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敗家子朱祁鎮,在位21年送敵軍50萬人頭,葬送國家根基

2020-12-14 騰訊網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述國亡詩》

遍觀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歷代帝王,後人總是憑藉功績對帝王冠以或褒或貶的評價,也就有了暴君,昏君和明君之分。昏君,他們本身不是什麼兇惡殘暴之人,也沒有想要做一些壞事,但是也承擔不起負責一個國家的重任,只是一個本本分分的普通人,只能感嘆「奈何生在帝王家」。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昏君——明英宗朱祁鎮

在明代歷史上,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比如貪玩的正德、修道的嘉靖、做木匠的天啟,但是明代衰敗之始,就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的雙料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這位明朝頭號敗家子,在位21年,送敵軍50萬人頭,葬送大明根基,就讓我們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朱祁鎮之前的幾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萬國來朝朱棣,仁宣之治的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可以說都是有作為,有能力,有擔當的君王,甚至說是明君也不過分。但是到了朱祁鎮這裡,由於明宣宗朱瞻基因病早逝,年僅9歲的朱祁鎮登基,史稱明英宗。主少國疑,只好由太皇太后張氏和輔佐大臣「三楊」做決斷,那時的朱祁鎮只是一個擺設。但是身為皇帝的朱祁鎮,從當皇帝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著,他不再是普通的小孩,只能被鎖在宮牆之內,只能和宦官玩耍,這也許就是後來他如此信任宦官的原因。雖然在輔佐大臣和張氏的努力下,國家日益繁榮,但是隨著張氏和輔佐大臣「三楊」的相繼去世,朱祁鎮只能真正承擔起皇帝的責任,此時的他只有17歲。沒有了「三楊」和張氏輔佐的朱祁鎮,開始了他的敗家之旅。

寵信宦官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鎮最大的錯誤之一。可能是因為依賴,可能因為無人再管教,作為朱祁鎮幼兒時玩伴的王振,深得朱祁鎮信任,致使王振在朝廷上呼風喚雨,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自己的仕途從此夭折。更過分的是所有來朝中述職的官員想要升遷,必須給王振送厚禮。否則就會像當時的于謙那樣,僅僅因為從外地歸來沒有前往送禮,就被陷害,甚至被判死刑下獄。如果沒有後來的百姓聯名請願,要求釋放于謙,恐怕大明就在朱祁鎮這裡結束了。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王振故意剋扣賞錢,導致瓦剌太師也先糾集蒙古諸部,率領聯軍大舉入侵。此時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不但不制裁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動誘惑下,幻想著馳騁沙場,建立功名,威震大漠,於是不顧諸多大臣的勸阻,決定御駕親徵瓦剌聯軍。為了擋住群臣的悠悠眾口,朱祁鎮立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太子,讓其弟朱祁鈺留守京城,以備萬一。但是由於太過倉促,只能臨時徵調20萬大軍,號稱50萬,並任命王振為主帥,出發討賊。

朱祁鎮不出意外地失敗了,可以說是慘敗。據史書記載,包括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在內的66位大臣,近三分之一的將士全部戰死,戰馬損失近20萬匹,明英宗朱祁鎮被活捉,史稱「土木堡之變」。主帥王振也為他的無知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是他已經造成了幾近無法挽回的局面。當兵敗的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朝野震驚。此時的京城,防守空虛,無兵無將無糧,如何防守,如何是好。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于謙。在他的建議下,出於「國不可一日無主」,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在于謙的一系列措施下,決戰之前總共召集22萬大軍,他們分列九門,殊死抵抗,在5日激戰後,擊退瓦剌聯軍,取得勝利,史稱「京師保衛戰」,真可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在朱祁鈺和于謙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又回到了正軌上,國力開始恢復。但是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北狩」歸來,後被明代宗朱祁鈺幽禁南宮8年。自古帝王無情人,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歸來並不放心,於是總是針對他。朱祁鎮默默忍受著,終於,趁著朱祁鈺病重時,被武清侯石亨、曹吉祥等人重新推上皇位,史稱「奪門之變」。由於聽信讒言,誤信小人,朱祁鎮登位之後,就斬殺了所有保衛京城的有功之臣,包括于謙在內,這怎麼不令人心寒,令人痛心。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受到重用,他們開始濫用自己的權力,任人唯親。大批宦官也被重用,充當大臣。甚至還為王振平冤,修廟祭祀,荒唐至極。這讓正在恢復的國家秩序,又一次陷入了混亂,大明的未來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朱祁鎮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從幼時登位到土木堡之變,再到京師保衛戰,奪門之變,這一段歷程上的心路坎坷,我們難以知曉。但是作為一名皇帝,他是很不合格的,重用宦官,大明百年的積累被揮霍一空;濫用小人,大明肱骨之臣被斬殺殆盡。而他在位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廢除了嬪妃陪葬制,除此之外,他是個很徹底的昏君。

