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制度

2021-02-13 wuweilxl

會飛的蝸牛:@易行道  村長,能不能在群裡系統聊聊文官制度? 

-

易行道:@會飛的蝸牛  講文官制度就要講郡縣制。講郡縣制就要講縣制。 夏商周時期都是分封制,就是打下一個地方,把皇帝的兒子派去治理,兒子再派孫子管理鄉鎮。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認為,君王三年不出兵就是恥辱,導致楚國擴張的速度太快了,比皇族生兒子的速度還快。楚國擴張到極限,實在沒有那麼多人了,於是楚國人開始使用另外一種行政管理措施,那就是縣制。楚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委派與皇族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去管理。

-

接著是秦統一全國,建立郡縣制。郡的意思是人口少地域面積大,縣則是人口多地域面積小的行政區劃。漢朝建立以後,認為秦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沒有王族勤王。所以漢朝也是採取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方法,皇帝只不過是大一點的封國。劉邦此後又逐一剪除了異姓王,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認為這樣天下就太平了。不斷分封導致皇族越來越多,封地也越來越大,心懷利器,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

-

-

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

漢武帝之後的西漢開始實行推恩令,就是大國變小,小國變沒有。其中儒家代替道家變成了國家正式的意識形態,以至於中國人此後幾千年都處於蒙昧的狀態。漢武帝時期,皇帝統治國家的工具就是酷吏(法官)與文官相結合。此後西漢實際實行的是五權分立的政治格局,分別是皇權、軍閥、文官、外戚、後黨(太后)多方制衡的格局。

-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

到了隋朝,開科舉士正式浮出歷史水面。到了武則天,科舉制就開始規範化,並開始了武舉。 原來的考試存在很多問題,武則天將科舉制度規範化,並開始了殿試,就是皇帝監考,這就使科舉制的層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所以文化人都裝叉說自己是天子門生。雍正王朝有一個鏡頭,一群太學生抱著孔子畫像逼田文靜跪拜。

-

-

到了唐朝末期,出現了藩鎮割據。宋朝繼續了削弱丞相權利和軍閥武官的改革,採取重文輕武的策略,這也是宋朝武力弛備的原因。宋朝出現了嚴重的黨爭和權臣問題,宋朝都快滅亡了,大家還在鬥,鬥的你死我活。接著是蒙古人上臺,蒙古人長於弓馬,不會玩政治遊戲,皇帝經常被宦官、權臣、軍閥殺來殺去,終於到了明朝。

-

明朝為了消除權臣,廢除了宰相制度。為了消除軍閥問題,採取以文抑武。為了消除宦官殺皇帝這種事情,對宦官制度做了重大調整,導致中國明朝歷史上的太監地位直線下降。明朝廢除了宰相,結果出現了權力更加集中的首輔。明朝的以文制武,更是一個賽一個的混蛋。先是賣遼陽,接著賣東北,最後賣錦州。當然明朝皇帝也是混蛋,打了敗仗就一個字殺,看上去很爽,其實是扯蛋。

-

-

清朝上臺以後,不容許宦官幹政,最大的太監就是李蓮英。清朝將明朝的內閣制也廢除了,設立了軍機處,也就是秘書制。清朝對於宋朝、明朝的黨爭也是防範甚嚴,以至於湘軍、淮軍被大量裁撤。經過長期的黨爭,清朝各派之間的鬥爭,就是一派做大,就剪除其他派系,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每派除掉幾個,然後安排自己的人進去。清朝的人事制度就是異地當官,奴才制度,嚴打各派系,做大皇權自己。

中國的文官制度很快就傳到了歐美,誕生了全世界的文官制度,只不過他們的文官制度是技術官僚。 英美法俄因為有了文官制度,才能建立超級帝國。假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是英國一貫的分封制,每個地區各一個親王,大英帝國維持不了十年。今天,美國國防部長也是文職,麥克阿瑟、艾森豪這些都是文職帶兵,現在美國國內政治還是緊抓兵權不放。

