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2021-01-10 歷史小講堂i

明朝末期,各地起義者此消彼長,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甚至攻下了首都北京,與此同時北邊的滿洲人實行八旗制度,全民皆兵,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見勢不妙選擇放清軍入關,至此清王朝開始了一統中原的歷史進程。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都是清朝特有的職位都是清朝皇子的爵位,清朝的王爵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民間也叫它鐵帽子王,顧名思義,就是你當上了鐵帽子王只要不被廢除,那麼你的子孫後代繼承都是親王的爵位,另一種就是降王,也很好理解,就是每繼承一次就會降一個等級。

首先阿哥並不是一個爵位,它泛指那些還沒有受封的皇子,可能因為年齡還沒到等因素,本身並沒有封爵,但是是帝王之子,因此身份還是比較高貴的,對於阿哥來說也就是皇上和皇后在他們之上,有點屬於皇室家庭內部關係的稱呼。

那麼清朝爵位是如何排位的呢?由高到低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皇帝的兄弟就封為親王,親王的大兒子繼承其父親王的爵位,其他的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大兒子繼承郡王的爵位,其他的兒子被封為貝勒,說到貝子的話有點特殊,因為在早期,貝子一詞泛指那些皇族諸王或者重臣,但是順治年間清朝完善貴族等級制度,貝勒的兒子就被封為貝子。

由此關係線就非常清楚了,阿哥是皇帝的兒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依次是由上往下繼承的父子關係,都屬於貴族,清朝的高級貴族享有很多特權,除了日常俸祿等,其犯法後不是交給官府而是交給宗人府治罪,而宗人府制定的懲罰可以說非常輕了,比如宗室犯罪可以折罰笞杖或者是折罰錢財等諸如此類的替代處罰,因此當時的貴族還是很有社會地位的。

