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常見的貝勒,表面看似擁有很大權力,實則只是個偽職位

2021-01-10 立永海中

在清朝的歷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貝勒爺的出現,而且在看電視的時候也經常會看到。這些貝勒爺看著外表權力非常大,其實也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他們擁有一些特權,只不過也是一個偽職位而已。其實貝勒也並非是開始就有的,而是一步一步發展才會出現貝勒。

古時候的貝勒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

貝勒成為尊貴稱呼,沒有爵位

根據傳說,當時的清朝皇室裡面的祖先有6個兄弟,而且這6個兄弟住的特別近,後來就稱他們所住的地方為寧古塔貝勒。此時此刻的貝勒有著一種尊貴性的稱呼,所以那個時候的女真以及蒙古部落的首領都叫貝勒。自從後來的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後,也已經有了4個貝勒,不過當時的貝勒根本就沒有「王」這一等爵位。

皇太極真實寫照

皇太極成為皇帝,貝勒稱號確定

可以說那個時候只不過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相當於王而且,爵位制度根本沒有最終確定下來,所以貝勒的稱呼和待遇也一直沒有明確以及統一。自從皇太極做上皇帝之位以後,正式頒布了封爵的制度,從此貝勒的稱號也就確立為宗室三級。在這個時候開始貝勒的稱號,也就成為了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是其他官員沒有辦法相比擬的。

康熙皇帝

宗室人除了爵位之外,擔任特定職務

只不過我們會發現那個時候的皇室人畢竟那麼多,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封號呢?有很多子嗣繼承爵位究竟應該如何繼承呢?這這些情況也並不是直接決定的,就算是到了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王朝以至於後面的康熙以及雍正都在修補,直到康熙時期才確定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清朝時期疆域圖

總結:

