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14帝有諡號的12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2020-12-22 尋根拜祖

東漢經歷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況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線皇帝「疲軟」的狀態,可是東漢除了頭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軟踏踏地生活了一輩子。這個結果導致東漢王朝,成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後只有五十年歷史的三國,反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諡號是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們根據皇帝的表現,對其一生作出的評價,分為表揚型(美諡)、批評型(惡諡)和中性(平諡)。

廟號是皇帝駕崩後,被供奉於祭廟,接受祭祀時的稱呼。廟號稱呼相對固定,一般第一代稱祖,以後各代稱宗。

加諡號雖然存在被「惡諡」的風險(比如漢靈帝的「靈」),但是至少標誌著帝位是被承認的,如果一位皇帝連惡諡都拿不到,說明不被承認。

廟號更尊貴,一般只對有突出貢獻的皇帝,才加廟號。有沒有廟號地位差距顯著,有廟號的單獨建廟祭祀,無廟號的只能在別人的祭廟裡放一塊靈位。打個比方,將來他們接受後人祭祀時,有廟號的皇帝相當於坐正席吃供奉,沒廟號的只能坐犄角旮旯裡吃剩菜。

我們看一下東漢十四帝,到底疲軟到什麼程度。

東漢十四帝諡號、廟號列表

1.劉秀,諡號「光武」,廟號「世祖」,在位32年;2.劉莊,諡號「明」,廟號「顯宗」,在位18年,劉秀之子;3.劉炟,諡號「章」,廟號「肅宗」,在位13年,劉莊之子;4.劉肇,諡號「和」,廟號「穆宗」,在位17年,劉炟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5.劉隆,諡號「殤」,無廟號,在位7個月,劉肇之子;6.劉祜,諡號「安」,廟號「恭宗」,在位19年,清河王劉慶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

7.劉懿,無諡號,無廟號,在位7個月,濟北王劉壽之子;8.劉保,諡號「順」,廟號「敬宗」,在位19年,劉祜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9.劉炳,諡號「衝」,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保之子;10.劉纘,諡號「質」,無廟號,在位1年,渤海王劉鴻之子;11.劉志,諡號「桓」,廟號「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劉翼之子,漢獻帝時被剝奪廟號;12.劉宏,諡號「靈」,無廟號,在位21年,解瀆亭侯劉萇之子;13.劉辯,無諡號,無廟號,在位4個月,劉宏之子;14.劉協,諡號「獻」,無廟號,在位31年,劉宏之子。

十四位皇帝中,劉懿和劉辯無諡號。原本有七位皇帝獲得廟號,基本可以湊成一桌,可惜剛上菜,就有四位被轟出酒席,僅剩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祖孫三人獨享。

沒有獲得諡號的兩位皇帝,由於在位時間太短,情有可原,可是獲得的廟號被剝奪,實在罕見。相當於上了酒席被人轟出來,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東漢皇帝集體疲軟的表現

仔細看看東漢皇帝們疲軟的表現,才明白他們被轟出來一點也不意外,估計被轟下來,他們照樣可以理直氣壯地,在犄角旮旯裡搶食。

1.外戚專權

東漢即位時年齡大多很小,有四位一歲左右即位。除了前三位皇帝,其後十一位皇帝,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漢桓帝,也只有十四歲。這種情況下,大權幾乎完全落入皇太后手中,當然皇太后背後就是外戚勢力。

東漢的歷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是提到幾大外戚家族,比如竇氏、梁氏、鄧氏,個個大名鼎鼎。

比如漢和帝在位十八年,權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竇憲手中。漢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時間權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鄧綏手中。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二十餘年間,大權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將軍梁翼甚至毒殺了漢質帝。

總之,東漢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亂

中國歷史上的宦官,除了唐朝就屬東漢最牛。東漢一朝,不斷發生宦官作亂事件。比如漢安帝自己是有兒子的(劉保),卻被宦官閻顯、江京等人搞廢了,擁立了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劉懿。劉懿死後,孫程等二十名宦官,發動政變,把廢了的劉保扶上皇位。

