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覆滅後,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貝勒爺們是如何求生計的?

2020-12-23 大咖說史

百年基業風雨飄搖,一朝覆滅,清王朝處於世界的大變革,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自然就無法生存下去,封建王朝迅速瓦解,百姓們除了頭上少了皇帝這一緊箍咒,其他生活照舊,因為有了自主權,生活自然越來越歡樂。

可是,在大清庇護了上百年的貴族子孫,他們的生活卻是跌入了萬丈深淵,到現在人們已經很難再找到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格格、貝勒的生存軌跡了,清朝覆滅後,這些貝勒們都做了什麼呢?

圖片:清朝滅亡後的百姓們劇照

一、落寞的皇族

其實,到清朝末期貝勒已經算是混得很差的皇族了,滿語中,貝勒,指的是寶貝,是王子的意思,所以在努爾哈赤時期,只要是皇帝和他的兄弟們生的孩子,一個姓的,都可以稱為貝勒。

雖然努爾哈赤的兒子不少,可是這些貝勒們基本上各個都有實權,所以當時皇太極爭奪皇位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就是這個原因。

皇太極登基後對皇族的階級制度進行了新的劃分,貝勒在這個新的劃分制度中地位被下降了,因為皇太極又建立了親王、郡王等爵位,有立功的貝勒會被一步步晉封為郡王、親王。

比如乾隆登基前就已經是寶親王了,而其他沒有被封爵的依然被稱為貝勒,只是隨著皇帝們兒子孫子的增多,這些沒有出色表現的貝勒爺們,從能夠在官場中混得一官半職,到後來就只能依靠祖上的一點基業過活,皇帝會漸漸遺忘這些資質平庸的孩子,一個家族的沒落就這樣開始了。

圖片:乾隆登基前還是寶親王時劇照

我們通過許多清末的小說,比如張愛玲的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到,一個曾經輝煌的皇族最後悲涼的落寞。那些曾經呼風喚雨,吃穿不愁的貝勒爺們,隨著清王朝的衰敗失去了經濟來源,自己又是從小嬌生慣養,不學無術,沒有一點掙錢的本事。

如果他們能夠好好算計,依靠著祖上遺留下來的一點田產房產,興許也能夠果腹,再培養個孩子,可是這些貝勒爺的生活習慣特別糟糕,下館子、逛花樓、抽大煙,沒有一樣落下,就如同張愛玲的父兄,迅速將家產敗光,開始混日子,甚至坑蒙拐騙無所不做。

落寞的不僅僅是皇族,還有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貴族尊嚴,清朝的衰敗有自身原因,還有外侵的不斷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曾經稱皇帝為老祖宗的皇族子孫們,他們的行為不僅忘了祖宗,還忘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令世人不恥和憤恨。

圖片:抽大煙劇照

二、山窮水盡的貝勒們

繁華的京城自然是最留不出銀子的,眼看著沒有進項只有出項,這些貝勒爺們只能將自己家中值錢的東西販賣光,然後開始賣田產,最後賣祖屋。

曾經戒備森嚴的八大胡同,聚集了京城多少豪門貴族,最後被這些貝勒爺們分割得七零八落,賣給了他們曾經看不起的老百姓,甚至還有外國人。祖屋都賣了,實在沒東西能夠換錢了,這些貝勒們又會想出什麼么蛾子呢?

圖片:貝勒爺劇照

1、自謀生路

在這些貝勒爺當中,也有最後迫不得已出來打工自謀生路的,比如最後一代郡王宴森。宴森出身克勤郡王府,這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之一,慈禧太后家中人丁並不興旺,因此對於自己的表親還是挺照顧的。

宴森家裡就接受過慈禧無數的賞賜,可是沒有辦法,克勤郡王也是扶不起阿鬥,花錢如流水,不僅將慈禧太后的賞賜全部當掉了,還將自己家中能賣的都賣了,到了宴森成為郡王的時候,接的是一個非常乾淨的空殼子,為了活下去,宴森豪氣的去給人當車夫,用自己的汗水來換取三餐。

這個消息在全國都轟動了,人們笑稱宴森是「車王」,可不是嗎?一代郡王給人當車夫,許多人慕名而來,宴森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

也有些貝勒會給人代寫書信,憑著自己的書法也能賣點飯錢,像他們這樣依靠自己的一點力氣或者書法來維持生計的貝勒並不多,大部分貝勒不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更是半文盲,漢字都不認識幾個,更不要說書法了,像這樣的貝勒爺佔了大多數,他們又將如何生活下去呢?