-

文官制度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權利與義務的變更,促使官僚主義出現,導致大量的行政資源被浪費。

-

推薦閱讀《宋史》、《明史》。

-

↓-村長小號,你懂的。以後的推文將會大號與小號交替發表。為什麼呢?我呵呵一笑。

-

-

-

載營魄抱,可謂玄德。時光見證,苦難踐行,不忘初心,託起夢想,我們是這樣走過。既為狷狂,必以掃舊去汙為己任,必以清新天下耳目為目的,必以開創美麗新紀元為方向,不懼風雨、不畏艱險,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

萬物之宗,外身而存。我將不朽的精神與生命稱之為靈魂,他是我創作的源泉與動力。只是內困於守舊思維,外受于禁錮之苦,網絡充斥消極言論,空有一腔振奮熱情而已。有時我也懶惰,有時我也空虛,有時我也無聊,有時我也軟弱,有時我也瞻前顧後,有時我也隨波逐流,只是有網友的鞭策和鼓勵,讓我退卻不能,雖然做了很多事,但我深知還遠遠不夠。

-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舉杯致敬我們這個盛世,祝願女神的火炬永不熄滅!

相關焦點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治亂循環」
    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循環」
  • 文官制度的興衰,兩宋有如此巨變,其實是因為這個
    他們在文官制度下的統治有什麼區別?繁華的北宋夜生活作為一個將中國從混亂不斷的年代,重新歸為統一的君主,趙匡胤深知武將是分裂的根源,因此他在統一全國之後馬上確立了文官統軍的這一特色,不過卻是有利有弊。由於北上設立的文官優先制度,導致在官員的任上有非常多的庸才,再加上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導致北宋的官員越來越多,不得以政府值得增加一點虛位來安排這些人,這也導致了經濟上的不堪重負。而隨著北方契丹和金的不斷崛起,導致文人領軍的宋軍一敗塗地,不久就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 評論│高鐵南延,蘇貞昌輾碎專業制度與文官價值
    高鐵南延案通過速度迅如高鐵,立馬再添一樁蔡英文的政績工程,卻徹底輾碎了交通專業評估制度與文官專業價值。 高鐵在二○○七年扁政府後期通車,面對隔年的大選,扁政府就有南延之議。 軌道建設涉及廣泛、影響深遠,不僅造價昂貴,後續維運經費更是驚人,交通部早已建立一套嚴格且有量化數據可茲評量的審查制度。這也是為何軌道建設期程漫長,就為避免製造蚊子軌道,變成財政窟窿。 然而,這套行之有年、不分藍綠執政皆遵循的交通專業評估制度,卻被蘇式施政風格完全破壞。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實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國而不是軍事家治國,便是趙匡胤執政的奮鬥目標。誓碑雖小,意義重大,因為它極其明確地刻下了"不殺「二字,也就提供了實行文官制度的最起碼保障。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其次,宋朝在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如手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和居住文化的發展。
  • 英國文官制度的百年演變
    政府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10年的16%增長到1917年的55%,增長超過兩倍,文官部門也因此達到史上最大規模。全新的政府部門,包括軍需部、養老金部和國民事務部紛紛設立,陸軍部、海軍部和外交部的規模則擴大了10倍。而時任首相阿斯奎斯卻忙著愛慕女兒的朋友維尼夏·斯坦利,並給她寫了好多傾訴衷腸的信,甚至在內閣會議上也不停筆,有時一天就三封,經常心不在焉。
  • 為什麼歷史中大明王朝的文官勢力達到了頂峰?
    本來這也沒什麼,科舉制選取天下的文官人才是人盡皆知的一大創舉為王朝的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文官實力在明王朝逐漸失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崇禎皇帝明朝的時代背景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科舉取士形成了文官制度,原因很簡單剛進朝廷的年輕進士需要朝中大員提攜,朝中的重臣也需要新鮮的血液為其辦事
  • 日防衛省擬廢除自衛隊「文官統制」