東漢的滅亡,標誌性事件就是宦官張讓等人的「十常侍之亂」,從此東漢徹底幹碎了。

3.豪門秉政

南北朝時期的門閥集團,就是始於東漢的士族豪門集團。整個東漢的歷史,都可以看作是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外戚無一例外地最後與豪門士族集團融合。

豪門士族集團相當複雜,他們既要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還要展開內部的廝殺。比如前期的竇氏、梁氏,後期的楊氏、袁氏等。與宦官集團、外戚勢力,多少還能對皇權形成依賴不同,豪門集團與皇權之間,是赤裸裸的鬥爭。

桓靈時期的黨錮之禍,就來自於此。

4.外患頻仍

東漢的孱弱,另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外患不斷,西羌、匈奴、西域諸國,甚至西南夷輪番蹂躪東漢帝國。

東漢一朝,始終疲於邊境用兵,四處撲火,卻怎麼也撲不滅,一度戰火直接燒到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最後整個西域丟了,西羌等於獨立王國,連歸順的南匈奴也反覆背叛。

所以,東漢帝國都顯得很疲軟,完全沒有光武帝的英姿勃發,皇帝們痿得不忍目視。

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有果必有因,東漢帝國也是馬上得天下,劉秀的子孫們為何都活得像鼴鼠呢?

1.劉秀當年留下的三個後遺症

第一個責任就是開國皇帝劉秀,他留下的後遺症難逃詬病。

①士族豪門集團勢力強大

劉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稱奇蹟,他從更始元年十月,獲得北巡機會放單飛開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稱帝,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從打工仔到董事長。

這個奇蹟不是憑空而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劉秀的政治才華,他創造性地架構了,皇權與豪門士族集團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劉秀獲得了豪門集團的追捧,紛紛以私家武裝入股,迅速堆出了東漢帝國。

對劉秀來說,選擇豪門集團是政治智慧,但客觀上給子孫後代帶來麻煩,導致皇權始終不獨立,始終受到豪門士族掣肘。

比如,幾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團成員。鄧氏是鄧禹後人,梁氏是梁統後人,竇氏是竇融後人,陰氏是陰識後人,馬氏是馬援後人,耿氏是耿況後,他們才是東漢帝國的政治基礎。

②對外政策偏軟

光武帝劉秀被喻為戰神,軍事實力超群。可是劉秀又是一個反戰分子,十幾年的軍事生涯,讓他厭倦,戰爭導致的國力衰退,讓他急於恢復重建。

從劉秀當時的客觀環境來看,似乎也無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對外疲軟的禍根。劉秀在位期間,面對匈奴和西域的挑釁,大多採取容忍的態度,多次拒絕大臣們出兵的請求。甚至西域諸國主動請求恢復西域都護府,都被劉秀拒絕了。

③權力中樞歸於尚書臺

劉秀就是個超人,他在位期間軍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書臺,直接把三公幹成榮譽職務。本來他希望通過尚書臺,實現皇權獨裁。問題是他的子孫們沒他那個能力,權力集中於尚書臺,導致尚書臺失去外朝掣肘,反過來卻制約了皇權。

2.皇權培植宦官勢力,加劇了皇權衰弱

上一條是祖宗留下的後遺症,這一條則是後輩自作孽。

因為皇權始終受到豪門集團掣肘,乃至外戚勢力幹預,皇帝們就把目光轉向「最可愛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們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連掌權的太后們也都喜歡用太監。在他們眼裡,太監不光親近,而且無害,天生就是皇權的附庸。

由此,宦官勢力迅速膨脹,到桓靈時期,宦官們幾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權一邊替皇帝打擊政敵,一邊肆無忌憚地營私舞弊。

東漢宦官的地位,讓人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比如公開承認他們可以收養兒子,默許他們可以娶妻,允許他們在父母去世後有丁憂的權利,可以擔任高官,包括將軍這樣的要職。總之,宦官們幾乎拉平了與朝官們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維護皇權,但實際上也危害了皇權,多次出現宦官政變就是明證。

