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2021-01-07 宋安之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

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到了雍正年間,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早已在康熙年間先後被圈禁,而三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則是或被圈禁或被幽禁,其中三阿哥可以說因為莫須有的雞毛蒜皮的罪名在幽禁中鬱鬱而終,八阿哥則在圈禁當年就病死于禁所之中,死的有些突然和蹊蹺,很有可能是被毒死,至於老九最慘,雍正帝對於收拾他都懶得遮掩一下,是在獄中活活被折磨致死,老十和老十四則是幸運的活到了乾隆年間被釋放,得以安享晚年。

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也就是勝利者雍正帝和支持他的老十三得以保全自身,但即使如此,這二位的結局也不是多麼好,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被活活累死的,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是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我們再放大歷史來看,歷史上但凡是奪嫡之爭,基本上都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要一旦參與了奪嫡,失敗者往往下場不是多麼好,甚至慘烈如九子奪嫡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門之變那般血腥而殘酷。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像雍正帝胤禛登基以後,其他的區別不說,就說按古代中國傳統來說,天子的名字是需要避諱的,而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第一個字都是共通的,都為「胤」,所以阿哥們名字中的「胤」都被改為「允」,由此可見只要兄弟之中有一人成為皇帝,就與其他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兄弟有了天壤之別的差距,雖然血緣上皇帝有兄弟,但現實中皇帝是沒有兄弟的,他們都是臣子,而這只是細節上的差別,更不用說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年號,有著帝陵,有著廟號等等待遇了,這是王爺所遠遠不及的,所以就不難理解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奪嫡的原因了。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身份尊貴無比,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眼界的寬闊,註定這些阿哥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像這樣的人怎麼會甘心屈居人下呢,尤其是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大家都有機會的情況,自然是為了奪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乃至於結下了不小的梁子,所以新帝繼位以後,自然是一番清洗。

而且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清朝的阿哥,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皇子,他們生存的政治環境其實相對來說很一般,不是說退一步就可以成為無憂無慮的藩王,不是說沒有繼承皇位就一定可以成為王爺,所以往往是想搏一搏,想奪嫡成功,繼承父親的皇位。

像清朝之前的皇子,一般來說待遇都不錯,諸如像西漢、西晉那般,藩王權力很大,皇子即使沒有繼承皇位,但是成為王爺以後,有著自己的封地,有著自己的軍隊,有著獨立的財政大權,可以說宛若國中之國一般,而藩王在自己封地之內就是擁有絕對領導權的土皇帝,所以才有了西漢的七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

哪怕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後對於藩王的「圈養」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比清朝的藩王舒服,雖然明朝藩王沒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對於封地內的政治和軍事無權幹涉,也不能影響朝廷決策,說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等死,但是也有好處,首先相對來說,雖然這樣一來藩王沒有任何實權,但是風險也最低,而且皇子出藩以後,起步就是親王,這個爵位還不會依次遞減,而是世襲罔替,由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郡王,而郡王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鎮國將軍。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明代是皇子,即使你沒有繼承皇位,那麼你肯定是親王,而且這個爵位會世襲罔替,比如你有五個兒子,那麼以後你這五個兒子肯定有一個是親王,另外四個是郡王,而你雖然沒有實權,行動被限制,但是你衣食無憂,經濟來源也不用考慮,也沒什麼政治風險,如果你不是野心太大的人,沒什麼政治抱負,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過這一輩子,沒事造造小人什麼的,生活也挺有滋有味的。

但到了清朝可不同了,整體而言清朝的藩王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尤其是清朝前面的明朝,因為對藩王待遇太好了,被人一直詬病,甚至很多人視藩王為明朝一大弊端,再加上入關之初,有著攝政王多爾袞的擅權架空順治帝之事,有著這些前車之鑑,所以清朝對於藩王的限制很多。

首先清朝的藩王不同於明朝藩王,沒有封地,一般情況下也不能離京,也沒有固定的兵權,但是可以在朝中擔任要職,說白了,明朝防範藩王的措施就是不給任何權力,將其「圈養」起來好生養活就是,弊端是此舉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但清朝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藩王都集中在京城,又沒有兵權,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同時又讓藩王擁有較大的政治權力,可以替皇帝分擔,減輕了皇帝的壓力。

至於明顯的弊端其實是沒有的,因為清朝的藩王爵位可不是像明朝那般世襲罔替爛大街,是世襲遞降的,不可能一直是王爵,縱觀清朝268年,也只有十二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開國之初,封了八個功勳卓絕的藩王為世襲罔替,後面四個則是恩封,到了清朝中葉,雍正帝讓老十三的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至於到了晚清的風雨飄搖之際,末世名器泛濫,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先後被恩封為鐵帽子王。