遍觀朱祁鎮的一生,他似乎都在做著錯誤的決定,這些錯誤的決定險些將大明推入無盡的深淵。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許自己的決定不能決定天下大事,但是也應當培養自己的批判邏輯思維能力,讓自己能夠明辨是非善惡。在做決定時,三思而行,不要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相關焦點

  • 明朝最強「敗家子」——朱祁鎮
    明英宗畫像大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諸部向明廷進貢戰馬,大權獨攬的宦官王振故意剋扣賞錢,引發諸部的不滿。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利誘蒙古諸部,率聯軍大舉侵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鎮幻想著能像曾祖父明成祖朱棣一樣,率明軍馳騁沙場,威震草原大漠,他不顧眾大臣的極力勸阻,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之下,決定御駕親徵瓦剌部。
  • 朱祁鎮被稱為明朝第一敗家子,行為令後人唾棄,他究竟幹了啥?
    明朝邊將回答: 當今天子是景泰帝朱祁鈺,你這個假貨是哪來的?這讓朱祁鎮大為惱火,後來他奪回皇位,還把這位忠於國家的邊將處斬了,由此可見他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但好久不長,景泰七年,朱祁鈺病重,一些投機分子把朱祁鎮從深宮(奪門之變)裡解救出來,並重新讓他即皇帝位。復位後的朱祁鎮,把年號改成「天順」,給王振恢復名譽,並下令全國立祠祭奠(真的強)。並殺了于謙等一些景泰舊臣,這些可是當時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 朱祁鎮:明朝皇帝中唯一當過俘虜,卻兩次做皇帝
    朱祁鎮,出生於1427年,在1435年(宣宗十年)僅三十六歲的明宣宗去世,所以只有8歲的朱祁鎮就即位,年號正統,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皇位。因為皇帝年少,所以國事就由太皇太后張氏代持。此時明朝徵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二人叛亂,朝廷決定徵兵麓川,分別於正統四年(1439年)、正統六年(1441年)、正統七年(1442年)發動了三次徵伐,但還是未平息叛亂卻導致國庫巨虧、大軍疲憊。
  • 明朝敗家子朱祁鎮差點被搭救回來,卻失敗了為何?原因讓人無語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八月十五,按說是個大團圓的中秋節,但土木堡之變就是在這一天。 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等他再次回到大明的首都的時候,恰好是一年後的八月十五。 那朱祁鎮被俘虜的一年時間裡,明朝方面想過營救嗎?朱祁鎮又是什麼態度呢?
  • 明朝忠魂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續命195年
    這是明朝忠臣于謙的真實寫照,因為五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足以證明一切。土木慘敗公元1449年,此時的大明江山天子是正統皇帝朱祁鎮,為明朝第六位皇帝,由於繼位之初血氣方剛,當北方瓦剌部入侵時,英宗手下宦官王振唆使皇帝親徵,結果英宗校場點兵五十萬,拉著文武百官就上了戰場。
  • 也先俘獲朱祁鎮,為何要將妹妹嫁給他?英宗又為何拒絕?
    宣德二年,朱祁鎮出生,他的母親孫氏母憑子貴成為皇后。朱祁鎮生來頭就比一般孩子大,看起來十分聰明的樣子,他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他的老爹朱瞻基將他抱在懷裡,問他:「你以後當了皇帝,能讓天下太平嗎?」朱祁鎮信心滿滿,說:「能!」朱瞻基又問他:「如果有妨礙國家太平的敵人出現,你敢親領六師徵討嗎?」朱祁鎮說:「敢!」
  • 明朝唯一一位當了兩次皇帝的人——朱祁鎮
    本文章由朝陽起舞雲飛揚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一般來說一個朝代,會有好幾任皇帝,即使皇帝在位的時間再長,年號也只有一個。可是歷史上偏偏有一個皇帝,在位時間才15年,卻有兩個國號,一個是「正統」一個是「天順」,這並不是因為他搞特殊,而是他一生當過兩次皇帝。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大明風華》裡的王振,被視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權傾朝野,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明英宗朱祁鎮,就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死於非命,他這一生也算值了,後世那些「有志向」的宦官們無不以他為榜樣,渴望活成他的樣子。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皇帝,他身上有三個唯一是其他皇帝不具備的即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太上皇,是明朝唯一一個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是明朝唯一一個被外族俘虜的皇帝。20萬大軍損失殆盡,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王振也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等幾十位隨從官員全部戰死。可以說土木堡一戰將大明幾十年的積累差點敗光,大明朝也差點結束。此朱祁鎮第一大罪。
