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2020-12-08 騰訊網

明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家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剷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幹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了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裡應外合取得了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衝,為朱棣在戰場上立了功。

於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問鼎權力巔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後派李興使暹羅(今泰國),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王安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設東廠,委任宦官主持,專門偵察刺探臣子民眾情形。這樣,宦官可以出使、專徵、監軍、分鎮以及刺探臣民隱情,大權在握,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

鄭和

朱棣兒子宣宗朱瞻基採取了一項措施,在宮中設立「內書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宦官學校。宦官學校收取了十歲以下的學生兩三百人,由司禮監秉筆任校長,學長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請翰林院的學士來教導學生。學生所研讀的課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及《四書》、《千家詩》、《神童詩》之類,評定成績的標準是背誦能力和字體的工整度。成績特別低劣和犯規者,由老師登記在成績表上交給秉筆。從設立內書院始,宦官讀書成為定製。這些太監們時間充裕又無青春期煩擾,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關鍵時刻運用籌算智詐,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鎮時代,宦官權力進一步擴張,開始握有典兵之權。朱祁鎮即位時年方九歲,還是一個只知道玩樂的頑童,由太監王振帶著他遊玩。他對這個鬼點子層出不窮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稱為「王先生」。王振利用朱祁鎮的信任假傳聖旨,總攬朝政,沒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為太上宰相,而且成為太上皇帝。朱祁鎮成年後,皇家教師劉球上奏章勸朱祁鎮親政,王振認為是譏諷自己,把劉球逮入錦衣衛詔獄,亂刀砍死,屍體肢解,拋擲荒郊。

有一天,王振前往國子監視察,祭酒李時勉對他沒有表示特別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時勉盜用國家樹木,讓他在國子監門前戴枷示眾三天。數千學生哭號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後輾轉求到朱祁鎮的母親何太后那裡。當何太后詢問朱祁鎮時,他驚愕地說,「一定是王振幹的事」,並下令釋放。

朱祁鎮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東推進,對中國北部邊疆發動攻擊,沿邊城堡相繼陷落。朱祁鎮召集大臣商量對策,王振力排眾議,極力主張皇帝親徵。他把戰爭看成兒戲,認為有權就有戰鬥力。詔書頒下後的第二天,朱祁鎮即行出發,因倉促間沒有準備,半途上已有軍士餓死,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大軍到了大同後,王振還要北進,可是派出去的幾個兵團先後潰敗,軍心大亂。鎮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進,連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關三十公裡的土木堡時,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書鄺野請求英宗急速入關,但運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銀財寶的車隊還沒有趕到,他堅持等候。鄺野再三堅持迅速撤退,王振罵道:「軍國大事,你懂什麼?」把鄺野逐出營帳。很快,瓦剌騎兵合圍,大呼:「投降免死!」王振這才發現權力也有不管用的時候。禁衛軍官樊忠,悲憤交加,用鐵錘把王振擊殺。明軍全軍覆沒,樊忠戰死,朱祁鎮成了階下囚。這就是驚天動地的「土木堡之變」,為大明王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轉折點。

明代宦官權力全面擴張,是在憲宗朱見深統治時期,他賦予親信宦官汪直以軍政大權。一些外廷官員想得到升遷的機會,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則此人官運立刻亨通。由此一來,那些想走終南捷徑的人,莫不以結識汪直為榮,這樣一來就抬高了汪直的身價,也給汪直的弄權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汪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邊。那時,中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薊遼、大同、榆林等處,素稱北方九邊。擔任巡邊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邊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話,可以決定邊鎮命官的生死升謫。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員從來不敢馬虎。這次汪直巡邊,鑑於他已經是皇上的寵宦,官員們更是唯唯諾諾盡顯小人相。那些督撫、總兵以及所在地的撫臺、按臺等各種官員,都出境二三百裡地迎接。官員晉見他,都行跪禮。公堂之外,官員們紛紛私下向汪直行賄,以博歡心。這些喪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後,所有對他阿諛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貶謫。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經發生了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僕人楊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稱汪直。從蕪湖、常州、蘇州,到杭州、紹興、寧波,所到之處,各地官員爭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門託他打官司。當他南下到福州時,被福建鎮守太監識破,楊福被斬殺,轟動一時。此案雖然頗令汪直難堪,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汪直的權傾一時。

武宗朱厚照十五歲即位,是一個只對女人和遊蕩有興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從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劉瑾,猶如朱祁鎮的玩伴王振一樣,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權。劉瑾有一個核心集團,被稱為「八虎」,這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劉瑾使剛上臺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託孤大臣謝遷、劉健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陰謀使皇帝陷於孤立的「奸黨」,把他們統統地趕出朝廷,連儒家陽明學派的創立人王守仁也於廷杖後貶竄蠻荒。從此朝中文武大臣要麼對劉瑾側目而視,要麼爭先恐後拍他的馬屁,劉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權。

