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東漢與西羅馬帝國為何崩解?

2021-01-19 騰訊網

作者:許倬雲

轉自:學術與社會(ID:Academia-Society)

編者案:羅馬帝國的崩解與大漢帝國的衰亡在時間上基本同時,在形式也似乎類同,都存在內部勢力的分裂和外部蠻族的威脅。這也使得對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重要帝國的對比研究成為一種持續的學術熱點。許倬雲此文以非常宏觀的視野,從帝國系統結構的對比出發,指出兩個帝國的異同。他認為就帝國的中心與邊陲、層級的上級與下屬關係而言,羅馬的複雜體系,是一種「擴散型」的結構,而漢帝國則是一種「凝聚型」結構。這種說法儘管沒有超越中國「大一統」的理論內核,但也提供了一種從系統結構的角度思考大一統的可能性。

————————

東漢是一個朝代,自有其明白的起訖年份。然而,東漢上承秦代與西漢的典章制度,作為一個政治體,其上限不能不溯及公元前第三世紀。東漢帝祚之終在獻帝之世,但是董卓進洛陽,天下開始紛擾,東漢代表的秩序已經解體,則東漢之崩解實際上應在公元189 年。

羅馬帝國,上承由羅馬城邦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64 年,羅馬統一義大利半島;公元前165 年,羅馬滅馬其頓,確立地中海霸權,執希臘文化圈的牛耳。公元前30 年,屋大維掌握政權,公元前27 年,屋大維稱奧古斯都,共和國改為帝國體制。公元第三世紀(公元193—284 年),羅馬帝國經歷幾乎長達一世紀的混亂,沿邊烽煙四起,軍人擁立皇帝,皇位更迭頻繁,更有一年之內數易帝主(如在公元238 年、253 年等),內戰不絕,政治敗壞,百姓愁苦。至Diocletian(284—305 年)及Constantine(306—337 年)才恢復治安。公元364 年,羅馬分東西兩都。從此,地中海世界分裂為二。西羅馬的正統至公元476 年終止,東羅馬則又延續了千年之久。在公元第五世紀,西羅馬北邊與西邊的日耳曼部族紛紛入侵,割裂疆土,建立政權,歐洲終於出現了多國體制。以上西羅馬變化,在時間上與東漢以至三國魏晉平行。東漢末年的擾攘,三國分立,以致五胡紛紛進入中原,中國長期分裂。兩個古代世界崩解的情勢也相類似。

西羅馬衰亡是歐洲史上一大課題。從吉朋(Edward Gibbon)以來,論著不斷。吉朋的經典著作The Decline and Fall of Roman Empire對於羅馬帝國的覆亡,提出全面的討論:內亂外患,天災人禍,都在不同的時期,擾亂了也削弱了羅馬的國力。他在第三十章中,綜述了覆亡的幾項原因。他特別注意到基督教及其對羅馬精神的影響。教會與國家兩個分立體系也使羅馬社會難以整合。在其他方面,吉朋以為羅馬低估了邊疆外族的威脅,指出羅馬疆域內各地區利益與傳統的多元性,也觀察到文明腐蝕了羅馬人的精神與生活方式。

1886年雕刻版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裡烏斯的最愛》

另一位羅馬史的專家Michael I. Rostovtzeff 則從社會經濟史的角度考察羅馬衰亡的原因。他指出羅馬社會的分化,一方面羅馬世家大族與一般百姓之間的隔絕;另一方面由於羅馬世界的都市文化,有城鄉之間的對立。終於,以城市文化為基礎的羅馬,被底層文化拉垮了。Frank William Walbank 也從社會結構分析羅馬的覆亡,卻採取生產力的理論,以為羅馬低效率的奴隸生產制是羅馬崩解的原因。Ramsey McMullen 將羅馬覆亡歸咎於戰爭的負擔及軍人勢力的膨脹。A.H. M. Jones 認為羅馬早期擴張及後期的外患,導致羅馬財政困難,及外重內輕的失衡,因此,外族的壓力是羅馬覆亡的重要原因。也有以為自然災害及生態變化,導致羅馬帝國農業衰退,人口減少。

回到吉朋的著作,他在不同的章節,提出不同的原因,以說明羅馬帝國的崩解。用中國歷史學家處理朝代覆亡的說法,末世的現象,必是天災荐臻,政治敗壞,內憂外患,人謀不臧,百姓愁苦……一大串的「併發症」,遂致天命改易。