清朝的藩王制度設置的確巧妙,但是藩王可就不舒服了,首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能亂來不說,而且還要面對皇帝猜忌,畢竟你是皇帝的血緣兄弟,皇帝也害怕你沒事搞個政變什麼的,所以很多藩王是行事小心翼翼的;甚至諸如乾隆帝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沒事就喜歡搞荒唐的活出喪,在當時人看來是荒唐可笑,在今人看來,也可能是大智若愚,以此荒唐行為來自黑,以讓自己的哥哥乾隆帝放心。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爺的生活其實也一般,肯定不如明朝藩王那般普遍過著優越的生活,基本上靠俸祿銀子和皇帝的賞賜,還有半公開的孝敬和一些潛規則收入,雖然整體收入不錯,但是整座王府的開銷也龐大,雖然不至於窘迫的維持不下去,但是也要好好規劃一番使用,當然即使受皇帝寵愛重用,有著豐厚的經濟來源,也不敢明目張胆的過奢侈生活。

不過就算如此,很多阿哥連藩王也當不上,因為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來看,即使是阿哥,也不可能一出生就是王爵,別說成為皇太子,能成為親王都很難,像康熙帝晚年器重的大將軍王老十四,他的爵位並非是王爵,而是貝子,大將軍王只是一種稱呼,貝子爵位上面分別是貝勒、郡王、親王。

所以很多阿哥往往是父親在世時連個王爵都撈不到,只有在新帝登基以後,有時候新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兄弟情深義重,會晉封一些兄弟的爵位,但即使如此,到了最後,也不代表所有阿哥百分之百都是王爵。

正因為有著這種嚴厲的爵位制度,所以清朝流行皇帝將阿哥過繼到絕嗣的親王一脈,這樣雖然意味著阿哥不能繼承皇位,但是最起碼繼承了親王爵位。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每個阿哥背後,往往有著這樣那樣的利益糾紛,比如你娘跟我娘爭過寵,關係很緊張,你現在有意競爭皇位,我如果依舊不思進取,以後你真成了皇帝,我豈不是要被收拾得很慘?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除非太子名份早定,大家沒得爭的情況下,才會勉強和氣一團,否則一般都會為了爭奪皇位拼個你死我活的,因為身為皇帝兒子,有著繼承權,搏一搏成功了就是皇帝,而失敗了呢,可不一定就是尊貴的藩王,有可能也就是個貝勒爵位渾渾噩噩過完一輩子,而且親兄弟之間也好關係好壞之分,如果跟自己矛盾很大的兄弟在爭皇位,自己不去爭一把,等到以後他真成皇帝,自己就被打壓的沒有出頭之日,這誰受得了呢。

