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2021-01-10 揮墨歷史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

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雖然有名無權,但阿哥畢竟是皇子,所以身份還是十分尊貴的。一般來說,朝中大臣對於阿哥們都是十分禮待。

貝勒,全稱為多羅貝勒,是金代「勃極烈」的意譯。貝勒屬於宗室封爵第三級,清朝建立後,正式成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由此可見,貝勒的地位同樣不低。

至於貝子,原為滿語「貝勒」的複數,有王或 諸侯之意,全稱為固山貝子,是清朝建國後的宗室爵位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貝子為宗室封爵第四級,低於多羅貝勒,高於奉恩鎮國公。

在清朝初期,多用來稱呼皇族的諸王和諸位大臣,但規範制度後,一般情況下用於貝勒的兒子。

最後總結一下,皇帝的子嗣統稱為阿哥,貝勒則是郡王的後子,緊接著,才是貝子。三種稱謂雖然都代表了不同的地位,但究其根本,都屬於皇族宗室。

相關焦點

  • 阿哥,貝勒和貝子是什麼關係?
    清宮戲裡經常會聽到阿哥、貝勒、貝子這樣的稱呼。因為這三個稱呼只在清朝使用,所以有的時候有點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們來說說這三個稱呼的關係。阿哥是滿語。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比較寬泛,沒有嚴格對等的詞語。相當於年輕人的意思,並不是皇族的專有稱謂。這裡有兩個佐證。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詞,比如阿哥、貝勒、貝子、親王等。  阿哥。阿哥是對皇帝兒子的稱呼。郡王的級別在清朝皇室中是僅次於親王的。當然,郡王的規則也親王差不多,絕大多數都是不能繼承的,極少數是可以繼承的。一般來說郡王的兒子如果可以繼承王位的話,其他不繼承王位的爵位都是貝勒比較多。除了清朝皇室可以有這個頭銜,很多蒙古貴族也有郡王的頭銜。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解讀:在古代,王爺,阿哥,貝勒有何區別?他的權最大!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
  • 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我們知道清朝時,皇子皇孫有宗室爵位之分,像皇子叫阿哥,王子叫貝勒在清宮劇當中,基本統一稱呼皇帝的兒子為阿哥,然後再按照順序在阿哥前面加上數字便於區分,比如說四阿哥 五阿哥 十三阿哥等等,但是實際上在宗室級別當中,阿哥指的是那些沒有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稱謂,等到受封的時候就按照封號來稱呼了因此封號才是能體現清朝皇子等級的稱謂,最顯赫的封號要數和碩親王了。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畫面感出來了吧,清朝就有這樣一類人,整天喝茶聽戲,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一開始貝勒並不是代表爵位,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於努爾哈赤之六祖稱為「寧古塔貝勒」,其後努爾哈赤稱為「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由於清朝實行的是「隔代降爵」的制度,使得相較於此前的明朝,王爵特別是獲得「親王」爵位的宗室,數量還是非常少的,所以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勒」以及更低爵位的宗室數量開始成倍數的增長。這其中,「貝勒」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方式。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但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乃係「名鐵命不鐵」的所在,能被皇帝所容已屬不易,更別提幸福了!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郡王下屬有:長史一人,一、二、三等護衛共十五人,五、六品典儀共四人;另外下領120名護軍、馬甲等。貝勒下屬有:司儀長一人,二、三等護衛共十人,五、六品典儀共三人;另外下領100名護軍、馬甲等。貝子下屬有:三等護衛五人、五、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80名護軍、馬甲等。
  • 科普:清代的阿哥都是什麼級別的?怎樣才有資格封為郡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機遇與父皇的喜好。題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兒子,即皇子。雖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現了兄弟之間的不對等。按清朝的定製,皇子待賜名後才開始按齒序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確定皇長子時,前面有四子幼殤,老五胤褆命長就成為老大),我們在電視劇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種稱法。皇子虛齡十五歲時,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宗人府會題請皇帝賜爵位,執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極確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長子豪格因軍功卓著而受封和碩肅親王外,其他十子作為皇子都不得封。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滿清在誕生初期,有「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由八位貝勒組成的會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皇權相抗衡,可見那個時候的貝勒是具有很大實權的。 那麼在清朝的時候,究竟是什麼人才能夠被封為「貝勒」呢?
