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各類有關清朝電視劇的人一定知道「貝勒爺」這個稱呼,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貝勒這個身份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人才能被叫做貝勒爺呢,然後這些被叫做貝勒爺的人地位有多高?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貝勒又叫做多倫貝勒,作為清朝爵位中的一種,在滿族入關以前,貝勒的地位僅次於「可汗」,當時算是部落的族長。後來滿族入關,貝勒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爵位了。他們通常都是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當時他們手中的權利就被削弱了,沒有了實權,這個貝勒身份也只能證明他們的出身和血統高貴而已。
當時到了清朝後,皇室做規定的爵位一共十二個等級,這些爵位的等級也代表著地位的高地: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總共這十二個爵位,這些規定都只能由滿族皇室繼承,也許會被賜予給蒙古族,但卻絕不會有漢族被賜封。
這些爵位,也如同皇位一般,都是世襲制,而且世襲也有世襲的規矩,這些規定都十分嚴格。皇家規定,作為親王,能夠世襲繼承他的爵位的只有他的嫡長子,嫡長子成為親王后,他的其他兄弟則就成了郡王,而郡王的嫡長子就能夠繼承他的爵位,其他的兄弟就成了貝勒爺了。以此類推下去,所以按道理來說,貝勒這個稱號等級在爵位中算是第三等,可以說是很高的了,僅次於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
而能成為多羅貝勒的人,都至少要滿足以下一種情況,才能夠成為貝勒。
第一個就是直接被受封,貝勒爺作為一種皇家血統證明的稱號,自然是不可能被受封給那些對國家做出貢獻但是並非是皇家人的功臣。而是那些過了十五歲的生日,無所謂職位,也無所謂功績的皇子們。這些皇子到了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名單被上報給皇帝,由皇帝親自來決定要給這些皇子們什麼樣的封號。除此之外,就是上面講到的,如果父親已是郡王,自己又是嫡長子,那麼自然就世襲繼承了郡王的爵位,其他則成為了貝勒爺。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有些皇子早夭,沒有到十五歲便離世了,這種時候作為父親的皇帝就會根據情況給離世的皇子加一個諡號,讓他們以貝勒的規格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