東漢地方與中央之間,也是漸行漸遠。地方大族逐漸根深柢固,形成新貴族,包辦了察舉,也把持了地方,東漢州郡掾屬是當地實質統治階層,所謂「汝南太守範孟傅,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地方逐漸發展主體性,東漢州郡,每有地方的史籍,如《陳留風俗傳》、《汝南先賢傳》、《益都耆舊傳》、《襄陽耆舊記》、《青州先賢傳》……諸書多已不存,但仍見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及其他史籍的引用。這種心態,正反映了漢代次級系統尋求自主意識。

東漢人口,極盛時也有四千餘萬,不下於西漢人眾,但人口分布頗不相同。東漢末季,中原州郡人口減少,東南與南方大幅增長,內外的比重,非復舊時。西漢的州部,只是督察單位,刺史權位,不如郡守。但東漢州權大增,刺史統轄屬郡,位同方伯。東漢分裂的形勢已成。黃巾一起,皇室威信已經蕩然,是以皇甫嵩立了大功,閻安即勸他「推亡漢於已倒」,代漢自立。漢祚之移,在於人心已散,不必等待董卓曹操了。及至大亂已成,名豪大俠,州郡守將,風起雲聚,四處舉兵,漢代的複雜體系,在主軸解紐之後,中國分裂為五六個競爭單位,歸結為三國分立……這種發展,正是不穩定系統崩解為若干次級系統的實例。

西羅馬的崩解,也可作如是觀。羅馬由義大利半島上一個城邦起家,東徵西討,逐步兼併了半島上的各邦,然後統一地中海沿岸,又北收高盧,東並兩河及尼羅河流域。羅馬軍團兵鋒所及,無不臣服。在這一大帝國內,羅馬並未建立西漢那樣的郡縣制度。羅馬的統治權,建立在戍守各地的武裝力量,及收奪各地資源的殖民政策與貿易活動。這一帝國,也有空間的中心與邊陲,也有層級的羅馬與屬地。但是,羅馬的複雜體系,可稱為「擴散型」的結構,與漢代的「凝聚型」極為不同。

擴散型的結構,離中心越遠,中央控制越弱,羅馬在各處的控制,都以城市為據點。在義大利半島上,城市之間有密切的來往。地中海各地,如北非及北岸,則城市與城外,族屬與文化均不同,頗像中國周代的封建,有國野的截然劃分。地中海東部以及海東地區,原是希臘文化的世界,各屬地有其各自歷史傳統,羅馬人的戍軍及殖民者所建莊園之外,全是土著居民。這些地方,羅馬的控制,均須假手當地的勢力。舉例言之,猶太人也是羅馬百姓,但是猶太人治耶穌死罪,羅馬的總督置身事外,讓猶太人以猶太法律處置。這種次級系統,其原有的獨立性,遠較漢代州郡的自主性為強。於是,一旦羅馬失去控制能力,這些次級系統自然紛紛脫幅,羅馬的複雜體系也就崩解了。

羅馬的統治結構,原由城邦制度演變而來。奧古斯都改共和國為帝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但是統治階層的參議院議員,其家族都是富貴顯赫的上層。舊日羅馬擔任騎士的士族,服公職及兵役,但是不易有晉入上層的機會。這一統治階層的內部分歧,其彼此隔絕,也迥異於漢代察舉製作為上下溝通的情形。羅馬各地城市,有市民階層,城外則是農莊主人與辛苦勞作的農民。這三者之間,也缺少了社會流動的機制。於是羅馬上下之間,本少交流,其結構是相當鬆散的。

羅馬以殖民與戍軍維持這一複雜體系於不墜,又以貿易將羅馬生產的酒與橄欖油,換取各處資源。羅馬不斷擴張,壯者從軍,內地生產只能由奴隸擔任。羅馬越是開疆闢土,其本土人口與總人口的比數越小;戍守在外的軍團越多,留在本土的人口越少。這一擴散型的體系,終於外強中乾,枝強幹弱,一旦本土小有變動,各地必定尋求自主。羅馬建立東都,原為有效的控制東土。然而,東都皇帝的利益在東方,漸漸不再支持西都的本土。於是,東羅馬漸成為希臘化的另一勢力,不但不是羅馬犄角支援,反而割裂帝國據地自雄。東羅馬在西羅馬覆亡之後,又延祚將及千年,其實已是另一政治體系。

從東漢與羅馬帝國的崩解的比較,可知各種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都是崩解過程中的因與緣。兩者崩解的原因,都在其結構方面,是不夠穩定的次級系統,勉強系附於主系統,一旦內部各成分彼此不能協調,即是失去運作功能。主系統失去控制能力,複雜體系也就崩解為若干獨立的次級系統。漢代中國有一個相當整合的市場網絡,將全國農業與製造業經濟有機的聯繫於整體的流動轉輸。這一經濟體系,也可以分裂為若干獨立的次級系統。然而,中國是一整片土地,南北東西,互通有無,則彼此互利。各個獨立系統,若沒有外來力量的幹預,終於還會整合為一個籠罩全國的龐大體系。這一現象,加上儒家文化的滲透各地,中國的龐大複雜體系,雖經過中古的崩解,還是越來越凝聚,成為穩定的結構。

