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貝勒——從軍政首領到宗室及外藩爵位

2020-12-23 騰訊網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是清代所特有的封爵,源自金代「勃極烈」一語的轉譯。勃極烈制則是女真高級貴族在建立金國前後,用以統治國家、共議國事的一種帶有濃厚部落聯盟特點的制度。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建立金國前,名號就是「都勃極烈」,也即「第一首領」。

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左衛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經過多年徵戰,基本統一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各部(僅餘海西葉赫部尚存),所以他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國登基稱汗,以金國女真後裔自居,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即後世的清太祖。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仿照金國制度,以三子一之侄為自己之下最高軍政首領,稱「四大貝勒」,在自己的號令下,處理國事、兼管軍事。這個時候,「貝勒」是後金最高等級的官職兼爵位。(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之侄;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

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與明朝的作戰中受傷,最後不治。通過推選,四貝勒皇太極得以繼位,登基稱汗,即後世的清太宗。但是後金最高權力還是由四大貝勒共同掌管。

皇太極登基後,為了集中權力,穩固統治,決心廢黜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制度。於是,他利用大汗身份,培植勢力,加強汗權,並通過政治手段,先後廢黜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並迫使大貝勒代善隱退,最終將後金大權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

明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改元崇德,更定官制禮儀及宗室及臣子爵位。這一年,清宗室正式釐定十二等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立國初期,煊赫無比的貝勒,自此成為宗室爵位中的第三等級爵,位於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雖然沒有了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但依舊是極少數人才能獲得的顯爵,實實在在地貴族。

清朝制度,多羅貝勒爵位起初只有皇子或者宗室才能獲得,而且不得世襲,需要降等承襲,始封貝勒者,後裔依次降等至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則停降,可以一直世襲下去。

有清一代,貝勒這種顯爵,絕大部分都是授予愛新覺羅氏皇族子弟,但是也不是百分百,除皇室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可以得到這個爵位,他們是:

一、外藩蒙古內扎薩克中的部分貴族:外藩蒙古內扎薩克四十九旗,指的是最先依附清朝的科爾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蘇尼特等漠南蒙古各部,原先還包括蒙古正統察哈爾部。不過康熙十二年(1673年)察哈爾舉兵反叛,清朝平定叛亂後,廢黜其部,所以此後蒙古正統傳襲中斷。

以上各部中,部分高級貴族得以被清朝賜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如同清宗室爵一樣的爵位。其中親王、郡王世襲罔替。外藩蒙古貝勒沒有世襲,但是前後封賜不斷,至清光緒元年(1875年),內扎薩克各旗統計有貝勒封號貴族為十七人,其中扎薩克貝勒十人,閒散貝勒七人。

二、外藩蒙古外扎薩克中的部分貴族:外藩蒙古外扎薩克,指的是漠北蒙古喀爾喀三部(後來是四部),即土謝圖部、三音諾顏部(又稱賽音諾顏部)、車臣部、札薩克圖部。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與進犯喀爾喀蒙古的準噶爾蒙古首領噶爾丹兩次交戰,並兩次擊敗噶爾丹後,喀爾喀各部便歸附清朝,成為藩屬。

此後,清朝在喀爾喀各部也按照內扎薩克四十九旗制度,設立封爵,用於羈縻安撫當地貴族,便於統治,而在喀爾喀更設立「汗」,比親王更高一層。外扎薩克中的汗、親王、郡王按例世襲,其餘爵位不世襲,不過一直封賜不斷。光緒元年(1875年),外扎薩克各部統計有貝勒封號者十一人,其中郡王銜扎薩克貝勒一人,扎薩克貝勒九人,閒散貝勒一人。

三、青海蒙古中的部分貴族:青海蒙古五部二十九旗,大多是和碩特蒙古,也有部分輝特部、綽羅斯部,後續還有土爾扈特部、喀爾喀部遷徙至此。雍正二年(1724年),清軍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將青海蒙古仿照內藩扎薩克制度編為二十九旗,統一管理。

之後清朝在此設立外藩封爵,不過級別較低,只有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除郡王世襲外,其餘爵位一般不予世襲。光緒元年(1875年),青海蒙古共有多羅貝勒三人,均為扎薩克貝勒。