  • 在清朝當貝勒爺體驗如何?挖掘歷史真相,原來貝勒爺不過如此
    尤其是在康熙或者雍正時期,貝勒爺是一個很風光的稱呼,比如四貝勒,十三貝子等。清朝前期貝勒雖說不是正式官職,但是也有著相當大的權力。擁有官職的大臣,普通百姓都會對貝勒懷著敬意,處事方面也會懼怕貝勒,生怕哪裡做得不好惹到貝勒爺。但是在清朝後期,貝勒爺的權利並沒有那麼大,也不太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 清朝皇子等級是怎麼劃分的?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
    清朝時經常將皇上的兒子稱為阿哥了,其實這並不能體現出阿哥的身份,那麼清朝的皇子到底是劃為幾個等級呢?也許看完後你就會明白了,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我們。其實仔細觀察,可能都不難發現阿哥的叫法很普遍,久而久之,大家會認為這種稱呼有很高的地位,其實不是。只有真正受封之時,他們的稱號才能真正體現出身份地位的差別,一般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等級來看。
  • 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
    這幾年清宮戲頻繁上演,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之類的稱呼常常被大家聽到。那你知道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等級嗎?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今天,小編帶你理清楚。 《欽定大清會典》是朝廷典章制度的彙編,其中規定了皇室封爵分十四等,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這個規定,封爵等級次序一目了然,親王最尊,奉恩將軍最末,大家很熟悉的貝勒位列第五等。
  • 清朝的貝勒,有多大的權力,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發展過程?
    貝勒在大清是很常見的,在很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自然也會經常看到。看似權力很大,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說說清朝的「貝勒爺」們
    清初時最早的貝勒稱號用於努爾哈赤六世祖--「寧古塔貝勒」,努爾哈赤則稱為「淑勒貝勒」在《清稗類鈔》編纂時,反應清入關前史事的一些典籍與檔案文獻中,關於努爾哈赤家族成員的稱謂關於貝勒的有:大貝勒(如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四小貝勒(如大貝勒阿濟格(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二貝勒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三貝勒多鐸(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四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第六子
  • 貝勒並不是清朝的官職?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貝勒是清朝的皇室爵位之一,在很多清宮劇中都可聽到這個稱呼。貝勒作為皇子的稱號之一,是不是擁有很大權利呢?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在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成為貝勒爺?
    貝勒是清朝的高級爵位,全稱為多羅貝勒,由努爾哈赤首創。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曾設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地位顯赫,僅次於努爾哈赤本人。皇太極在位期間,清朝爵位體系穩定下來,貝勒被定為第三等爵,位居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地位遠不如努爾哈赤時期,但仍然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高級爵位。之所以說常人難以企及,是因為貝勒一般來說屬於宗室爵位,是愛新覺羅氏子弟的專享。
  • 在清朝什麼人會被封為「貝勒爺」?貝勒的級別有多高?
    喜歡看各類有關清朝電視劇的人一定知道「貝勒爺」這個稱呼,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貝勒這個身份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人才能被叫做貝勒爺呢,然後這些被叫做貝勒爺的人地位有多高?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貝勒又叫做多倫貝勒,作為清朝爵位中的一種,在滿族入關以前,貝勒的地位僅次於「可汗」,當時算是部落的族長。後來滿族入關,貝勒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爵位了。他們通常都是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當時他們手中的權利就被削弱了,沒有了實權,這個貝勒身份也只能證明他們的出身和血統高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