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什麼人會被封為「貝勒爺」?貝勒的級別有多高?

2021-01-11 程哥讀史

喜歡看各類有關清朝電視劇的人一定知道「貝勒爺」這個稱呼,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貝勒這個身份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人才能被叫做貝勒爺呢,然後這些被叫做貝勒爺的人地位有多高?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貝勒又叫做多倫貝勒,作為清朝爵位中的一種,在滿族入關以前,貝勒的地位僅次於「可汗」,當時算是部落的族長。後來滿族入關,貝勒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爵位了。他們通常都是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當時他們手中的權利就被削弱了,沒有了實權,這個貝勒身份也只能證明他們的出身和血統高貴而已。

當時到了清朝後,皇室做規定的爵位一共十二個等級,這些爵位的等級也代表著地位的高地: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總共這十二個爵位,這些規定都只能由滿族皇室繼承,也許會被賜予給蒙古族,但卻絕不會有漢族被賜封。

這些爵位,也如同皇位一般,都是世襲制,而且世襲也有世襲的規矩,這些規定都十分嚴格。皇家規定,作為親王,能夠世襲繼承他的爵位的只有他的嫡長子,嫡長子成為親王后,他的其他兄弟則就成了郡王,而郡王的嫡長子就能夠繼承他的爵位,其他的兄弟就成了貝勒爺了。以此類推下去,所以按道理來說,貝勒這個稱號等級在爵位中算是第三等,可以說是很高的了,僅次於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

而能成為多羅貝勒的人,都至少要滿足以下一種情況,才能夠成為貝勒。

第一個就是直接被受封,貝勒爺作為一種皇家血統證明的稱號,自然是不可能被受封給那些對國家做出貢獻但是並非是皇家人的功臣。而是那些過了十五歲的生日,無所謂職位,也無所謂功績的皇子們。這些皇子到了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名單被上報給皇帝,由皇帝親自來決定要給這些皇子們什麼樣的封號。除此之外,就是上面講到的,如果父親已是郡王,自己又是嫡長子,那麼自然就世襲繼承了郡王的爵位,其他則成為了貝勒爺。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有些皇子早夭,沒有到十五歲便離世了,這種時候作為父親的皇帝就會根據情況給離世的皇子加一個諡號,讓他們以貝勒的規格下葬。