四、新疆回部中的部分貴族(僅限哈密、吐魯番二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哈密回部首領歸附清朝、乾隆十九年(1744年),吐魯番回部首領歸附清朝。兩部歸附後,清朝按照外藩制度,於當地設立藩封,不過沒有建立旗制,而是讓兩部以自己的原有統治方式繼續治理當地。

哈密、吐魯番兩回部首領及高級貴族被授予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至光緒元年(1875年),哈密、吐魯番回部在本地沒有貝勒爵位的貴族,不過在京師(北京)則有一名郡王銜多羅貝勒,且爵位世襲罔替。

以上,就是除了愛新覺羅宗室以外,在清朝也能獲得貝勒爵位之高級貴族大致的統計。而這些外藩蒙古內外扎薩克貝勒、青海蒙古貝勒、新疆回部貝勒,他們在禮儀地位、日常服飾、朝會待遇上,基本等同於宗室皇族貝勒,惟俸祿米糧不同,大約是宗室貝勒的四分之一。

另外,除了愛新覺羅宗室、外藩蒙古、青海蒙古、新疆回部各貴族以外,清朝還有一個特殊的貴族,也獲得過貝勒這一顯爵,可謂是異數。

清乾隆中期,乾隆帝孝賢皇后富察氏的侄子福康安,少年時期即從軍出徵,戰功赫赫。先後在乾隆四十一年參與平定大小金川(第二次大金川之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主持平定甘肅民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率軍渡海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更是親領大軍,萬裡跋涉擊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並翻越喜馬拉雅山攻入廓爾喀境內,降服廓爾喀;乾隆六十年(1795),福康安在平定貴州苗民起義後,被乾隆帝破格授予貝子爵位。這是清朝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宗室及外藩之外,獲賜如此顯爵的臣子。

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於貴州軍中病逝,時年五十三。已經退位的乾隆帝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後,悲慟莫名,下諭旨對其給予厚葬,並賜諡號文襄,讓福康安配享太廟,併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之後更追贈他為多羅嘉勇郡王。

福康安去世後,因為已經是郡王爵位,所以嘉慶帝下旨(其實是乾隆帝的意思):按照宗室爵位制度,以福康安之子德鱗降等承多羅襲貝勒。所以,德鱗也是清朝唯一一個以非愛新覺羅宗室、非外藩貴族身份,曾經獲得多羅貝勒這樣顯爵的臣子。

為什麼要說「曾經」?這是因為在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後,嘉慶帝對於福康安及德鱗不再眷顧,對於德鱗多有斥責懲處,並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將德鱗降為貝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因為太和殿傳臚典禮上遲到,德鱗被革去貝子爵位,答四十,交其母嚴管,之後更是遣戍伊犁。

不過,因為福康安的遺澤,德鱗的貝子爵位總算沒有被廢除,此後他的兒子慶敏按制度承襲貝子,孫子文謙降襲不入八分鎮國公,並按照福康安的首封郡王爵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便不再降襲,世襲罔替。之後德鱗的曾孫海凌、海年先後襲封不入八分鎮國公。直至清亡。

所以,德鱗是清朝唯一在宗室和外藩之外,獲得過多羅貝勒爵位的臣子。而福康安及其後裔,也是清朝罕見的(甚至是唯一的)在宗室和外藩之外,有著從多羅郡王到不入八分鎮國公這一系列宗室顯爵的家族。