  • 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君王,剩餘三位身在何處
    如果是熟讀歷史的讀者話,應該都知道,明朝一共有過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死後被埋葬於地處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十三陵,內容如其名,這是一個擁有十三座陵墓在內的皇家陵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都說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麼還有三位皇帝被葬在哪裡了?今天小編就來解答大家的這一疑惑。
  • 明朝的這兩個兄弟有意思,輪流坐上了皇位還都受過對方的軟禁
    明朝一直是一個挺神奇的朝代,這個朝代的第一任的君主是一個平民,只不過是抓住了好的機會,而接下來的皇帝們也是什麼樣的都有,有修道的,有不上朝的,有沉迷於玩樂的,還有一個有點恥辱的皇帝被敵軍給抓起來了,這就是明朝的英宗朱祁鎮。
  • 朱祁鎮一事無成,明朝唯一的俘虜皇帝,為何得到英宗這樣好的廟號
    從朱祁鎮的一生來看,他明顯配不上這樣的詞。朱祁鎮人生大事記:第一:重用王振,開啟明朝第一個宦官專權,直接把太祖祖訓"內官不得幹政"當成耳邊風。第二:無視忠言,聽信讒言,興師動眾,貿然發動對瓦剌的戰爭,在行軍路線搖擺不定,拖累三軍,負土木堡之敗直接責任。
  • 朱祁鈺當了8年皇帝,為什麼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時,毫無還手之力
    若論明朝皇帝的悲催程度,朱祁鈺可以排進前三。當了8年皇帝,結果前皇帝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輕輕鬆鬆就奪了他的帝位,還讓他死得不明不白。
  • 朱祁鎮被俘,肅王遣精兵良駒各五百勤王,朱祁鈺:把馬送過就行了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讒言,在大軍尚未準備妥當的情況下,匆匆御駕親徵。結果大軍在土木堡被瓦刺大軍擊潰,明朝20萬京師精銳損失殆盡,50多位大臣命喪疆場,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 明朝十六個皇帝,那幾位皇帝沒有埋在十三陵?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一共經歷了276年,共傳十六帝。然而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只是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那麼,有哪三位皇帝沒有安葬在十三陵呢?這中間又有什麼故事呢?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魏忠賢:這鍋我不背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教唆下不顧朝中重臣反對欲現先輩榮光親率舉國之力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徵,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
  • 朱祁鎮重返明朝後,朱祁鈺為何沒有殺了他?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對世事不熟悉,本應做好督察工作,帶領大臣們營救朱祁鎮。然而,在大臣于謙的慫恿下,他不僅沒有救人,還親自當上了皇帝。但最後,朱祁鎮還是回來了。古人說:「割草不除根,春風再起」。朱祁鈺不會想到自己的死。如果他放過朱祁鎮,他的命運將是悲慘的,他會死在閉上眼睛的。他死後,他哥哥把墳墓搬到了西郊。
  • 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受到怎樣的待遇?說出來別不信
    明朝時期歷史上著名的明成祖朱棣,曾經親自領兵討伐蒙古,後人更是稱他為永樂大帝,可見他的強大。也正因為他,「仁宣之治」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是自從到了明英宗繼位,曾經積累下來的國力就開始因為統治者的無能而最終葬送了。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明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來說,明朝的16帝,可以分為五個檔次。明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與其父明仁宗朱高熾都是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共同創造了可與漢朝文景之治比肩的「仁宣之治」。當然缺點是這個治世加起來也就是11年,因為明仁宗在位僅僅十個月,明宣宗在位也就是十年。
  • 明朝有個悲劇皇帝,繼位8年打造盛世,死後卻被賜諡號「戾」
    「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二十餘萬邊軍,而且還導致自己都成了俘虜。在蒙古瓦剌部俘虜了明朝的皇帝後,本想藉此逼迫明王朝投降,並藉此議和,以大撈一筆;但讓瓦剌部沒想到的是明王朝如此強硬,當時明王朝的名臣于謙和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孫氏,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皇太后孫氏也是個奇女子,絲毫不在乎自己親生兒子的死活,同意讓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是為明代宗,由於年號景泰,所以又叫景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