相對於漢代的情形,羅馬的世界,也有互通有無的經濟網絡。製造業大多在城市之內。城鄉之間少有共同的利益。羅馬各行省與各屬國,都有其自己四周的經濟圈,不必依賴於羅馬帝國的交易網。加上在基督教成為正統後,羅馬文化不再是廣大地區的主流。基督教文化能夠整合地中海世界,甚至能擴散到歐洲及中東地區。但是基督教會與帝國政權,分多合少。是以羅馬崩解後,地中海世界有天主教與東正教兩個是可以取代帝國的教會秩序,卻不是羅馬帝國政治體系的延續。

兩個帝國崩解的表面現象相似,兩者結構又不相同。似乎崩解之原因,均在結構本身核心部分有了分裂,遂不足以維繫不十分穩定的次級系統。但是凝聚型的結構,終於有複合的能力,擴散型的結構則一旦分散,即不再整合。

許倬云:《歷史分光鏡》,中華書局2015年版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長孫博歷史學考研

相關焦點

  • 東漢與西羅馬帝國為什麼崩解 許倬雲
    東漢帝祚之終在獻帝之世,但是董卓進洛陽,天下開始紛擾,東漢代表的秩序已經解體,則東漢之崩解實際上應在公元189 年。羅馬帝國,上承由羅馬城邦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64 年,羅馬統一義大利半島;公元前165 年,羅馬滅馬其頓,確立地中海霸權,執希臘文化圈的牛耳。公元前30 年,屋大維掌握政權,公元前27 年,屋大維稱奧古斯都,共和國改為帝國體制。
  • 北匈奴西逃:西羅馬帝國滅亡的誘因?
    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裂變,其中呼韓邪單于部歸順漢朝,而並郅支單于部向西逃跑,沒想到這一逃跑竟造成聞名於世的西羅馬帝國走向滅亡……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 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皇帝
    西羅馬帝國 霍諾裡烏斯 全名: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生卒年:公元384年~公元423年 父:狄奧多西一世 母:艾麗婭
  • 東漢軍隊追擊北匈奴,北匈奴追擊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
    公元80年左右,北匈奴的勢力範圍主要還在西域地區(新疆),隨著東漢國力的增強,東漢王朝開始經營西域,與匈奴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漢軍多次攻打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再次西遷,這一西遷不得了,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導致生活在樹林裡的日耳曼人也被迫西遷,來到西羅馬帝國的境內,日耳曼人給虛弱不堪的羅馬帝國送了終。
  • 試論西羅馬帝國之衰亡
    所以西羅馬帝國看似衰亡,實則是在「孕育」新文化且發生轉型。西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創造了人類文明的繁榮局面。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論述了三大古典文明,即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還有希臘—西羅馬文明。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於1776年發表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他因此而名揚天下,更是奠定了「西羅馬帝國衰亡」模式的基礎。
  • 帝國的終結: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公元476年9月4日,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羅馬僱傭兵領袖奧多亞克逼迫退位,奧多亞克在軍隊的支持下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是存在於公元395年到公元476年之間的國家。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後,位處西部的即為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
  • 《崩解(Unravel)》玩「毛線」的遊戲
    由一根毛線所製成的角色「亞尼」必須踏上一段冒險旅程,體驗比生存更重要的意義《崩解(Unravel)》為玩家介紹一名可愛討喜的新面孔:亞尼。亞尼是一根毛線所製成的,會在移動時緩慢崩解。《崩解》的設計靈感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北部獨有的壯麗美景,是一款畫面優美出色、以物理學為基礎的平臺解謎益智遊戲。
  • 倫理道德:對於西羅馬帝國滅亡時間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我國研究者參考了東、西羅馬帝國和義大利以外的西部地區的歷史文獻,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究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時間。一方面,研究者對「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歷史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西羅馬帝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476年羅慕路斯被廢事件也不能成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它更像是羅馬內部的又一次政變。
  • 許倬雲先生90歲了 | 一位歷史學家的奧德賽
    文 | 馮俊文來源 | 許倬雲說歷史(ID:hsuhistory)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陷落後返回故鄉,一路遭遇「忘憂果」的誘惑,獨眼巨人、海神波塞冬、魔女喀耳克及宙斯的攻擊等重重險阻,歷時十年才得以與苦苦等待的妻兒團圓。