有一天早朝時,朱厚照發現了一份揭發劉瑾種種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絕相信,把這封信轉交給劉瑾。劉瑾大發雷霆,命高級官員三百餘人跪到奉先門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級官員們從早晨跪到天黑,許多人當眾倒下來死掉。天黑之後,未死的人再被囚進錦衣衛詔獄。後來還是劉瑾發現匿名信來自宦官內部,跟朝臣無關,才把他們釋放了。

劉瑾權勢燻天,整個政府都圍繞著他轉圈。宰相焦芳、內政部長張彩、國防部長曹元,幾乎跟他的家奴沒有分別。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劉瑾的私宅裡決定,即使最荒唐最惡毒的大政方針也沒有人敢提出半點異議。

劉瑾

各地官員進京朝拜述職時總是要向劉瑾行賄,叫做「拜見禮」。少的要上千兩,多的則五千兩。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謝」劉瑾,叫做「謝禮」。送少了還不行,會馬上撤職,但如果你趕緊追加銀子,官職又能馬上恢復。官位基本上成了劉瑾手中賣錢的商品。劉瑾究竟擁有多少家產呢?據史家考證,劉瑾的家產近乎天文數字——合為三十三萬公斤黃金、八百零五萬公斤白銀,而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僅為二十萬公斤黃金!

劉瑾當權只有五年,右都御史楊一清利用「八虎」之間的矛盾,刺激張永反戈一擊,告劉瑾謀反,武宗下旨逮捕劉瑾,籍沒家產。從劉瑾家中抄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其中,有兩柄貂毛大扇,裡面暗藏機關,以指按動,便彈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武宗看了,也嚇得目瞪口呆。劉瑾最終多行不義必自斃,但整個明政府的結構,幾乎被他拆散。

至此,明代宦官的權力完成了其擴張的全部過程,明代宦官終於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以後魏忠賢的專擅獨斷,不過是這些前輩們的歷史延伸與再現罷了。於是,歷史就上演了這樣一幕諷刺劇:朱元璋最怕宦官專權,但恰恰是這個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宦官最有權勢的時代,被人們恥之為「最大的太監帝國」。