相關焦點

  •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與種類
    :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 清代對宗室沒有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天下,但同時對皇子和軍功都實行封爵制,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分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功封是有特殊功勳的被封為親王,人數極少,可以世襲罔替;恩封是國有大慶時對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為不入等級的「閒散宗室」,與老百姓沒有什麼差別。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清代人們常說的貝勒爺到底是什麼存在?是職位還是爵位?
    近些年來清宮劇佔據了大部分的電視螢屏,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也經常看到一些專有名詞,例如劇中經常說的某某是貝勒爺,那麼這個貝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其實,貝勒開始是一個職位,後來才成為清代愛新覺羅皇族內部宗室人員的一種爵位。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而這一時期,不僅僅是女真部落將首領成為「貝勒」,他們將與之結盟的蒙古部落的首領,也成為了「貝勒」,例如皇太極的嶽父,孝端文皇后哲哲的父親莽古斯,其稱號就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皇太極改元稱帝後,重新建立了宗室的爵位制度,並且將爵位劃分為了九個等級,分別為: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一開始貝勒並不是代表爵位,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於努爾哈赤之六祖稱為「寧古塔貝勒」,其後努爾哈赤稱為「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貝勒是對首領的一種尊貴稱呼,在當時,凡是女真、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都被稱為貝勒,亦在於其統領屬眾。貝勒實際就是領有部眾屬人的部落長、酋長、頭人。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宗室受封年齡的情況,清初規定,皇子到十五歲,由內務府請封。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生子年滿十五歲封賜爵位。康熙二十年改定,親王以下之子,年滿二十,列名引見,請旨受封。如果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有去世的,則仍舊例準一子襲封,其福晉、夫人應領俸銀之半。
  • 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我們知道清朝時,皇子皇孫有宗室爵位之分,像皇子叫阿哥,王子叫貝勒在清宮劇當中,基本統一稱呼皇帝的兒子為阿哥,然後再按照順序在阿哥前面加上數字便於區分,比如說四阿哥 五阿哥 十三阿哥等等,但是實際上在宗室級別當中,阿哥指的是那些沒有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稱謂,等到受封的時候就按照封號來稱呼了因此封號才是能體現清朝皇子等級的稱謂,最顯赫的封號要數和碩親王了。
  • 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
    這幾年清宮戲頻繁上演,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之類的稱呼常常被大家聽到。那你知道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等級嗎?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今天,小編帶你理清楚。 《欽定大清會典》是朝廷典章制度的彙編,其中規定了皇室封爵分十四等,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這個規定,封爵等級次序一目了然,親王最尊,奉恩將軍最末,大家很熟悉的貝勒位列第五等。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乾隆帝大閱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清代官職注釋: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貝勒並不是清朝的官職?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相傳清皇室先祖,兄弟6人,近鄰而居,後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這時的貝勒是對領有部眾之人的一種尊貴性稱呼,在當時,凡是女真、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都被稱為貝勒。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設了四個貝勒,也就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可見,當時還沒有「王」這一等爵位。和碩貝勒之下為貝勒。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貝勒正是皇室爵位中的第三級,全稱應為「多羅貝勒」,這個皇室爵位天然就比官階要高,所以哪怕是總督,見到了貝勒那也是得行禮的。事實上成為貝勒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1種就是恩封,也就是說由皇帝加恩賜封,不過恩封的對象群體是極其固定的,那就是皇帝本人的親兒子們,如果皇帝對這個皇子感到滿意,那麼在皇子出生沒多久以後,就會對其進行加封,並且爵位一步步上升,基本上到15歲的時候就可以成為貝勒了,隨後就是親王。
  • 滿清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乾隆帝大閱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清代官職注釋: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明朝末期,各地起義者此消彼長,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甚至攻下了首都北京,與此同時北邊的滿洲人實行八旗制度,全民皆兵,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見勢不妙選擇放清軍入關,至此清王朝開始了一統中原的歷史進程。
  • 清朝的貝勒,有多大的權力,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發展過程?
    相傳清皇室先祖,兄弟6人,近鄰而居,後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這時的貝勒是對領有部眾之人的一種尊貴性稱呼,在當時,凡是女真、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都被稱為貝勒。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設了四個貝勒,也就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可見,當時還沒有「王」這一等爵位。和碩貝勒之下為貝勒。
  • 清朝常見的貝勒,表面看似擁有很大權力,實則只是個偽職位
    貝勒成為尊貴稱呼,沒有爵位根據傳說,當時的清朝皇室裡面的祖先有6個兄弟,而且這6個兄弟住的特別近,後來就稱他們所住的地方為寧古塔貝勒。此時此刻的貝勒有著一種尊貴性的稱呼,所以那個時候的女真以及蒙古部落的首領都叫貝勒。自從後來的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後,也已經有了4個貝勒,不過當時的貝勒根本就沒有「王」這一等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