相關焦點

  • 阿哥,貝勒和貝子是什麼關係?
    清宮戲裡經常會聽到阿哥、貝勒、貝子這樣的稱呼。因為這三個稱呼只在清朝使用,所以有的時候有點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們來說說這三個稱呼的關係。阿哥是滿語。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比較寬泛,沒有嚴格對等的詞語。相當於年輕人的意思,並不是皇族的專有稱謂。這裡有兩個佐證。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詞,比如阿哥、貝勒、貝子、親王等。  親王。  貝勒。全稱為多羅貝勒,這個出現比較早,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就確定了。清朝沒有王位之前,努爾哈赤的兒子都是貝勒,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可見當時的貝勒地位非常高。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畫面感出來了吧,清朝就有這樣一類人,整天喝茶聽戲,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一開始貝勒並不是代表爵位,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貝勒這一稱號最早用於努爾哈赤之六祖稱為「寧古塔貝勒」,其後努爾哈赤稱為「淑勒貝勒」,他的弟弟、兒子也分別冠以貝勒稱呼。
  • 貝勒並不是清朝的官職?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貝勒是清朝的皇室爵位之一,在很多清宮劇中都可聽到這個稱呼。貝勒作為皇子的稱號之一,是不是擁有很大權利呢?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別是後金政權時期,能被封為「貝勒」絕對是一種非常值得驕傲的殊榮,這不僅僅代表著在朝堂上和權勢和地位,更是赫赫軍功的集中體現。只不過伴隨著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發展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權,「貝勒」的地位與價值也隨著爵位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而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了「爛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詞。
  • 清朝的「鎮國公」和「一等公」,誰地位更高?同為超品,差別巨大
    根據《清史稿·諸王列傳》的記載,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改國號為「清」,「定九等爵」;清朝入關以後,清廷創設「親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如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炎漢以降,帝王之子,靡不錫以王爵」,對於「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的清朝政權而言,為了激發愛新覺羅氏子孫為國奉獻的積極性、進一步彰顯統治階層的特權和高貴,為皇族成員制定「封爵之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乃係「名鐵命不鐵」的所在,能被皇帝所容已屬不易,更別提幸福了!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
  • 解讀:在古代,王爺,阿哥,貝勒有何區別?他的權最大!
    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 清朝皇子等級是怎麼劃分的?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
    清朝時經常將皇上的兒子稱為阿哥了,其實這並不能體現出阿哥的身份,那麼清朝的皇子到底是劃為幾個等級呢?也許看完後你就會明白了,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我們。其實仔細觀察,可能都不難發現阿哥的叫法很普遍,久而久之,大家會認為這種稱呼有很高的地位,其實不是。只有真正受封之時,他們的稱號才能真正體現出身份地位的差別,一般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等級來看。
  • 清朝時期的貝勒地位如何 他們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特權
    「貝勒」起初是滿族中的官職名,且地位高、權力大。但是在皇太極重定滿族宗室爵位之後,「貝勒」的實際地位大不如前。 此後清朝接手明朝制度的影響,「貝勒」也逐漸由大權在握的官職名稱演變為一個不掌實權的爵位稱謂。
  • 在清朝當貝勒爺體驗如何?挖掘歷史真相,原來貝勒爺不過如此
    我們都知道貝勒爺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是呈世襲狀態,地位是非常高的,只有皇帝跟其他親王的兒子才能稱之為貝勒。說起貝勒,大家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可能是那些關於清朝電視劇或者清朝書籍。因為在那些裡面我們經常會看見貝勒爺的角色。
  • 九子奪嫡最後雍正獲勝,那些沒參與奪嫡的阿哥們過得怎麼樣?
    7、二十一阿哥允禧——1758年病逝,享年48歲。  二十一阿哥允禧的年齡與乾隆相仿,只比乾隆大半歲。因此,允禧雖然名義上是雍正的弟弟。但實際上,雍正把他當兒子看。按照慣例,雍正給他封了貝勒爵位,後來還晉封為郡王。  與二十阿哥允禕不同,允禧為人低調,且文化造詣很高,雍正和乾隆兩父子都很欣賞他,雖然沒有封親王,但是仕途很順利。
  • 科普:清代的阿哥都是什麼級別的?怎樣才有資格封為郡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機遇與父皇的喜好。題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兒子,即皇子。雖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現了兄弟之間的不對等。按清朝的定製,皇子待賜名後才開始按齒序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確定皇長子時,前面有四子幼殤,老五胤褆命長就成為老大),我們在電視劇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種稱法。皇子虛齡十五歲時,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宗人府會題請皇帝賜爵位,執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極確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長子豪格因軍功卓著而受封和碩肅親王外,其他十子作為皇子都不得封。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不過在滿清入關以後,貝勒漸漸就成為了一個不具備實權的虛爵,但是因為它早年間非常的尊貴,所以在人們的心中也確實是極其尊貴,所以統治者就將其定為了用來封賞的爵號,通過這種封爵,給為滿清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的宗室子弟以崇高的地位
  • 多羅貝勒——從軍政首領到宗室及外藩爵位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仿照金國制度,以三子一之侄為自己之下最高軍政首領,稱「四大貝勒」,在自己的號令下,處理國事、兼管軍事。這個時候,「貝勒」是後金最高等級的官職兼爵位。(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之侄;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有何區別?都是皇族女兒,差別卻很大
    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將後宮制度予以了完善,「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同時仿明朝制度,對皇族女兒的稱呼予以區別和明確。清朝固倫公主形象我們以乾隆皇帝的公主為例,作出說明:固倫和靜公主:生母時為令妃魏佳氏,按照清廷規定應該被封為「和碩公主」,但和靜公主的婆家地位崇高、勢力強大,額駙乃係超勇親王策凌的孫子——拉旺多爾濟。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他們大多與皇帝有著不同程度的血緣關係,有的是親兄弟,也有的是皇帝親自冊封的爵位。總而言之,貝勒爺這個職位在清朝,實際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職位。說到這裡,相信有很多人對清朝的「貝勒」十分好奇,想知道貝勒爺究竟在清朝是何種地位?實際貝勒爺這一爵位的發展,與整個清朝的發展略微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