相關焦點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畫面感出來了吧,清朝就有這樣一類人,整天喝茶聽戲,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一開始貝勒並不是代表爵位,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於努爾哈赤之六祖稱為「寧古塔貝勒」,其後努爾哈赤稱為「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在很多的清宮劇中,都很容易見到類似的情境,那就是由於功勳卓著所以成為封疆大吏的總督,在見到一些姓愛新覺羅的,看上去吊兒郎當的傢伙時,也會恭恭敬敬地對其行禮,口稱:「見過貝勒爺」,這裡的貝勒究竟是何級別的官員呢?為何連從一品的總督也要行禮?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一提到「貝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清朝末年,在京城裡那些拎著鳥籠子走街串巷、喝茶聽戲,整天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的滿洲宗室貴族們。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別是後金政權時期,能被封為「貝勒」絕對是一種非常值得驕傲的殊榮,這不僅僅代表著在朝堂上和權勢和地位,更是赫赫軍功的集中體現。只不過伴隨著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發展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權,「貝勒」的地位與價值也隨著爵位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而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了「爛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詞。
  • 說說清朝的「貝勒爺」們
    但是什麼是「貝勒爺」?「貝勒爺」都分為哪些?正統的「貝勒爺」又是什麼呢?那些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又不可一世、風風光光的「貝勒爺」們到底長的啥樣?今天我來給各位清史愛好者充當個「介紹人」,說說咱們的「貝勒爺」們。一、成「爵」前的「貝勒」們「貝勒」,滿語音譯為beile,即金代「勃極烈」的異譯,其實是「王」、「領主」、「汗」、「部落首領」等之意。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說到清朝的皇室宗親,相信大家不由得會想到幾種稱謂:親王、郡王以及貝勒。由於清朝是一個由滿族統治的朝代,所以在管理上,自然要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沿著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進行的。提及貝勒爺,相信大家首先會想到皇室宗親。他們大多與皇帝有著不同程度的血緣關係,有的是親兄弟,也有的是皇帝親自冊封的爵位。總而言之,貝勒爺這個職位在清朝,實際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職位。說到這裡,相信有很多人對清朝的「貝勒」十分好奇,想知道貝勒爺究竟在清朝是何種地位?
  • 在清朝當貝勒爺體驗如何?挖掘歷史真相,原來貝勒爺不過如此
    我們都知道貝勒爺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是呈世襲狀態,地位是非常高的,只有皇帝跟其他親王的兒子才能稱之為貝勒。說起貝勒,大家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可能是那些關於清朝電視劇或者清朝書籍。因為在那些裡面我們經常會看見貝勒爺的角色。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郡王」,郡王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而郡王爵位在這套制度中,僅次於親王,位居第二,屬於清朝非常高級別的爵位。當然,這麼高爵位的制度,一般人肯定無法得到。清朝是一個以武力建國的朝代,尤其在關外時期,更重視武力。清朝歷代皇帝,也都重視軍隊武備。所以,爵位就成為用來鼓勵大家多立軍功的一種辦法,並由此衍生出一套制度。
  • 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
    這幾年清宮戲頻繁上演,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之類的稱呼常常被大家聽到。那你知道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等級嗎?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今天,小編帶你理清楚。 《欽定大清會典》是朝廷典章制度的彙編,其中規定了皇室封爵分十四等,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這個規定,封爵等級次序一目了然,親王最尊,奉恩將軍最末,大家很熟悉的貝勒位列第五等。
  • 貝勒爺是多大的官?《熱血同行》中的貝勒爺與清末現實差太多
    清宮戲看多了,就覺得貝勒爺很牛很酷。黃子韜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別出演的《熱血同行》劇中,黃子韜飾演貝勒爺額爾吉崇利明,滿洲正白旗郡王銜貝勒就讓人覺得很牛很酷。那麼,清朝的貝勒爺到底是多大的官?滿清皇室爵位一共十二級,分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所以貝勒是按爵位排是第三級。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
  • 電視劇中牛氣沖天的貝勒爺在古代地位真的很高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貝勒爺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為世襲,與口語老爺不便比較 。貝勒爺,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爺為第三級。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吉祥滿族,2002-2017年在清朝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擁有千萬粉絲的「貝勒爺」,當真是平凡女孩?真實職業讓人意外
    一個女孩子,為何會叫「貝勒爺」?背後的原因多少有些尷尬,因為高高的髮際線,像極了清朝年代的「貝勒爺」,這才被貼上了「貝勒爺」的外號。不過貝勒爺之所以能圈粉,主要還是因為她的性格太真實了。跟別的網紅不同,貝勒爺出鏡永遠都是一副很休閒的打扮,就連最起碼的妝容都沒有。
  • 清朝覆滅後,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貝勒爺們是如何求生計的?
    可是,在大清庇護了上百年的貴族子孫,他們的生活卻是跌入了萬丈深淵,到現在人們已經很難再找到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格格、貝勒的生存軌跡了,清朝覆滅後,這些貝勒們都做了什麼呢?雖然努爾哈赤的兒子不少,可是這些貝勒們基本上各個都有實權,所以當時皇太極爭奪皇位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就是這個原因。皇太極登基後對皇族的階級制度進行了新的劃分,貝勒在這個新的劃分制度中地位被下降了,因為皇太極又建立了親王、郡王等爵位,有立功的貝勒會被一步步晉封為郡王、親王。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阿哥。阿哥是對皇帝兒子的稱呼。郡王的級別在清朝皇室中是僅次於親王的。當然,郡王的規則也親王差不多,絕大多數都是不能繼承的,極少數是可以繼承的。一般來說郡王的兒子如果可以繼承王位的話,其他不繼承王位的爵位都是貝勒比較多。除了清朝皇室可以有這個頭銜,很多蒙古貴族也有郡王的頭銜。
  • 「熱血同行」大清滅亡,「貝勒爺」該何去何從
    因為畢竟以前在北京貝勒爺救過花九卿,為兩人以後再相遇打下伏筆。其實不止貝勒爺到了上海,阿易也到了上海,幾年前阿易跟隨周覺參加革命黨,現在的阿易已經不像以前,不能明辨是非,不懂得什麼叫民族,什麼叫大義。現在的阿易剪短了頭髮,接受了新思想,身穿一套軍裝,看著非常神氣。
  • 清朝常見的貝勒,表面看似擁有很大權力,實則只是個偽職位
    在清朝的歷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貝勒爺的出現,而且在看電視的時候也經常會看到。這些貝勒爺看著外表權力非常大,其實也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他們擁有一些特權,只不過也是一個偽職位而已。其實貝勒也並非是開始就有的,而是一步一步發展才會出現貝勒。
  • 在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成為貝勒爺?
    貝勒是清朝的高級爵位,全稱為多羅貝勒,由努爾哈赤首創。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曾設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地位顯赫,僅次於努爾哈赤本人。皇太極在位期間,清朝爵位體系穩定下來,貝勒被定為第三等爵,位居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地位遠不如努爾哈赤時期,但仍然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高級爵位。之所以說常人難以企及,是因為貝勒一般來說屬於宗室爵位,是愛新覺羅氏子弟的專享。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