3.天災頻發導致國力下滑

第一點怪祖宗,第二點怪自己,第三點則是怪老天,東漢自和帝之後,又進入新一輪災變期。

中國自從西漢末年開始,就進入漫長的冰寒期(學者稱「兩漢宇宙期」),各種天災不斷。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漢滅亡,新朝滅亡都跟氣候非常大的關係,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誤。

打開《後漢書》,天災記錄觸目驚心,尤其是漢和帝時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規模災變,動輒波及幾十個郡國的旱災、蝗災、洪災、雹災、風災、地震,嚴重的時候,連京師洛陽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和熹鄧太后掌權期間,帶頭垂範,把上林苑、廣成苑的皇家鷹犬全部賣掉,把林園土地發給老百姓種植,禁止地方官進貢,皇家緊衣縮食,甚至賣官鬻爵獲取糧食,才艱難度過最困難的十幾年。

在天災面前,國力大幅下滑,皇權也不得不對老天低頭。我們今天指責東漢賣官鬻爵,可是不這麼做,難道眼看國庫空虛,沒有糧食去賑災?家窮主人腰杆不直,國窮皇帝疲軟!

結束語

以上分析可知,東漢皇權疲軟,既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也有當時的客觀環境,甚至氣候等非人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還是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註定了皇權要遭遇崛起的豪門集團挑戰,從而引發皇權與豪門士族、外戚、宦官之間的鬥爭。

很顯然,皇權個體的孱弱,根本不是這幾派勢力的對手,更何況皇帝們大多是才脫離奶香的娃娃,想硬還不到時候!

