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述國亡詩》
遍觀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歷代帝王,後人總是憑藉功績對帝王冠以或褒或貶的評價,也就有了暴君,昏君和明君之分。昏君,他們本身不是什麼兇惡殘暴之人,也沒有想要做一些壞事,但是也承擔不起負責一個國家的重任,只是一個本本分分的普通人,只能感嘆「奈何生在帝王家」。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昏君——明英宗朱祁鎮。
在明代歷史上,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比如貪玩的正德、修道的嘉靖、做木匠的天啟,但是明代衰敗之始,就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的雙料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這位明朝頭號敗家子,在位21年,送敵軍50萬人頭,葬送大明根基,就讓我們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朱祁鎮之前的幾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萬國來朝朱棣,仁宣之治的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可以說都是有作為,有能力,有擔當的君王,甚至說是明君也不過分。但是到了朱祁鎮這裡,由於明宣宗朱瞻基因病早逝,年僅9歲的朱祁鎮登基,史稱明英宗。主少國疑,只好由太皇太后張氏和輔佐大臣「三楊」做決斷,那時的朱祁鎮只是一個擺設。但是身為皇帝的朱祁鎮,從當皇帝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著,他不再是普通的小孩,只能被鎖在宮牆之內,只能和宦官玩耍,這也許就是後來他如此信任宦官的原因。雖然在輔佐大臣和張氏的努力下,國家日益繁榮,但是隨著張氏和輔佐大臣「三楊」的相繼去世,朱祁鎮只能真正承擔起皇帝的責任,此時的他只有17歲。沒有了「三楊」和張氏輔佐的朱祁鎮,開始了他的敗家之旅。
寵信宦官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鎮最大的錯誤之一。可能是因為依賴,可能因為無人再管教,作為朱祁鎮幼兒時玩伴的王振,深得朱祁鎮信任,致使王振在朝廷上呼風喚雨,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自己的仕途從此夭折。更過分的是所有來朝中述職的官員想要升遷,必須給王振送厚禮。否則就會像當時的于謙那樣,僅僅因為從外地歸來沒有前往送禮,就被陷害,甚至被判死刑下獄。如果沒有後來的百姓聯名請願,要求釋放于謙,恐怕大明就在朱祁鎮這裡結束了。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王振故意剋扣賞錢,導致瓦剌太師也先糾集蒙古諸部,率領聯軍大舉入侵。此時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不但不制裁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動誘惑下,幻想著馳騁沙場,建立功名,威震大漠,於是不顧諸多大臣的勸阻,決定御駕親徵瓦剌聯軍。為了擋住群臣的悠悠眾口,朱祁鎮立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太子,讓其弟朱祁鈺留守京城,以備萬一。但是由於太過倉促,只能臨時徵調20萬大軍,號稱50萬,並任命王振為主帥,出發討賊。
朱祁鎮不出意外地失敗了,可以說是慘敗。據史書記載,包括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在內的66位大臣,近三分之一的將士全部戰死,戰馬損失近20萬匹,明英宗朱祁鎮被活捉,史稱「土木堡之變」。主帥王振也為他的無知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是他已經造成了幾近無法挽回的局面。當兵敗的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朝野震驚。此時的京城,防守空虛,無兵無將無糧,如何防守,如何是好。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于謙。在他的建議下,出於「國不可一日無主」,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在于謙的一系列措施下,決戰之前總共召集22萬大軍,他們分列九門,殊死抵抗,在5日激戰後,擊退瓦剌聯軍,取得勝利,史稱「京師保衛戰」,真可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在朱祁鈺和于謙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又回到了正軌上,國力開始恢復。但是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北狩」歸來,後被明代宗朱祁鈺幽禁南宮8年。自古帝王無情人,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歸來並不放心,於是總是針對他。朱祁鎮默默忍受著,終於,趁著朱祁鈺病重時,被武清侯石亨、曹吉祥等人重新推上皇位,史稱「奪門之變」。由於聽信讒言,誤信小人,朱祁鎮登位之後,就斬殺了所有保衛京城的有功之臣,包括于謙在內,這怎麼不令人心寒,令人痛心。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受到重用,他們開始濫用自己的權力,任人唯親。大批宦官也被重用,充當大臣。甚至還為王振平冤,修廟祭祀,荒唐至極。這讓正在恢復的國家秩序,又一次陷入了混亂,大明的未來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朱祁鎮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從幼時登位到土木堡之變,再到京師保衛戰,奪門之變,這一段歷程上的心路坎坷,我們難以知曉。但是作為一名皇帝,他是很不合格的,重用宦官,大明百年的積累被揮霍一空;濫用小人,大明肱骨之臣被斬殺殆盡。而他在位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廢除了嬪妃陪葬制,除此之外,他是個很徹底的昏君。
遍觀朱祁鎮的一生,他似乎都在做著錯誤的決定,這些錯誤的決定險些將大明推入無盡的深淵。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許自己的決定不能決定天下大事,但是也應當培養自己的批判邏輯思維能力,讓自己能夠明辨是非善惡。在做決定時,三思而行,不要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