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東漢末年分三國,你知道東漢一共多少代嗎?我來告訴你

2021-01-19 吳聊的歷史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可是關於東漢你又了解多少那?今天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東漢。

東漢是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在亂世趁勢而起,在公元25年登基稱帝,定都洛陽,國祚傳承八世十四帝,延續一百九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正式滅亡。

一、開國皇帝劉秀,諡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原陵」,在位三十三年。

劉秀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他的先祖遵循「推恩令」,爵位一代降一級,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就是個縣令的小官了,而劉秀更是沒有了爵位成為了一介布衣。

公元8年,王莽廢除皇太子劉嬰,代漢登基稱帝,建立新朝,西漢正式滅亡。

公元22年,劉秀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逐鹿天下。公元25年,劉秀登基稱帝,史稱西漢,此後又用了12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國內的各路反軍,一統天下。

從新朝末期天下大亂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歷經近20年,此間百姓傷亡慘重,天下人口「十有二存」。為了使人口迅速恢復,劉秀停止對外戰爭,實行輕徭薄稅、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汙吏,加強中央集權,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大大地減少了人民的壓力。到劉秀統治末期,人口達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

公元57年,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歷史上把劉秀統治的時期稱為「光武中興」,又稱「建武盛世」。

二、漢明帝劉莊,諡號「孝明皇帝」,廟號「顯宗」,葬於「顯節陵」,在位十九年。

劉莊是劉秀的第四子,生母是光烈皇后陰麗華,公元43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57年即皇帝位,即位後,延續劉秀留下的制度,繼續休養生息。

劉莊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幹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

公元73年,命竇固徵討北匈奴,然後又讓班超出使西域,西域臣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他還將佛教引進中國,使其開始在中國流行。

劉莊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其於其子章帝劉炟在位期間被稱為「明章之治」。

三、漢章帝劉炟,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敬陵」,在位十四年。

劉炟是劉莊的第五子,生母賈貴人,公元60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5年即皇帝位。

即位後的劉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

此時思想活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但過於放縱外戚,種下了日後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

此外他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

公元88年4月9日,劉炟崩於章德前殿,時年三十一歲。他的統治期間和他的父親一起被稱為「明章之治」。

四、漢和帝劉肇,諡號「孝和皇帝」,廟號穆宗(後被除去),葬於「慎陵」,在位十七年。

劉肇是劉炟的第四子,生母梁貴人,後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公元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公元88年,劉肇即皇帝位。

劉肇即位時年僅十一歲,無法親政,養母竇太后就臨朝稱制,大肆任用竇氏外戚。竇太后剛愎放縱引起朝臣不滿。

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劉肇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成功奪回政權。竇憲、竇篤、竇景等外戚到達封國以後,全都強迫命令自殺。自此劉肇開始親政。

親政之後的劉肇勵精圖治,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並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並多次下詔納賢,並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公元105年,全國人口達5325萬多人,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公元105年,漢和帝英年早逝,病死於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

五、漢殤帝劉隆,諡號「孝殤皇帝」,葬於「康陵」,在位不足一年。

劉隆是劉肇少子,養於民間,由於漢和帝劉肇英年早逝,出生剛滿百天的劉隆登基稱帝,一歲時夭折,是是中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也是最短命的皇帝。

六、漢安帝劉祜[hù],諡號「孝安皇帝」,廟號「恭宗」(後被除去),葬於「恭陵」,在位二十年。

劉祜是漢章帝劉炟之孫,廢太子清河孝王劉慶之子,生母左小娥。公元106年漢殤帝不幸早夭,年僅13歲的劉祜被立為皇帝。

劉祜登基後沒有實權,政務大權仍然握在鄧太后和鄧騭手中。不過鄧家外戚的表現還是好的,沒有亂弄朝政。

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劉祜開始親政,並且開始重用宦官集團對付外戚集團,矛盾日益尖銳。東漢朝廷內憂外患,百事多艱。首先是河西急報,西域各國不滿班超離任以後擔任西域都護的任尚的苛政,紛紛叛漢。接著就是羌族起義,這場戰爭長達11年之久,耗費巨大,使東漢元氣大傷。

公元125年,漢安帝南下宛城,得病回京。三月,在返京途中死於車中,終年三十二歲。

七、東漢前少帝劉懿,閻太后為把持國政所立,一般不被承認是正統皇帝。

八、漢順帝劉保,諡號「孝順皇帝」,廟號敬宗(後被除去),葬於「憲陵」,在位二十年。

劉保是漢安帝劉祜獨子,生母宮人李氏。在漢安帝死後,由於閻皇后無子,就把劉保廢除,隨便找了個幼兒劉懿為皇帝,想自己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但是七個月後劉懿就死了,宦官孫程、王康等十九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后,將時年十一歲的劉保擁立為帝。

