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辛棄疾就會想起那句「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詞句。論文才,辛棄疾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論武略,辛棄疾也曾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可以說辛棄疾是文武雙全的人才。
因此有人說辛棄疾是文人中武功最好,武將中文採最高的人。但就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卻一生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不受重用。到了晚年時常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
辛棄疾這個明珠在南宋的滄海中被人遺忘了。難道是南宋的統治者有眼無珠,有眼不識泰山,有眼不識金鑲玉,故意讓大好人才去做冷板凳?
南宋統治者是不是有眼無珠,說不清楚,但是不用辛棄疾還真是故意的。為什麼南宋統治者要故意不用辛棄疾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來是辛棄疾的祖父曾經做過金朝的官
靖康之難,金兵南下,二帝北狩,北宋滅亡,身為大宋官員的辛贊(也就是辛棄疾的祖父)卻沒有為國盡忠殺身成仁,也沒有南下投奔趙構,而是投降做了金朝的官員。
當然投降的原因很簡單,辛棄疾的解釋是辛贊由於家族大,人太多,無法脫身不得已才做了金朝的官員。但是這種說法實在是說不過去,明眼人一看辛贊就是為了保全家族利益而投降了金朝。
辛贊做金朝的官是一種變節行為,尤其是國難當頭沒有挺身而出。雖然北宋滅亡的罪名不在這些官員,而且有很多官員投降金朝;但是對於南宋政府來說,變節行為是其所不能容忍的。
辛棄疾的這種身份很敏感的,一般來說這種身份很容易被人懷疑是不是間諜?南宋朝廷沒把辛棄疾當間諜還算好的了。可以說辛棄疾在南宋想要被重用,首先過不了政治審查這一關啊。
當然辛贊是屬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那種情況。他雖然做金朝的官,心裡還是向著宋朝的,一心想著宋朝能夠北伐收復失地。而且他也教導辛棄疾要心向宋朝,每次登高望遠,就會指畫山河,隨時教導辛棄疾。
《美芹十論》:臣之家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大父臣贊,以族眾,拙於脫身,被汙虜官,留京師,歷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常令臣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謀未及遂,大父臣贊下世。
二來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
辛棄疾能文能武,寫的一手好詞。可是他在南宋是屬於將領,而不是文官。而且他本人也是以武將自居,以恢復為志。
這就不奇怪了,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是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在文官把持的朝堂上,沒有武將說話的份。就連戰功赫赫的狄青只不過做了樞密使的官,宋朝的文官集團就坐不住了,什麼歐陽修,什麼文彥博就開始彈劾狄青。甚至搬出了宋太祖趙匡胤來,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就讓狄青憂慮而死。
《大將軍青 兵出定襄》:時文璐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為然,向璐公述此語,且言狄青忠臣。璐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猶未知,到中書自辨,璐公直視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輒驚疑終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璐公之謀也。
就連大名鼎鼎的嶽飛也是死於文官秦檜之手,趙匡胤陳橋兵變給宋朝皇帝留下了教訓,那就是武將中沒有忠臣,忠心不可靠。宋朝開始採取重文輕武的措施,所以宋朝的朝堂上沒有武將插手的份。武將也不會得到重用。
三來是南宋朝堂被主和派把持
辛棄疾以收復失地,北伐抗金為平生志向,素來就是主戰派。可是南宋的朝堂一向被主和派把持,而主戰派一直遭到打壓。
在主和派把持的朝堂上,辛棄疾得不到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南宋皇帝趙構心裡並沒有恢復之志,而是想偏安一隅,做一介江南國主罷了。
《宋論》:「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嶽飛之功,非不知賞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
宋孝宗繼位,改變了以往的屈膝投降的政策,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宋孝宗在朝堂上重用主戰派的虞允文、張浚等人。辛棄疾看到了希望,討論南北形勢,寫了軍事文章《美芹十論》和《九議》等獻給皇帝。
可是結果呢,他的主張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主要是辛棄疾為人正派,正直,沒有曲意迎合主戰派領袖虞允文等人之意。而虞允文是什麼人,想當年他一介書生在採石大戰中大敗金主完顏亮,功勳卓著。哪裡能聽得見一個小小辛棄疾的意見?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九議》並《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於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
結果呢,隆興北伐南宋先勝後敗。後來宰相韓侂胄主張北伐,起用主戰派人士。只不過此人是想借北伐獲得戰功,用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已,其實並不是真的要收復失地。
所以他起用辛棄疾,只不過是將辛棄疾當作一面主站的旗幟,並不聽信辛棄疾的軍事謀略。辛棄疾報國無門,心情有點失望,登臨北固亭,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發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
蔡東藩:光、寧以前誤於和,光、寧以後誤於戰,要之皆幸臣用事之故耳。韓侂胄之奸佞,不賊檜若。檜主和,侂胄主戰,其立意不同,其為私也則同。檜欲劫制庸主,故主和,侂胄欲震動庸主,故主戰。
四來是辛棄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
辛棄疾在金國長大,親眼目睹了北方百姓遭受金人蹂躪和奴隸的一面;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大軍六十萬南徵宋朝。北方百姓不再忍受完顏亮殘酷的統治,於是中原豪傑揭竿而起。耿京在山東起義,自稱天平節度使。辛棄疾也率領兩千人前去投奔,擔任掌書記。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金主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
辛棄疾建議耿京南下聯繫宋朝朝廷,才能擴大和鞏固起義的勝利果實。耿京聽從了辛棄疾的建議,讓辛棄疾南下建議南宋朝廷,共同圖謀恢復失地。
辛棄疾南下後,起義軍中出了叛徒,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投降金國。義軍潰敗,當初恢復的大好形勢一下子就失去了。辛棄疾雖然抓獲了張安國,但是義軍沒了,辛棄疾只能南渡投奔宋朝朝廷了。
《美芹十論》:粵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
農民起義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忌憚的,一般史書對於失敗的農民起義軍稱之為「反賊」或者是「草寇」,農民起義是一種造反行為,一旦失敗一般沒有什么正面形象。
更何況對於參加農民起義的頭領更是要提防。辛棄疾參加的農民起義是為了抗金,可是貼上了農民起義的標籤,也就等於貼上了造反反賊的標籤。朝廷怎麼會重用辛棄疾呢。
這些原因成了辛棄疾施展才華的阻礙,而南宋朝廷沒有採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在因循苟安中漸漸腐化墮落,在紙醉金迷中喪失了恢復失地的志向和能力,在元朝鐵騎的攻擊中走向了滅亡。
就這樣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報國無門,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重用,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他的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的志向和謀略融入了他的詞作中,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開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