圖片:給人當車夫劇照

2、盜祖墳賣祖墳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祖先祖墳是非常看重的,因為在我國,風水一門流傳千年,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有祖墳自然是多加管理,小心供奉,就怕祖先不高興了,不給後人帶來好運,可是滿清皇室的貝勒爺們被金錢逼急了,完全將他們祖先世代營造的風水祖墳販賣得一乾二淨。

圖片:販賣風水祖墳劇照

首先,賣古樹

去過故宮、圓明園的朋友都對這些宮廷古厝有一個特點特別好奇:在這裡除了房舍特別老,路旁的樹木也都是「千年樹精」,不僅如此,皇陵或者皇家墓地都種著品種名貴,年齡特別老的古樹,這些被稱為「風水林」。

古樹在風水中就有綿延後世,保佑後人的說法,因此,清王朝也和其他朝代的皇族一樣,下令嚴禁砍伐這些古樹。可是想不到,有一天他們的後人,這些依靠他們辛苦打拼一世得來的家業生存的「寄生蟲」們,會為了維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將墳頭這些古樹砍個精光。

這其中最為有名的還是克勤郡王的後人,在宴森之後,並沒有貝勒願意像他那樣依靠出賣勞力過活,於是他們首當其衝,將自己祖先墳頭的這些名貴樹木全部砍下賣給了木材廠。

後來的鄭親王昭煦知道這件事後,將這作為生財之道,趕緊也將自己祖墳上的珍貴樹木賣給了木材廠,再到後來,京城有祖墳的貝勒爺們沒有一個不去祖墳上砍樹木賣的。

圖片:祖墳上的樹木劇照

其次,挖祖墳

十年樹木,想要得到一顆名貴的成年樹木何止要十年啊!祖墳上的樹木砍光了,接下要遭殃的自然就是祖墳了。這些貝勒爺們一想到祖先死的時候陪葬了那麼多的寶物,就坐不住了。

加上民國時期盜墓賊猖狂,一些祖墳已經被盜墓賊光顧了,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於是,這些貝勒爺就開始明裡暗裡的將自己祖墳挖出來,將祖先寶物一一拿出販賣。

這樣的做法讓世人唾棄,也引起了當時民國政府的注意,為了讓自己的「挖祖墳」更加合法,這些貝勒爺們甚至想出了「起靈」,也就是遷移祖墳的辦法,還和當地的政府勾結在一起,瓜分自己祖先的陪葬品。