    資料圖:防衛省的文官和武官傳統上被稱為「西服組」和「制服組」,而「西服組」地位相對較高。    日本共同社22日報導,一些武官和自衛隊出身的國會議員先前強烈要求改變文官的優勢地位。這一修正案的提出意味著這一要求得到認可,將廢除文官管理武官的「文官統制」。不過一些人擔憂,一旦武官獨斷專行,相關遏制機制將變弱。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所以當這個集團在中央集權制度的日趨發酵之中,必然會染上官僚習氣。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但是,文官不行。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你可以從前往後捋一遍:秦朝敗亡,是文官造反嗎?不是,是六國遺民和平民軍閥控制了山東之地。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而唐宋時期的文武關係,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分特徵,所有的官員都有散官頭銜,這代表著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的位階、薪俸與各種特權。文官與武官在該散官體系中擁有各自不同的階序。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縱觀古代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文官們的最高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冊封公爵,也就是國家標準制度中的最高爵位了,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不同歷史時期文官最高爵位的變化吧!而在漢朝的時候,延續的是秦朝的軍功制度,也就是功臣最高爵位是徹侯,也就是列侯,不過列侯也是有等級劃分的,最開始在西漢時期無論是上萬戶還是數百戶都是縣侯,也就是說西漢時期萬戶侯才是最高等級的爵位,當然武將們往往更容易獲得這樣的爵位,不過蕭何和張良都是萬戶侯,也就代表著文官能夠達到的極致了,而到了東漢徹侯有分為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和亭侯等等,這種制度延續到西晉
  • 短評│文官制度大崩壞
    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打侯,被批評文官制度崩壞。
  • 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官服制度源於數千年前的原始部落,由於當時文明發展程度不高,但又滋生出萌芽狀態的等級制度。 部族中只有首領一級的統治階層,才能享有更大的特權。穿衣服時,階層高的人其服裝樣式,以及原材料更加精細,顏色上也與其他人有所區別。
  • 中國古代有「文官」和「武將」,他們什麼時候分的家呢?
    其中,最重要的變革就是文官武將的分離。也就是國家文武官員分開任責,專職指揮軍事作戰的將領從文官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文官只負責政治事務,不再領兵作戰。
  • 從西廠到傳奉官,成化皇帝為什麼一直需要與文官對抗
    但是這個皇帝的黑點也不少,比如說萬貴妃,再比如說西廠的建立,以及最為文官們所厭惡反對的傳奉官制度。這些黑點當中的萬貴妃事件其實作為後人,並不覺得這是黑點,不就是人家的家事嘛,文官對這事咬住不放純屬沒事兒找事兒,因此我們今天就不談這個事情。主要是西廠和傳奉官這兩點,值得說道說道。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第二類補服圖案是飛禽,用於文官的袍服上。從一品到九品文官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和鵪鶉。需要特別強調一點,這是明朝的官府補子紋樣,到了清朝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兩者不能混淆。採用飛禽圖案主要是為了表現出文官的賢德。仙鶴的圖案能繡上一品大員的服飾也和吉祥寓意有關,仙鶴展翅立於海水之上,周圍有祥雲瑞草,看上去十分華美。
  • 朱元璋廢除丞相加強了皇權,為何後來的明朝皇帝還受文官的制約?
    這便是後來內閣制度的前身。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徵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輔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至此,內閣制度正式建立。
  • 從一名婢女的蹊蹺死亡,窺見宋朝鮮活的文官政治
    過了千年之久,是時候重新審視一番當時的文官制度,絕非百害而無一利。當代學者吳鉤先生說:故事是呈現制度的形成及運行這一動態過程的最好載體,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局,往往可以發現一系列制度如何被激活,如何發生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