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節說到,《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王振一直想讓自己成為朱棣那樣,成為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雄霸天下。
雖然在朱高熾和朱瞻基的帶領下,明朝迎來了仁宣之治。
但俗話說得好,「盛世之下,必有隱憂。」
在朱瞻基當皇帝的時候,他和罵人不帶髒字的讀書大臣們搞不來。於是,聰明的朱瞻基就給自己找了幫手,太監。
於是太監慢慢就有了批紅的權利,反正太監也是聽皇帝的話。
所以這個時候,文官和太監互相鬥來鬥去,明朝此時形成了一種奇葩的格局。
或許朱瞻基是對自己家的皇帝太過於自信,沒有想到日後有天江山差點會落到太監的手裡。
前面說了,朱瞻基在世的時候,給太子朱祁鎮找了一位太監做老師,就是王振。
王振是自願揮刀自宮做太監的,他不僅在自宮前有過孩子,還做過官一官半職。
如果王振不豁出去,他何時才能金榜題名?何時才可以重見天日呢?
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王振成功進宮做太監了。
從自殘當太監,再到太子老師,王振一下子達到了權利的巔峰。
慢慢的,王振和太子走得越來越近,太子朱祁鎮也等到了當皇帝的那一天。
但是,王振真的順風順水嗎?
別忘了在朱瞻基臨終前給兒子留個5個輔政大臣,這五位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和胡瀅。
這確實是一個豪華陣容,文有三楊,武有張輔,還有專門做秘密工作的,朱瞻基按道理走得應該很安心。
對了,還有太皇太后。
所以王振一開始也不是為所欲為,唯一好處就是王振年輕,可以等。
他一開始也是隱忍了好多年,直到熬到了第七年,那些大臣老的老,死的死,而王振開始一帆風順,風雨無阻了
站在權力之巔的王振,是多麼的無敵,到了無敵的境界。
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人往往到了這個境界,如果不再找一個新的目標,不「刺激」下自己的神經,可能不會再滿足了此刻的心情了。
不作就不會死。
科舉未中,做過公務員,教過太監,也教過太子。如果王振能夠知足當下的話,也算是成功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了。
可人家偏不,他的偶像是朱棣。
他也想像他一樣,徵戰沙場,名垂千古,進入史冊。
他非要把自己的KPI設定成徵伐沙場,非要讓自己成為軍事天才。
王振從揮刀自宮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願意受宮刑做宦官,忍受別人的歧視,絕不是只為了混口飯而已。
在他的腦海中他意識到,要想實現像朱棣一樣的抱負,就必須要牢牢抓住手中的那顆稀世珍寶——朱祁鎮。
這一天終於來了。
正統七年(1422)十月,歷經四朝的張太后離開了人世。
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已經去世,而剩下的楊士奇和楊溥也年老多病,回天無術了。
此時的王振終於獨攬大權,廣結同黨。
不但控制了錦衣衛,還收了很多屬下,真是裡應外合,風光無限,成為了明朝開國以來最有權勢的太監。
當時的北方草原,有過一股狠狠的惡勢力正在悄然崛起。
那就是曾經被朱棣狠狠揍過的瓦剌,30多年沒被挨過打,瓦剌的勢力慢慢就恢復了。
前面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馬哈木有個好兒子,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
事實證明,脫歡還是用能力的。
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其他部落,統一了瓦剌,成為了瓦剌獨一無二的首領。
之後,他攻擊阿魯臺。
由於當年被朱棣打得太慘,阿魯臺元氣不足,在與瓦剌的戰鬥中被擊敗。
宣德九年(1434),阿魯臺被脫歡再次擊敗,並最終戰死於大漠之中,這位曾與永樂第一名將朱棣周旋幾十年的風雲人物就此結束。
而脫歡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的夢想是恢復大元的天下,重新佔據中原,可惜並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正統四年(1439),壯志未酬的脫歡死了,替代他的是一個更為可怕的對手——也先。
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父親更強悍,聰明。
大明正統14年,也就是1449年的七月,瓦剌開始兵分四路進入明朝,準備實現它恢復元朝的夢想。
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對當時大明朝的文武百官來說,每個人都緊張萬分。
只有王振一個人興奮不已,正愁建功立業呢,沒想到瓦剌送上門來了。
正當前線的將領們殫精竭慮準備應戰的時候,一個震驚的消息來了,皇帝朱祁鎮要御駕親徵。
打仗已經夠亂的了,皇帝又來湊哪門子的熱鬧呢,這又是誰的主意呢?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