由於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將大權交給宦官。後來宦官又與外戚梁氏勾結,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梁氏專權。

公元144年,劉保在玉堂前殿去世,終年三十歲。

九、漢衝帝劉炳,諡號「孝衝皇帝」,葬於「懷陵」,在位不足一年。

劉炳是漢順帝劉保的兒子,生母虞貴人,公元144年四月被立為皇太子。同年八月漢順帝去世,年僅一歲的劉炳繼位為帝,尊漢順帝皇后梁妠為皇太后,由梁妠臨朝攝政。次年正月因病去世,年僅兩歲。

十、漢質帝劉纘[zuǎn],諡號「孝質皇帝」,葬於「靜陵」,在位一年。

劉纘是漢章帝劉炟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公元145正月,年因年幼的漢衝帝劉炳去世,劉纘被外戚權臣梁冀擁立為帝,後因不滿梁冀的飛揚跋扈而諷刺了他,被梁冀記恨,公元146年閏六月被梁冀毒死。

十一、漢桓帝劉志,諡號「孝桓皇帝」,廟號「威宗」(後被除去),在位十二年。

劉志是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母匽明。在梁冀在毒死漢質帝劉纘後被梁冀迎入南宮即位。

劉志繼位後梁氏外戚繼續把持朝政。十五歲登基,在登基後的十三年中都是傀儡皇帝,沒有一點實權。公元159年梁冀二妹梁皇后去世,桓帝開始策劃誅滅梁氏。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以功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

由於宦官肆虐,殘害百姓,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延熹九年(166),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由於國家財政匱乏,遂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劉志本人愛好佛事,荒淫遊樂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

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在德陽前殿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十二、漢靈帝劉宏,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在位二十一年。

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河間孝王劉開的曾孫,母親為董氏(董太后)。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駕崩,因無子繼位,竇妙與其父竇武等商議,最終選擇了劉宏繼承大統。

劉宏在位的大部分時期,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他又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以用於自己享樂。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而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

