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各地起義者此消彼長,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甚至攻下了首都北京,與此同時北邊的滿洲人實行八旗制度,全民皆兵,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見勢不妙選擇放清軍入關,至此清王朝開始了一統中原的歷史進程。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都是清朝特有的職位都是清朝皇子的爵位,清朝的王爵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民間也叫它鐵帽子王,顧名思義,就是你當上了鐵帽子王只要不被廢除,那麼你的子孫後代繼承都是親王的爵位,另一種就是降王,也很好理解,就是每繼承一次就會降一個等級。
首先阿哥並不是一個爵位,它泛指那些還沒有受封的皇子,可能因為年齡還沒到等因素,本身並沒有封爵,但是是帝王之子,因此身份還是比較高貴的,對於阿哥來說也就是皇上和皇后在他們之上,有點屬於皇室家庭內部關係的稱呼。
那麼清朝爵位是如何排位的呢?由高到低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皇帝的兄弟就封為親王,親王的大兒子繼承其父親王的爵位,其他的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大兒子繼承郡王的爵位,其他的兒子被封為貝勒,說到貝子的話有點特殊,因為在早期,貝子一詞泛指那些皇族諸王或者重臣,但是順治年間清朝完善貴族等級制度,貝勒的兒子就被封為貝子。
由此關係線就非常清楚了,阿哥是皇帝的兒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依次是由上往下繼承的父子關係,都屬於貴族,清朝的高級貴族享有很多特權,除了日常俸祿等,其犯法後不是交給官府而是交給宗人府治罪,而宗人府制定的懲罰可以說非常輕了,比如宗室犯罪可以折罰笞杖或者是折罰錢財等諸如此類的替代處罰,因此當時的貴族還是很有社會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