所以到了那種程度,處於那種環境下,是沒人願意退一步心甘情願的當一個王爺的,而且王爺不會真的逍遙自在,當然更重要的是,你不奪嫡不代表你一定會成為王爺,有可能只是個貝子貝勒,這擱誰受得了?所以只要沒什麼致命問題,必須要爭要搶!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大家吐槽、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這其中存在一個疑慮,那就是為什麼個個都想著爭奪皇位,難道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豈不是更好嗎?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一番。一、傳承的混亂眾多周知,在清朝還沒有成為統治者之前。漢人所建立的王朝當中,他們在皇位繼承這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王爺無憂無慮不好嗎?
    題圖:《康熙王朝》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王爺無憂無慮不好嗎?清朝的王爺和明朝的王爺完全是兩回事。另外,清朝實行爵位遞減,除了鐵帽子王,其它人一概遞減,幾代以後可能就是個閒散宗室,除了腰上一根黃帶子以外,屁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對宗室之苛刻,有時候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無憂無慮那是您電視劇看多了,事實上清朝大部分王爺很少沒有被皇帝整過的。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可以把你奪爵,從上到下剝的一絲不掛。說一句圈禁,可以把你關到死。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古代皇子爭奪皇位,腥風血雨朝不保夕,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香嗎
    權力是個好東西,無上的皇權是好上加好,但是也有不得不面對的副產品,那就是權力鬥爭,它非常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腥風血雨一旦掀起,搞不好就要幾多人頭落地。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是最好的了,不愁吃不愁喝,不但能花天酒地,還不擔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乾隆兒子很多,但活過他的沒幾個,而且大多很平庸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這數量其實很多了,但是都知道乾隆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89歲,這在古代屬於非常高壽了,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很少有能活過他的。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
  • 唐太宗殺兄殺弟,清朝三百年,為何沒有一個人因爭奪皇位被殺?
    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均是李世民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身上流著一模一樣的血。 可是,為了皇位,為了那個位子,他終究殺死了親哥哥和親弟弟。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康熙的兒子們太優秀,野心就大,而乾隆的兒子們太平庸,野心也就都小再有就是縱觀一下康熙的這些兒子們,除了那些康熙老來子的幼子之外,他那些年長的兒子們哪個不是都比較優秀,就說康熙這九子奪嫡之中的九個兒子,個個都是文武雙全治國之才。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
  • 他是乾隆的弟弟,一生荒唐,為何生前要給自己辦葬禮?
    弘晝是雍正帝的第五個兒子,1711年出生於雍親王府,生母耿氏是位格格後被追封為純懿皇貴妃。 雖然弘晝生母出身不高,又早逝,但有養母疼愛,哥哥照顧,弘晝的人生也算是無憂無慮吧。但是為什麼生前要多次上演活出喪的戲碼呢?難道真如外界傳言一般他是一個荒唐的皇子?但是為什麼雍正十一年時,他協同弘曆、鄂爾泰等人處理苗疆事務時又那麼有理有據,井井有條呢?世人只看他的荒唐表面,卻不曾想這或許是他為不漏鋒芒,故意而為之,只為求得一世平安享樂罷了。
  • 李淵有22個兒子,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爭奪皇位,其他人呢?
    唐高祖李淵也是一個擁有眾多子嗣的君主,高祖李淵一生中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公主為嫡出外,其它皆為庶出。有意思的是,在這22位子嗣中,卻只有三位在爭奪太子。那麼,高祖李淵其他的兒子都在幹什麼?他們難道真的對皇位不感興趣?
  • 李元吉排行第四,威望又不高,為何要參與皇位之爭?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處死李元吉五個兒子,並將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生下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將曹王李明過繼給李元吉,承襲宗祠,著實是一種羞辱。玄武門事變,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爭奪大唐儲君鬥爭之結果。太子、秦王之間爭奪儲君,李元吉家族排行第四,威望又不高(戰功不多),為何要參與皇位之爭呢?好好當齊王,世襲罔替,享受榮華富貴不好嗎?
  • 明宣宗駕崩後,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爺裡面選擇一個當繼任者呢?
    而明宣宗在自己駕崩之前,為何不在朱姓的王爺當中選擇一個來當繼任者,以保大明江山安穩呢? 當時的朱祁鎮才剛剛九歲,明宣宗自己卻馬上就歸天了,如果站在大家族的位置上來考慮問題,或許從朱姓的王爺當中找一個來當繼任者,可能是大明江山最好的做法。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明宣宗也不例外,雖說在三國的時候,孫策就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 皇帝提前將皇位傳給儲君 是否能結束皇位爭奪
    無論皇帝對自己的兒子多麼寵愛,可一旦涉及權力,往往就是先君臣後父子。比如,漢武帝就將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給逼死了。並且,歷朝歷代皇位爭奪,都會引起血雨腥風,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僅僅不到三十年時間裡,就因為奪取皇位發生了多次政變,最終導致北齊崩潰。
  • 雍正王朝:皇位爭奪大戲,為何不見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就儲君之位展開了瘋狂爭奪,這場不見硝煙、不動兵革的朝堂爭奪,因其手段之毒辣、用心之狠毒、過程之漫長、結果之血腥而被後世唏噓、感嘆。雖然康熙皇帝當時的成年皇子並不止九位,參與序齒的皇子更不止九位,但其餘皇子卻並無參與到儲位爭奪其中,這也是《雍正王朝》中未見其餘皇子身影的主要原因。
  • 康熙帝有97個孫子,為何初次見面,就相中了10餘歲的乾隆?
    康熙帝一生多子多孫,史料記載有35個兒子、97個孫子,能從近百人中一眼相中年僅12歲的弘曆,是眼緣、是命運、也是康熙帝綜合考慮的結果。 一次相逢,註定改變一生的命運 1711年8月13日子夜,弘曆出生,生母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 孩童時,聰明伶俐,五歲讀書,過目成誦,表現異於其他兄弟。
  • 雍正年間,為何和親王弘晝非要搞「活出喪」這一出鬧劇?
    他對今日突然來訪的伯伯、叔叔、哥哥們看都不看一眼,卻只顧了撿起供桌上那好吃的東西來,在大快朵頤呢!這場景乍一看,還真的令人感到特別無語,好歹是個大清的王爺,自己給自己辦活出喪,這事兒即便放到今天這樣自由奔放的社會當中,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真這麼玩的。兒子這麼胡鬧、折騰,讓人不禁感慨,這「冷麵王」雍正當年得多疏於管教,才能生養出這麼一個「逗比」的兒子。