相關焦點

  • 為何太監成為了明朝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且整個明朝都是太監支撐的
    對於明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萬惡的源頭。但作者想說的是,能在皇帝位置上生存下去的人都比我們聰明。對於明朝皇帝和帝國整體利益來說,太監不僅不是壞人,還是皇帝得力的助手,帝國的希望,生產力的先進代表以及明朝的支柱。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太監排行榜第一雖然壞,卻撐起了半個明朝
    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中國人誇獎一個人最高的讚美是什麼,就是前無高人後無來者的聖人,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可是擔當起的沒有幾個人,可是這個魏忠賢絕對是其中的一個,當然在他身上不是誇獎,是嘲笑了,一直到1986年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死去,
  • 太監只能是反派?盤點歷史上名留青史的五大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官員役使的男性,又稱「宦官」。他們的人生是悲劇的,身體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殘,變成了一個不完整的人,因此他們的心理一般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和厭惡,這也讓太監這個詞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致使國家腐敗的惡人。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如此,歷史上曾有這五個太監成就非凡、名留青史。
  • 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在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對於這些太監來說,一度權傾朝野,力壓明朝的文臣武將。不過,對於明朝歷史上的太監,雖然飛揚跋扈,卻幾乎不敢篡奪皇帝的寶座,比如崇禎皇帝登基稱帝後,就可以輕鬆收拾了魏忠賢,這體現出宦官對於皇帝的依附。但是,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吉祥,則是一個例外。提到曹吉祥,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 明朝專權太監第一人:權謀,真的沒那麼複雜
    太監,每個朝代都有,但明朝的專權大太監尤其多,太監成了明朝「土特產」,說起明朝,不介紹一下太監,就好像缺了點什麼。明朝的大太監,名垂青史的極少,大都是遺臭萬年。魯迅說過,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都不簡單。羅漸升以前寫過幾篇和太監有關的文章,明朝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大太監,非王振莫屬。
  • 解析土木堡之變:一個太監,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這一歷史事件,這一連串的事件直接導致明朝國內動蕩、新皇帝短時間內繼位、瓦剌大軍逼近北京城的結果,也是由於這一歷史事件,使得大明王朝產生了由初期到中期的轉折點。那麼,這一歷史事件究竟是怎麼樣發生的?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幾位輔政的舊臣,也是死的死,老的老,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到了王振的手中。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歷史上的「一帶一路」】第20 他是中國人眼中的「三保太監」,也是外國人眼中的「海軍司令」
    在明朝的西北地區,不甘失敗的蒙古人建立了瓦剌政權,與另一個蒙古政權察合臺汗國,同明帝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此時,自稱成吉思汗後裔的帖木兒也開始在中亞、西亞崛起,成為明朝的勁敵。由此,連接東西方要道的陸上絲綢之路再次中斷。而自宋元以來蓬勃發展的海上絲綢之路,由於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長足發展,自明代更是達到了頂峰。大航海家鄭和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現代人通過看宮廷劇,大都知道了太監是什麼。 古代的太監,就是皇上一家人使用的男性僕人。這些男性為了方便出入後宮,被閹割失去了性功能。
  • 歷史上太監亂政的開啟誰來背鍋?
    當然,在歷史上,他們有專門的稱呼——「太監」,準確的說應該是「宦官」,畢竟太監還是他們這一群體中的高級人員;另外,也不獨後主李煜是這樣的成長環境,歷朝歷代,除了第一、二代創業和守成皇帝,其他皇帝幾乎都是如此。所以,宦官,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職業。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福建一本明朝太監家譜,揭開了清朝抹黑明朝,歪曲歷史的真相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後世王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如隋朝滅亡後,負責編纂《隋書》的就是唐朝的魏徵。通常情況下,新王朝的史官都不會替已經滅亡的前朝說好話,能做到客觀公正已實屬不易。像唐朝的史料中都記載隋煬帝昏庸無道,李淵父子這才揭竿而起,替天行道。
  • 同樣是古代的太監,為什麼別的國家只割蛋蛋,中國的要全割?
    太監除了古代的中國,中東的波斯,非洲的埃及,歐洲的東羅馬和奧斯曼等帝國,都有過數目龐大的太監群體,而且歷史與中國一樣悠久。更為相似的是,這些不同國家的太監和中國的一樣,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據史料記載,太監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幾乎伴隨了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古代埃及人用大量的太監服侍法老和皇室,他們認為男性去勢後,男性特徵大幅消失,無論脾氣還是野心都會減少,威脅性也會極大降低。.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王的太監為何會出現在北魏王朝
    宦官,或者俗稱的太監這個畸形的群體,是伴隨著王室日益膨脹的後宮而出現的。很多人以為它是古代中國特有的產物,其實將閹割過的男性送到宮廷中為君主們服務、在很多古典文明中都曾經有過。古埃及、古印度部分邦國、波斯帝國等等,它們的宮廷裡都曾充斥著大量的太監。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監,一直活到1996年,生平經歷被改編成電影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宮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僕人,他們專門為都城皇室人員提供服務,他們便是古代的太監。在唐朝時期,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才被稱為「太監」。明朝時期,內廷十二監是主管皇室內務,其主官都被稱為太監,主官一下則稱為宦官。直到清朝時期,宦官才與太監完全同義。
  • 明朝最有爭議的太監馮保:題跋《清明上河圖》,成全名相張居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禍最為猛烈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明)之一。從鼓動明英宗親徵、導致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專權太監王振開始,汪直、劉謹、魏忠賢等權勢燻天的大太監層出不窮。這些權閹專權跋扈、打壓異己、禍亂朝政,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也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
  • 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在二十四史中,最受到歡迎,也是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的史書寫法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到平民的家中。他無法管窺這個王朝的癥結所在,影響了中國千年的儒教固化了海瑞這樣道德化的人物,在其個人犧牲的基礎上,社會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這是清官之幸與不幸。明白的孤獨者——戚繼光時局不乏明白人。
  • 明朝很多太監樂於斂財、強佔民田,可皇帝為何不處理他們?
    明朝的東廠、西廠等特殊機構一向由太監掌管,太監這個物種因為身體上的缺陷,所以導致很多太監在心理上難免有些問題,包括貪財、暴虐、變態等等,這些特點是很多太監都具有的。並且,因為皇家賦予了他們很多權力,自然也避免不了部分太監以權謀私,胡作非為。
  • 中國歷史上哪些朝代能被稱為真正的帝國?4.5個!0.5是什麼鬼?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帝國,比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近代的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等。而這些國家之所以被稱為帝國,除了他們都實行帝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是跨越不同文化區域,疆域內包含眾多不同民族的國家。那麼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的不同王朝,有哪些可以算是帝國呢?哪些王朝不算帝國?
  • 難以伺候的「天使」:來自朝鮮的明朝太監
    有時貢女得到元朝皇帝寵幸,一躍成為皇后之尊,開始在元朝政治中發揮影響力。她們或因與宦官同鄉,或因與宦官利益一致,遂與宦官結成緊密的政治聯盟,無論是在元朝內政中,還是元與高麗關係上,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元順帝的奇皇后來自於高麗,元順帝最寵信的宦官樸不花也是高麗人,樸不花與奇皇后「同鄉裡,相為依倚,累遷官至榮祿大夫、資正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