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經歷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況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線皇帝「疲軟」的狀態,可是東漢除了頭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軟踏踏地生活了一輩子。這個結果導致東漢王朝,成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後只有五十年歷史的三國,反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諡號是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們根據皇帝的表現,對其一生作出的評價,分為表揚型(美諡)、批評型(惡諡)和中性(平諡)。
廟號是皇帝駕崩後,被供奉於祭廟,接受祭祀時的稱呼。廟號稱呼相對固定,一般第一代稱祖,以後各代稱宗。
加諡號雖然存在被「惡諡」的風險(比如漢靈帝的「靈」),但是至少標誌著帝位是被承認的,如果一位皇帝連惡諡都拿不到,說明不被承認。
廟號更尊貴,一般只對有突出貢獻的皇帝,才加廟號。有沒有廟號地位差距顯著,有廟號的單獨建廟祭祀,無廟號的只能在別人的祭廟裡放一塊靈位。打個比方,將來他們接受後人祭祀時,有廟號的皇帝相當於坐正席吃供奉,沒廟號的只能坐犄角旮旯裡吃剩菜。
我們看一下東漢十四帝,到底疲軟到什麼程度。
東漢十四帝諡號、廟號列表
1.劉秀,諡號「光武」,廟號「世祖」,在位32年;2.劉莊,諡號「明」,廟號「顯宗」,在位18年,劉秀之子;3.劉炟,諡號「章」,廟號「肅宗」,在位13年,劉莊之子;4.劉肇,諡號「和」,廟號「穆宗」,在位17年,劉炟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5.劉隆,諡號「殤」,無廟號,在位7個月,劉肇之子;6.劉祜,諡號「安」,廟號「恭宗」,在位19年,清河王劉慶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
7.劉懿,無諡號,無廟號,在位7個月,濟北王劉壽之子;8.劉保,諡號「順」,廟號「敬宗」,在位19年,劉祜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9.劉炳,諡號「衝」,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保之子;10.劉纘,諡號「質」,無廟號,在位1年,渤海王劉鴻之子;11.劉志,諡號「桓」,廟號「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劉翼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12.劉宏,諡號「靈」,無廟號,在位21年,解瀆亭侯劉萇之子;13.劉辯,無諡號,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宏之子;14.劉協,諡號「獻」,無廟號,在位31年,劉宏之子。
十四位皇帝中,劉懿和劉辯無諡號。原本有七位皇帝獲得廟號,基本可以湊成一桌,可惜剛上菜,就有四位被轟出酒席,僅剩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祖孫三人獨享。
沒有獲得諡號的兩位皇帝,由於在位時間太短,情有可原,可是獲得的廟號被剝奪,實在罕見。相當於上了酒席被人轟出來,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東漢皇帝集體疲軟的表現
仔細看看東漢皇帝們疲軟的表現,才明白他們被轟出來一點也不意外,估計被轟下來,他們照樣可以理直氣壯地,在犄角旮旯裡搶食。
1.外戚專權
東漢即位時年齡大多很小,有四位一歲左右即位。除了前三位皇帝,其後十一位皇帝,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漢桓帝,也只有十四歲。這種情況下,大權幾乎完全落入皇太后手中,當然皇太后背後就是外戚勢力。
東漢的歷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是提到幾大外戚家族,比如竇氏、梁氏、鄧氏,個個大名鼎鼎。
比如漢和帝在位十八年,權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竇憲手中。漢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時間權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鄧綏手中。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二十餘年間,大權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將軍梁翼甚至毒殺了漢質帝。
總之,東漢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亂
中國歷史上的宦官,除了唐朝就屬東漢最牛。東漢一朝,不斷發生宦官作亂事件。比如漢安帝自己是有兒子的(劉保),卻被宦官閻顯、江京等人搞廢了,擁立了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劉懿。劉懿死後,孫程等二十名宦官,發動政變,把廢了的劉保扶上皇位。
東漢的滅亡,標誌性事件就是宦官張讓等人的「十常侍之亂」,從此東漢徹底幹碎了。
3.豪門秉政
南北朝時期的門閥集團,就是始於東漢的士族豪門集團。整個東漢的歷史,都可以看作是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外戚無一例外地最後與豪門士族集團融合。
豪門士族集團相當複雜,他們既要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還要展開內部的廝殺。比如前期的竇氏、梁氏,後期的楊氏、袁氏等。與宦官集團、外戚勢力,多少還能對皇權形成依賴不同,豪門集團與皇權之間,是赤裸裸的鬥爭。
桓靈時期的黨錮之禍,就來自於此。
4.外患頻仍
東漢的孱弱,另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外患不斷,西羌、匈奴、西域諸國,甚至西南夷輪番蹂躪東漢帝國。
東漢一朝,始終疲於邊境用兵,四處撲火,卻怎麼也撲不滅,一度戰火直接燒到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最後整個西域丟了,西羌等於獨立王國,連歸順的南匈奴也反覆背叛。
所以,東漢帝國都顯得很疲軟,完全沒有光武帝的英姿勃發,皇帝們痿得不忍目視。
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有果必有因,東漢帝國也是馬上得天下,劉秀的子孫們為何都活得像鼴鼠呢?