  • 專訪許倬雲:美國的亞非拉裔聯合,才能打破種族問題僵局
    雖然許倬雲主要研究的對象仍然是中國,但他學識淵博、貫通中西。在新近出版的《許倬雲說美國》(他自稱是個人「最後一本書」)中,他以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眼光,將美國當下的社會問題——包括種族問題、經濟問題、川普現象等——重新放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追溯這些問題背後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源流,試圖為當前的迷局尋找到答案。
  • 真空冷凍乾燥機:食品的塌陷(崩解)溫度
    塌陷(崩解)溫度食品的塌陷溫度也叫崩解溫度,是指在凍幹升華階段,隨著溫度上升,產品失去剛性,開始變粘,發生類似塌方的崩解、熔化或產生發泡現象時的溫度,凍幹過程中發生塌陷會嚴重影響產品品質,因此需要在食品物料凍幹過程中防止塌陷的發生,塌陷主要與產品工藝和物料本身性質有關。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蠻族入侵與西羅馬帝國滅亡
    之後這除了導致蠻族的入侵之外,同時也導致西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滅亡。  造成蠻族入侵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們受到來自亞洲蒙古的匈奴民族的壓迫。匈奴在被中國的漢王朝擊潰之後便舉族西遷。他們具有遊牧民族的剽悍和殘忍,令日耳曼部落聞風喪膽。大約在公元370年間,匈奴佔據了東哥特人的土地,同時不斷地西遷。於是日耳曼部落便相繼入侵羅馬帝國。他們的原始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找到一處避難所。
  • 《崩解》評測:中規中矩的科幻射擊遊戲
    前言《崩解》是由《Halo》的聯合創作者Marcus Lehto創建的全新30人獨立開發工作室V1 Interactive製作,並由Private Division發行的一款結合即時戰略元素的第一人稱科幻射擊遊戲。
  • 榮華富貴的東漢皇帝,為何都是短命鬼?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即位稱帝,光復漢室,史稱東漢。東漢一共傳八世十四帝,歷時195年,與西漢比起來,時間段類似,科技水平與自然環境也沒有太多變化,然而相比之下,東漢皇帝似乎命比紙薄,盛產短命鬼。 完整統計下,東漢皇帝平均壽命26.71歲,而西漢皇帝的平均壽命達到37.75歲。兩者相差近12年。
  • 歷史上的9月4日——西羅馬帝國滅亡
    歷史上的9月4日,今天我們說說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 許倬雲:西歐和美國民主化的歷史過程
    原創 許倬雲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許倬雲《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般人以為,西歐的民主化是從希臘城邦傳統延伸發展。許倬雲在西歐啟蒙時代,神學的理論必須要有所改變。一些思想家提出的民主理念,才是以「人」的權利作為討論的主軸。這些理念的落實,卻是必須在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逐漸將觀念與實際發展互相疊合,才構成了一整套國家與公民權利的理論體系。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1
    西羅馬帝國定都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今米蘭)。東羅馬帝國(後稱拜佔庭帝國)則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自此之後羅馬帝國永久分裂。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首任西羅馬帝國皇帝是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亦譯作霍諾裡烏斯、霍諾利厄斯、荷諾裡、賀諾裡、荷諾裡烏斯,雷洛琉斯、霍諾留、洪諾留、霍諾裡烏斯,384年-421年/423年/424年)。
  • 燕雲十八騎的原型,東漢的精銳王牌,統一天下,滅匈奴。
    在東漢永元元年,即公元89六月,大將軍竇憲帶領耿秉等人率領漢軍精銳和南匈奴一併組成大軍,為了便於長途奔襲,這支部隊大多是由精銳的騎兵組成,而這次漢軍行動派出精銳騎兵的主力,便是適應長途作戰的突騎。漢軍和羌族騎兵加上南匈奴騎兵一道,擊敗了北匈奴主力,俘獲部眾20多萬人,在阿爾泰山的北匈奴王庭也被漢軍攻破,大將耿夔率 800銳騎,出居延邊塞五千裡,先後殲滅敵軍5000人,打得北匈奴王庭望風而逃,遷往歐洲,成為鞭撻西羅馬帝國的上帝之鞭(一說是匈人跟匈奴人沒有血緣關係)。東漢蔡邕(蔡文姬的父親)在《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中曾經向漢靈帝提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皆天下精兵。
  • 東漢14帝有諡號的12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東漢經歷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況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線皇帝「疲軟」的狀態,可是東漢除了頭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軟踏踏地生活了一輩子。這個結果導致東漢王朝,成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後只有五十年歷史的三國,反而被後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