公元189年,劉宏在南宮嘉德殿駕崩,年僅三十三歲。

十三、東漢後少帝劉辨,在位不足一年,因為在位時間沒有跨過一個新年,故多不被承認。

十四、漢獻帝劉協,亡國之君,諡號「孝愍皇帝」(漢)「孝獻皇帝」(魏),葬於「禪陵」。

對於漢獻帝不用多說,看過三國的應該都有所了解

公元220年,劉協被迫禪讓曹丕,自此東漢滅亡。共八世十四帝,外加五個因後代登基被追封的皇帝。

本文內容是根據百度百科整理而來,如有遺漏,請評論區指正,謝謝!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分三國,為何戰火不息,內憂卻無外患?實則是一致對外
    比如,東漢末年時期。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不休。從最初的十常侍亂權,國家根基開始逐漸動搖。到後來的許多年間,諸侯分立,群雄並起,政權割據極其嚴重,整個國家局面動蕩。時局紛亂,戰爭諸多,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在這些割據勢力裡面,我們卻很少看到外族勢力。
  •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些曾經的洗腦歌詞 現在看就是百科全書啊!
    @-魏茜:高中歷史課老師說東漢末年,我就接了一句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然後老師誇我用烽火連天這個詞用得很好小編對這首歌印象也很深,讓我從此分清了西漢東漢到底哪個在前。然而我搜圖的時候才發現,這首歌不叫三國,叫《曹操》……
  • 【歷史解密】漢朝為什麼分西漢和東漢?揭秘西漢和東漢的關係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年不休。這是林俊傑歌曲曹操中的詞。那時候英雄輩出,但也是個爾虞我詐的時代。
  • 趙心放:你知道「馬革裹屍」的東漢名將馬援嗎?
    馬援系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其「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和「男兒要當死於邊、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英雄氣概,為歷代後世想要建功立業的男兒們樹立起了一塊豐碑。大哥馬況安慰他:朱勃是小器早熟,智盡於此,以後要向你求教的。大哥的話以後果然應驗了,朱勃終其一生也只是個小縣令而已。
  • 你知道根據三國題材改編的漫畫有哪些嗎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 揭秘東漢滅亡,並非僅因黃巾兵起義,你所不知道的真實原因
    在人們關注三國歷史時,是否有真正地考慮過在英雄年代時所遭冷落或掩蓋卻值得思考的歷史問題?劉秀建立了巍峨一時的東漢帝國為何逐步走向滅亡?如果只是空談東漢末年的戰爭故事,而忽視了東漢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其實對於這段真實歷史而言也只是略知一二,如同隔靴搔癢。第1 東漢末年災難頻繁,內憂外患之下國庫清空夏,大旱。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東漢和西漢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王朝。這就牽涉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爭論西漢與東漢到底是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不看看東漢人自己怎樣認為的呢?現代人有一個問題,評論一件事情,不看當事人自己的看法,一味「我不要你自己覺得,我要我自己覺得」,結果造成了很多歷史爭論,其實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殤帝,他僅僅出生剛過百日,就成了皇帝,死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過皇帝。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我們後文再表。由於皇帝大多年幼,於是,就出現了太后們的「垂簾聽政」。這些太后們,年齡多在芳華,說難聽點,這正是還要在男人面前撒嬌的時候,她們哪懂得馭人之術?哪裡有什麼統治經驗?她們根本沒有能力來駕馭國家機器。
  • 號稱「世界四強」的貴霜帝國為什麼不揮師中原,滅了東漢、三國?
    「我生君亦生,君老我亦老」,大月氏人之所以在我們的國內史上留下的都是屈辱印記,是因為當時身邊有兩大強敵——西漢和匈奴。
  • 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胡人怎麼沒來渾水摸魚?不看看誰在那
    不不不,而是秦國不尊王化,先進的華夏文明並不是他們的國家文明,各種中原各國早已摒棄的野蠻習俗都在秦國保留著,你說不把他看作戎狄把誰看作戎狄?中國的天朝上國不是自詡得來的,而是海內外各國長時期共同給予的,共同認可中國是先進、發達、文明、富有、強盛的國家。周王朝時期,建立起朝貢體系,一步一步將戎狄蠻夷納入我華夏文明圈中。
  • 你知道嗎?圍棋是怎麼定輸贏的讓我來告訴你
    你知道嗎?圍棋是怎麼定輸贏的讓我來告訴你 你知道圍棋怎麼決定輸贏嗎?馬上告訴你。
  • 三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影響力巨大的十大家族以及家族名人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士族門閥家族影響力都是一直存在的,漢末三國時期也不例外。在《中國通史》中有個說法是:在漢代,想通過正規途徑進入官場,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士人的身份;第二:通曉經學;第三:被舉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士在周代以及之後一段時間,原本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演變到了漢代,則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平民。
  • 《代號:三國》測試招募開啟 一起招兵買馬戰三國
    騰訊創新融合策略卡牌手遊《代號:三國》開測在即,遊戲測試招募活動率先啟動,提前邀約玩家解讀屏上三國,安定三分天下。搶先機、奪先手,招募活動等你一起招兵買馬、布陣設計戰三國!  招募活動連結:https://3k.qq.com/act/4182/a20201117test/index.html
  • 葬送東漢的人是誰?從電視劇《三國》,可以看出是這兩個人
    2010年,一部波瀾壯闊的電視劇新版三國在高希希導演的打造下橫空出世,該劇以東漢末年董卓借著剿除宦官勢力進京開始到三分歸晉為止,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作為藍本為我們娓娓道來介紹了那個承上啟下的時代。該劇用上了當時可以用到的所有特效,藉助橫店影視城的渾厚布景,成為了當時年度的熱劇之一。
  • 歷史小知識: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別?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臣平定諸呂之亂,擁立劉邦與薄姬所生的代王劉恆為帝,這就是漢文帝。文景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趨於安定,但是依然對匈奴採取懷柔政策。漢武帝時期,南平百越,北克匈奴,西通大宛,東滅朝鮮。「寇可往,我亦可往」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強音。武帝後期,國力有所衰微,但「昭宣中興」挽救了局面。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到了東漢末年,各個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為了一方諸侯,比如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兗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紹等。換而言之,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實力強弱,和他佔據了多少個州存在直接的關係。比如袁紹一度佔據幽、並、冀、青這四州之地,所以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 東漢末年這個人的一個建議,改變了東漢歷史,這才有了三國
    有朋友說,你這個說法不對,董卓死了以後,賈詡曾經建議李傕、郭汜殺回長安,為董卓報仇,而且他們真的這樣做了,開啟了三國的潘多拉盒子。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如果賈詡真的是認可董卓的,不會不出一個計策的,只要有賈詡出謀劃策,董卓也不會死,賈詡之所以勸李傕、郭汜打回長安,主要是為了自保。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忠臣,卻親手推翻了東漢
    求關注o(* ̄︶ ̄*)o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你眼看東漢大廈將倒,就出現了一批忠君愛國之仕。文官愛國,武將也不例外呀,就拿大將軍何進來說,那就是東漢的大忠臣啊。何進是一個非常仁孝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三國:魏、蜀、吳三國平分東漢,那支撐它們的經濟各自是怎樣的?
    三國也是這樣,三國是從東漢末年全國範圍的軍閥混戰中脫胎出來的,自然會不同程度上受到戰亂的影響。所謂「天步艱難,之子不猶」。我們就來算一算三國的經濟帳。處在戰亂背景下的三國時代,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摧毀破壞,尤其是中原地區。最能體現一個時期社會生產力是否遭到嚴重破壞的是人口數據,而且人口的多少,和朝廷徵收賦稅的多寡直接掛鈎。三國的人口到底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