圖片:陪葬品劇照

看到這些曾經錦衣玉食的貝勒爺們,為了生活將自己祖先留下的一磚一瓦,連帶進棺材的財物都販賣掉,不禁感慨富不過三代的道理,如果想要讓自己打下的基業能夠得到完善的處置,教育孩子比給他們留下金山銀山更加重要。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
  • 《熱血同行》中的貝勒爺與清末現實差太多
    黃子韜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別出演的《熱血同行》劇中,黃子韜飾演貝勒爺額爾吉崇利明,滿洲正白旗郡王銜貝勒就讓人覺得很牛很酷。黃子韜飾演清末貝勒爺演得很投入,意猶未盡,他深有感慨地說:「崇利明是我活到現在為止,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一提到「貝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清朝末年,在京城裡那些拎著鳥籠子走街串巷、喝茶聽戲,整天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的滿洲宗室貴族們。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別是後金政權時期,能被封為「貝勒」絕對是一種非常值得驕傲的殊榮,這不僅僅代表著在朝堂上和權勢和地位,更是赫赫軍功的集中體現。只不過伴隨著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發展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權,「貝勒」的地位與價值也隨著爵位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而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了「爛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詞。
  • 貝勒並不是清朝的官職?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貝勒是清朝的皇室爵位之一,在很多清宮劇中都可聽到這個稱呼。貝勒作為皇子的稱號之一,是不是擁有很大權利呢?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 清朝時期的貝勒地位如何 他們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特權
    「貝勒」起初是滿族中的官職名,且地位高、權力大。但是在皇太極重定滿族宗室爵位之後,「貝勒」的實際地位大不如前。 此後清朝接手明朝制度的影響,「貝勒」也逐漸由大權在握的官職名稱演變為一個不掌實權的爵位稱謂。
  • 清朝覆滅後,14萬皇親貴族何去何從?至今還有人留著辮子稱八阿哥
    在清朝滅亡之後,曾經14萬的皇家子弟都去了哪裡?本以為這些曾經的皇親國戚消失在了時間的洪流當中,但是直到現在仍有人留著長辮子,並且自稱是八阿哥。我們不可否認,曾經的一些朝代確實將我們國力推向了世界之巔,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制度都是適合當下發展的,封建主義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清朝向前發展的條件。它充斥著很多漏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漏洞,導致了清朝的覆滅。
  • 在清朝什麼人會被封為「貝勒爺」?貝勒的級別有多高?
    喜歡看各類有關清朝電視劇的人一定知道「貝勒爺」這個稱呼,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貝勒這個身份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人才能被叫做貝勒爺呢,然後這些被叫做貝勒爺的人地位有多高?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貝勒又叫做多倫貝勒,作為清朝爵位中的一種,在滿族入關以前,貝勒的地位僅次於「可汗」,當時算是部落的族長。後來滿族入關,貝勒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爵位了。他們通常都是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當時他們手中的權利就被削弱了,沒有了實權,這個貝勒身份也只能證明他們的出身和血統高貴而已。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的貝勒,有多大的權力,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發展過程?
    貝勒在大清是很常見的,在很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自然也會經常看到。看似權力很大,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清朝作為古代發展到極致的中央集權專制王朝,它的官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完善且最具代表性的,分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往往虛設,從一品的總督基本上就已經是巔峰,那麼為何總督見到貝勒也要表現得很尊敬呢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總而言之,貝勒爺這個職位在清朝,實際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職位。說到這裡,相信有很多人對清朝的「貝勒」十分好奇,想知道貝勒爺究竟在清朝是何種地位?實際貝勒爺這一爵位的發展,與整個清朝的發展略微有些相似。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貝勒爺這一職位仿佛一路走著下坡路,在清朝末年,最終滑向底端。
  • 清朝常見的貝勒,表面看似擁有很大權力,實則只是個偽職位
    在清朝的歷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貝勒爺的出現,而且在看電視的時候也經常會看到。這些貝勒爺看著外表權力非常大,其實也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他們擁有一些特權,只不過也是一個偽職位而已。其實貝勒也並非是開始就有的,而是一步一步發展才會出現貝勒。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鐵血軍魂》橫店熱拍 章賀飾演最後一個貝勒
    是清朝覆滅遺留下來的特殊歷史人物,他又會有怎樣一段迷般的過往?走近「最後一個貝勒」章賀。
  • 清朝覆滅後,滿族人去了哪裡 索額圖後人在這裡生活
    滿族人的故鄉在東北一帶,後清軍入關,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清朝,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畫面感出來了吧,清朝就有這樣一類人,整天喝茶聽戲,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一開始貝勒並不是代表爵位,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於努爾哈赤之六祖稱為「寧古塔貝勒」,其後努爾哈赤稱為「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
  • 清初四大貝勒分別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有四位貝勒,為清朝的開國做出了很多的貢獻,這四位貝勒分別是誰呢?他們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之所以會有四大貝勒的產生,主要跟一個人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人就是後來被稱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從之前一個建州左衛枝部酋長家庭中的長子,經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了大金國的汗王。
  • 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
    這幾年清宮戲頻繁上演,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之類的稱呼常常被大家聽到。那你知道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等級嗎?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今天,小編帶你理清楚。 《欽定大清會典》是朝廷典章制度的彙編,其中規定了皇室封爵分十四等,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這個規定,封爵等級次序一目了然,親王最尊,奉恩將軍最末,大家很熟悉的貝勒位列第五等。
  • 在清朝當貝勒爺體驗如何?挖掘歷史真相,原來貝勒爺不過如此
    我們都知道貝勒爺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是呈世襲狀態,地位是非常高的,只有皇帝跟其他親王的兒子才能稱之為貝勒。說起貝勒,大家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可能是那些關於清朝電視劇或者清朝書籍。因為在那些裡面我們經常會看見貝勒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