一般的情況下來講,皇子只要是年滿15歲之後就可以封爵,冊封以後,什麼樣的爵位也會享受什麼樣的待遇。那個時候他們除了爵位之外,有很多宗室人也在朝中擔任特定的職務,早期的時候都是將軍,和平時期的時候都是朝官。只不過那個時候下屬一般不會直呼這些人的官名,還是會稱王爺或者是貝勒,這說明當時的名爵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經受到了尊重以及推崇。不過在那個時候這樣的人也並不是特別多,因此我們才能夠看到貝勒並不是比較高的,只不過在清朝也是不可小覷的頂尖人物。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通鑑》、《史記》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清朝的貝勒,有多大的權力,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發展過程?
    貝勒在大清是很常見的,在很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自然也會經常看到。看似權力很大,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總而言之,貝勒爺這個職位在清朝,實際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職位。說到這裡,相信有很多人對清朝的「貝勒」十分好奇,想知道貝勒爺究竟在清朝是何種地位?實際貝勒爺這一爵位的發展,與整個清朝的發展略微有些相似。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貝勒爺這一職位仿佛一路走著下坡路,在清朝末年,最終滑向底端。
  • 清代人們常說的貝勒爺到底是什麼存在?是職位還是爵位?
    近些年來清宮劇佔據了大部分的電視螢屏,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也經常看到一些專有名詞,例如劇中經常說的某某是貝勒爺,那麼這個貝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其實,貝勒開始是一個職位,後來才成為清代愛新覺羅皇族內部宗室人員的一種爵位。
  • 貝勒並不是清朝的官職?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貝勒是清朝的皇室爵位之一,在很多清宮劇中都可聽到這個稱呼。貝勒作為皇子的稱號之一,是不是擁有很大權利呢?其實不然,雖然有一些特權,但是只是一個虛職,並不是清朝的官職。其實關於清朝的貝勒,也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貝勒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寧古塔貝勒。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然而,這個時候的所謂「貝勒爺」,更多的僅僅是個毫無實權的爵位稱呼,並且這些人的數量非常龐大,儼然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累贅與負擔,其作用與價值甚至比不上太平天國晚年的那一眾被洪秀全盲目冊封的各種「王爺」們。這一時期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兄長貝勒」的身份,分列皇太極左右,共商國事,同受朝賀,後金政權儼然「四位大汗」。於是,不甘心權力旁落的皇太極,先是除掉了阿敏和莽古爾泰,緊接著不斷打壓代善,最終將所有權力收歸自己手中,真正實現了「南面獨坐」。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阿哥一詞本是滿族俗語,指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因為沒有受封,所以阿哥並非爵位,只是一個稱謂。
  • 清朝時期的貝勒地位如何 他們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特權
    「貝勒」起初是滿族中的官職名,且地位高、權力大。但是在皇太極重定滿族宗室爵位之後,「貝勒」的實際地位大不如前。 此後清朝接手明朝制度的影響,「貝勒」也逐漸由大權在握的官職名稱演變為一個不掌實權的爵位稱謂。
  • 在清朝什麼人會被封為「貝勒爺」?貝勒的級別有多高?
    喜歡看各類有關清朝電視劇的人一定知道「貝勒爺」這個稱呼,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貝勒這個身份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人才能被叫做貝勒爺呢,然後這些被叫做貝勒爺的人地位有多高?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貝勒又叫做多倫貝勒,作為清朝爵位中的一種,在滿族入關以前,貝勒的地位僅次於「可汗」,當時算是部落的族長。後來滿族入關,貝勒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爵位了。他們通常都是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當時他們手中的權利就被削弱了,沒有了實權,這個貝勒身份也只能證明他們的出身和血統高貴而已。
  • 在清朝當貝勒爺體驗如何?挖掘歷史真相,原來貝勒爺不過如此
    清朝前期貝勒雖說不是正式官職,但是也有著相當大的權力。擁有官職的大臣,普通百姓都會對貝勒懷著敬意,處事方面也會懼怕貝勒,生怕哪裡做得不好惹到貝勒爺。但是在清朝後期,貝勒爺的權利並沒有那麼大,也不太會受到人們的尊敬。這一點就和太平天國有點像了,一開始的時候,天平天國東西南北王紅半邊天,後來也越來越不值錢了。
  • 清朝什麼人能被封「貝勒」,貝勒是何級別,為何總督見到也要行禮
    清朝作為古代發展到極致的中央集權專制王朝,它的官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完善且最具代表性的,分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往往虛設,從一品的總督基本上就已經是巔峰,那麼為何總督見到貝勒也要表現得很尊敬呢
  • 李鴻章在清朝的權力,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說出來一般人不相信
    但是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和權臣,他在十九世紀下半夜的中國歷史舞臺上,一直處在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它引起的爭議和非議如此巨大,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經就有8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權傾一時,謗滿天下。但若要論功過的話,就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另外慈禧太后也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 末位貝勒,後金開國朝賀都沒資格的多爾袞,是如何走向權力之巔的
    自此,多爾袞站在大清王朝的權力之巔,無人能及。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成為後金政權大汗的努爾哈赤在朝賀典禮上接受滿洲皇室宗親叩拜。並不是誰都能擁有當面向努爾哈赤跪拜的榮譽,阿濟格和多鐸均在跪拜行列,而多爾袞卻沒有這項特權,只能在殿外跪拜。在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接連被廢黜太子之位以後,努爾哈赤設立「八大貝勒」共議朝政制度,而多爾袞和多鐸只能算是一位貝勒,排在最末尾。
  • 從勢力最弱的四貝勒到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的權力遊戲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故宮600年專輯21#清朝歷史45#中國古代史87同母弟弟多爾袞和多鐸亦為「執政貝勒」,實力亦不俗。一些分析指出,代善因為廢太子和私通繼母的問題無法繼位。阿敏是侄兒沒有繼位權。莽古爾泰性情暴躁,不堪重用。阿濟格地位低於四大貝勒也無法與之抗衡。只有皇太極是合適的人選。其實還可以這樣解釋:皇太極的繼位是出於權力制衡的考慮。五大候選人中,皇太極勢力最弱。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清朝雖然起自當時的北部,但其制度完善,職稱也分得十分清楚,八旗制度為其根本制度,也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清朝一統中原之時,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肯定都要論功行賞,這樣就少不了各種官職或者稱謂,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聽到各種諸如親王、貝勒、郡王、貝子、阿哥等稱呼,那麼這些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 清朝「鐵帽子王」,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什麼是「鐵帽子王」?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先說一下,清朝爵位繼承制度:按照「歷代遞降」的規制。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 表面看似平庸,實則雄心壯志的星座,忍耐力極強,為人極具潛力
    表面看似普通平淡的人,難道他們真正的性格就真的如此,或者說,他們是否就真的無法翻身?誠然不是,對於在這個信息化日益發達的社會當中,其實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想法,乃至機會,而且隨時都可能出現一些機會被抓住,然後實現翻身。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在處理藩王權力問題上,各朝是如何處理的?只有清朝找到了平衡點
    皇帝授予這些宗室藩王相當大的權力,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尤其是在危急時刻勤王護駕。但藩王在權力過大之後,雖然可以保衛皇室,但一旦有異心,又能隨時威脅皇室,這就是分封制度的兩面性。皇帝和朝廷希望的是,天底下的諸侯藩王都是捍衛朝廷的忠王,而不是劉濞這樣的叛亂者。怎麼多培養捍衛朝廷的藩王,怎麼遏制心存叛念的藩王,這是擺在皇帝面前的難題。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