1.劉秀當年留下的三個後遺症
第一個責任就是開國皇帝劉秀,他留下的後遺症難逃詬病。
①士族豪門集團勢力強大
劉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稱奇蹟,他從更始元年十月,獲得北巡機會放單飛開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稱帝,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從打工仔到董事長。
這個奇蹟不是憑空而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劉秀的政治才華,他創造性地架構了,皇權與豪門士族集團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劉秀獲得了豪門集團的追捧,紛紛以私家武裝入股,迅速堆出了東漢帝國。
對劉秀來說,選擇豪門集團是政治智慧,但客觀上給子孫後代帶來麻煩,導致皇權始終不獨立,始終受到豪門士族掣肘。
比如,幾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團成員。鄧氏是鄧禹後人,梁氏是梁統後人,竇氏是竇融後人,陰氏是陰識後人,馬氏是馬援後人,耿氏是耿況後,他們才是東漢帝國的政治基礎。
②對外政策偏軟
光武帝劉秀被喻為戰神,軍事實力超群。可是劉秀又是一個反戰分子,十幾年的軍事生涯,讓他厭倦,戰爭導致的國力衰退,讓他急於恢復重建。
從劉秀當時的客觀環境來看,似乎也無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對外疲軟的禍根。劉秀在位期間,面對匈奴和西域的挑釁,大多採取容忍的態度,多次拒絕大臣們出兵的請求。甚至西域諸國主動請求恢復西域都護府,都被劉秀拒絕了。
③權力中樞歸於尚書臺
劉秀就是個超人,他在位期間軍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書臺,直接把三公幹成榮譽職務。本來他希望通過尚書臺,實現皇權獨裁。問題是他的子孫們沒他那個能力,權力集中於尚書臺,導致尚書臺失去外朝掣肘,反過來卻制約了皇權。
2.皇權培植宦官勢力,加劇了皇權衰弱
上一條是祖宗留下的後遺症,這一條則是後輩自作孽。
因為皇權始終受到豪門集團掣肘,乃至外戚勢力幹預,皇帝們就把目光轉向「最可愛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們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連掌權的太后們也都喜歡用太監。在他們眼裡,太監不光親近,而且無害,天生就是皇權的附庸。
由此,宦官勢力迅速膨脹,到桓靈時期,宦官們幾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權一邊替皇帝打擊政敵,一邊肆無忌憚地營私舞弊。
東漢宦官的地位,讓人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比如公開承認他們可以收養兒子,默許他們可以娶妻,允許他們在父母去世後有丁憂的權利,可以擔任高官,包括將軍這樣的要職。總之,宦官們幾乎拉平了與朝官們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維護皇權,但實際上也危害了皇權,多次出現宦官政變就是明證。
3.天災頻發導致國力下滑
第一點怪祖宗,第二點怪自己,第三點則是怪老天,東漢自和帝之後,又進入新一輪災變期。
中國自從西漢末年開始,就進入漫長的冰寒期(學者稱「兩漢宇宙期」),各種天災不斷。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漢滅亡,新朝滅亡都跟氣候非常大的關係,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誤。
打開《後漢書》,天災記錄觸目驚心,尤其是漢和帝時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規模災變,動輒波及幾十個郡國的旱災、蝗災、洪災、雹災、風災、地震,嚴重的時候,連京師洛陽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和熹鄧太后掌權期間,帶頭垂範,把上林苑、廣成苑的皇家鷹犬全部賣掉,把林園土地發給老百姓種植,禁止地方官進貢,皇家緊衣縮食,甚至賣官鬻爵獲取糧食,才艱難度過最困難的十幾年。
在天災面前,國力大幅下滑,皇權也不得不對老天低頭。我們今天指責東漢賣官鬻爵,可是不這麼做,難道眼看國庫空虛,沒有糧食去賑災?家窮主人腰杆不直,國窮皇帝疲軟!
結束語
以上分析可知,東漢皇權疲軟,既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也有當時的客觀環境,甚至氣候等非人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還是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註定了皇權要遭遇崛起的豪門集團挑戰,從而引發皇權與豪門士族、外戚、宦官之間的鬥爭。
很顯然,皇權個體的孱弱,根本不是這幾派勢力的對手,更何況皇帝們大多是才脫離奶香的娃娃,想硬還不到時候!
假如這些可憐的東漢「奶娃」們,看到明清時候的皇帝,估計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