大臣密切聯繫,也就是說司禮監不能與鎮守太監私自聯繫,內閣大臣也不得與在外的督撫、將領來往,否則必死無疑。唐朝的節度使,享有旌旗斧鉞,位同皇帝出鎮,具有自己發動戰爭的權力,所以宦官威高權重後,可以隨意調動軍隊。
  • 唐朝太監可以廢立皇帝,但同樣專權的明朝太監,為何皇帝想殺就殺
    明朝,連內閣首輔都不敢專橫,太監就沒指望了。沒別的原因,就是權力太小。廢立皇帝這種事,等同造反,權力不夠就想也別想。明朝的太監,皇帝想殺就殺。殺內閣大學士,皇帝稍微費點兒勁,因為要顧及文官集團的面子。但殺個太監,那就不是事兒,因為整個文官集團都會支持。
  • 為何太監成為了明朝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且整個明朝都是太監支撐的
    對於明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萬惡的源頭。但作者想說的是,能在皇帝位置上生存下去的人都比我們聰明。對於明朝皇帝和帝國整體利益來說,太監不僅不是壞人,還是皇帝得力的助手,帝國的希望,生產力的先進代表以及明朝的支柱。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1328-1398),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殺方孝孺等人,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於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死於1424年,時年65歲。在位23年。
  • 明朝皇帝個個奇葩,16位皇帝逐一看
    在于謙等大臣的擁護下,死活不願意當皇帝的朱祁鈺硬著頭皮登基稱帝,在于謙等人的指揮下,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敵人退去,本不想當皇帝的朱祁鈺當皇帝還上了癮,瓦剌要送還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鈺拒不接受,盼望著他哥哥最好死在北國,後來實在沒辦法了才接回來,接回來後直接就將其兄鎖在南宮七年。在其病重之時,太監曹吉祥、大將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戴其兄朱祁鎮復位。
  • 明朝很多太監樂於斂財、強佔民田,可皇帝為何不處理他們?
    最早起用太監辦事的明朝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群臣反對下西洋,他就用太監鄭和來主導,錦衣衛摻和皇儲之爭太深,他就建立東廠,讓太監幫助他監控錦衣衛和百官。說白了,就是讓太監成為他手中的刀,而太監們作為皇帝家奴,也願意為此付出忠誠和行動,如果皇帝和群臣因為某些事情衝突加劇,太監還可以作為兩者之間矛盾緩衝的替罪羊。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前文有提到馮保是掌印太監,從大小來看僅僅是四品官職,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知府,好像是個中等層次的幹部,但放到太監領域不能僅從品級來看,還要看其實際職能。「掌印」二字簡單理解負責管理皇帝的玉璽,事實上如果皇帝較為懶惰,掌印太監可以代替皇帝蓋章。明朝除了掌印太監,還有秉筆太監。秉筆太監的職能是幫助皇帝批紅。
  • 明朝皇帝順序表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朝皇帝朱祁鎮生平簡介,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11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徵,抵土木堡兵敗被俘。
  • 古代歷史的權力遊戲:皇帝與太監之歌
    前言:要說什麼最吸引人,那非權力不可了,有了權力啥都有了,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被捲入權力的漩渦,奏響一曲又一曲是非曲直的權力之歌,今兒個小編給各位讀者,講一講:皇帝與太監的權力之歌。(皇帝與太監之歌)太監指的是服侍皇帝及其後宮生活起居的男性僕人,皇帝為了防止后妃們紅杏出牆,將所有男性僕人的生殖器官給閹割掉,太監也稱作「宦官」。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眾所周知,明朝(不含南明和追尊皇帝)共有十六帝: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憆、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檢。有人就不明白啦!為什麼明朝皇帝有十六位皇帝,明朝皇陵卻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呢?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出5位明君的王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邊以酷刑打壓貪官汙吏,一邊又對百姓很好,在位期間國力發展很迅速,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雖然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但仍然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締造了「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繼位,朱棣雄才大略,
  • 明朝專權太監第一人:權謀,真的沒那麼複雜
    太監,每個朝代都有,但明朝的專權大太監尤其多,太監成了明朝「土特產」,說起明朝,不介紹一下太監,就好像缺了點什麼。明朝的大太監,名垂青史的極少,大都是遺臭萬年。魯迅說過,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都不簡單。羅漸升以前寫過幾篇和太監有關的文章,明朝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大太監,非王振莫屬。
  • 解析土木堡之變:一個太監,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王振是陪伴在英宗身邊的一個太監,他利用英宗年幼無知,經常哄著他玩,給英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明英宗正式登基之後,就提拔王振執掌司禮監,成為太監中的領導。太皇太后死後,王振利用手中權力結黨營私,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的人,而且遍受賄賂,大肆貪汙,使得朝廷上下雞犬不寧。
  • 明朝歷代皇帝簡介
    朱元璋的一生真是勵志故事典型,由放牛娃到一國之君。在位期間,廢除丞相,嚴懲貪官,恢復生產,形成「洪武之治」。為子孫後代鋪平了道路。    明惠帝朱允炆:年號「建文」。朱標之子,朱元璋之孫。在位4年(1398-1402),為掌控皇權,不斷的削藩,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被自己的親叔叔發動靖難,靖難後不知所蹤。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朱元璋第四子。
  • 明朝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徵,導致皇帝被外族俘虜
    文/馮玄一王振,大明四大權宦之首,河北蔚縣人。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品行惡劣,雖是教官,卻如無賴子弟。因為和市井混混打群架,被人廢了命根子。為謀出路,他只好入宮當了太監。明成祖時期,為了提高太監的文化素質,明朝在宮內設立了內書堂,專門教導小太監學習文化知識。
  • 難以伺候的「天使」:來自朝鮮的明朝太監
    1398年,覬覦王位的李芳遠發動政變殺死了世子,11歲的幼弟李芳碩,逼迫李成桂讓位給另一個王子,自己則隱居幕後;兩年後李芳遠又走上臺前,擊敗了其他王子登基成為朝鮮太宗,朝鮮史書稱為兩次「王子之亂」。這些宦官出使並不全為冊封聘禮之類的國家大事,很多時候是為了皇帝私人與後宮的需求服務,比如在出使的宦官裡,除了掌管大印的太監首相司禮監之外,負責宮廷飲食後勤的尚膳監使者也多達16人次,他們去朝鮮一方面可以為後宮裡的朝鮮宦官與婦女帶來家鄉的土特產,以解思鄉之苦;另一方面,則可以為皇室搜求皇帝喜好的「海青鷹子」及其它寶物。
  • 明朝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明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
  • 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讓士兵擁戴其為皇帝,宋朝建立.
    翌年(960年),恭帝柴宗訓即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以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隔年慕容延釗即表請解職,殿前都點檢此後不再除授。殿前司改由地位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殿前都虞侯節制。
  • 《明朝那些事兒》:一個太監的出人頭地,決定了王朝的命懸一線
    《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王振一直想讓自己成為朱棣那樣,成為一個豐功偉績的人雖然在朱高熾和朱瞻基的帶領下,明朝迎來了仁宣之治。但俗話說得好,「盛世之下,必有隱憂。」在朱瞻基當皇帝的時候,他和罵人不帶髒字的讀書大臣們搞不來。於是,聰明的朱瞻基就給自己找了幫手,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