假如這些可憐的東漢「奶娃」們,看到明清時候的皇帝,估計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東漢皇帝大多短命,東漢共有多少個皇帝?歷任皇帝中漢獻帝最可悲
    1、劉秀劉秀生於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綠林赤眉軍起義,天下大亂,西漢宗親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在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 東漢皇帝為何集體星光暗淡?奶娃子上位存在感太低,又被刻意汙化
    不過,後人對東漢卻知之甚少,除了一頭一尾的光武帝劉秀,和漢獻帝劉協外,其他皇帝存在感很低。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提起西漢,人們對一大半的皇帝都能娓娓道來。其實,東漢和西漢一樣,都有十四位皇帝,數量一點不比西漢少,甚至被後世承認的,有諡號的皇帝,東漢有十二位,還比西漢多一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漢的皇帝們星光暗淡了呢?
  • 漢朝歷代皇帝列表 西漢東漢有哪些皇帝簡介
    1.西漢1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姓名劉邦,在位時間前202—前195,年數7年,陵寢長陵2諡號孝惠皇帝,姓名劉盈,在位時間前195—前188,年數8年,陵寢安陵,劉邦次子,嫡長子3諡號少帝,姓名劉恭,在位時間前188—前184,年數5年,劉盈長子4諡號少帝,姓名劉弘,在位時間前184—前180,年數5年,劉盈四子,劉恭異母弟
  • 東漢皇帝列表,你認識幾個?哪個最賢明?哪個最差勁?
    1、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封建社會如果皇帝昏庸,或是沒點頭腦,搞不好就得弄的國家混亂,更有甚者,導致皇帝身首異處,政權更迭。但在東漢,十四個皇帝裡有十個娃娃,就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平穩渡過一百多年,甚至解決了西漢遺留的匈奴問題。這在歷史上確實神奇,但又不是例外,比如宋朝也多有皇帝年輕,太后聽政的局面,宋朝政權照樣平穩發展,且繁榮程度超過漢唐。
  • 你只知道東漢末年分三國,你知道東漢一共多少代嗎?我來告訴你
    一、開國皇帝劉秀,諡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原陵」,在位三十三年。劉莊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其於其子章帝劉炟在位期間被稱為「明章之治」。三、漢章帝劉炟,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敬陵」,在位十四年。劉炟是劉莊的第五子,生母賈貴人,公元60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5年即皇帝位。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獲得諡號的資格。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後才有資格獲得諡號。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資格獲得諡號。而文人士子的諡號則由其親友或門生故吏所贈,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不具備官方性質。
  • 漢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
    答:點擊箭頭上邊的《三分鐘退休資訊》關注即可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西周的開國之君姬昌的諡號是「文」,即周文王而「成康之治」的開創者姬誦的諡號則是「成」。諡號起初是天子專利,但春秋後,周天子王權衰落諸侯也有了諡號。既然諡號有敬重之意,又能表彰死者的功業為何贏政要廢除「諡法」呢?按照先秦典籍《逸周書》的說法,西周以來,選擇諡號要從死者的「行之跡」出發,即個人功業。而個人功績的最終定論,卻要看擬定諡號的後人的認可度。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於失敗者的嘲笑了。諡號也經歷了歷史上的一些變化,到秦朝時,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君議臣,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甚至到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諡號制度。每個皇帝都會有諡號,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在唐朝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而且諡號很少出現否定類的詞,基本都是褒義詞堆砌,這看得出來對皇帝的吹捧,也可能是皇權的加強有關。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 榮華富貴的東漢皇帝,為何都是短命鬼?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即位稱帝,光復漢室,史稱東漢。東漢一共傳八世十四帝,歷時195年,與西漢比起來,時間段類似,科技水平與自然環境也沒有太多變化,然而相比之下,東漢皇帝似乎命比紙薄,盛產短命鬼。 完整統計下,東漢皇帝平均壽命26.71歲,而西漢皇帝的平均壽命達到37.75歲。兩者相差近12年。
  • 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有何區別?你知道嗎?
    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考述
    如元代既稱成吉思汗為太祖,又稱忽必烈為世祖;明代既稱開國之君朱元璋為太祖,又稱第三任皇帝朱棣為成祖(又稱太宗);清代既稱努爾哈赤為太祖,又稱福臨為世祖,復稱玄燁為聖祖等等。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個廟號,但亦有例外。如劉邦就有高祖、太祖兩個廟號;明朱棣有成祖、太宗兩個廟號;朱由檢甚至有毅宗、懷宗和思宗三個廟號。
  • 東漢王朝中最具爭議的皇帝——漢和帝
    要講漢和帝,首先就得把整個東漢王朝的歷史捋一捋。東漢從光武帝開國到漢獻帝禪位曹丕,共歷經14帝,享國195年。漢和帝之前的三位皇帝都比較有名,也很有作為。第一位當然是東漢的定鼎帝王,被「學界」稱為開掛皇帝、位面之子的光武帝劉秀。對於光武帝的「開掛人生」,實在是太過精彩,後面會專門寫一篇介紹他的生平,在這裡只需知道他建立東漢,開創「建武盛世」(也稱為「光武中興」)即可。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1)廟號 廟號始於商朝,止於清朝,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但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的帝王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繼者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
  • 東漢皇帝為何大多短命?有九位皇帝竟然沒活過三十六歲!
    然而,他的子孫們卻少他這樣的文治武功,外戚專權、太后專政、宦官幹政現象比比皆是,皇帝自身也短壽者眾,十二位皇帝中,除了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兒子劉莊及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以外,竟有九位皇帝沒活過三十六歲,漢章帝劉炟31歲,漢和帝劉肇26歲,漢殤帝隆1歲,漢安帝劉祜31歲,漢順帝劉保31歲,漢衝帝劉炳2歲,漢質帝纘8歲,漢桓帝劉志35歲,漢靈帝劉宏32歲,成為歷史上的奇觀。
  • 劉氏竟然有這麼多的皇帝,您知道幾位?
    自西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登王位(公元前201年登皇帝位)至南宋、金、齊帝劉豫公元1137年退位止,期間1343年中,劉氏共有59位皇帝,在帝王位共計676年,其中西漢一一東漢一統中華天下426年。      序號 朝代 姓名 世序 廟號或諡號 生卒紀年(公元) 在位紀年(公元) 在位01 漢朝,西漢 劉 邦 75 西漢高 祖 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6——前195    12年02 漢朝.西漢 劉 盈 76 西漢孝惠帝 公元前211——前188 公元前194——前188   7年03 漢朝.西漢 劉 恭 77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